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历史

2023-06-30

第一篇: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

2014年河北省中考历史

201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思想品德、历史)

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

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

卷上无效。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本卷共23题,1~19题每题2分,20~23题每题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关键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改评价无关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轮船招商局D.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13.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14.从右图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集中在城市

B.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遍布全国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国共产党已是公开的革命政党

15.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打发展的时期。

这一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

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

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

A.有力的外部环境B.稳定的国内形势

C.人民群众的愿望D.决策者的作用

16.“极其漂亮的廉价棉织品给人民大众带来的利益„„(19世纪)贫苦阶层也能像18世纪的

中上层人士那样穿得非常整洁,甚至享受服装的乐趣。”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珍妮机的出现B.纺织工厂的涌现 C.火车投入运营D.远洋轮船的使用 17.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18.“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19.当今,联合国在推动阿以和平进程、救济难民、反对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致力于解决地区争端、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和促进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开始于

A.《九国公约》的签署B.联合国建立之初 C.《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D.冷战结束后

如果说有一个词沉淀了过去30多年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寄托着未来30多年中国人的希望和

梦想,这个词一定非‚改革‛莫属。回答21~22题。

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一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应是

A.斯大林模式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21.报纸的头条新闻作为报纸之魂、历史之窗,体现着时代的变迁。下列报纸的头条新闻反映了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是

卷Ⅱ(非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1.答卷II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卷II时,将答案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27.读图,回答问题。(6分) (1)图

一、图二所示战役的的交战地点 都在哪国? (2分)(2)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光绪时期(1875~1908年),虽然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支出却增长得更快。1899年,清政府的开支高达1.01亿两,而当年总收入为8840万两,其中2400万两即占总收入的30%,用来偿还外国贷款,从1874年至1911年间,根据合约,政府借款为1.714亿英镑(约10.83亿两),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为止,共偿还了3230万镑(约2.04亿两),还有1.39亿镑(约8.78亿两)未偿还。这种以借钱来偿还以前贷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一个无望的泥沼中。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抗战已使中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抗战后一度恢复,可是内战使经济又迅速恶化,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财政金融极度混乱。以国统区米价为例,1947年1月初,每担为6万元,6月份涨至50万元,7月份又涨至65万元。物价飞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工薪阶层,如教师等。……最终导致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表明清朝末年政府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3分)

29.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派尔认为:‚国际舞台上谁独占鳌头,日本就会出于自身利益跟谁结盟:1902年到1922年追随英国,1936年到1945年追随德国,1952年起则紧跟美国。‛这其实点出了日本百年来惟一不变的就是其实用主义立场。‛

材料二: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一文,日本从此开始‚脱亚(亚洲)入欧(欧洲)‛进程。2009年日本政治家鸠山由纪夫在《纽约时报》发表《日本的新道路》一文。他认为:日本不能忘记自己‘亚洲国家’的身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目前存在领土争端等问题,无法通过谈判得到解决;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

材料三:2010年,日本将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被中国占据。2012年中日韩GDP加起来的总量占世界的份额已达到21.37%。和美国所占21.89%的份额相差无几。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要比2010年翻番,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将会达到8800~12000美元。届时,‚中国世纪‛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东亚特别是中国崛起时,‚脱美入亚‛——十年后(2023年)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

---以上均摘编自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载《世界知识》2013年第20期

(1)材料

一、二表明,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欧入亚”到“紧跟美国”。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国际社会的那些状况使日本作出了这一选择?(4分)

(2)材料认为,2023年“脱美入亚” 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2分)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6

3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家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神……‛‚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欧洲,波及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贴近,如此便利,如此全面地感知世界文化的丰富。在新形势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化而孤立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引进来,大胆、主动、积极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养分;另一方面,要大胆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世界分享自身优秀的文化成果。(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在英法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9世纪,欧洲、美洲许多国家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其主要史实有哪些?(6分)

(2)材料二划线句子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分)

(3)据材料二,推断“引进来”“ 走出去”的必然结果。(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2分)

2014河北省中考文综答案

11. CACADBBDD 20D21 C[1-19每题2分,20-23每题 3分]

27. (6分) (1)法国。(2分)

(2)与德国交战的主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又一战场。(4分) 28. (9分)

(1)入不敷出。(2分)

(2)抗战火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内战。(4分)

(3)使政权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或成为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3分) 29. (12分)

(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西欧普遍衰落;日本战败,政治、经济地位下降。(4分)(2)观点一:同意。(2分) 日本实用主义的立场(或传统);日本丧失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欧盟一体化解决领土争端的成功范例;日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无法通过谈判解决;东亚崛起;中国强 观点二:不同意。(2分)

美国不会丧失为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美国仍将扶持日本;日本仍将是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日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问题,能够通过谈判解决;中国等东亚国家发展的不确定性;日本右翼势力不会消失;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等。这些都可能使日本不会在2023年“脱美入亚”。(6分) 30 .(18分)

(1)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描绘了蓝图。(2分)法国拿破仑颁布《法典》;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拉美国家反抗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等。(6分)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或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4分)

(3)不断壮大发展中国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或不断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4分) (4)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推动文化交流。(2分)

第二篇:201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整体评价: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试卷的难易适中,较之2011年难度有所下降,试题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从试卷内容来看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导向性的原则。从试题所引的材料、内容和形式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

二、试题特点:

1、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2个学习主题,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

选择题部分由27个小题减为25个小题,历史部分倾向于中国近现代史。

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29题“读图,回答问题”,代替了过去的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占

了6分;30题为“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为9分;31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分值为12分。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0题根据需要由两问调整为三问。每一问分值不等,分布为

2、

4、3分,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2. 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3题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15题申报图片、19题历史漫画、23题毛泽东的题词等,既有文字类,也有数据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 2

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3. 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三、今后教学的思考: 1. 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材料。

3. 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

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 (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试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把握了解题方法或思路,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

第三篇:2006-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至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如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由于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共同干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被迫终止对“南联盟”的空袭。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4分)

(3)根据材料和问题,你认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分)2.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10 分 )

材料一: 1929 年 , 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 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 1933 年开始 , 政府 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加强了国家干预 , 使经济在 1933 年夏和 1934 年春开始小幅度 回升 , 1936 年和 1937 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 , 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 1940 年工业总产 值跃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后来 , 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 虽历经几次改革 , 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 20 世纪 80 年代 , 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 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 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 , 经济建设取得过巨 大成就 , 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 , 20 世纪 90 年代后 , 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 ,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 ? (2 分 )

(2)据材料

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 (1 分)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 (3 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 ? (4 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为摆脱大萧条,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聚在英国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由于英美等主要大国矛盾重重,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最后不欢而散。

材料二: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l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请回答:(1)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表明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无法解决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这一“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2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最终演变为哪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2分)这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4.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伴随着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各式各样的“主义”(包括机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等)蜂拥而来,各种研究新思潮的团体、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纷纷出现,各种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主张不断提出。—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4分)

(2)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担当了主力角色?(1分)结合材料二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对这个阶级的发展起到的作用。(2分)

(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4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1)材料

一、

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3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2分)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4分) 6.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2分)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6分)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4分)

(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2分)

第四篇: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西晋

2.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

) A.刘邦 B.诸葛亮 C.刘秀

D.米芾

3.下列史实,不属于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4.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5.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召开 D.三大战役的胜利

6.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7.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8.在欧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百家争鸣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新文化运动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C.世界贸易组织与欧盟

B.同盟国与轴心国 D.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10.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

)

第1页(共20页)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信息技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6题,其中11题5分,12题6分,13题7分,14题6分,

15、16题各8分,共40分) 11.【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1)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春秋时期,我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能为“以德治国”这一理念提供思想来源?请写出一例汉唐时期因重视“德治”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2)《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播出掀起了国人学习唐诗宋词的热潮。唐宋时期,哪一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诗词文学的繁荣?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学习汉族文明的一项措施。指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2.【捍卫主权:充满坎坷的抗争之路】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1)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2)根据材料一判断,哪一事件的发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说出该事件期间中国人民为捍卫主权喊出的口号。

(3)抗战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解放”的含义。

(4)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百年国耻。香港回归祖国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13.【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

第2页(共20页)

材料一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二

……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材料三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哪项政策的实施? 14.【革命风暴:新旧势力的利益之争】

材料一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庶民的胜利》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1)材料一 中的“俄国革命” 指的是哪一事件?如何理解“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

第3页(共20页)

(3)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有关知识,指出法国国内存在的压倒它自身的一块“巨石”。

(4)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15.【改革浪潮:巨变时代的强国之策】

材料一

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对美俄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时间节点: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法令。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一次改革?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的哪一文件为联邦政府赢得战争胜利起了巨大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是什么?材料二中涉及的两个事件的影响有何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两条日本改革的措施。

(4)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16.【大国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第4页(共20页)

材料二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落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赞赏阶段。

材料四

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

(1)材料一中的图1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伟大发明的雏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所示路线的历史作用。

(2)指出中“公约”的名称。它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中“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请你为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第5页(共20页)

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西晋

【考点】31: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的知识.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故选B.

2.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

) A.刘邦 B.诸葛亮 C.刘秀

D.米芾

【考点】39:东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的建立,知道建立东汉的刘秀是襄阳人.

【解答】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襄阳人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

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刘秀.故选C.

3.下列史实,不属于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考点】76: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以“中外友好交往”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解答】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都是对外交往的史实.戚继光抗倭属

第6页(共20页)

于中外冲突,性质不同. 故选D.

4.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考点】96: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解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故选B.

5.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召开 D.三大战役的胜利 【考点】A2:西安事变.

【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答】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7页(共20页)

故选B.

6.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考点】AE: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了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及意义.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解答】题目材料中毛泽东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论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反映的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所以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重庆. 故选A.

7.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考点】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8.在欧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百家争鸣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新文化运动

【考点】H1:文艺复兴运动.

【分析】本题以在欧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艺复兴.

第8页(共20页)

【解答】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它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肯定人在世界上价值的和作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故选B.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C.世界贸易组织与欧盟

B.同盟国与轴心国 D.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考点】K5: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分析】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世界局势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故选A.

10.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信息技术 【考点】P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特点及用途.

【分析】本题以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为依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发明.

【解答】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信息技术.A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B内燃机、C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故选D.

第9页(共20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6题,其中11题5分,12题6分,13题7分,14题6分,

15、16题各8分,共40分) 11.【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1)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春秋时期,我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能为“以德治国”这一理念提供思想来源?请写出一例汉唐时期因重视“德治”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2)《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播出掀起了国人学习唐诗宋词的热潮。唐宋时期,哪一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诗词文学的繁荣?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学习汉族文明的一项措施。指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考点】2P:百家争鸣;49:北魏孝文帝改革;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1)本题以习近平的话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和汉唐时期盛世局面的知识.

(2)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依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

(3)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依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知识.

【解答】(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汉唐时期,统治者因重视“德治”而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

(2)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科举制主要考试内容,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也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3)为学习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实行均田制或租用调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第10页(共20页)

(1)思想家:孔子.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举制度.

(3)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实行均田制或租用调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贡献:促进了民族融合.

12.【捍卫主权:充满坎坷的抗争之路】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1)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2)根据材料一判断,哪一事件的发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说出该事件期间中国人民为捍卫主权喊出的口号。

(3)抗战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解放”的含义。

(4)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百年国耻。香港回归祖国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考点】8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9B:五四运动;A1: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AD: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E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LB: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分析】(1)本题以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为切入点,考查《南京条约》. (2)本题以巴黎和会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 (3)本题以抗战开始时间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 (4)本题以香港回归祖国为切入点,考查一国两制.

第11页(共20页)

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解答】(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涌上、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竟将原来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首先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解放”的含义是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回归祖国以后的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

(2)五四运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1937年;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一国两制.

13.【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

材料一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二

……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第12页(共20页)

材料三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哪项政策的实施?

【考点】9M: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9O:红军长征;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1927年,还会孵出小鸡来’”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人民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体现了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甘共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据材料二“…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知,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运用,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3)据材料三“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第13页(共20页)

故答案为:

(1)人民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甘共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运用,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3)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革命风暴:新旧势力的利益之争】

材料一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庶民的胜利》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1)材料一 中的“俄国革命” 指的是哪一事件?如何理解“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

(3)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有关知识,指出法国国内存在的压倒它自身的一块“巨石”。

(4)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考点】L2:俄国十月革命;H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H8:美国独立战争;HD:法国大革命;I4: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革命风暴”为主线,考查十月革命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材料“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可知,材料一 中的“俄国革命” 指的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说“俄国革命是二

第14页(共20页)

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据材料和所学知,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所以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

(3)本题可以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两个角度来理解.背景上,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再加上启蒙运动的影响等.从过程上看,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以及资产阶级法律文件的颁布如《人权宣言》的颁布,这些都成为压倒它自身的一块“巨石”.

(4)据所学知,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有,政治上,英

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故答案为:

(1)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背景上,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再加上启蒙运动的影响等.从过程上看,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以及资产阶级法律文件的颁布如《人权宣言》的颁布.

(4)政治上,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5.【改革浪潮:巨变时代的强国之策】

材料一

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对美俄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时间节点: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法令。

第15页(共20页)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一次改革?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的哪一文件为联邦政府赢得战争胜利起了巨大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是什么?材料二中涉及的两个事件的影响有何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两条日本改革的措施。

(4)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考点】91:洋务运动;J8:《解放黑人奴隶宣言》;JB: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JD:日本明治维新;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

(2)本题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等为切入点,考查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知识点.

(3)本题以“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为切入点,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

(4)本题考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异.

【解答】(1)依据材料一“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可知,这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恭亲王奕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叫做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2)南北战争期间,于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调动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战争的形式开始有利于北方.依据材料二“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

第16页(共20页)

法令”可知,此材料涉及的两个事件是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农奴便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也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都废除了奴隶制,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可知,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有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实行“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等.

(4)依据材料一“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依据材料三“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可知,反映的是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军事、教育等.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或《宅地法》;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相同点:都废除了奴隶制,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实行“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等.

(4)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制度;日本不仅学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军事、教育等.

16.【大国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第17页(共20页)

材料二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落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赞赏阶段。

材料四

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

(1)材料一中的图1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伟大发明的雏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所示路线的历史作用。

(2)指出中“公约”的名称。它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中“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请你为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AD: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LC: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OC: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崛起的历史,共分四个小题来考查:

(1)本题考查材料一中,与图1的雏形相对应的我国四大发明的名称并指出图2所示路线的历史作用,考查我国古代指南针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指出材料二中“公约”的名称和它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本题考查“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

(4)本题考查依据材料四,从世界格局的角度,为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解答】(1)材料一中的图1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的雏形;图2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它们在远东和

第18页(共20页)

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结合所学知识,“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发西斯战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依据材料四:“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故答案为:

(1)指南针;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发西斯战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9页(共20页)

2017年6月28日

第20页(共20页)

第五篇: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9.“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句民谣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传统节日

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春节

10.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D.张骞出使西域

1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与该诗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12.中共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中被称为党的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1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多英模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对下列哪位人物的评价

A.邓稼先B.钱学森C.王进喜D.焦裕禄

14.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A.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15.“在权利方面,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规定出自下列哪一文献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16.1921 年,苏俄农民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粮食,促使这一变化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新宪法D.赫鲁晓夫改革

二、非选择题

29.(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博大的气概,壮美的景观,发达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使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像天堂一样富丽堂皇和繁荣的巴格达、拜占庭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当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了。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大量的日本人、新罗人、骠国(缅甸)人、真腊(柬埔寨)人、天竺人、狮子国人、波斯人、大食人等长期居住在中国,经商、生活,甚至参加科举,在唐政府任官。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用

材料二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 100 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诬为结交海盗。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被外商所垄断。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如何 (1 分)原因是什么 (2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1 分)及后果 (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唐朝的对外开放与清朝的闭关政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 分)

30.(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也 逐 渐 显 露 出 来 ,洋 务 派 逐 渐 认 识 到 ,国家“ 必 先 富 而 后 能强”,创办民用工业可以获利致富。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到 90 年代止,洋务派共创办工矿、交通、邮电等民用企业 20 多个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胡适在 1923 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1)请举例写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名称(列举一例),(1 分)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目的(1 分)和作用是什么?(2 分)

(2)材料二中《新青年》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的著名杂志?(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的含义。(2分)

31.(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虽然美国在近期内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为什么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呢?这就必须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说起。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是各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根本目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国家地位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历来都是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的。而每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与国家综合实力是不断变化的,相应地国际关系也必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世

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初见端倪。当时,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控制,而是同美国展开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后第三世界也迅速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稳步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世界经济的又一个增长极。很显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而经济和科技是国家力量的核心要素,经济的多极化必然带来国家力量的多极化,从而形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浅析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原因”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 100 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黄冈市 2014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9.A10.A11.C12.B13.D14.D15.C16.B

29.(8 分)

(1)地位: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 原因: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③科技发达,文化昌盛;④政策开放,中外交往频繁;⑤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2)原因:①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②统治者盲目自高自大。

后果: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损害了经济发展,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启示: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不论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会有更快的发展进步。

30 (7 分)

(1)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湖北织布局等。

目的:求富”或“获利致富”。

作用:培养了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事件:新文化运动。

含义:提倡民主、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31 (9 分)评分标准:

一等(9-7 分)

① 观点明确,多角度论述;

②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③ 表述清楚,逻辑严密。

二等(6-4 分)

①观点明确,论述单一;

②引用史实,论证较完整;

③表述清楚,逻辑较严密

三等(3-0 分)

①观点不明确,偏离论述对象;

②未引用史实,论证不完整;

③表述不清楚,论证欠说服力。

(1)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在美国的援助下,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

展;美苏两级对峙与全球争霸,西欧为摆脱美国的控制,提高自己的国际

地位,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采用新技术、发展教

育和非军事化政策,日本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3)西欧和日本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它们之间既有联合,更有竞争与矛盾,

西欧、日本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一家独霸的霸主地位,促使世界向多极化

发展。

(4)美苏两级格局结束,国际力量发展变化,美国短期内仍处于世界超级大

国地位,其霸权主义政策不会短期改变;其他新的力量如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西欧等多个强国制衡美国全球扩张,“一超多强”的局面会

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类似亦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48个音标对应26个字母下一篇:下属公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