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欧美是怎样保护文化遗产的?

“你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保护古代历史文化的?认真到了什么程度?在这里看不到假古董,他们不制造仿古的东西。为什么国内却恰恰相反?!对真古董保护不够,甚至有破坏,而造假古董的热情却很高。”

2000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随市长代表团出访希腊、埃及、意大利三国,以上这段话是中国驻希腊和驻埃及大使在宴请代表团时说的,陈为邦的反应是:“我们无言以对。”

确实,正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所说,“较之欧美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论是意识、理念还是措施、行动都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是,我们在保护的目的、操作的手法上都有问题,急功近利、简单粗暴。

“敬畏”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和活动起源于欧洲。但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欧洲国家也经历了从破坏到保护的历程。欧洲人也曾经拆城墙、拆古建筑,比如德国波恩1898年扩建道路,城墙被认为是严重障碍而被拆除;英国的巴尔神殿是威斯敏斯特城和伦敦的分界点,后来也因为道路扩建被拆除。从破坏转为保护,则源于日益滋长的民族意识。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对“民族遗产”的兴趣不断升温,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欧美大众的共识,甚至有人“敬畏”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尤其明显。学者希尔斯的分析,“他们认为,由于没有一种真正历史悠久的过去,他们的祖国变得发育不全和残缺不全了”,“他们需要一种可以依附其上的‘过去’”(《论传统》)。于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自我放逐到旧欧洲去寻找历史文脉,另一部分则在本土发掘“有用的过去”。

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市民大众强烈的保护意识、参与意识紧密关联。巴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黎曾经出台中心区改造计划,开发商们叫嚣着拆除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的老建筑,以便高楼大厦进驻,著名的沃日广场当时就属于被改造之列。是巴黎人挽救了自己的城市,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诸如老房子协会、历史住宅协会这样的街区保护组织,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目的就是为了留住老屋和老街共同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最后,中心区改造计划没有实施,市民胜利了。

法国是这样培养国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1984年,法国首创“文化遗产日”,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为“文化遗产日”,当天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公立博物馆免门票,卢浮宫、凯旋门等也在免费开放之列;而法国文化部和各省文化机构在遗产日到来之前会向公众推荐参观名录,全国的参观点达1万多个。到了遗产日这天,法国人倾巢出动,以朝圣般的虔城参观历史文化遗产。

不仅保护文物建筑,也保护历史街区

歷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欧洲起源,最先影响到美、日等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单个的文物建筑进一步扩大到“文物建筑所在地段”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对象,不仅限于宫殿、庙宇等纪念性建筑,还包括民居、商店、村落等更广泛的内容;街区内的建筑并不是每一栋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

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之后丹麦、比利时、荷兰、日本、英国等国家纷纷效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向历史街区的拓展,表明欧美日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还逐渐向人文环境、甚而向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发展。1976年,欧洲议会提出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概念,目的是“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毁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使被保护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

以法国为例,目前全法国划定了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达4万多处,有80万居民生活在其中;而政府每年还批准两至三个保护区。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确立并不是将其封闭保护,或者将居民强行迁走改造成旅游景点或者艺术区之类,即张松教授所说“冻结的保护”,而是把它们做活:居民如常生活,但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使得人们得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是推倒重建还是“修旧如旧”?

已经毁掉的文物、建筑是不能复制重建的,在我国,由于修复真的古董比较麻烦,还不如建假古董来得快,于是就出现了像重建圆明园这样的建议得到文化遗产基金会支持、真古董如山西悬空寺却缺乏资金保护的怪现象。欧美国家又是怎么做的呢?

以波兰为例。二战后,波兰首都华沙和其他欧洲城市一样遭受了战火的摧残,针对如何重建华沙的方案,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一种主张是,严重破损的城市干脆不要了,建一座全新的;另一种主张则是按历史原貌修复城市。争议的结果,绝大多数华沙居民赞成“修旧如旧”,修复老华沙城的消息一传开,流浪在外的华沙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人。后来修复后的华沙城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要知道世遗名录一般不收重建的东西。与此同时,波恩、慕尼黑、布达佩斯等被战争破坏的古城,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

张松教授的看法,欧美国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固然是先行者,它们在制度和经济两个层面上都有着我国不具备的优势:从制度层面来说,欧美国家早早立法规范历史文化遗产,比如法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的问世,规定法国领土内的任何一类艺术品都应受到保护,使得大量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而1840年法国颁布的《历史性建筑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的法律。从经济层面上说,欧美国家经济发达,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充足,可能一个欧洲国家某个市的文保经费,都比我国一个省强。

但张松教授觉得最关键的差距还不在于这两个层面,而是意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如果保护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占有资源,那这样的保护无论如何都不能称得上是全面的,因此保护的效果也堪虞。(谭山山)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20期)

作者:谭山山

第二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源于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张兴毅(1966-),男,贵州兴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

摘要: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对二者的对立统一与互补进行了理论思辨,从两者的共同特点,以及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 ;对立统一;比较研究

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的矛盾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两种体育文化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性,导致两种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存在着较强的对立性,其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自民间生活、民间习俗,特别是与道家的阴阳、八卦、五行以及四书五经等理论密切相关;然而与之发生冲突的欧美现代体育文化则是西方哲学重外在的分析,重与自然斗争等的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在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性,带有某种直觉、模糊的性质,显得单调、直接、混沌不清;而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则是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等现代科学的综合运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较重视节奏、韵律、内涵、和谐美等方面,具有朦胧、抽象、含蓄美等柔和气息,而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则重视力量、速度、强度等直接表现人体机能的外在表现指标,给人一种外在的、形体美之感。

2.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礼仪性、娱乐性、表演性、节庆性等性质,重点在个人修养与修为,由此形成了以追究“健康和长寿”为目的的民族体育文化,将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概念融入进来。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存在的竞争、惊险、激烈等方面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体系。而欧美现代体育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在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因此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这与欧美现代体育追求“强健与惊险刺激”是分不开的。

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进行锻炼,从而在无形精神方面得到的升华,进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欧美现代体育文化则更加重视人体的体型形态而轻视人格方面的培养,欧美现代体育通过肌肉的运动,在各种不同力的综合运动中实现人类的价值,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欧美现代体育在追求价值观上的不同点。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存在互补性

任何体育文化的产生都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这种发展更是一个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的选择、多次变更、不断冲突与融合、进而定型的过程。又因为体育文化问题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问题,所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时候,二者势必会相互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吸取各自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这就是两种体育文化不自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流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需要引入新的内容,因而,欧美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表现必然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同时欧美的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对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内在修养等引入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中。

2.相互扬长避短,互相引入对方的运动项目。比如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术气功、龙舟竞赛、射驽、蹴球、押加、高脚竞速等,已开始在欧美国家种植并得到大力发展,这些足以冲破欧美现代体育在竞技方面统揽天下的局面。而源于欧美、在欧美盛行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田径、台球、马术等项目也早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并在这些项目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大众化的发展,赢得了大家的亲睐。

3.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取得了相互认可,中国的传统养身、修行思想被欧美国家所接受,而欧美的竞争、竞技观念已被我们国家所认可。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到当今人们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欧美的竞技体育文化又与当今现代社会的竞争理念相吻合。

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源。两种体育文化存在的矛盾正是体育事业进步的巨大动力。文化的产生是交流的产物,无论何民族的文化都应处于世界文化交流之中。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娱乐、休闲文化,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世界体育的文化精髓,从而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和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在欧美掀起过多股热潮,而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也在中国这块热土上渗透很深,很多项目例如:“篮排足”三大球、健美操、网球、斯诺克等已经获得各民族人民的亲睐,已经完全融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

2.矛盾的存在能够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原因是频繁的内部和外部文化的交流起了非常重要作用。虽然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是很长,但由于二者相互之间矛盾的存在,因此在共存中不断摩擦碰撞,使得它们能够获得新的文化血液和文化生存的空间,吸取对方精华部分。从而延长了两种体育文化的发展时间。

3.矛盾的存在还能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由于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那么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在调节这种状况间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交流的时候各方能吸取对方的精华部分,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由此互相促进发展。

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

1.都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融洽国际关系;

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培养民族间的团结进取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4.还能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提高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团结稳定。

五、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现代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辨证认识

由于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导致不同类型模式的体育文化会发生矛盾冲突。并且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对于不同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当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的时候,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美的现代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互相学习、互相吸取精华从而发展成为新的体育文化,由此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从这种角度上来看两种体育文化所发生的冲突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特性,从此出发,正确认识两种体育文化之间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发展两种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本文为2013年贵州省长基金“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安婕,许媛.世界体育环境的西方化倾向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

[2]何斌.湖北民族学院传统体育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3]汪俊.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互补[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

作者:张兴毅

第三篇: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影响的研究

摘 要:在欧美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会以修辞的手法表达其生动的内容。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欧美文学中的修辞方法发生了改变。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方面,就会以修辞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该论文着重研究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思潮 当代欧美文学 修辞手法 研究

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上,就会以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1 后现代文化思潮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发起于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6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和法国兴起,进入到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欧美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有后现代思维方式。中国的学术研究界对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定位,首先是从建筑和文化领域中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得以扩展后,被融入了哲学、艺术、社会、历史学研究的因素,因此而被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意义深远的效仿热潮,以致于在欧美各国引起了文学震荡。

2 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为了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为丰富,往往会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渲染作品的语境,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1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更为有声有色,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汉语的比喻修辞手法相同,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比喻,主要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两种事物和现象相互对比。比如: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译为: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暗喻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欧美的文学作品中,暗喻的手法要经过品位和咀嚼之后,才能够感受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比如: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from you likedew.在这首诗句中,将觉醒的奴隶比喻为沉睡中苏醒的雄狮。这句话当然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采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涵义。

2.2 幽默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将文学语言的表达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以阅读上的美感。比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在表达上极具对比性。前半句采用了哲学式的庄重语气,后半句则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这种不协调的语调,将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与空虚表达了出来。从语言的运用上,这种语言表达很显然违背了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才会让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更为生动而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2.3 反讽的修辞手法

反讽的修辞手法在海明威的《光荣的战士》中极其强烈地体现出了诗文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抒发,以极其强烈的讽刺手法营造出文章情节中的紧张气氛。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说过:讽刺使海明威的作品在无形中成为了思想情感宣泄的伟大小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等矛盾的焦点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而对于讽刺手法来说,其不仅仅是对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反讽具有一种艺术价值,在夸张的反讽修辞手法面前,能够将一个人脱离真实的存在体,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形象的构造,能够给读者带来思维上的美的感受,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读者情感的一种释放,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另外,反讽能够使相应的文章中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所使用的反讽手法,对麦康伯和玛格丽特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并对他们的生活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人们在阅读当中的细节之处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小说故事背后的真实现实生活,用悲愤的言语来反映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而富有真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

2.4 象征修辞手法

在国外一些文学作品中,象征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给读者带来生动的画面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丰富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雪峰上的豹子进行生动的描写,是文章体现死亡的象征体,以豹子作为死亡的象征,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豹子透视出更多事物的本质,以物象征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对相应的情感进行描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看清事物背后所喻指的相关内容,并且其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2.5 对比修饰手法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对比修辞手法进行相关的情感抒发,其丰富的内涵给读者带来更多情感的震撼,对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而言,看似单调的文学作品其实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细细品味,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阅读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相应的阅读审美。

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对父亲出门狩猎这段情节进行描写,并将其与孩子的相关死亡过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将两个角色之间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对孩子面临死亡的过程与父亲打猎过程中的愉悦心情进行对比,从而将悲痛无限地进行放大,带给读者内心情感的震撼,透过父亲打猎的愉悦心情对孩子死亡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悲痛情感,在死亡与美好生活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情感的矛盾体,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透过作者的对比手法,在内心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矛盾情感,从而致使读者感同深受,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升华,以至于读者能够清楚作者文笔下具体思想情感的源泉,从而在情感中达成共勉。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影响

3.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的渗入从修辞手法上得以体现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多元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决定了在文学创作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因此而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写作倾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只存在着思想上的差异,而在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却是同中存异,似乎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以诗学为例。现在主义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向于写实描述,而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则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诗歌原本就是浪漫 的,但由于修辞手法的体现上的同一性,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渗透于许多的后现代文化作品中,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美国当代文学创作特点为例。美国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为主,小说的内容多以写实的手法,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其中不乏真实的史实。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仅仅是写实当然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就运用了修辞的手法,通常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比 喻,或者是明喻,或者是暗喻,以将文学作品浪漫的气息释放出来。

3.2 幽默的修辞手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重要体现

对于传统文学观,后现代作家给予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学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在现实描述的表现原则上以及故事叙述中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表现方式,都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而并非文学创作。后现代文化思潮讲究文学体裁边界的模糊化,以荒诞和虚无的写作手法,将文学分类法打破,采用幽默的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化目的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崇尚虚无之能事通过幽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但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存在着共性。在文学创作上,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因为有了各种虚构的神话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穿插于其中,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小说叙述风格。后现代文化思潮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对传统的反叛,因此而对于当代的欧美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莹,袁超,赵静.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欣赏[J].海外英语,2010(8).

[2]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赵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药品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