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赏析800字

2023-06-23

第一篇:雨巷戴望舒赏析800字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

这并不合适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但也不合适滂沱的大雨,它所在的是烟雨濛濛如画的雨巷,所充斥的是淡淡的忧伤、哀愁、和彷徨。《雨巷》这首诗的就如一首哀伤的音乐,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我们在这首曲子中看到了诗人所描述的画面,灰黑白的砖地,红褐色湿湿的瓦房,屋檐滴着雨滴,屋檐下是诗人的油纸伞和那哀伤的心情: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雨巷似乎也透着寂寞,和他内心一样的孤寂和苦闷。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但在这些寂寞之下,又有着诗人心中的一小份期待:在这安静的蒙蒙细雨之下的一份邂逅,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不是热情奔放的女孩,也不是成熟风韵的妇女,而是安静、清新、美丽带着淡淡伤感的姑娘,我想,她或许是纤纤细腰,有着一丝孱弱,细长而又干净的手指,撑着一把淡淡的牛皮纸颜色的油纸伞…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赋予了这个姑娘丁香的特色,如丁香花一样开在仲春时节,淡淡的白又柔和着淡淡的紫,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引愁而又伤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人用丁香作为象征给了雨巷中这个幻想出来的姑娘不一样的感觉: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这样一个姑娘,是诗人的幻想,但诗人却又给了她现实的韵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这样梦一样的一个姑娘,飘渺的,却真实的和诗人相遇,有着太息般的眼神,向诗人走进而又走远„„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诗人塑造了一个哀怨又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一个姑娘,与他相遇,又与他分离,有着绝望和无奈: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颓圮的篱墙”或许就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吧,“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我想,他或许久久的伫立,感受,内心无比的失落,但是却只能继续行走吧„„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不敢有什么过于大的奢望,就是那么淡淡的一点点的一丝丝的期望,仅仅只是飘过。因而,读到诗的 1 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戴望舒将丁香作为象征,将法国的象征手法运用其中,却又将中国意向中较为传统的哀伤的丁香花相结合 。我似乎可以理解这样的无言的心情,但也心中有了疑惑,丁香姑娘这样一个飘渺的幻想却又无比现实的姑娘不仅仅是男女之情的寄托吧,或许,这样一个丁香姑娘不仅仅是爱情上的,也可以看作任何理想,奢望得到又难以触碰,美好而又伤感。而诗人所走过的雨巷,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它悠长寂寥,好似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漫漫长道。在看似局部而又狭窄的诗意中,我们又可以惊喜的发现种种意想不到的开拓的局面,我想,这也是我喜欢这首诗的一个原因吧。

在读《雨巷》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和谐的音律美。丁香一样的哀愁,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颜色,重复却又不累赘,结尾与开头又相好的照应,就如同在画中走,欣赏和感受一首曲子一样。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营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丽感觉。我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初中的朗诵节上,听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着这首丁香一样的诗配着一首丁香一样的音乐,全场都陶醉了,可惜的是那首配乐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而我,也没有那个女孩那样适合读哀怨诗的细微婉转的嗓音,然而,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让我深深的爱着这首诗给我带来的感觉。

第二篇:雨巷戴望舒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 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朗读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

巷道

( Hang )

街巷(

xiàng )

彷徨(

páng huáng

)彳亍(

chì chù

)

颓圮(

tuí pǐ )

惆怅(chóu chàng )

篱墙( lí )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 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 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篱笆墙】颓圯---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 悠长 寂寥 狭窄---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姑娘】 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哀怨、凄婉。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意象说明 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 “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 “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七、结语: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第三篇:浅谈戴望舒《雨巷》

《受戒》读后感

当我在书本上看到《受戒》时,我就置身于《受戒》的的世外桃园中。在《受戒》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原始部落。一个有山有水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

我第一眼看到《受戒》时,小说的题目是《受戒》,尤其是第一句话“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读者第一感觉就是认为这是一篇描写佛门生活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确实描述了出家人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你就会渐渐的发现小说所描述的人与事虽然没有离开佛门,但是作者要表达的人、事、物却与佛门生活的本意相差甚远。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佛门生活的森严和和尚的单调生活与清冷的生活,而是与其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人们根本就看不出小说的主人公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看到了他和朋友伙伴们在这里尽情的享受着世俗美好的生活。

这里的人选择出家本身就带有世俗的色彩,小说中甚至把和尚和织席子的、画匠和婊子相提并论,完全是谋生意义上的职业选择,根本没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义。与其他职业相比,当和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至于出家以后,也不像人们想象的有很多很多的清规戒律,而是“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俗人们可以做的事情,和尚们几乎也都做得,像媳妇、杀猪吃肉,不同的只是捅杀猪刀之前有口无心地念几句“往生咒”罢了。看得出来,作者完全是在凡人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表现这些僧人的,佛的身份和庵的环境不过是提供他们生活的手段而已,这种身份和环境别想也没有必要改变他们享受世俗的浓烈兴致。因此,明海之所以去当和尚并且还有望当一个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仅嗓子好,而且记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后连名字也不用改,还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欢着,但似乎从来不因为他当和尚的“本职工作”,而是因为会画画、会唱歌、帮人干农活。这个小和尚,好像也没有被佛事的仪式和佛教的经文真正感动过,这也许与那位马马虎虎的舅舅的教导不无关系。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的都是不关内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经又怎么会去关心经文本身的涵义?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见小英子的脚印,“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觉得心里痒痒的”。那每天本来就出于应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经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最让人感受到作者表现生活的美丽与和谐的地方,当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不论是明海周围的寺里的人,还是小英子周围的庄上的人,他们之间都是那么友好相处、无猜无忌,无怪有人称之为现代的“桃源”景象。虽然打牌赌钱会有输赢,但绝不会伤了感情、误了和气,因为他们都是“正经人”。甚至把一个“偷鸡的”也称作“正经人”,不知道作者衡量人用的是什么标准。好在这问题与本文关系也不大,也就不去深究了。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其乐融融”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他这样写,无非表明此时此刻的他,着意要寻求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仁爱和温馨的民间生活画卷。小说的最后,作者更是把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情和温馨渲染到了极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恋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优美的文字令所有还具备正常人性的读者读后无不悠然神往。本来,明海刚刚受了戒,等于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个重要仪式,沙弥头、沙弥尾的前景开始在他的眼前浮现,这可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企盼得到的,因为它不仅要有主观方面的条件,而且还要通过寺里的人来选的。殊不料小英子对所谓的沙弥头、沙弥尾毫无兴趣,她不要明海去当,她所想的,是给明海当老婆,而且要他马上回答要不要。这真是有点戏剧性的场面了,明海头上的戒疤余痛未消,当沙弥尾的希望也已呈现,此刻却要马上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这在别人会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至少要掂量一下它与自己“事业”的影响,从长计议也不为迟。但我们看到,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给收服了,回答了“要”以后,两人的小船就划进了既充满诗意、又引起人不尽联想的芦荡,小和尚这会儿头上的戒疤恐怕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吧。

也许有人要问,戒律森严的苦僧生活对于擅写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温馨的作者来说非兴趣所在,但凡人的日常生活,其实也并非始终温暖如春,何以作者笔下的人间却总是如此梦幻般的甜美,连出家人也如此眷恋于世俗?这正是我们解读汪曾祺小说的一大关键。也许这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态度密切相关。汪曾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取着一种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相一致的精神向度,为了突出人性与人生中富有诗意的本质,他对现实进行了尽可能的过滤,他不是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丑与恶,只是他不允许它们进入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对现实世界里的丑与恶,他无能为力;但艺术世界的构成,却只能依据他的愿望来铸就。为此,汪曾祺的小说就多用回忆,多采取童年的视角。具体到本文,作者在小说最后说,这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可见从那时起,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显现这样的特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虽然历尽坎坷,其中不乏与丑恶为伴,却始终不改初衷。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成就了他后来能在适宜的环境里实现其创作的辉煌。汪曾祺的小说算不上主流,就因为他不仅没有对社会历史进行评判的政治考虑,也不属于对民族文化进行或是批判或是守成的启蒙和维护,他是一个按照自己的艺术和审美理想来创作的作家。这个理想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其中的“美”和“诗意”自然都带有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

他为自己这种创作理念的坚守付出过代价,但似乎正应了“苦心人、天不负”那句老话,在许多曾经大红大紫的应景之作被人渐渐遗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说却以它特有的个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读者的喜爱,我们现在这样饶有兴趣地欣赏和品味《受戒》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受戒》读后感

学院:文学院

年级:09级2班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王宇航

学号:09016063

第四篇:戴望舒雨巷的教案

一、 导入

0

1、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0

2、听歌曲《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啦,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 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 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她。

每当听到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感受着弥漫着淡淡哀愁的歌声,我总会想起一位诗人,他说,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就是因为写了这首《雨巷》而著称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诗歌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中正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三、整体感知

0

1、请同学朗读诗歌。注意难读字整音

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0

2、听课件中的朗诵或教师示范朗诵。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美。学生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诗歌的美。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

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四、分析诗歌意象

1、找出意象。

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诗人的情感,内心情绪总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宣泄,而这些载体就是我们需要找出的意象。

意象 背景道具 油纸伞 雨巷 丁香 篱墙

人物道具 我 姑娘

2、分析意象。

0

1、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0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0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愁品。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哀婉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

李商隐《代曾》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0

4、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3、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主题

0

1、《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时间:暮春------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0

2、探讨这首诗歌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场景 悠长寂寞的雨巷 同前 同前

人物 冷漠、凄清、哀怨的“我” 同前 同前

对象 丁香般的姑娘 美好的事物、理想 时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作者: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

情绪 失恋 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 苦闷、彷徨

基调 哀怨 无奈 困惑、幻灭

六、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七、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

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的难以实现

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舒缓悠扬

0

1、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0

2、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0

3、复沓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0

4、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0

5、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0

6、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小结

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学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八 作业

1 背诵全诗。

2 请同学们推举一个朗诵好的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另外再选两个同学把这首诗歌所表现的画面演出来。班会课上表演。

第五篇:现代诗戴望舒之《我用残损的手》赏析

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之赏析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早年他以一首象征派的《雨巷》闻名于世,被冠为“雨巷诗人”;然而他“最有意义”的诗作,却被认为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是戴望舒在1942年春,因主持《星座》副刊“对抗皇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用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不见天日的牢狱中,在暗淡无光的铁窗里,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的狱中成名之作。

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 诗的内容:“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比作“广大的土地”,将残损的的手掌展开想象,作者用自己的手去摸索着这辽阔的土地,这生他养他的家园,体现作者身在监狱仍不忘关心国家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反映了作者在监狱中,身心被日本人侵略者残酷摧伤下那种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及“四光”政策,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家园的支离破碎,成了一片废墟,这惨不忍睹的情况,亦是国家的命运,也是诗人的命运。“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在这几句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作者从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角度,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运用幻觉和“虚拟性想像”的手法,“手掌”由北向南,将家乡的美景呈现在眼前: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的夹泥沙、荇藻和水的微凉、江南的水田……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然而在敌人的铁蹄之下遭到百般蹂躏,家园的美好已经成为过去的炊烟,不复存在,无不教人痛极而泣。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将家乡的美景用一幅幅画串联起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家园沦落的惨状的哀痛及对日寇的愤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在之前的感情基调上再次升华,手掌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惨景,敌人践踏的痕迹。诗人内心对敌人的憎恨更是到了极点。到这里,便是诗的前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作者用自己已经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土地,却是“血和灰”,为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而深感痛心。“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由上部分的的消极感伤到此时的乐观积极,残损的手去抚摸那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如同轻抚恋人的柔发般温柔,“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对解放区的热爱之情,让作者受伤的心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包含丰富的感情。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鲜明对照。使用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与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两种不同感情基调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真挚感情。接下来的“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作者用“太阳”和“春”比喻充满光明的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不仅突出诗中主题,而且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是作者对祖国美好的幻想和热衷的歌颂,“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永恒的中国”更是体现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

 诗的艺术手法: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再用细节描写,通过幻想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渔船的苦水„„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用比喻手法,将祖国比作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残损的手温柔地抚摸这片他思念的土地,将解放区比作太阳和春,抒发自己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即使作者没去过。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及感觉比作用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的温暖亲切。再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残忍不堪的家乡即被敌人统治的沦陷区与蓬勃向上的解放区作对比,反衬出作者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对家乡的伤痛,对解放区的歌颂。对敌人的痛恨,对红军的赞美。作者用自己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每一片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每触摸到一处,作者的情感就发生强烈的变化,由伤感到憎恨,欢喜,向往,再到歌颂,坚信。又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做了直观上的描写,如从触觉(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掠过无限的江山”“ 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而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作者虽身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平时执笔的手也成了残损,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是诗人并没向恶势力低头,反而抬起了头,与敌人做生死的较量。这丝毫不减少作者对祖国以后强盛的明天的热情向往,热切期盼。他坚信:中国终有一天也会拥有同解放区一样明朗、光明的天,日本侵略者终有一天会被我们中国人赶出国门,而这一天即将到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浙江省公墓名录539家下一篇:中小企业erp软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