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遗憾——执教“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2022-09-29

本节课是2014年5月28日上午, 我在学校开展“减负提质1+5行动”展示课中执教的一节公开课。在课前的准备中, 我在教学的设计构思上花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而在ppt的制作上则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针对本节课的教学,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与切实的反思。

1 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最后一个学生实验, 也是中考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探究性实验。学习它要以掌握功、机械效率的知识为前提, 同时实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在中考中属于必考内容, 而且在中考中所占比重也比较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可掉以轻心。

2 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教学内容, 我把本节课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个:一是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 三是探究提高滑轮组效率的途径或方法, 四是加深对机械效率意义的理解, 五是培养学生间合作共事与协同配合能力。这五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应该说这一目标, 突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是合理的, 也是科学的。

3 教学流程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回顾一下“三种功” (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的含义, 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 再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由学生亲手来完成实验, 最后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这样的流程设计, 契合知识内在的逻辑性, 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实验小组的优化

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 并尽可能让每个小组的实验都比较顺利, 我划分了24个组 (平常是划分的12个组) , 且对全部49名学生进行了优化组合, 采用了“一好一差”的搭配方式。即便如此, 在实验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进实验室, 加上该实验的难度比较大, 所以实验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 有的小组数据误差较大, 有的小组就连数据都没测完, 严重拖累了教学进程。

5 实验难度分析

纵观整个实验的全过程, 其难度点有以下几个:一是滑轮组 (包括动滑轮、定滑轮) 的组装对学生来说的确困难不小, 二是重物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便测量, 三是拉力的测量要求在匀速拉动中对测力计读数, 比较困难, 四是有的小组因滑轮本身的摩擦比较大导致测量的误差较大, 五是该实验要求两个学生之间务必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确保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这些客观存在的难度因素, 势必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构成比较严峻的挑战, 从而大大地影响了实验操作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

6 虎头蛇尾的遗憾

由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占用时间过长, 导致后面的时间紧张,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时仅采纳了一个组的实验数据, 于是就导致了后面对影响滑轮组效率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和充分, 进而导致提高滑轮组效率方法的总结就显得比较匆忙, 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充分的讨论、提炼和归纳, 也导致了机械效率“万能公式”没有时间让学生在此课堂得以运用, 学生没有体验它的“万能”之处, 个人觉得这是执教此节课最大的遗憾。

虽然自己很不满意这节课, 但让我倍感欣慰的是, 通过对这堂实验展示课的教学, 我有以下收获:一是我对“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这一实验内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比以往更为准确, 二是明白了此节实验课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是明白了今后在执教这节课时应该如何调控好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是我的课件制作水平的确较以往提高了不少。应该说当自己今后再执教这节课时, 我将变得更加从容、自信与得心应手, 可以有效避免虎头蛇尾的遗憾。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欢迎投稿、订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下一篇: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快乐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