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反转教学高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地理学科日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方法对文科学生来讲,高中地理是一门培养理性思维的学科,能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但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探索改革思路迫在眉睫。

反转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篇1: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地理课堂角色反转研究

摘 要: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课堂角色反转成为备受重视的课题。本文首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对课堂角色反转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解读,而后结合教学案例具体探讨了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四种具体的实现课堂角色反转的落实形式。

关键词:新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地理;课堂角色反转;教学思考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课堂角色反转成为备受重视的课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此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助益。

一、对课堂角色反转的内涵及意义解读

说到课堂角色反转,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浅显地认为就是“学生代替教师的角色,而教师来当学生”。但是这样的认识未免流于表面化,如果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来理解,课堂角色反转实际上有着更为深厚博大的内涵。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应当从本质上揭示和把握课堂角色反转的内涵,并依托于此来灵活实施教学,使此种教学观念及模式充分发挥价值。

从身份定位上说,课堂角色无非教师和学生,从主角配角的视角来说,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学生是配角。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完成课程任务,不仅怕新课内容讲不完又想把知识点给学生多回顾几遍,很容易出现所谓“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课堂授课模式。与此相反,新课程则提倡学生为课堂主角,教师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以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亦即我们常说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可以说是新课程最为基本教学理念。由此种理念出发,只要是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得到彰显,使其成为课堂的主角而非“接受知识的容器”,都可以说是实现了课堂角色的反转。这种教学理念的落实,其主要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同时形成深刻地学习体会和内在感悟。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课堂角色反转之所以成为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备受重视的课堂,其主因也就在于此。

那么,基于以上对课堂角色反转内涵及意义的简要解读,其又有哪些具体的落地形式呢?就地理学科而言,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尝试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先學后教、翻转课堂等形式,下面分别做较为具体的讨论。

二、地理课堂角色反转的几种落地形式

(一)问题引导

所谓问题引导,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品质,激发其思维潜能。由于地理是一门注重识记的文科课程,很多教师授课往往就是单纯的划重点让学生背诵,个别知识难点也是口头稍微解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这种方式正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是绝对的主角,而学生实际上则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它与新课程理念对课堂角色的定位是完全相反的。如果通过问题的引导的形式来使学生自己理解知识,避免什么都由教师讲出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较好的彰显,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成为引导者,从而避免了“一言堂”,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角色的反转。

例如在学习地中海式气候的知识点时,笔者曾以以下一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1.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称它为地中海式气候?3.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是什么?4.世界上地中海式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这样一组问题,就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形成原因、分布地区以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积极运转思维,获得的结论是深刻地、内在的,而非经由外来灌输。如果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致使学生无法顺利得出答案,此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灌输性色彩自然大大减低,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受到广泛重视的非接受式学习方式,也是最常用的彰显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在探究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能形成深刻地内在体会和感悟。对于地理学科而言,自主探究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因为地理学科是带有很强科学性的学科,教材内外有很多知识都是适合让学生进行观察研究,特别是具有探究性的生活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小组的划分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增进探究效率和探究效果。但是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切实做好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计划有分工有组织地进行实施,从而获得地理知识。

例如关于“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的探究性活动,就可以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相关知识,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尽管该活动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衡量,要想很好的完成必须有完整合理的思路和步骤。其中包括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这对于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活动的开展可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这是新的教学形势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受到重视的教学理念及模式。顾名思义,所谓“先学”,就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教”则指的是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教学。不过,让学生先进行自学,并不是让学生照着课本学习就够了,也不是单纯指课前预习,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常采取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或是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这种课堂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课前的探究自学。因此,先学后教的落实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得那样容易,它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合理的课堂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示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完成,而后教师基于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并强调重点。至于任务的出示方式,通常采取逐一出示的方式,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活动,从而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角色的反转。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笔者曾采取过先学后教模式,其大致过程如下:

首先在多媒体屏幕呈现任务一:“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周期是多少?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定义是什么?两者有何差别?先自主写出答案,而后组内对照,达成一致后告诉老师。”

该任务比较简单,在多数小组汇报结果后,宣布该阶段学习停止,然后基于各组成果“后教”。从具体情况来看,对于该任务有些学生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理解上遇到困难。于是笔者就借助地日模型(也可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效果大致相同)来帮助学生理解。

接着呈现任务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各自有什么特点?先自己写出答案,而后组内对照,达成一致后告诉老师。”

在该阶段的教学中,笔者着重进行了演示和计算,并强调了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上为1670千米/1小时,南北纬60°處减小为赤道的一半,极点为0。

然后呈现任务三:“地球公转的轨道、公转方向有何特点?什么叫近日点、远日点与回归年?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什么规律?”

该任务的困难点是对近日点、远日点的的理解上。笔者仍然是借助日地模型来进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呈现任务四:黄赤交角的定义是什么?现在是多少度?对地球运动有什么样的影响?黄赤交角是难点之一,在此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的演示和讲解。

至此,就围绕课堂学习任务完成了知识点的讲授,课堂练习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迥然不同,很好地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通过任务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和点拨者,这样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角色的反转。

(四)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实现课堂角色反转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而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比如学生可以反复通过观看视频来熟悉课堂内容,另外可以借助网络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形式来获得帮助。老师也就有了与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的可能,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到所有的学生,而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很难关注所有的学生的。

此外,传统的地理课堂比较沉闷,尤其是枯燥的地理知识要想让学生感兴趣的确是比较困难。而翻转课堂要借助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一个手机或一台电脑就可以学习,可以灵活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从而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翻转课堂模式实际上还“延长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传统的地理课堂都是老师先把主要知识点讲完,然后留些时间给学生做习题,时间上有时间不好掌控。翻转课堂则是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一些教学手段。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的迁移提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掌握从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对课堂角色反转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解读,而后结合教学案例具体探讨了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四种具体的实现课堂角色反转的落实形式。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课堂角色反转具有重要价值深远意义,一线教师应给予其足够重视,并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相关问题。本文一己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裕东.浅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赤子,2017,000(036):75.

[2]蒙玉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

[3]王毅军.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J].东西南北:教育,2019(12):0226-0226.

[4]于二峰.高中地理“先学后教,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48-48,49.

作者:黄莉舒

反转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篇2: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摘 要:近年来,地理学科日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方法

对文科学生来讲,高中地理是一门培养理性思维的学科,能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但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探索改革思路迫在眉睫。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1. 从教师方面看

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一是教师,一是学生。教师的角色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化成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传道者、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寻求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只是枯燥无味地讲解知识,占用大量的时间,那么课堂的率就无法提高。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可是有些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效率自然不会提高。

2. 从学生方面看

高中课堂中另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立,如果学生不参与其中,那么教师做再大的努力也都是无用功。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付出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尤其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对教师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让自己积累经验,钻研教学,从而探究出真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1. 平等对待学生,增进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些教师会担心,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可能会削弱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严。其实学生更喜欢平易近人的教师。倘若教师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有问题不敢请教,学习积极性不高,那教学效率怎么会提高。

2. 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它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变得趣味十足,让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思考。教师要为讲授的知识做好充足的准备,采用多元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的大脑灌输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拓展教学途径。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改以往传统的板书形式,或制作PPT,或播放动画和视频,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实用性的问题或者是理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行解决问题。这些随着改革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许多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 开展多元化教学,适当组织课堂活动

在學习课本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相应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分组讨论、学习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通过分组竞争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人教版课程“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节。课堂中,学生首先竞争发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规划。之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研究和讨论,组内推出一个最受欢迎的方案。然后将各小组推出的方案在全班进行比较,再选出最佳方案。这样的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再如,进行课堂角色反转,倡导学生扮演教师,这样学生既可以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又可以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在课堂中,教师要关爱学生,学生要爱戴教师,二者相辅相成,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友良.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J].南北桥,2016(5):9.

[2]李进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13(5):149.

[3]李波.浅议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0):120.

作者:鞠毅

反转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篇3:

让逆向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绽放光芒

【摘 要】春风杨柳依,濠河荡涟漪,发展硬道理,革新从我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才能让逆向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绽放光芒。本文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共同商榷。

【关键词】因果索因;反面思考;瑕疵逆用;优化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它是从某一具体问题的相反反面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激励、引导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定势,善于由果溯因,提出恰如其分的假设进行推理,逐步掌握新概念和新技能,从而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笔者结合相应的案例,就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浅谈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因果索因,夯实探究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应用正向思维方式获得新知识,更要激励学生采取因果索因的方法,逐步夯实基本功。譬如,我在执教“热力环流”这一原理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和图“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该图,不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冷空气为什么会下沉,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②等压线为什么会发生弯曲?③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高低排序?为了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我就督促他们结合热胀冷缩、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物理知识,分析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总结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把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城市风、海陆风中。可见,教师只有借助因果索因法启迪学生自己大胆猜想、缜密推理、果断判断和正确验证,才能拓宽学生逆向思维的视野。

二、反面思考,提升求异水平

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反面思索问题,能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时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在反面思考时,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一)因果反转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本质就是临时已知事物因果关系,从而逐步归纳出解决问题新思路。例如:当大家发现了地球自转与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有内在的联系时,就能从星辰日月东升西落的反面感悟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二)状态反轉法。在尝试这一反面思考的方法时,可以针对一些比较熟悉的事物动静现象予以反转,从而得出科学性、创造性结论。例如:由于目前所知的黄赤夹角的度数是23°26′21″,因此产生了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纬度,改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也决定了寒带、温带和热带的大概范围,并直接影响了地球上的动植物分布。那假设黄赤交角为0,地球上的哪些地理现象将不存在?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为20°,热带、寒带的范围又将如何变化?在反复探讨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灵活合理运用反面思考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但绝不能把所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予以反转,以免学生进入只要反转就能获得收获的误区;当然,学生利用反面思考发时,务必牢牢抓住反面存在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逐步提高求异思维水平。

三、瑕疵逆用,激活创新活力

瑕疵逆用法是逆向思维中的重要手段,它从瞄准某一事物瑕疵的前提下达到化弊为利的宗旨。目前,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有许多瑕疵逆用之例:很多地区的农民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机塘泥肥田,除了肥沃耕地以外,还有利于鱼塘的生态平衡。火山爆发能给人类带来不少危害:熔岩损坏良田、河流、森林和城镇,火山喷出的灰尘和硫磺等物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物的正常生长,但有些科学家竟然发现了从熔岩中提炼硫磺等稀有资源的秘密;台风的危害性家喻户晓,但台风可以短时间缓解高温,带来的降水缓解旱情,我们也可以把台风伴随的暴雨蓄积于水库中进行发电、灌溉和养殖等。

虽然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具有较多的优势,但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有待于今后日趋完善。作为教师,应该大胆鼓励学生尝试瑕疵逆用法,针对教材中的不够完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予以“以毒攻毒”,让他们走在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式的“围城”,为将来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门径奠定思维基础。

四、优化训练,锻炼创新素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童叟皆知故事,这个真是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乐诸葛亮铁面执法、不徇私情的典型形象,另一方面也说明马谡夸夸其谈造成的严重后果。马谡虽然聪明绝伦,但缺乏实战经验,可谓是纸上谈兵的高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应不断优化训练环节,适度安排学生完成一些训练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一题多变,拓宽创新思维的思路

在茫茫题海中,有些练习题只要改变一定的条件,或者把结论和条件相互对调,甚至把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相互对调,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活跃逆向思维思路的效果。

(二)正逆互用,兼顾正逆双向思维

高中地理的题库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兼顾正逆双向思维方式,尤其要根据所求的结论进行反向推理,并在找到相应的已知条件、原理和法则基础上,让他们利用逆向思维来正确解题。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兼顾正逆双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使正逆向思维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最后产生求实高效的交叉效应。

(三)例题示范,打破思维定势局限

在高中地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悖的范例,从而打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例题:最近几年,我国科学家通过勘探、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的某些高寒地区出现了喀斯特地形,问:如何解释这一奇怪现象?而形成喀斯特地形必须同时具备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和多雨高温的气候两个客观条件,许多学生的心中顿时疑惑的涟漪: 青藏高原完全不具备上述条件,怎么能出现喀斯特地形的现状呢?此时,我引导学生张开逆向思维的翅膀,联想到青藏高原发展历史,从而顺利地找到了答案。

春风杨柳依,濠河荡涟漪,发展硬道理,革新从我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让逆向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绽放光芒。

作者:沈向琴

上一篇:刑事证明标准分析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