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有艺术院团的体改历程与变革路径——以陕西演艺集团为例

2022-09-11

艺术院团体制改革, 实际上包含着国家关于艺术院团管理体制的宏观改革和艺术院团自身机制的微观改革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 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影响和制约微观改革效果的根本因素, 也是决定艺术表演团体整个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陕西演艺集团的体改历程

2009年7月, 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中心环节。提出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意见》明确指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旧有体制的弊端——“绝大多数国有院团仍保留事业体制, 没有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 没有成为市场主体, 缺乏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意见》认为, 这种状况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

2009年10月28日, 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新成立的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是由现有陕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乐团、陕西省杂技艺术团、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陕西省京剧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6家院团与西安人民剧院、陕西省演出公司两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共同转制组建而成。

这8家院团有许多共同点:都于解放初期先后成立;都大致分布在文艺路附近;都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都有很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都为繁荣我省文艺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但是却有大量的优秀人才先后流失。新组建的陕西演艺集团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演职员工1136人, 资产总10285.32万元。原8个事业单位的1257名编制, 随之核销。陕歌等8家文艺院团不仅从原来的事业性质变成了企业, 而且在资源管理、财政拨款、用人体制和分配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资源管理上, 演艺集团负责对子公司的管理和监督。子公司要进行资源重组, 从事产业经营, 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财政拨款上, 按照部署, 演艺集团挂牌后, 财政拨款照常拨付, 同时集团成立时财政将专项拨付演艺集团2500万元, 解决注册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在用人制度上, 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签订劳动合同, 实行全员聘用制, 竞争上岗, 在收入分配上, 将推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度, 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并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消除平均主义思维。

国有艺术院团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原有体制, 更新观念, 增强陕西演艺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演艺集团成立后, 要在两个方面下大功夫, 实现突破发展: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规范公司制管理, 转换集团经营机制, 优胜劣汰。二是要打造一批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艺术精品, 培养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感召力的艺术人才队伍。

二、陕西演艺集团的变革路径

2011年是陕西演艺集团转企改制的第二个经营年度, 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比转制前增长94.90%,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65.07%, 职工个人收入增长83.76%, 净利润增长152.14%, 演出场次增长43.95%。[1]从转制前靠财政吃饭到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搭建、艺术创作生产有效推进、演艺市场稳步拓展, 陕西演艺集团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2012年陕西演艺集团 (不含子公司陕西爱乐乐团) 主营业务收入3928万元, 比转制前增长245.36%;职工人均年收入4.81万元, 比转制前增长144.16%;演出场次2272场, 比转制前增长85.47%。[2]2013年上半年, 陕西演艺集团进行各类演出1070场, 完成营业总收入1366万元, 实现利润总额245万元, 盘活国有资产额11215万元。[3]2013年全年, 陕西演艺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529.73万元, 比转制前的1137.51万元增长298.21%;国有资产总值达13764.52万元, 比转制前的6059.08万元增长127.17%;职工人均年收入5.21万元, 比转制前的1.97万元增长164.47%;净利润结束转制前没有盈余的状态, 达到2063.3万元;演出场次2806场, 比转制前的1225场增长129.06%。

2013年, 陕西演艺集团连续荣获陕西省政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成为陕西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已发展成为拥有10家子公司、从业人员850多人、资产总额达1.73亿元的全国先进文化单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演艺航母”。[4]

在2013年10月第14届由我国政府主办的国家级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评奖中, 陕西演艺集团旗下的陕西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选送的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这是陕西歌舞类剧目在全国赛事上获得的最好成绩, 实现了歌舞类剧目国家级重要奖项历史性的突破。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中, 转企改制后的陕西演艺集团杂技艺术团《百戏钻桶》一举荣获银奖, 成为陕西在此领域的新突破。

陕西国有艺术院团成立演出集团成功转制并且成绩倍出, 屡获大奖, 其主要的突破口和路径又在何处?

应该说, 陕西演艺集团只所以出现这种大步伐的迈进, 其成功变革之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 面向观众——组合拳撬动大市场

陕西演艺集团最早把面向观众的突破口选在了小剧场演出, 该集团投巨资翻新改造排练厅, 建成了一些专业化小剧场, 而且推出了适合大多数群众消费观念的低票价, 不仅如此, 集团还打出了组合拳——各种花样齐上阵, 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需要, 集团下属的各个院团, 拿出歌舞、话剧、室内乐、京剧、杂技等优秀作品轮番登场, 效果极佳。一方面演员们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自愿加班加点练功夫, 力争登台演出的机会。另一方面, 剧场的票房收入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二) 走向市场——老品牌激发新活力

随着体改的不断推进, 陕西演艺集团沉寂多年潜力被激发, 集团各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随之高涨。省京剧院将老腔和京剧结合, 推出了现代京剧《风雨老腔》;省人民艺术剧院的优秀节目不断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演出。省杂技团《汉唐百戏》在西安古都大剧院演出。陕西省歌舞剧院与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袂打造的红色旅游经典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也于2012年5月起在延安开始驻场演出。不仅如此, 陕西演艺集团2012还将重点推出大型交响乐《长安》、歌剧《苏武牧羊》、京剧《十五的月亮》、杂技儿童剧《剪纸娃娃》等剧目。

到2017年, 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有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分别获得了国际、国内诸多大奖。其中, 歌剧《司马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歌剧《张骞》在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评奖中获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奖。

(三) 步出误区——旧观念彻底被抛弃

陕西演艺集团能够平稳过渡到如今现代企业架构基本搭建完成, 主要取决于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改制之后陕西演艺集团最大的转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也是根本的转变, 而且主要是干部职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思想解放, 就是从过去事业体制下僵化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企业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树立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观念, 比如竞争观念、成本核算观念、股份制观念等。正是随着思想观念不断转变, 陕西演艺集团活力和潜力被激发出来, 实力不断增强。

(四) 创新模式——股份制多元经营

陕西大力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提出“要充分发挥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优势, 通过股权、债权投资等方式参重大文化项目,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 规定民营文化企业在享受相关政策方面按奖励标准上限执行。

在此政策指导下, 陕西演艺集团与西安中贝元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演艺集团收购其51%以上的资产控股。一方面促进国有院团快速改变, 另一方面, 演艺集团能学习和借鉴民营院团灵活的经营管理经验。陕西演艺集团实现股份制多元化经营。与此同时, 陕西演艺集团积极拓展产业链和转变投融资方式, 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创作生产。他们通过控股的方式兼并重组了民营演出企业中贝元。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与美国张平公司、香港加多利等实力企业形成合作, 通过资源与资本嫁接, 形成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五) 打造精品——培养后备人才梯队

经过不断的积累, 陕西演艺集团精品迭出。2014年9月, 原创歌剧《大汉苏武》以强大阵容和恢弘气势, 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摘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 实现了陕西歌舞类剧目在全国顶级艺术赛事成绩的历史性突破;歌剧《大汉苏武》创造了陕西歌剧艺术新高度, 极大地提升了陕西文化的美誉度。

陕西演艺集团之所以能精品迭出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陕西省2014-2016年全省文艺创作资金将重点用于资助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作品。政府将通过采购方式通过演出单位将优秀作品奉献给群众, 让优秀节目演出单位有更充裕的经费和财力去打造精品。其次, 这也与陕西演艺集团领导班子的认识水平息息相关。陕西演艺集团领导班子归因于“职责所在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出精品是我们演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张民曾表示, 演艺企业就是要用优秀作品来鼓舞人, 通过优秀作品弘扬主流价值观、彰显中国梦。

陕西演艺集团不仅要出精品, 更要带出一批人才。通过创作, 陕西演艺集团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 弥补了改制之后人才断档的局面, 基本形成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巨大的后备人才梯队。

摘要: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包括国家对艺术团院体制的宏观改革和地方国有艺术院团自身的微观改革两个方面。国家对艺术团院体制的宏观把控是地方国有艺术院团体改成败的关键。陕西演艺集团的体改历程和变革路径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关键词:陕西演艺集团,体改历程,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1] 任学武.陕西演艺集团的变革之路:改革带来新气象[N].中国文化报, 2012, 3.22.

[2] 秦毅.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做强市场主体[N].中国文化报, 2013, 7.3.

[3] 任宗哲, 石英, 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4] 秦毅.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做强市场主体[N].中国文化报, 2013, 7.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合作下一篇:技能大赛对学生个人专业学习影响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