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演唱技巧

2022-09-11

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民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土家族灿烂, 绚丽的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取向, 并与其民族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很高的欣赏与传承价值。

一、薅草锣鼓的表演形式

黔东薅草锣鼓歌的演唱方式多样, 歌唱者以及即兴编创者会根据不同唱段中情绪的变化从而采取不同的演唱形式。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有说唱、重唱、以及一人领唱众人合。

说唱是土家族薅草锣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歌唱形式, 是以口吻化的语言或者是独白的形式将歌词说出来, 其歌唱带有强烈的吟诵性, 一般情况用来记述故事以及叙述情节。

一人领唱众人合指的是指一人拿鼓, 一人持锣, 众人帮腔。它是薅草锣鼓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形式。通常土家人在山上集体劳作时, 这种演唱形式能够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缓解劳动带来的乏累。

重唱也称轮唱, 是以两个以上的演唱者, 按照各自所分任的声部来演唱同一首曲子, 它在轮唱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并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 更加的贴近土家人的生活。

二、黔东薅草锣鼓的音乐特点

(一) 薅草锣鼓的旋律特点

黔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在整体结构上比较单一, 多为一句乐段体, 其唱段较为自由, 有一句、两句构成一个乐段, 也有加修饰音形成的三句半乐段。但由于唱段的唱词较少, 运用的衬词较多, 通常以“咦”“哎”“哟”为主, 其旋律结合了当地花灯、劳动号子的特点, 旋律多为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为主, 偶尔也会出现六度, 甚至是度的大跳。

(二) 薅草锣鼓的唱词特点

薅草锣鼓的唱词的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类, 固定的唱词和即兴唱词。固定的唱词主要以民族流传下来的故事与手抄本为主, 而即兴唱词即演唱者应景就物, 随口即兴创作的唱词, 其歌词带有口语化以及吟诵性。

例一:

“清早来时雾沉沉, 只听到锣鼓没看到人。”

“两手拨开云和雾, 遍山遍地都是薅草的人。”

例一是薅草锣鼓歌引子片段即兴编创的歌词, 歌词极具口语化, 带有一定的腔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例二:

“叫我唱歌就唱歌, 开口唱个牛皮歌, ”

“唱个鸡公生鸭蛋, 唱个鸟儿头长角。”

“唱个河水倒着流, 唱个岩头滚上坡, ”

“唱个蚊子打哈欠, 唱个糠壳搓成索。”

——《牛皮歌》

例二是薅草锣鼓歌的固定唱词, 它的结构主要以五句、七句为主, 歌词具有诗词特征, 讲究押韵和平仄关系。这是薅草锣鼓与其他山歌歌词不同之处, 它也体现出了土家人民特有的艺术风格, 充分反映出了土家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艺术创造力。

三、黔东薅草锣鼓的演唱技巧

(一) 薅草锣鼓的演唱方法

1. 真声喊唱

真声喊唱指的是声带完全振动, 用最原始的声音去演唱, 类似于摇滚乐中声嘶力竭的演唱方法, 是一种力量的宣泄, 但又不影响声音的穿透力。人声是最原始的乐器, 歌者用真声演唱, 这种粗狂、自然、嘶喊的声音更能激发劳动者的激情, 正是这种力量的宣泄, 它记录着土家族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2. 真假声演唱

真假声演唱具体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时由“假声到真声”或“真声到假声”的一种唱法, 使自己的声音平稳的过度与融合。薅草锣鼓真假声混合唱法的要求极度严格, 它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能真假声运换自如且没有痕迹, 当遇到需要真假声结合的音域时, 不能一味的模仿与大声喊叫, 应当运用合理的方法尝试, 反复练习,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高腔唱法

高腔唱法具体指的是歌唱者在演唱时需要用高于自身真声八度的假声去演唱, 要求歌者声带绝对的平稳松弛, 腔体要保持兴奋、积极的状态, 同时还要做到声音嘹亮、纯净、有穿透力。薅草锣鼓的高腔唱法与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的高腔唱法类似, 都是在“啊”、“哎”、“哟”、“咦”这些字上保持一定的时值, 通常音域都在high C周围。

(二) 薅草锣鼓的演唱技巧

1.声情并茂的演唱运用

薅草锣鼓歌在演唱的时候应做到声情并茂。在具体的演唱时, 歌者应通过气息的推动, 以情带声, 声带不能过于紧张, 腔体时刻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在《锣鼓草》这首歌中, 它的情绪变化以及风格的演变极为丰富, 所以要求歌者对整首歌曲的情绪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而才能完美的演绎出整首歌曲的流畅性与完整性。

2.呼吸的运用

歌唱的呼吸方式有三种: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在学习《锣鼓草》的时候, 胸腹式呼吸法是最合理的。这种呼吸方法的主要特征是, 吸气的时侯胸部肋骨与腹部周围会有明显的向外扩张的动作。在歌唱的过程中采用这种呼吸方法, 歌者双肩自然下垂, 胸部无明显的提肩动作, 腰部挺直, 有利于歌者在歌唱时得到发声的动态支持。

3.真假声共鸣的运用

在演唱这种高低起伏且音域较宽的旋律时, 要特别注意低音到高音的换气点, 要充分的运用好“三腔共鸣”, 将之前的真声转换为假声来演唱, 若在演唱“你薅草来, 我唱歌”这一句只用胸腔共鸣, 那么声音会暗且压抑;在中音域时只用鼻腔共鸣, 那么出来的音色只会闷而暗哑;若在扬歌刚开始这一段高音的时候, 如果只用头腔共鸣, 则声音会显得尖锐刺耳。因此, 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 应做到混合共鸣, 不去孤立每一个腔体, 能够熟悉、掌握共鸣腔体的结合运用, 这样才能使发出来的声音, 明亮、饱满、优美, 才能更好的唱出这首歌的风格以及韵味。

结论

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 特别是在音乐方面文化成果更为突出, 但如今正在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阶段, 正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 它呼吁着我们每一个音乐从事者与音乐爱好者对其研究, 探讨, 挖掘。

摘要:土家族民歌的种类繁多, 薅草锣鼓是其民族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薅草锣鼓是在田间劳作时, 劳动者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演唱形式。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从概述、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等方面来研究薅草锣鼓, 以呈现薅草锣鼓独特的魅力。并希望能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家族,薅草锣鼓,演唱技巧,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 刘传清.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流变及其式微.[J].中华文化论坛, 2016 (06) :146-151

[2] 张堃, 谭宗派.对湖北省利川市濒临消失的“薅草锣鼓”的田野采风及考.[J].2006 (04) :159-163

[3] 郭艳华.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文化内涵与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 (34) :28-30

[4] 李虹.土家族薅草锣鼓歌的生存环境与艺术特征表现.[J].艺海.2010:129-1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研究下一篇: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