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兰亭集序》中人生哲理的挖掘与渗透

2022-09-1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它既是书苑珍品, 也是文坛杰作,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在教授这一课时, 很多老师都把本文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尤其是重点词语、语句的理解) 和作者的感情变化作为授课重点给学生进行传授, 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 除了对上述内容进行强调外, 还结合中职生的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缺失, 在作品的人生哲理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效。 笔者觉得这是一篇很好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经典素材。

这篇散文作者所阐发人生哲理主要集中在二、 三两自然段, 一是“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二是以“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引出“死生亦大矣”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还有第三段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在讲授课文时, 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这些语句, 理解其内容大意, 然后引导他们进行了深入探究。

1关于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的理解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就会看出, 作者这句话一是由兰亭聚会联想到这些文人学士们“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时和“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时的两种表现。 这里所说的感慨一方面指“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另一方面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二是以“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弄清了这一段的层次关系就可以很好地探究其隐含的人生哲理了。 面对眼前的良辰美景, 好友相聚, 流觞畅饮, 吟诗作赋, 作者充分领略到了人生的快乐, 但是人生的种种感慨也随之油然而生:人生因快乐而满足时, 虽一时会忘乎所以, 但转瞬就会消逝, 感觉兴味索然;他想到了人生中的种种快乐时光不是永恒的, 总是极其短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存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相比, 人生是多么短暂;生命的长短存灭, 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 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等。 尽管作者的情感脉络是“乐”———“痛”———“悲”, 但他在文中的生发这些感概都是谈面对短暂的一生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解读,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拓展延伸:既然生命是短暂的而且不是主观愿望能左右的,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热爱生命, 在有生之年尤其是青春时代怎样有所建树; 既然人生中的快乐时光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我们何不用自己的笔和王羲之一样定格住这种美, 让后人也能有所领略。

2关于“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的理解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是庄子对人生的看法。 庄子认为人的生和死命短与长没有绝对的界限。 但是作者不这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 作者这样写, 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 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要在有生之年抓住易逝的大好时光多做实事, 充实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表露出王羲之坦诚而又不随流俗的人生观, 看出他面对生命死亡眷恋不舍的至性真情。 这句话也启发我们要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 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和意义。 对于这一点,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什么?作为中职生的你们应如何看待生与死? 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又丰富多彩?

总之, 笔者的这堂课把德育渗透放在了主要位置, 而把文言词句的讲解和内容分析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虽然不是十分明晰, 甚至看上去有些凌乱, 笔者在授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 对其中的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刻挖掘, 并结合学生实际对他们进行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升华了学生的灵魂, 很出色的达成了本文的育人功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探析下一篇: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模式

热门文章

兰亭集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