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创新

2023-02-19

第一篇: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创新

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创新

今天我要讨论的课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创新理论。那么,什么是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有什么样的魅力,党的创新理论给我们哪些启示以及思考,我们怎么样才能学好党的创新理论。这些问题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一一解答,而本文的重点在于怎么样学好党的创新理论,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基层的群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什么是党的创新理论

1、

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含义

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党的创新理论重要性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它来源于实践、扎根于人民,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对人民群众的实践起着根本指导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而落实好这一战略任务,要求我们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无穷

1、党的创新理论有怎样的魅力和活力

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充满魅力,充满活力。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党的创新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来解决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一种强烈认知的需求。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都值得我们跟进一步、深入一步的研究。

2、明确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性

束之高阁的理论没有生命力,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党的创新理论来自群众,需要平民化、生动的宣讲服务群众。当前,一些人错误认为党的理论高高在上,觉得党的理论常常是“两张皮”、“空对空”。(错误观点)而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在单位也不例外。在单位组织理论学习的时候,有的人民就会觉得,学这

2 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甚至有的人民在私下不情愿地嘟囔:“学这些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错误情绪)相信这样的错”误思想在很多基层单位的人民中,多多少少都出现过。如果给年轻的人民们讲大道理,让人民们听一些,他们一知半解的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年轻的人民们不仅不容易接受,更容易让那些人民们有逆反心理。要让我们的群众了解党的创新理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性,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的经验是,将生活中的故事讲给人民们听,让他们从中领悟以及思考。

案例分析

我曾经给人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庭主妇做了几十年的菜,厨艺平平,而有一个人学厨艺才几个月,出师掌勺后却能顾客盈门。主妇纳闷,决定问个究竟。厨师告诉她:你烧菜靠的是习惯,我烧菜靠的是烹饪理论指导。”

一个故事讲出一个道理,这样的教育群众乐于接受,也会让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更深入人心。扎实有效的教育,不仅消除了群众思想疑虑,还增进了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实践热情。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践行。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与果决的行动。

二、党的理论创新带来的思考

1、理论武装全党、全民是理论创新的最终归宿

“满棚棚生绿满架架菜,侯沟门旧貌焕新颜。泉眼眼那个有源大树树有根,科学发展让庄户人得实惠……”这是陕西省安塞县侯沟门村农民自编的一首歌谣。朴实无华的歌词,反映了党的创新理论对改革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厚感情。透过侯沟门村的变化,我们再次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

有此可见,理论武装全党、全民是理论创新的最终归宿。束之高阁的理论没有生命力,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大力弘扬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践行。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与果决的行动。

2、让理论学习转化为生产力

案例分析

去年3月,云南的一位下士刘奎廷,回老家云南保山探亲,看到村民宁可土地荒芜也要外出打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的理论学习让他知道了,国家免除了农业税,种地还给补贴,为什么还没人愿意务农呢?刘奎廷认为是乡

4 亲们对政策不了解。于是,他在向村民宣讲富民惠农政策的同时,鼓励大家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在刘奎廷的动员下,乡亲们纷纷返乡务农。今年春节,村民王伟还专程从老家给刘奎廷打来电话:“多亏了你的好点子,我承包了10亩地种水稻和甘蔗,一年收入4万多,比打工强多了!”

三、政府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

历史的经验昭示,一个政党、一支政府,要想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群众,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单位、教育群众,在学习理解上求深入、在推动 实践上见成效,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政府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牢固确立,单位建设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经验,是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军事任务更加繁重、群众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趋于多样的形势下,我军始终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政府作为首要任务,在政治工作全局中突出出来,确保了人民政府性质宗旨不变、确保了政府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1、政治建设的首要课题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

5 毛泽东思想。”江泽民明确提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指出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邓小平理论在群众头脑里扎根。胡主席进一步强调,把军心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政府雷厉风行地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要求,坚持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上走在前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每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在《邓小平文选》出版和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后,在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出版后,在胡锦涛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政府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政府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后,都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学习贯彻。

2、紧密联系政府建设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政府中,理论武装、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习贯彻好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思考解决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政府、怎样建设政府,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根本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新时期政府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政府建设思想以及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政府建设重要论述在内的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展开和运用。政府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

6 突出出来,组织政府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原原本本学习钻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国防和政府建设重要论述。

实践再次证明,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通过学习实践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广大群众进一步认清了国防和政府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自觉坚持服从大局、在大局下行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出色完成了军事斗争准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及抗灾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

3、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理论武装要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必须注重抓好基层群众这个大头。这些年来,政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化、大众化,编写印发《基层军官理论学习读本》、《士兵理论学习读本》等一系列教材,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穿于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艰苦奋斗教育之中,贯穿于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中,每年组织主题教育活动都对基层理论学习进行部署和引导,使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实践及时向基层延伸。政府院校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编写下发《邓小平理论教学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要点》、《科学发展观教学要点》,

7 根据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及时修订院校政治理论课教材、开设党的创新理论课程,定期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学成果观摩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院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和贯彻。

坚持不懈地抓基层群众的理论武装取得明显成效:广大群众进一步认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发展、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进一步认清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从而把政治信仰与情感认同统一起来,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把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与树立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在头脑中牢牢扎根;通过统一思想达到统一意志和行动,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群众始终保持了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单位始终保持了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4、不断创新理论武装形式方法

学习贯彻创新理论,既要坚持我党我军理论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形式,更要适应形势和时代的发展,贯彻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方法。这些年来,政府理论武装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步步深入。组织召开了一系列政府理论研讨会、理论工作座谈会、理论学习情况汇报会和学习贯彻经验交流会。总政治部多次组织政府宣讲团、各级纷纷组织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单

8 位宣讲,极大地浓厚了理论学习贯彻的氛围。学习党的理论创新,其重点在于创新,从学习方式和方法上创新。面对基层群众价值多元、思想多变的特点,需要尝试了许多新办法:可以针对青年群众追求时尚、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开展名段诵读、文艺演唱、学用演讲等活动;充分发挥灯箱、橱窗、板报、网络等载体的功能,开展军营“百家讲坛”、理论学习之星评选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活动。而针对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坚持让问题促学习,盯住困惑解“扣子”,有什么问题就学习什么内容的方式,将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也可以更直观的,更深入的将理论知识贯彻到基层群众的思想深处。 结语: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我军建设中,更应该坚持不懈地用当的新理论来武装全体群众。不断把我军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须臾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须臾不能放松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重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推动政府各项建设和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紧紧抓住确保单位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问题,紧紧抓住我军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影

9 响单位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发展的具体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成果。

第二篇: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几个特征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党的建设方面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等四个主要特征。

【关 键 词】理论性与实践性 继承性与创新性 时代性与民族性 科学性与价值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和阐发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一。可以预见,随着学术界、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党的建设理论也必然会受到关注并予以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特征进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首先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具有鲜明的理论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有着自己特定的主题、范畴、内涵和逻辑结构。从特定的主题看,它紧紧围绕探讨和解决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展开;从其特定的范畴看,最基本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基本路线”,“民主集中制”,“党的历史方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党内和谐”,“反腐倡廉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型政党”等。在其特定的内涵上,它包括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当然,这一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不是终极真理,还应包括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特定的逻辑结构看,它包括理论基石、理论主线、基本内容、理论精髓等方面。理论基石包括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科学回答。理论主线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等。它们是以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为立论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思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法。理论精髓,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来源和依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其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即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通过党的建设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其理论的目的,并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实践,即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P284)。一方面,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理论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也必须通过实践。另一方面,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二、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学说来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中,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原则和组织原则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3],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自身的演进来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相继产生了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3]。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在理论渊源、理论依据、理论主题、理论精髓、理论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其理论渊源,都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出发的;其客观依据,都是党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理论精髓,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理论目标,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2],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理论。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制度建设”概念,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此后,制度建设就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的四大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强调要“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论断,把制度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1999年1月,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束时讲话中,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并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了五种执政能力的要求。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第三,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命题,深刻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总结了党成立以来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实现途径、衡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以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

第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惩治和预防腐败,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腐败的危害,产生原因,预防和惩治方针和措施,都进行了阐述,也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但过去一般把反腐败列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并把它与党的其他方面专项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五大领域,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

第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

另外有些新观点,是在深刻汲取了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如:“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4](p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新时期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4](p536-53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反映了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也包含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新经验的提炼和深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先围绕“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中国加入WTO而面临新的挑战,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呼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之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复杂、严峻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战略思想。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对一个政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当今时代向党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是,如何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革命、科技革命和新的民主浪潮的挑战。这四个课题归结到一点,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党内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党群关系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个基本问题又派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由此逐步深入和展开,把握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而形成的科学体系。[5]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也是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理论主要不是回答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问题,而是回答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是它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史和现实依据。同时,这一理论对其自身的范畴和原理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品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时代性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党的建设理论,只有与中国国情和党情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民族性要以时代性为发展导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党的建设理论,必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永葆“时代精神的精华”本色。

四、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7](P253-254)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8]。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同样是科学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人民谋利益。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上。”[3](p128)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党的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阐明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在这一价值原则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二,理论来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党的建设做出的每一个重大部署、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措施,都要先行试点,放手让基层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以便创造经验,为发现规律、实现理论创新提供充分的实践依据。同时,每一个思想和理论观点,都是在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创造性实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中全党智慧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表明,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实践,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无视客观规律,无视实际情况变化,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就不可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价值性是科学性的目的。离开价值性,科学性是脆弱的,就不可能产生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决策,2008,(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姚桓.谈谈党建理论创新研究的方法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

【作者简介】吴向伟(1967- ),男,湖北大悟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第三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理论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二是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关于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思想;关于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思想;关于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制度的思想;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关于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的思想;关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关于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加强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思想;关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思想;关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想;关于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反映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四篇:以创新精神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社会组织面大量广,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十分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必须深刻认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创新精神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1.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

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0.2万个,较之2010年增加了24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763.7万人,较之2010年增加了164.4万人,接收各类社会捐赠786.7亿元。以社会组织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我国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活动力越来越壮大。如果我们党不去主动占领这块阵地,就会有其他力量渗透进入到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不仅无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还可能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依托,关系到党对社会力量的整合能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认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要坚持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必须抓好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2015年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求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设立党组的要求由以前的“可以设立”改为“设立”。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中已建立党组织的28.9万个,比上年增加8.5万个,占社会组织法人单位总数的58.9%。这说明尚有41.1%的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还有一些社会组织虽然成立了党组织,但存在着党建工作不受重视、党员活动开展得不经常、党务工作力量薄弱、不规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只有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才能补齐党的建设在社会组织领域的“短板”,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现实要求。当前,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交由社会组织具体实施,以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政府购买服务日益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涉及的购买资金数量也不断增长,带来我国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但当前的社会组织存在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治理不完善、捐赠信息不公开等问题,有的社会组织打着非营利组织的名义谋取私人利润,有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账目混乱,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套取政府购买资金等等。一些社会组织以自治性、独立性为名,拒绝政府的监督管理、拒绝党的领导。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领导作用,有助于把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确保社会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政治立场,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

2.以创新精神,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第一,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扩大组织覆盖面。按照应建尽建、便于管理的原则,按照属地式、属业式、主管式等多种方式,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例如,成都市锦江区对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明确由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等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采取主管式模式。对于大量活跃在社区院落、居民身边的社区社会组织,则明确其党建工作由所在街道党工委指导,社区党组织具体负责,采取属地式模式。对于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则选派了一批素质优良的党建工作指导员,驻点开展工作,通过行业指导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党建工作,采取属业式模式。

第二,通过激励导向政策,激发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动力。一些社会组织在思想上不重视党建工作,认为党建是虚的,只注重争取项目、资金,开展业务活动。对此,一些地区探索出有效的激励导向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例如,南京市雨花台区采取“三双五同步”法,激励社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即通过社会组织与党组织建设双孵化、双共建、双提升,实现同步培育组建、同步登记承诺、同步年检述职、同步评估评议、同步换届调整,使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贯彻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始终。通过将开展党建情况纳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评估标准,细化指标,分成党总支是否有完整的工作制度、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是否按规定建立党组织、年度开展党组织活动次数等指标,促使社会组织主动加强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作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保障体系建设,避免“组织空转”。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重建党、轻党建”,即过分关注党组织筹建数量,片面强调党组织“覆盖率”,而忽视已建党组织的活动开展、党员教育以及组织功能开发,最终出现“组织空转”现象。要避免“组织空转”现象,就必须有相应的党建保障体系作为党建工作真正持续开展的有力支撑。首先,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施办法、工作规范、考评体系,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加强党建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组织党建经费投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返还为辅、社会组织自筹为补充的党建经费保障体系,保证党建工作经费、活动经费及党务工作者工作补贴到位,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不仅能建得起来,而且活动能开展得起来、党员作用能发挥出来。再次,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人才保障体系建设,解决社会组织党建“谁来抓”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将从社会组织中发展新党员作为优先侧重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组织党建的高度重视,有利于解决目前社会组织党员人数普遍较少、党务人才不足的现象。要通过把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纳入基层党务干部培训体系,培养社会组织党建人才。通过向社会组织派遣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社会组织党务工作。通过发展优秀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入党、把普通党员发展为社会组织骨干的方式,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当针对不同社会组织的类别、特点、规模,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养老助残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应大力扶持培育,放宽登记门槛,将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党的民生保障政策,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传递党的温暖关怀上;对于农民工NGO、业主委员会等维权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把重点放在引导社会组织依法维权、理性维权上,防止社会组织被对抗党和政府的敌对势力所利用,从事影响社会稳定、安定团结局面的群体性事件。对于协会、学会等行业管理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对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上,发挥好行业协会对会员的沟通、协调、监督、教育、培训等职能,防止其出现不正当的行业保护主义。对于艺术团、表演队等文体活动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引导社会组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娱自乐、健身强体向志愿服务、树文明新风转变。

第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形式。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人员分散、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分散等特点,难以过多集中开展活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空间。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可以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建立?W上党支部,为党员提供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学习、教育、活动信息,回应党员提出的困惑疑问,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参加党组织活动。互联网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便利条件,运用互联网有利于在社会组织党建活动中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第五篇: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来源: 组织人事学研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的组织基础。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调整,思想观念也在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为了顺利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覆盖,向不同领域的核心地带延伸,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社会、维护稳定的功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不断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加强。

一、立足全局,创新思路,追求基层党建工作理念新

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只有自觉地发展创新,才能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和谐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

追求全面党建理念,确保领域广。坚持围绕中心,更加自觉地把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放到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党的组织工作从来都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服务的,只有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才能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狭隘思路,进一步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只有在坚持大局的情况下开展组织工作,主动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有大的作为,才能体现其巨大的价值。

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确保动力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必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激发党员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激活和调动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要努力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集

中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生动诠释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先进性的真谛。

追求综合发展的理念,确保活力足。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领域越来越宽广,内容越来越丰富。既有传统的农村、机关等党建工作领域,也有新兴社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新领域。这些领域彼此联系、相互交错。既要着眼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又要在着力夯实基础、提高工作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和创新力。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确立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理念,在纵横交错的现象中找准结合点,保证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实事求是,创新内容,力促基层党建工作领域新

根据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创新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才能使基层党组织更加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

创新服务体系,保证效率优先。围绕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这一核心职能,在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激励保障、确保实效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县)、镇(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形成纵横延伸、广泛覆盖的服务格局。贴近群众,丰富服务内容,着眼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便民利民生产服务。创建服务载体,积极推行党员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

创新活动载体,保证协调发展。以“城乡互助”活动为载体,把基层党建做强做实,着力在部门共建、村社互动、村企合作、人才共享四个方面下功夫,逐步推动形成以城带村、城村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化基层党建工作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要围绕不同行业领域党组织的职能定位,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吸引党员、富有实效的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传递党的声音,树立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按照服务功能和党员

特长设置党小组,改变过去单纯以村民小组和党员居住区域设置党小组的传统模式,设立党员致富示

范、政策宣传、信息服务等党小组,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在社区,继续加大功能型党组织建设探索力度,按照党员特点和特长等划分党支部,使社区党组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创新设置方式,保证机构健全。突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成立联合党总支或支部,在组织上统一领导,在经济发展上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建立稳定的互利帮带关系。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等设置模式。进一步深化“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在“两新”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将党的组织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社会生活场所,如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及各类专业市场等,同时着力构建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

三、健全机制,创新方法,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要把党的决定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和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有效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都是为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使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实现具备更加巩固的基础。

创新干部选用培育机制,强化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坚持以“建一流干部队伍,创一流班子”为目标,紧紧抓住选拔、培训、监督等关键环节,大力改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始终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严把干部选拔任用关口,从注重干部工作实绩的角度出发,面向社会实行公开选拔,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眼于提高选贤任能水平,进一步探索和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发展意识强、思路宽、 3

政绩实、政治上可靠、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通过组织调训、分批轮训、办班培训、专题研讨、外出考察等形式,不断提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强化基层党员队伍建设。针对基层党组织数量大、分布广、农村党员分散、流动性强的实际,创新教育管理活动载体、方式方法,确保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积极运用好各级党校、党员中心户、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努力构建和完善学习交流平台,对基层党员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关心、帮助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把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的困难与解决群众的困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针对流动党员的流动性特点,积极构建流动党员管理新格局,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双向管理模式。

创新党内监督运行机制,强化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党务公开范围,拓宽党务公开渠道。健全党内交流沟通机制,组织党员定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开展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提醒谈话、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等。建立工作情况沟通制度,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党员群众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协调。围绕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团结干事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没有通过集体研究的事不做决策,没有充分考虑的事不提交研究,没有充分征求意见的不拍板,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围绕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建立党内纳谏制,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朱云燕 江苏省新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近期工作学习情况汇报下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