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2023-03-01

第一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培训

本课程旨在帮助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学习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发展必须的专业能力,使之能够胜任教师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可分为好几个方面,每一章即是其中某一方面的技能知识。

第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将学生的座位排列成秧田式,师生按课表采用班级授课制上课,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本章要学习的内容有: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有何作用?

2.人类已经创设了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何优缺点?

3.实际教学工作中应怎样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4.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即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用是什么?

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要具体地落实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以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并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序列,发挥其能量和作用。

结构决定功能,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科学、恰当,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最终落脚点。

三、目前人类已经创设了哪些教学组织形式?

这涉及到对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

我们可以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师生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大类,并按照数量结构的不同可以分别表现为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

(一)师生直接交往的形式 1.班级授课制

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进行系统的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这是目前学校教学中的基本组织形式。

2.分组(分层)教学

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能力把学生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切合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不足:不易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行政管理的难度大。

3.个别教学

教师在同一时空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对学生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

这是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教学效率低;学生没有和同伴竞争与协作的机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健康发展。

4.复式教学

是指由一位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节课上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二)师生间接交往的形式

师生间接交往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各种中介物,如书籍、电视、广播等,向学生提供和介绍资料等方式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这些活动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1.学生的小组活动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有直接合作的机会。把不同程度的学生混合编组的做法可以使好、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知识和经验,从而使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

小组具体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单科学习小组、课外科技小组、双基普查小组、专题学习小组等。

2.学生之间的个别互助(伙伴式教学) 这种形式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促进学习。一般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相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个别互助; 另一种是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同伴教学。

3.学生的个别学习活动

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人单独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个别学习活动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

(三)外来辅助形式—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这种教学形式是从强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取消了班级上课制,用各科作业室来取代,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自己掌握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教师只起顾问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学辅导制。

设计教学法

主张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去获取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环境的因素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助学生进行设计、学习知识。

第二节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的设计要求

什么是班级教学?采用班级教学时,教学工作要干些什么事、怎样干?

一、班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进行系统的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以班为教学单位,每个班有固定的学生数,班里的成员按一定的年龄和文化水平编定。每学年结束、升级一次。

第二,实行分科教学,每门学科由固定的教师讲授。

第三,教学内容统一,面向全班共同教学。

第四,教学以课时为单位,各学科有固定的上课时数;上课时间由课程表加以确定。

第五,对一节课的结构和时间分配有特定的要求。

班级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统一教学水平及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具有这些优越性, 故班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的局限性在于:

1.由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2.由于教学空间(课堂)的局限,不利于学生比较广泛地接触实际,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班级教学具有这种局限性,故它不是惟一的教学形式, 需要同其他的教学辅助形式相配合。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是班级教学的基本单位。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指根据每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课的类型总的来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主要有以讲授新教材为目的的“新授课”;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复习课”;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练习课”和“实验课”;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状况为目的的“检查课”;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思维训练课”;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学习方法指导课”等。

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任务的课。如既传授新知识,又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进行检查等。中小学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类课型。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学的教学任务不太复杂,不需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某一单一的任务;另一方面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不够,难以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种活动上。一节课内有序地完成多项任务,经常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疲劳程度,激发学生的活力。

课的结构,是一节课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即使同一类型的课,由于教学对象及具体的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师采用方法的不同,其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一般说来,综合课的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教学

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这是任何类型的课都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

2.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目的在于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并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关的内容和技能。其方法,可按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重点或系统的提问,也可让学生板书、演算和书面回答,由教师作简要地概括、提示和总结,或讲评上次课的作业、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是综合课的中心部分,占用的时间较其他部分要长。包括讲述、分析新知识、说明、总结、概括等。要求教师:第一,把新课的题目、目的告诉给学生,或由检查导入新课,并提出学习要求;第二,注意贯彻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第三,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新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第四,讲授结束时进行小结,归纳概括出要点,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印象。

4.巩固新教材

目的是使学生对一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加以理解、消化和巩固。方法可采用提问(包括鼓励学生质疑)、复述、演算、练习等。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并围绕着讲课的中心。

5.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消化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并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布置作业应明确具体内容、范围和要求;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布置,防止下课铃响了才匆忙布置,以免学生不明确作业的要求。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批改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组成。

(一)备课

备课即为上课做好准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不备课就没有上课权”。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个计划。 做好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钻研教材简称备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上课的指导性文件,钻研课程标准可以使教师从整体上了解所教学科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从而正确地把握课的方向,使备课体现教学总目标的要求;从整体结构出发,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各章节或各教学单元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从而正确把握章节概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为正确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打下基础;掌握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建议,以便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钻研教科书就是要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首先对教科书进行系统通读,力求从全局的角度了解教科书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后在每章、每节或每课教学前,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深入具体地钻研每一章节或课的内容,分清其重点、难点的关键,最后写出教案,作为施教的依据。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是钻研教材的中心。为了找出这些“点”,教师一要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要细致地钻研教科书,要对教材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个段落、每个概念、每个定理、每个法则,以至于每个标点、书上的插图、附录、注释、说明、习题、实验设计等等,都一一阅读,反复推敲,懂深懂透。 参考书是教科书的补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可以从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2.了解学生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科书,还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倾向性(动机、需要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能发展水平、健康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预见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上课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3.考虑教法

考虑教法就是考虑如何把教师掌握的教材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一节课的结构,如按照切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课堂学习活动、课外作业方法进行指导。

写出三种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计划(又称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教案) 这是以课时(一节课)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内容一般包括:班级(或年级)、学科名称、教学课题、教学目标与要求、授课时间、教具、教学进程(步骤)、板书设计、习题及其答案等。教学进程是教案的主体。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全面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学时间的具体分配等,要按所选择的课型,依据课的结构逐次写清楚。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可把它们写在教学内容之前。教案后设“课后分析”一栏,以便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教学环节起主导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实现的,每节课都是高质量才能有整个教学工作的高质量,所以教学应抓住上课这个中心环节。不少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上好每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的要求。这一要求符合教学工作的规律,抓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点子上。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在总结广大教师上课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上好课就需要按照这些标准组织实施。

1.目标明确,切合实际:要求教学双方对上课的目标都心中有数,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既体现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又体现本节课的具体特点,是必须达到也可能达到的。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全面,既反映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标,又反映培养良好思想品德与个性的目标。要使学生明确上课的目标,应在上课之始以不同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并动员学生共同为实现该目的而努力。

2.内容正确,难易适度:内容正确指教给学生的知识要科学、准确。这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准确无误,而且所选事例、引语、板书等也要准确。难易适度指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深入浅出,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顾及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

3.方法得当,运用灵活: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主要是指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来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实现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方法也可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关键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灵活掌握、随机运用。为达到较高的效果,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4.结构紧凑,组织有序:它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步骤,安排好讲解、提问、演示、操作、板书、课堂练习、布置作业的顺序和时间,使教学有条不紊、一环扣一环, 层次清楚, 结构严谨,组织有序,首尾呼应;掌握好上课的节奏,既不过于急促使学生赶不上,也不拖拉浪费时间。

5. 语言优美, 以情感人:教师讲课使用标准语言, 谈吐优雅、通俗、生动、并恰当运用表情与手势。教学具有艺术性,板书有序, 教态从容自如, 富于感情。

6. 积极性高, 效果良好: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整节课中师生都处于积极状态。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归根结底是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

学生的作业活动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的,学生完成作业后还有教师的批改与指导。因此,布置与批改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多高,都不能取消或代替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及时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与智能的发展关系密切,指出只有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将其转化为学习者的技能、技巧与智力、能力。布置和批改作业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与智力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课外作业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作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最终成为能独立工作的人。但课内的教学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又多,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较少,而课外作业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发展智能和创造性,并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三,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

1.课外作业的种类

课外作业大致分为四种:一是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二是口头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口头解释和分析问题等;三是书面作业,包括书面解答、习题演算、图表制作以及作文、日记等多种形式的文字作业;四是实践活动作业,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测绘、制作、社会调查等。

2.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符合学生的一般水平,不可脱离教学大纲漫无边际地乱出题;

作业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应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布置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重视作业的质量,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要做到因材施教,从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尽可能照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程度,对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要求;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并教育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自觉检查与改错、书面整洁等良好的作业习惯;

把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结合起来,使课内作业成为课外作业的基础,课外作业作为课内作业的继续。

3.批改作业的方式及要求

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自觉调整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批改作业的方式,就范围来说,有全批全改、部分批改、轮流批改;就程度来讲,有精批细改、重点批改、粗略批改;就形式来看,有当面批改、学生互相批改。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要做到:

(1).全面衡量学生的作业成绩。不仅看作业的结果、数量,还要看作业的过程与质量;

(2).随手摘记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与创新,为分析讲评积累资料; (3).针对作业的情况写出批语,并给予评分。批语要恰如其分,具有鼓励性和启发性,既肯定成绩又指出缺点和努力方向;

(4).批改后要及时总结分析,进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教学工作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课外辅导的方式通常采用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辅导对象一般是缺课较多、学习有困难或有特长的学生,但对一般水平的学生也不应忽视。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绝不能忽视课外辅导。同时,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在抓好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本末倒置。

1.课外辅导的内容

(1).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2).为基础差的学生和缺课的学生补课,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

(3).为优秀学生或具有特长的学生作个别指导,扩大其知识面,并为其发挥特长创造条件; (4).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

2.课外辅导的要求

(1).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内容,保证辅导的针对性;

(2).拟订辅导计划,增强辅导的计划性。辅导计划应包括辅导目的、内容、方式、地点、措施等;

(3).争取优秀学生的协助,让优秀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4).防止忽视课外辅导或以课外辅导代替课堂教学的倾向。

(五)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 这一教学环节的意义在于

了解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质量;

促使学生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了解自己学业上的进步与缺陷,明确努力方向;

使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改进对教学工作的管理;

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与学校配合。 1.我国中小学考评学生成绩的方法 (1).平时考查

①课堂复习提问:这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简便、最直接、最经常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师生直接接触,带有口试、面试的特点,可以由教师给学生以启发、追述,因此最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提问一般在讲新课前的检查复习时运用,也可以在一个单元教学结束时运用。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在学生回答结束后,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给以分数评定;如遇到全班学生不能回答或基本不能回答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以补充讲解;提问的学生要有普遍性,不能忽视后进生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②检查书面作业: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上存在的其他问题。是否评分,目前尚有争议,一般以评语为好。

③随堂测验:此方法属闭卷性质,侧重于检查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题量小,难度低,多属单项练习性质,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普遍检查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分量难度不宜过大,每次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可在一个教学单元学完后进行。另外还应及时评阅,给出成绩,并进行适当的讲评。

平时考查的结果可以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2).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进行总结性检查时采用的方法,目的在于全面检查、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四种,有些学校还进行学年考试。

①确定考试目的。目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检查、评定学生完成学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确定学生升级或留级、毕业或肄业以及升学的重要依据;二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水平;三是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巩固优点,弥补缺陷;四是改进教学工作。明确考试目的有利于正确解决每次考试的基本要求,使命题、评分等工作有所依据。那些把考试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指挥棒、惩罚学生的法宝、表现教师威力的工具和为考试而考试的指导思想,都是错误的。要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考试,掌握考试的主动权,主动探求知识、发展能力。

②科学命题。命题是考试工作的关键,关系到检查知识和技能的质量和标准,是测量学业成绩有效性和可信性的保证。科学命题应做到:

第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以“双基”为主,难易搭配;

第二,覆盖面要宽,正确处理“双基”与智力、能力的关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兼顾理解、记忆、分析、综合、操作、运用几个方面,把不同要求和类型的题目加以组合,并合理分布,形成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层次。每次考试都应有适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提高题;

第三,题目的分量和难度要相互配合,做到适量、可行。要从考试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考虑上、中、下学生的差别,使各类学生都得到激励;

第四,题型宜多样化,把选择、填空、比较异同、判断正误(或辨析)、解释概念、计算应用、议论评述、分析原理、编写摘要等题型结合起来; 第五,考题必须语言明确,表述清晰,不生歧义。

③确定考试方式。中小学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它们又都有开卷与闭卷之分。要根据考试目的、学科性质确定考试形式,并将口试、笔试与实际操作以及开卷与闭卷适当地结合起来。但“结合”不可平均用力,其主体应是笔试和闭卷。

④严格组织考试,严肃考场纪律。 ⑤客观、公正地评阅试卷。

⑥考试的总结分析。评分以后,除作出成绩登记外,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其作用是,及时判定学生学业上的进步情况,并就试卷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学业上的得失,改进教学措施。考试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第二,统计分析学生的成绩。统计出全班学生的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每道试题的正确率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试题的难易和学生的程度差异;

第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是对试卷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进行分析,包括错误所在、错误原因等;

第四,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

四、掌握座位排列的技巧

已创设的座位安排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

座位安排的方式包括: 1.秧田式。

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

这是当前普遍采用的较传统的排列形式,众多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适合于集中讲授。

编排座位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马蹄形或新月形。

适合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弊端:课堂问题行为增多。 3.方形或圆形。

这一般是为了讨论或者开展相互学习活动。教师把小组长或那些具有领导潜力的人安排在全组可以看见的中心位置。

4.模块形。

根据一定的任务将学生分组,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这种座位排列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走道便于走动而不会导致相互干扰。为了减少注意力的分散,可以使一组的学生背对着另一小组的活动区域。

如何选择和设计座位安排的方式? 首先,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

另外,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同时设法克服其局限性,主要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 具体做法有:

(一)小班化教学

小班教学会成为我国今后几十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实行小班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分科年限。这样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在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没有严格的班级组织,不存在相对固定的班干部角色,所需工作由所有学生轮流承担。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二、分组教学被广泛采用 具体做法有:

(一)分层教学

又叫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 设立小组目标。

3. 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 4. 明确个人的责任。 5. 均等的成功机会。

三、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的方向 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等。

四、综合采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所有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缺陷,都具有本身专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教学中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应该依据学科特点、学生水平、教师本人的能力、教学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酌情选择。现在,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恰当组合,发挥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弥补另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缺陷。从而使得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成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一大趋势。

第二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第三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 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17世纪以后随着班级授课在世界范围的普遍采用,个别教学就成为了教学的非主要组织形式。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教学在欧美各国重新受到重视。 班级授课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19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并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导生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还出现过英国的贝尔-兰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分组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调和阶级矛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充和更新了学校的一些教学内容。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程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属于改良班级上课制的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又分为:①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的年限不同。②作业分组,学生的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的程度不同。属于改革班级上课制,进行个别教学的为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见分组教学、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中国在20世纪初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分组教学;在20年代曾有少数学校试验过道尔顿制;在30年代也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温内特卡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英、法、联邦德国等国家的分组教学常采取另外两种方式,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中国中小学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因材施教,有时也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作为辅助形式。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受到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吸收了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的一些方法。 开放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破坏了正规教育的进行,故3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开放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60~70年代,开放教学流行于美国,主要在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实行。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 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依据的是资产阶级“进步教育”的理论。 协作教学

20世纪50年代初,美、英等国为了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协作教学(见协作教学)。它由教师、实验教学人员、视听教学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拟订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协力完成教学计划。协作教学试图能同时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专长,并能充分利用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 现场教学

1958年,中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实践过程中较广泛地采用了现场教学这种教学辅助形式(见现场教学)。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为师生接近工农、接触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条件。 复式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学级编制,除单式教学外,还有复式教学(见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教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使各项活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它在一定条件下对普及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第四篇: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选择题】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年。

A. 1856

B.1860

C.1862

D.1866

【选择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选择题】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选择题】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选择题】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辨析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选择题】【D】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特朗普制

第五篇: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有哪些? 比如有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

自学、分组探究、分组讨论、竞赛、辩论、知识问答„„ 观看电视教学篇, 个人展示, 模仿表演, 角色互换表演

科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讲授法(分讲述、讲解、讲演)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要求:(1)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问答法,分引导性的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总结性谈话) 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要求:(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善于提问(3)善于启发诱导(4)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整节讨论、几分钟讨论、全班性讨论、小组讨论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2、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事先做好参观准备工作(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3)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练习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按练习的内容分:心智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文明行为练习 要求:(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提高实验的自觉性(3)加强过程指导(4)做好小结。

3、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

课堂组织形式

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要求:(1)准备(2)动员(3)指导(4)总结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

优缺点:复杂作业,激发兴趣,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进取精神。花费时间多,不经济,需要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逻辑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 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学生利用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要求:

(1)正确选择探究课题: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正确选择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

(2)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开深入的讨论,积极交流心得体会,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可越俎代疱,必要时才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一般要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对单一问题的探究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渡到全过程的探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教师有了教学艺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愤生动活泼,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便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我国的教学艺术的故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举一隅”,要学生“以三隅反”。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有“愤”、“悱”的情绪,产生学习的愿望,然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独立实践去获得一定的战士技能。至于怎么样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情绪,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了。

当今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体分解成以下几种:

一、活动式:整个课堂的教学形式,主要由活动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活动可以充分增加学生动脑思维的机会,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如再在课堂上对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加以表扬,则更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活动: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活动形式。全班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跟随全班活动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很适合学生开展单独学习,如阅读、书面练习、涂颜色、画画、回答问题等,个人活动还有利于使课堂教学有动有静,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3、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中,学生根据课文中角色分成小组形式进行活动,或者自编节目进行活动,也可进行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这种活动利用于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

二、游戏式: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经验等特点,往往感到学习困难,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仿真游戏活动,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游戏组织形式,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游戏:把班级里每个学生安排一个角色,全班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游戏活动可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两人游戏:在课堂上,通过由两个学生自由组合,并合作设计、完成游戏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游戏:通过小组游戏的活动形式,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提高班级小组人员的凝聚力、合作协调。

三、对话式: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对话,从而共同探讨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利于在在对话中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开动脑子进行思维。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生生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提问题甚至开展相互辩论,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2、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提出问题,积极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达到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课堂组织形式

四、情景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以情促知,以“情”动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去。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故事情景:教师用故事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故事的内容,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小品情景:教师用小品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小品的内容,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音乐情景:教师用音乐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音乐的乐律,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演示情景:教师用演示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演示的内容,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交流式: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以获得学习的主动性。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交流:通过全班级的师生或生生交流活动,烘托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2、小组交流:通过小组学生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其语言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交流:通过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大呢感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问题式: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到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达到促进学生多思维的目的。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学生问题:学生向老师或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充满着积极思维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情趣。

2、教师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对问题的积极思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七、班际联合:将两个或三个小班联合放在一个大课堂上进行上课活动的一种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其优点是:学生的荣誉感强了。在这样的新的学习群体中,学生个人的表现,除了个人才华的展示外,还承载着班级的荣誉,因而,当一位同学发言时,同一班级的其他同学都在为他发言的质量担心着,偶尔有遗漏或有差错便争着补充或扼腕叹息,同学们对发言的积极性以及对其他同学发言的关注程度使老师始料未及。

八、团队合作式:由于学习内容操作性很强,而学生个别化指导的需要又特别重要,此时,全靠一个老师的指导显然没法完成,因此,把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型团队,有助于他们相互指导与学习。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小组合作:各小组由小组长牵头自己小组成员,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型合作团队,充分利用小组各学生的长处,发挥团队小组的拼搏精神,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个人合作: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型团队,这样营造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这样的个人合作的团队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研讨会更加平等,协调。

九、讨论式:对学生的问题或对教师的问题,课堂以全班或小组共同分析、讨论形式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讨论:对学生的问题或对教师的问题,以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

2、小组讨论:对学生的问题或对教师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

十、分层教学式:一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学习中存在差异现象。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几名学生编为一组,教师多加关心,及时予以辅导,使他们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十一、实验式:实验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开放性,实验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引导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时一定要真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下主动的获取知识。

十二、小组围坐式:课前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上各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对要探究的问题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之间产生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

十三、论坛式:课堂以学生论坛形式,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论坛式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组织形式相对自由,学生之间对各自的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引起学生相互之间的争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下一篇:跨行转账多少时间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