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漂族”家庭适应中婆媳关系的研究

2022-11-02

一、“老漂族”婆媳关系的类型

(一) 排斥忍耐型

排斥忍耐型是指婆媳双方表现出不满情绪, 展现在日常交往的语言和行动上的忽视甚至是敌视。一方会比较强势, 想要掌握家庭生活中女主人权利, 另一方内心积蓄诸多不满, 但为维护家庭这一方的利益, 选择忍耐。这种类型也就可以分为两种小类型:婆婆排斥——媳妇忍耐型和媳妇排斥——婆婆忍耐型。下面就举例一种媳妇排斥——婆婆忍耐型。

案例一:A阿姨, 63岁, 文盲, 工人, 江西农村人, 来这里一年左右。儿媳是城里人, 从小生活衣食无忧, 花钱大手大脚。阿姨心想这钱可禁不起这么花啊, 一开始她也尝试着劝儿媳, 可儿媳并不领情, 埋怨老人爱管闲事。阿姨心想自己不该掺和这些事, 闹得大家不开心。阿姨用她以前带儿子的经验来带孙子, 儿媳总嫌弃她带不好。老人心里委屈, 但想在这边也不会待太久, 就选择忍耐。

婆媳双方来自不同家庭, 在观念习惯上必然会存在差异, 当有一方不愿改变, 并且态度上表现比较直接, 就容易点燃战争的导火索, 如果对方也是这样的性格状态, 那么他们不太可能生活在一起, 也就意味着生活在一起的婆媳其中一方将是比较能忍耐的。但是这样关系毕竟只是暂时的, 达不到最终的平衡, 这样的状态对家庭的和谐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 冷淡疏远型

指婆媳双方的责任与生活领域都清楚划分, 共同领域按照一定的规则互动。婆媳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 在很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 并且双方都不太想做过多的改变, 只是在必要接触时进行接触, 平时都是比较沉默的状态。更多的像一种机械组合, 没有过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案例二:B阿姨, 61岁, 小学学历, 农民, 湖北农村人, 来这边大半年。在访谈过程中反复提到, 来这里带孙女是完成“任务”, 阿姨说家里平时沟通比较少, 能感觉到他在提到这些时的无奈, 最不能适应的也是觉得待在这边太无聊没什么人可以聊天, 语言也不通, 等孙女再长大点, 她会回老家。

这种类型的婆媳关系虽然没有正面的冲突, 但为比较消极的状态, 面对问题, 双方并没有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 而是回避, 沉默对之。无论在价值观上, 还是在日常生活琐事上, 她们都没有过多交流, 各种对双方的不满日积月累, 虽不会直接争吵, 但在婆媳交往过程中, 必然会掩饰不住的表现一些。这样双方都比较被动, 感受不到温情。

(三) 风平浪静型

“老漂族”的婆媳关系更多的可能是这种类型, “老漂族”来到“新家”和媳妇相处的时间并不久, 婆媳双方还是在一个互相试探对方的过程中, 所以, 很多情况下比较客气。风平浪静是指婆媳能够和谐相处, 保持平和的心态来共同生活, 不太纠结细枝末节, 但也不会非常主动地示好, 该有的礼貌能够做到。通常, 在这段比较微妙的关系处理中, 这样的相处模式是相对比较明智的选择。

案例三:C阿姨, 65岁, 文盲, 农民, 安徽农村人, 来这边半年多。老人推着孙子在小区公园玩, 老人表示总体比较适应, 等孙子再大些, 她还是要回老家, 毕竟家里面自在。在提到和儿媳的关系处的怎么样时, 老人笑了笑, 表示还可以。老人说儿媳毕竟是不是自己亲生的, 客客气气, 反正以后过日子是他们小两口过的, 我只是暂时帮忙带小孩, 差不多就回去了。

风平浪静型的婆媳双方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们找到了一个相处的相对平衡点, 双方都会保持这层微妙关系中该有的礼貌, 并且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默契。表现为婆婆会听从儿媳的安排, 儿媳也会表现出对婆婆作为长辈的尊重。当然这样的默契的形成, 也是需要建立在双方一定的相互适应和理解的基础上, 有时候也需要转变一些观念, 就像案例中阿姨提到的“儿媳毕竟不是自己的女儿”。角色的转变和适应是非常重要的。

(四) 理解包容型

这是婆媳关系中最为理想的一种相处模式。理解包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 婆媳双方都互相体谅, 不会为生活中的琐事而闹矛盾, 而是互相帮助, 然后双方多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而努力。这样的相处状态下, 也就基本可以达到我们所说的和谐家庭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老人也会尊重年轻人的想法, 老人的付出会得到肯定。

案例四:D阿姨, 63岁, 初中学历, 工人, 湖南农村人, 在这里生活一年半了, 还会在这边待下去。阿姨在谈话中反复提到儿媳贴心, 在这边生活挺适应的。儿媳平时有空都会帮老人干家务, 还经常教育小孩:奶奶辛苦要听奶奶的话。今年暑假, 子女放假有空, 他们就让老人回家休息, 自己带小孩。来到这边之后, 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 家用电器不会用, 儿媳都会耐心地教。

从这段状态良好的婆媳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 婆媳双方都有良好的心态, 并且懂得付出、回报这样的交往规则, 并非一味地向另一方索取, 而是在得到一方的付出时, 会以实际行动向对方表示感谢赞美, 或是自己也为对方付出。这样的表现, 实质上就是理解包容的外化, 能够使双方达成一种默契, 一种维持双方良好关系的利益平衡点。

二、“老漂族”婆媳关系的特点和分析

(一) “老漂族”婆媳关系的特点

1. 暂时性

陈盛淦的研究表明随迁老人的城市居留意愿并不强烈, 家庭因素是最显著的影响。意味着“老漂族”大部分不会随子女一直居住下去, 她们只是临时帮子女忙的暂时性流动群体, 具有暂时性。“老漂族”具有“客化”的味道, 她们只是暂居这个家庭, 所以媳妇具有主人的姿态。老人也认为自己不该干涉太多子女的生活, 只要完成照顾孩子的任务, 回到老家, 就恢复原来的生活。

2. 冲击性

“老漂族”来自农村, 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平时很少出门, 接触事物有限;老人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在老家维持了几十年, 很难改变。很多媳妇都来自外地, 生活习惯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在消费习惯, 育儿习惯等方面和老一辈有很大差异。影响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冲击性。相比较一般的婆媳关系, 这样的冲击性更显著, 会让双方面临更大挑战。

3. 理性

现在年轻人大部分素质较高, 知道父母艰辛, 相处时间不多, 所以, 相对比较理性。儿媳平时工作都比较忙, 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已经帮助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大部分还是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段关系。婆婆知道自己在这个“新家”的地位, 只是来帮忙的, 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也就更加的谨慎。她们更多的是选择相安无事。

(二) “老漂族”婆媳关系的分析

1. 成功命题

相处融洽的婆媳双方, 他们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 婆婆对这个小家庭的付出, 媳妇会记在心上, 经常会给婆婆一些鼓励和赞美之词, 那么婆婆就会更加用心竭尽全力帮助子女, 给子女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很开心, 有极大成就满足感, 也极少会产生抱怨这种情况。

霍曼斯的成功命题告诉我们, 个体在付出行动以后获得的报酬越多, 重复频率越高, 坚持越久, 这些平常生活上的语言, 行为上体现的小细节带类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 频率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因此, 出其不意的婆媳双方给对方一些鼓励和赞美或是其他形式的鼓励都会让婆媳关系具有意想不到的升温效果。

2. 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越有价值,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婆媳双方的交往往往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 在相处的过程中, 她们会对对方存在一些不满, 但为顾全大局, 往往会抛开个人恩怨, 在他们心中家庭的和谐可能具有的价值或更大。因此, 价值命题也可以巧妙地说明“风平浪静型”婆媳关系, 较好的遵循这一命题的婆媳之间, 往往相安无事。

造成不同种类型的婆媳关系的产生, 用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解释的话主要体现在成功和价值这两大原则上。婆媳双方相处过程中她们会各自衡量付出和回报的比重, 这一比重也就决定了婆媳关系的融洽与否。

3.“公平分配”原则

在霍曼斯看来,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 都会算计成本与报酬的比率, 都希望得到的报酬或利润与付出的成本或投资成正比。谁也不会自愿地、长久地进行“赔本”交换, 这就是社会交换中的“公平分配”原则。

婆媳关系相比较其他家庭关系, 本来就更具特殊性, 没有太多的额外情感的加入, 所以这样的“公平分配”也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 要想处理好婆媳关系, 就要主义公平分配的情况, 忍得了一时但忍不了长时间的这种吃亏, 所以要想婆媳关系融洽, 家庭关系和谐, 就要注重这一原则的遵守。

摘要:“老漂族”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及人口流动的加剧, 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流动性群体。“老漂族”对新环境的适应分为很多方面, 而家庭是老人主要的活动场所。本次的研究对象是L社区里帮忙照顾孩子的母亲, 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村人, 为了照顾第三代而迁居到子女所在城市, 并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群体。

关键词:老漂族,家庭适应,婆媳关系,社会交换理论

上一篇: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节目形态创新分析——以《明星大侦探》为例下一篇:中美课程比较——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