听吴正宪老师讲课有感

2023-04-13

第一篇:听吴正宪老师讲课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2014年寒假作业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

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

吴教授讲座时出示了前几年在某个学校拍摄的照片《坐在角落中的女孩》,吴老师就给那个女孩上了一节课,那个女孩就要给吴老师打电话,和吴老师含泪留影,说:“吴老师,一节课就会记住你一辈子”。吴老师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高高在上,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稍有不好就会大发脾气,整的学生整节课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低,教师会找学生的各种理由,而不从自身找原因。优秀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名能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懂得因材施教,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爱是传承世代的积淀,爱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没有爱的贯穿,纵然你的教学水平再高,最后剩下的快乐也只是独乐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教师要面向全体孩子,学会微笑,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

一个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有学生缘的老师。你对学生的喜爱、公平、尊重、友善都会在其中。吴老师上课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每节课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每节课都是满脸的笑容去和孩子们交流。 听吴老师的几节课,我都听到吴老师在说:“谁还没有发言呢?让没有发言的孩子回答一下问题。”她总是想到每一个孩子,不给每一个孩子留下遗憾。“我不再是木头!”这句话是发自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心声。我想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每个老师心里都会一震,都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也不例外。我可以说是个严厉的老师,我的笑容很吝啬,整天板着面孔上课。尤其是有领导听课或者参加评优课的时候,班级的孩子有70多人,有时候给他们点阳光就灿烂,课堂就会像一窝蜂一样不好掌控,不敢放开了让孩子们去讨论,争辩。更不敢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生怕他们会说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话语,让我无法收拾残局。平时的教学有时候为了能一节课顺利完成任务,也很少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是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教室就是让孩子出错的地方,要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资源。而那些学困生更应该去关注他们,给他们说话的权利。其实他们的错误并不可怕,有时正是有了这些错误,会让你的课堂更加精彩,它恰恰会成为这堂课的闪光点。

今后的我一定多些微笑,用我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相信我的微笑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我,和我打成一片。这样我的生活会更加轻松,工作会更加愉快!

三、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平等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例如:吴老师在教学《估算》一课时,让孩子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

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有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经验,可能是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师能够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达到他们对学习知识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老师要民主,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多种思想观点共存。比如,有位教师讲“圆的认识”。老师讲了什么是直径,然后问学生:“你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学生呢,由于刚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语言和概念,于是他边指边说:“那就是直径。”他指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里边的直径,老师说你还是用语言说说吧,结果孩子说了,他说:“就是从这过,这头跟这头吧,都不能出去,也不能缩进来,都得在这边上待着。”当时老师的表情就挺难看,说你回去吧,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他仍不随着老师的话说,而是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他说:“老师,就是在那个边上待着的时候得这样对着待着,而不能歪着,还得是直直的,不能弯。”请问老师们,您说他们说的是直径吗?正如吴老师所说:“这叫做不严格的理解。”老师把书上的黑体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读一读。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书上的语言强加给了学生。应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有很多方面去思考。

所以我们老师第一,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这个意义的理解;另外,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的完成对接,让学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体会着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概括之美,允许孩子们用他们不同长短的时间,来完成对接;第三,等待,让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来表述他们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就是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我们这样认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发挥。

四、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学习。

吴老师讲《重叠问题》一课,后部分是六年级上册探索乐园内容,听课的是三年一班的学生。吴老师没有直接出示例题,开始用一年级学的排队问题引入:同学们排队,亮亮从左数是第五个,从右数还是第五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孩子们有的说有11个,有的说有10个,有的说有9个,吴老师没忙着说谁对谁错,而是说:“有什么办法证明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算、数、画的方法来验证,搞清为什么是9,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5-1=9,刚才认为是10个、11个的孩子真正懂得了为什么是9。这个排队问题是个难点,多数教师教学时,为了赶进度,不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验证,只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答案,致使孩子们在遇到这个问题时还出错。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五、老师要做傻子老师,懒老师,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吴老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装点懒,装点傻,把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都留给了孩子,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积极思维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吴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吴老师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还有的时候,吴老师把自己要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来,孩子不会提,她就一句一句的启发式的去教。当然这样训练下去的结果大家都会知道,以后的课堂孩子们就会去主动思考,主动去问问什么?当然知识掌握的就会扎实,就不会出现老师抱怨的:讲了好多遍还不会这种情况了。

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扎实,让孩子们真正能学到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们渐渐走出了“花哨、华丽就能吸引学生的魅力”这样的误区,渐渐不再花很多时间在搞花哨搞可爱来投学生所好上了。大家渐渐明白虽然一些设计确实吸引了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却只起到了哗众取宠的作用,喧宾夺主,把重要的教学内容给弱化了,一节课下来教师就像导演了一部短剧,教学效果甚微。现在,更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教学成本与教学实效,开始追求朴实扎实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工作毕竟是一件繁杂的工作,低成本的教学设计与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为自己减轻工作压力的最佳途径。现代人,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给自己减压。

七、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亲和力,幽默风趣,这样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

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语言的艺术!“虽然这个组没有搭配全,但我们发现有一点挺亮的,虽没有找全,没有关系。” “问问同学们,大家对我们组有何想法,问吧,你随便叫吧。” “你在欣赏他,是吧,哎呀,你在自我陶醉呀,你快向大家介绍经验吧。” 听了这样的评价,那个孩子不想跃跃欲试呢?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好教师,我们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向名师学习,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用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二篇: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白仲义doc

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白仲义

12月11日,在伊旗阿镇第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即时点评。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五年级的《认识方程》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师生的关系。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享受春天的阳光,在课堂上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得体,以至于我都怀疑,这是在上课吗,分明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上课的痕迹只能在黑板上找到。那种呆板的标准课堂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取而代之是洒脱的交流,师生心灵上的碰撞。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紧张,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在吴老师亲切的语言交流下,氛围逐渐缓和,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方程啊、方程,你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这是吴老师与学生激起对话的时机,消弱了师生之间对的紧张心理。

二、随意的语言不随意。吴老师在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不经意的语言,仔细想来确实相当的不随意。这些语言有些都不严谨,像什么“小东西”、“好样的”等等,这些随意的语言,必定是经过老师长时间缜密思考后的结果。记得全国特级教师徐彬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这样上来了?”,这句话徐彬老师想了三天,反复改了几次,最后才决定用这句话。这才是一句话,一节课用好多句话,一节课磨出来有多么的不易。这看似随意的下面经历了多少个不随意,我想只有这节课的设计者才会深刻理解和体会。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渗透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的思想和集合的概念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吴老师这节课设计得比较巧妙,很流畅的引入课题,并逐渐展开教学。

四、教师的应变能力。在本次吴老师讲的这节课中,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学生和老师由于比较陌生,配合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给我们示范了生动的活教材,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逐渐的进入上课状态。当出现一些尴尬时,吴老师很快就能不留痕迹的化解。作为一个听课者,听吴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第三篇: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

4月3日至4日,在厦门第六中学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零距离”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乐平、徐斌、徐长青和李上余几位老师的讲座和精彩的数学观摩课,听后感触很深。尤其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名师之所以与众不同,即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没想到的,却能被别人所理解,并佩服而拥护的;他们具备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无法模仿的,但可以欣赏,并值得思索进而探索的。那么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也是同样。吴老师那种大气浑然、温文尔雅的教学仪态——看到名师站在讲台上的姿态,我们就懂得身为名师所具有的那一种自信。吴老师的课自然轻松,没有课件,也没有音乐,只有一支笔却让我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当吴老师喊下课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起立,“老师,不用下课,我们接着上。”,“老师,您再给我们讲讲吧”。下课了孩子们却不愿离去,因为吴老师的课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老师,这是我听过最有趣的数学课”,“老师,您再给我们上一课吧!”“老师,您什么时候再来厦门”,“老师,您能给我写信吗?”“老师,我要到北京看您”……这是松柏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对吴老师说的,发自内心的真诚。吴老师的课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不禁思考着……

“聪明的语言像钥匙,简单几句就能让对方心悦诚服;愚蠢的语言像噪音,满满一箩筐,却让对方心烦意乱。”教师智慧的语言更是如此: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火炬,能照亮学生未来的道路;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吴老师的教学语言正是如此:虽没有美丽辞藻的堆砌,只有朴实无华的真诚,却处处显露着智慧。“别着急,慢慢来”,“没关系,你再想想”,“讨论之前,你要先思考,有了想法你才能和别人交流”,“我们要懂得倾听,看看别人比我们好的地方”。吴老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只是学生的学习的向导。她的课如和风细雨,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怎能不让学生感动、喜欢。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讲上衣与下装搭配时,有一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观点,吴老师此时此刻并没有放弃反而表扬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想到别人没想到的”。鼓励他上台展示,让其他的孩子来帮助,终于引导孩子走出来看到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拓展算法时,她又用一个“刷”字引起学生更浓的兴趣,来学习接受知识。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说“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学会期待”。

教学时她打破教材整齐有序的设计,在黑板上把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衣杂乱无序的贴在黑板上,“要选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你有几种方案?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可以写字、画图、标符号,关键是让别人看得懂”。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在汇报时,学生呈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吴老师让想出一种方法、两种方法、三种方法、六种方法的…到台前来,当“我们把思维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时,学生就会还给我们一份惊喜”。有的学生用语言叙述、有的学生很了不起用不同数字表示不同衣服,“代替”的思想出现了,还有的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很清晰明了。吴老师着重让有序表示出

6种搭配方法的孩子大声把自己的方案念出来:短衣和长裤、短衣和短裙、短衣和长裙,(念到这儿时,老师让大家长出一口气:哎…。大家都大笑,其实这笑声背后蕴藏着吴老师的别有用心,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有序排列的思想。)长衣和长裤、长衣和短裙、长衣和长裙。(老师按次序把两件上衣贴在上面,三件下衣贴在下面,然后让学生连线搭配)吴老师问其他有遗漏搭配的学生,为什么会有遗漏或用时间很长也排不好呢?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谈话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悟出了原先的排列“乱”无序,要想搭配全就要有序的搭配。接着让学生伸出三个手指头,对准黑板上的短衣往下“刷”下来,对准长衣往下“刷”下来,出现了两个3,学生马上说出2×3=6,接着老师又问,如果是4件上衣呢?(三四十二)8件上衣呢?(三八二十四)。接着,又让学生从下往上“刷”,出现了三个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搭配。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一句算理、一句概念(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只是学生自己的儿童语言(乱了、漏了、全了),数学建模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完成了。

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学生汇报阶段,是吴老师设计的汇报兼深入研究阶段,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的阶段。本来,正常情况下,我们也会让学生到黑板前做汇报,即学生拿自己的作业到台前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展示完后即刻会回到座位上。吴老师却将深入研究环节与汇报合二为一,作业有代表性的八位同学与吴老师在讲台上一直共同展示,改正、研究,整个活动过程持续24分钟之久,直到研究下一个"吃饭"问题时,学生才回到座位。此时,我不由地担心起来:台下其他学生怎么办?我根本就没有勇气让不同搭配方法的学生同时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想,首先我会被学生的阵势的吓慌,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余下等待介绍的学生位置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他们的纪律;其次,我想我应该会被这样的局面打地手忙脚乱,我也一定分不清教学的步骤了;当然,如果要我再去关注没有参与介绍的学生,并且还要将他们安排到课堂讨论中去,那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那还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所有的学生是那么地专注,那么地投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位置不同而出现走神或捣乱。课后吴老师的回答,彻底解开了我的疑惑。“你们可以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着,不用总是把手放桌上或别背后。”这已经是吴老师课堂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几个学生台上展示交流,其他学生台下倾听”,所有同学已经成为习惯。吴老师说,这样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方式,正是很好解决师生关系不平等、难以平等对话的问题。“生坐着舒服了,上起课来心里也舒服”。这样做,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倍增,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从这里更能显示出吴老师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以及精湛的学科教学技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观摩活动结束了,我仍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我想该是静下心的时候,一切从零开始,认真学习、不断实践反思,用心读懂每个学生,求真求实。“积好在心,久则化之”,终会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四篇:听吴正宪老师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有感

韩桂良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二天在合肥的学习我深深懂得大师的风范。由于工作的忙碌,一直不能静下以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心得、感想等,也可以说是一份总结吧,把那种知识的冲动能保持得更久些,知识的积淀更深沉一些吧。 我想名师之所以与普通大众不同,即在于他们所具备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无法模仿但可以欣赏,并值得思索的。那么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也是同样。我想,很多人都欣赏过吴老师那种大气浑然、温文尔雅的教学仪态——看到名师站在讲台上的姿态,我们就懂得了他们所独有的自信。

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搭配问题时,我所无法突破的最大障碍是,我根本就没有勇气让不同搭配方法的学生同时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想,首先我会被学生的阵势的吓慌,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余下等待介绍的学生位置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他们的纪律;其次,我想我应该会被这样的局面打地手忙脚乱,我也一定分不清教学的步骤了;当然,如果要我再去关注没有参与介绍的学生,并且还要将他们安排到课堂讨论中去,那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那还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

吴老师和同学们谈搭配,还在于她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搭配种类——搭配方法——什么方法记录搭配更合理——练习、思考、提高……课堂仿佛尽在掌握,节奏也如行云流水,但整个过程中,她更重视,更要我们关注到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说,兴趣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最大原力,而怎么让孩子们对课堂感兴趣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做基础教学的老师们,也一直关注如何使孩子对某个知识点感兴趣,但是问题是,想了老半天,也就无功而返了,即便学生有兴趣,那兴趣的起因也大多是因为这个问题中含有积极的思考意味,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激发他们学习进步。但是吴老师的课堂中,我又看到了别的使学生对未知知识充满兴趣的另一些激励手段,譬如说展示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不那么课堂化的秩序一起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总是充满了挑衅…… 名师的课堂我们是学不来的,但是我们可以思索他们的行动,加以学习、分析,可能我们也会分析出一些门道和套路来。

2011年4月15日

第五篇: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

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一)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是我收集的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

语言的艺术!

1、你要发表意见?来吧。

2、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韪,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

3、虽然这个组没有搭配全,但我们发现有一点挺亮的,虽没有找全,没有关系。

4、问问同学们,大家对我们组有何想法,问吧,你随便叫吧。

5、你在欣赏他,是吧,哎呀,你在自我陶醉呀,你快向大家介绍经验吧。我得和大葱握手了感谢大葱呀!

6、自我评价,优质呀,你有什么问题呀?

7、给我一次机会吧!

8、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大家都可以发现密秘。大家都能欣赏别人。

9、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我们的方法,你想说点什么吗?

10、我发现大家都能注意倾听,学习习惯很好。

11、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不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

12、同一个信息发出来,你读懂了。

13、用最喜欢的办法画一画。写一写。用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

14、太热情了你,你好有经验呀

15、谁来反驳呀,开始照(咔嚓),多可爱呀。

16、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感觉怎么样?有收获吧,告诉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原谅我吧。谢谢你们的宽容。

17、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18、向大家问句好吧,好吗?谢谢你,这么宽容,让我先说。

19、哎呀,多有爱心呀,你真是好孩子呀,对不起,特别感动是吗? 20、大家来是想看到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体验,你的感悟,我们能大点声吗?

21、你不同意他们的分法,是吗?(第一次,质疑先不辩解 不解释)

22、好,你们组先回去,听听别的组的问题。好吧?

23、大家没发现点什么吗?

24、这个小眼镜,你反映大快了你。

25、学生解释后,师再帮其理顺一下。让补充的同学说完。

26、那你就去呀,咋还不去呀。

27、咱们这样啊,师再帮生理顺连好的网络图。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这名言好哇。你终于2出来了你。

28、你咋那么会欣赏别人呀你

29、你给我拉选票呢你,谢谢

30、你真的与众不同,我真的非常感谢你

31、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很美好的下午。

32、你们的数学老师是谁?„„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能有机会和我的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上课,很荣幸,希望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33、给点掌声吧。

34、关于„„我们已经学过,今天对于估算,你还想提示什么问题,或是想知道的?

35、你想怎么估?就怎样估,有没有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的,想来的就来吧。

36、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一样的就不再写了。

37、我先把你的暂时的擦掉。可以吗?

38、知我心者,同学也。

39、你的方法,真的与众不同。

40、停下脚步来,整理整理,会有新的发现。

41、你们估的同时,我也算了,看看老师的答案哪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

42、你很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呀

43、面对大家的结果,比较一下,想对自己的方法做出点思考吗?(反思自己)

44、她这么欣赏你,其实他的已经很好了,你怎么看?

45、大家都在思考。

46、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好了,再调整一下,更接近结果了。

47、我们学会了欣赏别人。

48、你有问题,问他呀,接着问

49、具体解决问题了,是大估些还是小估些好? 50、又有问题了,站起来说吧。

51、你可真是一根筋呀。

52、这位同学那么深沉,考虑问题挺全面,你的这种思想真挺有用的。

53、互动评课:先请„老师谈谈课堂感受,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引起学生学问的兴奋点是什么?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53、你们可以质疑啊,有没有不同意见?请回答。问得好。我佩服你,你能利用身边资源。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你这节课设计的目标是什么?你真的很可爱,你能根据性别分类,你很会学习,你说的既完整又流利,你真了不起。你很会欣赏别人。

54、 在小组讨论中,你在做什么?讨论了?计算了?动笔写了?你们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55 你是我们全班6个小组中的一组,所以嚎个组研究的只是一种情况,这个时候再想想其它组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56 太热情了你

57 一个人负责拼接,一个人负责记录,选一个人代表发言,其它人可以帮忙。

58 哪组有困难,可以请我来帮忙。

59、 对他们的发言,每个同学要会提问题,你们呢?也要接受他们的提问。 60 我搭配完了,同这们对他们的搭配有什么意见?问问大家。 61 你要发表意见,

分享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二)

我不仅收集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的经典用语,还收集了吴老师的要求大家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来学习!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哪几方面去考虑?如何直面学生的现实?如何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层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1)从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线索来考虑。

建议:一个单元每人上一节课,老师接龙上课。

你会发现,材料重复使用,教学目标忽高忽低,如果一个人随意挑课上,则是把一单元中所有的精华都集中到一堂课中了。

2:备课中应考虑:

(1)什么素材更能体现:佘数佘下来的必要性。让这生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必要性。如:一上课,为了学习《分类》师:小东找不到图画本了,怎么办呢?——分类吧。分类不仅是生活中的一件事,也应该培养的一种习惯。分类对问题的解决有作用。情境的创设一下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也是一种情境,不能把情境的创设指定在一个固定的条件上。数学本身的知识增长也是一种需要的情境。

注:数学情境应怎样根据数学知识的本身来创设?

通过学习发现一些问题、现象、规律,再利用这些问题现象来解决问题,体会分类的作用。这节课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知识的背后隐藏的一种思想,关键店家生在这个学习活动当中,发现问题解决这个题的过程中学会思想。 (2)让学生一上课说法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3)借助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哪些问题。

(4)传统教学中有哪些需要秉承的东西?板书、练习、独立的思考,承上启下的语言。

(5)如何创设课堂的高潮?一堂课有几个高潮? (6)为以后的哪些知识作准备。

3、评课应考虑:

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可持续发展的递进度

58、从学生的知识现状考虑:

有效的教学应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就是有效。 原来不明白,课后明白了,就是有效的。如果一进门时就会,下课时,还是这些,上课时不会,下课时还不会就是无效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如:知识的深入,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获得,情感的提升与丰富、生命的成长。那这节课就是无效的。

一个问题出来,学生都举手了,说明全部问题都会了,则说明要求低了。如果无人举手,则说明要求高了。

我们应根据课时目标重新划分课时,高水平的教师,先展示的是学生的错例。而不是正例。而部分教师在循视后,只挑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去板演。我们应想办法让这生的问题显示出来。成功的课就是赢在设计上。

同课异构、一课多讲、同上一节课 要直视数学的本质。直面学生的现实

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学生的错误被老师进行了初次的筛选,只要正确的资源出示在黑板上,(待到作业中才出现,又后补讲)

4、评价是导向应起导向作用。评价不要空,要有实际意义。

5、应用题的教学问题:

(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有何不同。 (2)解决问题有何策略。 (3)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何举措?

答:不同,应用题是题型教育而解决问题注重了发散与开放,注重了学生的发展。

应用题强调了建模,而解决问题注重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用题不应用了,不帖近生活,解题模式单一,不在思维上去开阔。答案唯一而且呈现形式是文字式的唯一。

(4)应用题重题型(十一种)以解法做为目标,机械的训练,主要去识别类型记忆的多,模仿的多,扣原类型后去解题。

(5)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挑战性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更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有了基本

的解题思路,去开放,用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的是他们的情感及方法。重视类型,重视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6、连乘应用题过去:

(1) 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两道一步题合成两步题。 (2) 要求:先知道„„

(3) 而如今的教法:看图提问题——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7、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

(1)情境创设与复习。现在开头不复习铺垫了。 (2)算法多样与优化 (3)直观与抽象的矛盾 (4)解决问题与技能的矛盾

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有时复习铺垫的作用超过了情境创设。

教学目标要定得切实可行具体。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一堂课不可能培养出它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太大,太空,目标太多,则易超实。

直面学生的现实,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这个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试一试——汇报。要把握探究的度。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录像课有感

许夏芬

借个空闲的时间,我和钱老师一起观看了一堂吴正宪老师上的《相遇问题》录像课。吴正宪老师用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将数学课堂营造成快乐的、充满活力和生命的课堂。我感觉这堂课的精妙之处在于: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明进行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组织中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谐的态度面对学生。这点吴老师做得非常到位。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一个学生“溜达”一下,引导学生提问,从而“溜出”一个数学问题——速度×时间=路程。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闭上眼睛想象场面,再借助手上的学习工具铅笔和铅笔盒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示,明确了同时、相对、相遇这些概念,也理解了应用题所叙述的情境,更明确了该在哪里相遇,并说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列出了各种不同的算式。更妙的是这时吴老师不是自己去评判学生列式的对错,而是让列式的同学做小老师来组织课堂的提问,也许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提问不尽人意,于是吴老师在小老师与学生之间来回示范,引导点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提问的方法。这时,吴老师干脆坐到学生的们置上当起了学生,也举手提了一个问题:“‘鲍老师’150×4是4分钟的路程,而要求的是甲乙两地的路程,那是为什么?”好一个学生角色的提问,既把“4分钟的相遇路程,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这个知识点突了出来,还为以后出现的相距、擦肩而过等等这些知识的教学埋下伏笔,更是把“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角色体现得淋离尽致。

2、信任学生,给学生系统地渗透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吴老师有系统地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用教法的“巧”来促进学法的“活”。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示相遇的过程,并提问:在哪里相遇?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中间相遇,而一个同学说是离乙地近的地方相遇?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后,吴老师适时地提问“同样的信息,为什么这个小朋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从而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从多谅解角度、全方位进行考虑。又如,一个学生做错了题,但听了别人的讲解后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吴老师马上给予肯定:“从别人的讨论中得到启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出示练习题“┅┅第一小组每小时做50朵纸花,第二小组每小时做60朵纸花,第三小组每小时做40只纸鹤。他们共同折了3小时,共折了多少朵纸花?”在学生列式计算、讨论后,吴老师适时教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提取有用的信息,要求学生学会筛选信息。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心得下一篇: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