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鲁迅人物形象

2022-12-26

第一篇:朝花夕拾鲁迅人物形象

鲁迅散文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2、《朝花夕拾》读后感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

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3、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

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4、《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

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温暖。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5、采撷记忆中的童年浪花

《朝花夕拾》,清晨的花傍晚时再去摘,会散发淡淡的清香,韵味无穷。一如作者幼年的时光到了暮年再去细细回味。

书中有不少是对童年温馨的回忆。不同的童年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这部作品,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那份纯真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仿佛能让人看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有在百草园玩耍的愉快,在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欣喜,有在父亲的呵斥下无法看五猖会的扫兴……

第二篇:浅谈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迫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

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某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现象,“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湛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因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而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说来只能受支配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受到统治阶级思想影响是十分自然的。还由于不同阶级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环境和同一个民族环境里,它们接触到的物质条件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因而也就为这种病态心理的传播制造了机会。与此同时,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地位,同样是孕育“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象阿Q这样一方面没有摆脱本阶级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多少沾染了一些游民阶层落后意识的农民,接受和产生“精神胜利法”便更为容易。鲁迅在写作《阿Q正传》的时候,曾经抱有批判“国民的弱点”的意图,根据这个意图,他还作了如下的说明:“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艺术必须担负起社会教育的广泛的任务,这表现了一个革命作家对于自己创作的严格的要求。实际上,阿Q也的确不是生活里的具体的“谁”,然而陈Q又的确是艺术上的具体的阿Q,没有阿Q的那些行动,也就没有了所谓“阿Q精神”。作为一个专替人家打杂的雇农的形象,鲁迅在作广泛针砭的同时,仍然是以对农民生活的实际观察作为艺术概括的基础

的,他严格地遵循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原则。这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能是为阿Q所独有的“精神胜利法”,和另外一些人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有相似的地方,也有根本不同的地方。正如鲁迅后来所说,“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足见人物形象在鲁迅心中是具体的,确切不易的。他也说过:“还记得作《阿Q正传》时,就曾有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怒,硬说是在讽刺他,殊不知阿Q的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而他也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在鲁迅看来,针砭“精神胜利法”的普遍现象和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并不矛盾。普遍性体现在特殊性里。典型性格越是具体深刻,也便越带有普遍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越是具有农民阿Q本人的特点,也便越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讽刺的效果。这是因为:只有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吻合于他的阶级地位、生活经历和个性习惯,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使读过《阿Q正传》的都在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旦遇见具有类似精神现象的人——尽管在根柢里存在着很大区别,也会立刻想起阿Q,立刻不自觉地叫出阿Q的名字来。艺术典型在普遍性上所引起的广泛影响,决不会也不需要损害它原来的属性。小说从第七章起,描写阿Q性格在革命到来以后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紧紧地扣住农民阿Q的特点,进一步证明了惯于使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作为农民典型的不可更易的意义。正当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快到“末路”的时候,革命党要进城的消息传来了。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这些都使阿Q感到新鲜和高兴。在革命的风暴面前,小说准确地勾画了各阶层人物的情绪和动态,严格地依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写出了阿Q要革命的阶级特点。阿Q是从被剥削者朴素直感去欢迎革命的。鲁迅没有忽视这种革命性,也没有夸大这种革命性。阿Q觉得造反有趣,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在他的想象中,革命党都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革命之后,赵家的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还有钱家的桌椅,都搬到土谷祠里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阿Q对革命的认识固然十分幼稚,十分糊涂,但由于这种想法里充满着农民式的均分思想和复仇情绪,却又的确反映了农民阿Q具有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鲁迅看到农民是一个被剥削的阶级,他们本身存在着许多缺点,不觉悟,不团结;同时也看到农民是一个要革命的阶级,不

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阿Q真心向往革命,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

第三篇:鲁迅《朝花夕拾》习题

鲁迅《朝花夕拾》练习题 答案doc【精选】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和《 》。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 、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 、 、 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篇。 11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 。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 。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 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 、 、 ”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 》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 ”的愤怒之情。

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 》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 》。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 的区别。

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 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

二、 选择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 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 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 《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三、 判断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3《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 4 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 5藤野先生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 6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 ( )

7藤野先生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 ) 8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

9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10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

11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 ) 12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13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14《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 1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 16《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

17鲁迅是借《狗、猫、鼠》一文来表明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猫的。( )

四、简答题: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4你眼中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个人?先提出看法~接着以文中情节为例说说认为的理由。

5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6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 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7、《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8、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9、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10、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什么一书后~才可去玩?

11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12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13鲁迅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14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15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1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62年所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体裁,集~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是谁?

17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有哪些?

18在鲁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是写“宠物”的~你知道是哪一篇吗?

19鲁迅《朝花夕拾》中~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能举出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吗?

20写出《朝花夕拾》中你最喜欢的篇目名称,两个。

21写出你们读过的《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篇篇名,课文除外。

22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来历是? 23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24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2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26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

27《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

28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 。

29《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

30《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3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2《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33概括写出《二十四孝图》作品的内容提要。

34《狗猫鼠》主题是什么? 35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朝花夕拾》试题参考答案

一、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2、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3、《天演论》

4、鉴略

5、百草园

6、子路负米、 敦巨埋儿 、老菜娱亲 7.三 8.活无常

9、江南水师学堂

10、《琐记》 11乌烟瘴气 12 强烈欲望 13生活片段 14弃医从文

15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6迎神赛会 17《藤野先生》

18 “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19 “妨害白话者” 20《琐记》

21《无常》~《五猖会》。 22新学堂与旧学堂 23无常_ 24藤野先生 25范爱农。

二、 1 D 2 C 3 C 4 C 5 B 6 A 7 D 8 A 9 B 10A 11C 12B 13D 14B 三1×2?3× 4× 5 × 6? 7? 8? 9×10× 11× 12?13× 14×15× 16×17×

四、

1 爱憎分明~为人正直 2 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3、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4、略

5、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 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6、描绣像

7、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

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9、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10、 《鉴略》

11、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12、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

13、“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4、他生性孤傲耿直~落落寡欢~最后穷困潦倒~溺水而死。

15、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16、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17、子路贡米、董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18、《狗〃猫〃鼠》

19、《阿长与<山海经>》

20、《藤野先生》、《狗〃猫〃鼠》

21、,1,《狗〃猫〃鼠》,2,《阿长与山海经》,3,阿长与山海经,4,二十四孝图,5,五猖会,6,无常,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父亲的病,9,琐记,10,藤野先生,11,范爱农

22、一位长辈的赠品。

23、高兴的是:鬼少人多?归我一人独有?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4、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25、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26、阿长 衍太太。

27、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8、董香扇枕、子路贡米。

29、即指绍兴城。

30、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1、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32、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3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34、《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5、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

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

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第四篇: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1

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刻,它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剪影,却值得回味与珍惜。《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看似轻薄、实则厚重的回忆录,它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至青年时期的往事。

鲁迅先生在书中所要表达的一种深层思想——改革。这十篇散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鲁迅先生昔日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杆,高大的皂莱树,紫红的桑葚,风景如画。正当他享受这一切时,却被送到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正是这书塾的先生,让读者看到了旧时代的宿儒之影。当鲁迅去问他民间流传的一种叫“怪哉”的虫子时,他极其严厉地说:“不知道!”还脸色大变,面有怒色。

其实,先生不是不知道,这种儒生们认为做学生的只要埋头苦读就够了,这种事情不该多问。自己是渊博的儒生,怎么会理这些东西!这便是旧时代的思想,它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想象,更磨灭了学生的兴趣。鲁迅先生编写《朝花夕拾》的目的除了怀旧之外,更重要的是倡导新时代的到来,努力做革命。他在文中多次提倡跳出旧时代,自己还去了日本留学。他讽刺和打击反对白话者,倡导着文化革命。

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勇往直前的革命家,我透过层层童年的琐事,看到了字里行间所隐藏的革命精神。国家的强盛,正需要这样奉献青春热血的革命家,需要这种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情怀,所以,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2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书中写的是鲁迅以前的回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写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这本书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写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写进书中。有些故事读起来会有一丝亲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会》,在“我”正准备去看庙会的时候,父亲却让“我”背书,现在的我们身上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呢?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才觉得父母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没有顾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虽然让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还爱说别人坏话,但她还是有优点的,如“我”和她聊到长毛的时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虽然这敬意越来越薄,在长妈妈的身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的社会的妇女的形象。在现在的社会中虽然也有这种“反面”形象,但已经很少了。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留下的后果。

在这本书中,我不但见到了一些旧社会的坏风气,还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学习的地方,就如书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先生从医时的老师,他为人非常的严谨、认真。在“我”的笔记中,他都会帮“我”勾勾画画,有一点错误他都会改出来,这也使“我”对他充满了敬意。而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总之《朝花夕拾》向我们揭示了当时旧中国整体社会现象,落后、愚昧。也激励我们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创造明天。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3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莱州市玉皇中学初一:林泽瑞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92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是清晨带露,香气芬芳的花,喻指鲁迅青少年的往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拾”“离奇和芜杂”的心情。这本书生动的描绘了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生活的片段,展现了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抒发了对亲友师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这些散文中深深引起我共鸣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出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与三味书屋的乏味,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各种动植物,应有尽有。还有长妈妈讲的传说与故事,冬天的麻雀,地上或桂花树上的蝉蜕,花坛上的腊梅花。这一切都令作者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然而,三味书屋的索然无味与百草园里的无限乐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流露的些许天真浪漫。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油蛉在这里面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字里行间洋溢的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亲切感扑面而来。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5

匆匆而过的童年,如清晨开放的鲜花,艳丽芬芳;傍晚采摘时,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分风韵。微风吹过,吹来了花香,亦吹来了回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其中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的一篇文章为《五猖会》。在作者心里,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作者“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可就在这时,作者的父亲给他当头浇上了一盆冷水——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大家都在等着、盼着,终于,作者梦一般的背完了枯燥无味的《鉴略》,然而太阳早已照耀到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却没有温暖作者失落的内心。小亭中的风景,坛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作者而言似乎都没什么意思。时光渐渐流逝,这次经历早就沉淀在了时光的流里,可父亲让作者背书时的情形还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对孩子与生俱来的玩性给予无情的打击,甚至让孩子五彩缤纷的童年只剩下单调的黑白色。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在鲁迅先生的《五猖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狠狠的批判了它的危害。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反省自己,“朝花夕拾”过后,把握现在,让教育充满阳光,让如花般的童年撒满欢笑!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6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五味杂陈,有兴奋、失落,有哭、有笑,不过都是人生一般美好的回忆。拾起从那枝头掉下的留着芬芳清香,以及那许多回忆的小花儿吧。细细品味还能嗅到几分年少时的清香呢!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自我国大文学家鲁迅之手,讲述了鲁迅先生童年青年时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苦边有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保姆阿长和藤野先生。

保姆阿长原本让“我”很厌恶,她睡觉总是摆成了一个“大”字,让“我”翻不了身,以及踩死了“我”的隐鼠,让“我”很伤心。他还有许多让“我”讨厌的规矩。我也不喜欢阿长,可是鲁迅想要《山海经》,长妈妈费了心思办帮鲁迅买到,这才发现长妈妈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与妈妈对比起来,衍太太可以说是太自私了。鱼缸结了冰,“我们”去吃冰。可衍太太不但不制止我们,还为“我们”加油,在鲁迅父亲过去后,衍太太还让“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还到处传播鲁迅卖珠宝的流言,这种人真是太坏了,有些可恶。

藤野先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不但为人善良更不会轻视中国人,还帮助鲁迅纠正笔记上的错误,是一个真正有同情心的人。他认为知识没有国界,他把医学传播到中国,也希望有更多国家能有更好的医学,他这是光荣可敬的。

鲁迅笔下鲜活人物还有许多,他的文章有独特魅力,让人回味无穷……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7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出其我国的大文豪鲁迅之口。他爱国,写作水平高,今天我也有幸拜读完《朝花夕拾》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令我印象很深。

从前段的散文来看,鲁迅把阿长描绘的.并不光彩。鲁迅举了些小事,如:睡相差,爱宽事,怪规矩等,还把阿长的外表写成了一个生动的矮婆,面黄人肥。此处作者也怪诚实,对阿长的外表也是“供认不讳”,毫无光彩修饰,使我不禁微笑起来,看到了一个随意大咧又不失趣味的阿长。

到中段,鲁迅突然话锋一转,描写了阿长又有什么好,如:教会了我许多事,去被长毛抓,带来“三哼经”。让我看出了一位贴心上事的长妈妈。哎,这就是所谓的“先扬后抑”吧!真是对阿长又爱又恨啊!

读着这一幕幕温馨有趣的画面,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奶奶,奶奶老了,也和阿长差不多,只是比阿长白一点,瘦一点,却也爱谈闲事儿,爱些怪习俗......但是,但是看到阿长教会鲁迅许多事时,我想起奶奶也教会我许多事,平常我很乱,可奶奶很干净,这个寒假,她教会我要干净,这也很好啊!阿长费力带来“三哼经”,挂记鲁迅,我奶奶也是如此,平常我需要什么,她会尽力得来,我随口一句话,她久久放不下,关心我,爱护我,可真是伟大!我不应该经常为奶奶的“口烦”而嫌弃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长妈妈的爱使我流连忘返,使我想开了不少,《朝花夕拾》这本书我大力推荐!你一定要看。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8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给予我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和青年都是美好的。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9

《朝花夕拾》是我国著名的作家,鲁迅所作,他的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本书分为十章,分别描写了鲁迅先生儿时的童年趣事,也通过不同方式来讽刺旧社会。在这本书里,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一、二、五章了。

第一章《狗猫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的仇猫,他的仇猫原因有两点:第一,它与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像,并且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吃了鲁迅先生儿时一只十分疼爱的小隐鼠,尽管鲁迅先生得知那不是猫所做但他也仍然十分恨猫,因为他后来可是真的吃了一只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一类型,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描写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形象。鲁迅先生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第五章《无常》——无常是具有人情味的鬼,他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是那么悲伤,于是他决定放儿子“还阳片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王打了40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时,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朝花夕拾》用平常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10

鲁迅是一位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让读者深有感触。他的童年非常的丰富多彩,而且还为童年创作了一本《旧事重提》,后来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里的一个个故事,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的美好回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用修辞、拟声或有趣的事例让读者仿佛也要做这一件事情。

有好多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他们家后院有一个园,叫百草园,很大。有许多生物、果树及花,很美。他从小就喜欢在那里玩,还写到了他找果子、蝉蜕或是折腊梅花,很是有趣。这里还有一个叫三味书屋的地方,他在那里读书。他依依不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他会对百草园说:Ade,我的蟋蟀!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样就写出了先生对百草园的真实的喜爱之情。

他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部作品激起了我对一件件往事的回忆。他的作品让读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以情感带动回忆的笔。我的文章有时会有点乏味,就是缺少了对事情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读完整书,我想鲁迅先生可以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原来他的童年是如此多彩呢!写的文章都是真实的情感,并且加入了想象及儿时做的幼稚的事情,想想都觉得很有趣。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回忆,文章充满了纯真、亲切的情味,仿佛在给我们讲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第五篇: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乡土情结

2010级汉教三班田多伟

201016031109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的回忆性的散文结集,总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于《莽原》的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加以修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为《朝花夕拾》。单从名字看,《旧事重提》一个“旧”字,突出了事情的性质:即过去的事,一个“重”字,表现了一个回忆的过程。《朝花夕拾》从字面意思来讲,朝夕相对,就是晚上俯拾早上的花 ,稍微扩展一下,应该是后者抱着一个审视的态度回味前者的过程,有种淡淡的劫后余生的感怀抑或是觉今是而昨非的顿悟。从题目来讲,隐约折射出鲁迅一种乡土情怀。况且鲁迅在《小引》时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无聊了罢,有时竟连回忆都没有。”以及“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回忆起儿时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人是故乡亲,物是故乡美。人、物、事纽带着思念和回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骨子里都有一种乡土情结,这或许与中国人的传统有关。中国人信奉祖宗,提倡落叶归根。每当身处他乡孤独无依或是遇到重大节日时,乡土、亲人便悄然而至在脑海中,并且越来越浓。到晚年时,总会想到故乡的大地上走走,埋在故乡,哪怕是骨灰也要洒在故乡的大地上以免于漂泊,以便于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无一不凸显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审视它。

第一, 少年顽童的调皮心态。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记忆的萌动期,人往往在回忆的时候会从它开始。在《狗.猫.鼠》中,鲁迅等待着自己的隐鼠出现,然而最终没有出现,长妈妈说隐鼠昨天被猫吃去了,愤怒与悲哀之后,决定与猫为敌。心中充满了报仇的恶念,刻画出了一个小孩子那种绝对主义,那种小孩子气的性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当得知隐鼠是阿长是弄死的后,直呼其名,并怀恨在心,然而,她又有可爱的一面,对他很好,所以说当时鲁迅内心是苦涩的、矛盾的,但是当她买回鲁迅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时,一切小情绪都仿佛不存在了,并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后来又表现了一种深深地爱,希望仁慈的地母能够让她安息。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作者童心荡漾,在那儿无忧无虑,雪地捕鸟,桌上刻“早”字,读书时和老师玩着捉迷藏,这些都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鲁迅在北京和厦门两地奔波,回忆故乡绍兴,追忆儿时之乐,是一种牵挂的相思。假使鲁迅在浙江作文,我想是绝对不会有这么深情厚意的。

第二, 中年斗士的童化心理。鲁迅作为文化界的战士,不断争斗,然而,鲁迅毕竟是一个普通人,力量有限,鲁迅也说自己“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年龄大小,总会时不时透出一些带有童心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人本身始终都

保持着一颗未泯的童心。鲁迅在不惑之年,感叹人生,可以说是用暂时的儿童心来获取心灵的相对的一时平静。其次,鲁迅在战斗,但是感受着孤独,因为对立者过于庞大,《屈原列传》里面讲到:“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鲁迅是硬性者,也是感性者。当在遭遇重重困难时,虽然不至于倒下,但是未尝不希望得到一丝援助。孤独无依的倾泻对象往往就是故乡与家。在《无常》中,虽然在末尾提到“鬼神之事,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但是谈到鬼时,说一切鬼众,也就是无常有点人情,“如果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鲁迅在借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在深切的思念下夹杂着一丝淡淡地鬼神渴望,这或许就是潜意识里面的一丝旧传统在作怪吧!但也许就这样,也依然是一种乡间的古风在闪烁。

第三, 大众人类的普通情怀。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同时,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贯穿着每一个中国人。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提到:“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还有,在《父亲的病》中,当面对父亲痛苦的喘息时,竟会突然冒出“还是快一点喘完了吧”的想法,这想法是正当而又不应该的,因为作者深深爱着父亲,所以说作者说:“即使现在,我也这样想”。鲁迅为人父,写这篇文章时是转换对象,站在双重的角色的。由此这种思念之情更是浓上加浓,心里也在衡量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想到也算孝顺,内心多了一点安慰,少了一点愧疚。其次,在日本留学时,当在藤野先生的考试中刚好及格,却被怀疑是因为泄题所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与他们疑惑。”还有,在枪毙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居然在喝彩,这深深刺痛了鲁迅,可笑又可气,真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时鲁迅是委屈的,但是鲁迅并没有抱着一个独善其身的态度去消沉,毅然弃医从文,这是家族衰败,国运沧桑的催化结果。

《朝花夕拾》里面的十篇文章,是一个回忆的影子,也是一个引子。作者通过里面具体的人物事勾勒出热爱自由向往童真童趣的画面,在外倍感压抑的场景,寄托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作者在寻找生命之根以及文化之根,同时面对历史进程也发出了深沉的叹息。鲁迅是一个多情的人,也是一个重情的人。在文章中,表达着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着对下层人民的愚昧的叹息、同情,更重要的是这种情不断升华最终与家国命运相结合,令人由衷敬佩,无限思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案下一篇:处级干部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