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2023-06-25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多环节的过程,在这其中教案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评价中要注重教案指标的设置。教案指标中首先要有常规的完备性评价指标,如教案中有没有教育目标、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第二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 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 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 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 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1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 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 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 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 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 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 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

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 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 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 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明朝的统治》教学反思

《明朝的统治》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还算比较完整,从导入新课到突出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再到练习都有涉及到,但是教学之后发现没有得到原来设计的效果。

设计之初,原想模仿《老梁故事汇》《晓说》等节目,改造一下课堂,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历史,但是实际效果没有达到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和电视节目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节目主要是娱乐讲的比较细致、故事性很强。而课堂教育时间有限,主要灌输基本历史事实,学生需要记忆做题,一味照抄节目不顾课堂实际效果教学效果效果不明显。

2、个人准备不充分,本想上课显得不落熟套,推陈出新,但实际课堂成了自己的一言堂,学生有参与但是互动丢了,自己对课堂的把握不足,如果再上这节课,还想用这个模式,自己会讲了之后安排小组推选人当小老师再模仿平时上课讲。

3、对白板操作需要改进,本来设计了教学目标和一些教学环节,由于白板的翻页不流利,课堂漏洞百出,这些设计好的环节只好去掉。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内容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能力培养

⑴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 ⑵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⑶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 ⑷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教学要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

生回顾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导入新课:到明清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那么,明清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的?

设问导学:

小组活动,合作完成学案“设问导读”部分。

重点点击:

1、(2010日照)“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政令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雍正帝

2、(2010南京)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设内阁 D、设军机处

3、(2010聊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是的“执政之府”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1 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

4、想一想: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到明成祖“内阁不得妄行建议,更不许自行其是”,再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仍是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说明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加强专制统制。)

5、材料一:“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两句诗是雍正时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

材料二: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及其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请问:

(1)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开始于何时?何时最为严重?(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清康雍乾时期)

(2) 对当时有何影响?(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

引导生理清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2、废宰相,权分六部。

3、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4、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

5、开始文字狱

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 康熙朝设南书房,

2、 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3、大兴文字狱

自我检测:

生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师强调:区别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军机处设置的历史作用。

巩固练习:

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巩固本课知识点。

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课堂检测:

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元朝时设立的行中书省被下列哪个皇帝废除(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崇祯帝

2、明成祖在位时增设的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是( )

A、中书省 B、礼部 C、内阁 D、吏部

3、清朝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设内阁与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4、清朝 文字 狱最严重时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 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5、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选拔廉洁官吏 B、阻碍文化发 展

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 D、强 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6、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专制统治加强 D、军政合一实现

7、下列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统一全国的是( ) ①北魏 ②辽 ③西夏 ④金 ⑤元 ⑥清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⑤⑥

二、材料解析题(30分)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曝杂记》

请回答: (1)“军机大臣”是从哪个皇帝开始设置的?(15分)

(2)“军机处”的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历史意义?(15分)

参考答案:

一、A C C B D C D

二、

1、清雍正帝时

2、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统制达到顶峰。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三郊中学执教的一次展评课,较之上次在三郊进行的导学案教学的尝试,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保证了教学任务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基本完成。从教学设计上来看,力图体现“阅读、体验、互动、提高”的导学模式,通过“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和“重点点击”三个环节,在巩固练习的环节,学生对本课的明清加强专制统制的措施基本掌握,但还有一个问题, “中央集权”和“专制统制”学生是否需要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有难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4

第五篇:(2017年春季版)《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猜一猜,他是谁? 多媒体显示图片《朱元璋》。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的一位平民皇帝。 朱元璋 (1328~ 1398)

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 ......................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朝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很小时候给地主放牧牛羊,吃尽了生活的苦,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 ,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16岁的他在乡邻的帮助下,,草草埋葬了亲人,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 开国皇帝:朱元璋

2、朱元璋加强王权

过渡语: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小组合作交流) 知识点:⑴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⑵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⑶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看幻灯片)

教师点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能够民政、司法、军政)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须秉承皇帝命令;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听命于皇帝。曾经丞相总揽六部事宜,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 历史上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一来,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官员都能否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百姓是否背后说坏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你有什么发现?三司长官听从皇帝命令;六部尚书听命于皇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全国所有的权利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

3、互动参与: 多媒体显示:故事一: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故事二:钱宰上朝后,低声吟咏做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朱元璋朝见钱宰问: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明太祖说:“现在就放你回去,好放心熟睡!”随机把他遣送回老家。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老师上台,强调)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特务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4、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隋唐时期,强调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 阅读理解:

同学们,请你们通过阅读课文,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试卷文体:八股文

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 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动脑筋: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为什么? 辩证看待问题: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思维拓展:

过渡语:从以上我们讲的明朝统治机构的变更、设立厂卫、八股取士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已然强化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

多媒体显示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 学生议论: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封建帝王高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我们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5、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十几座商业名城。富人携带重金从事重要的商业活动;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 安徽的商帮。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迁都北京;司法上: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军事上:实行削藩,使藩王无力同君权相抗衡。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说明了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复兴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下一篇:初二xx年寒假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