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2023-02-27

建筑防火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关注的话题, 随着建筑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设计中的防火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是目前全国范围的建筑火灾还是时有发生, 这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完全, 因此, 提高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能力, 讨论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装修材料的选择

对于建筑防火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 好的装修材料的选取是基础和关键, 这里对装修材料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装修材料本身的燃点以及传播性, 同时还针对装修材料在燃烧中所产生的烟雾和毒气数量。归结目前建筑火灾发生的原因, 很多火灾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都是由于其装修材料的燃点过高致使火势蔓延以及装修材料自身在燃烧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有毒有害烟雾和气体而产生的。因此, 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中, 在考虑经济效益和建筑成本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建筑材料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做到从建筑材料选择上做到对建筑防火设计质量的提高, 从而保证建筑物在施工和投入使用后的防火安全。

2 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布置

为了避免和减少火灾对建筑物的危害, 在建筑防火设计时, 要严格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各类建筑特殊的防火要求。防火设计必须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进行认真地考虑, 主要是指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布置要从建筑防火安全出发, 满足规范的要求。以不同的场所为例。

(1) 歌舞娱乐放映等游艺场所:应设在首层或二层、三层;宜靠外墙设置, 不应设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和尽端。 (2) 商场:营业厅不易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 且不应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 (3) 托儿所、幼儿园、游乐厅: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内, 必须设在高层建筑内时, 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二、三层, 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 应独立建造。

3 建筑结构防火

建筑防火设计中, 建筑构造是比较容易处理, 但又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防火墙不宜设在U字形或者L字形等高层建筑的内转角处。当设在转交附近时, 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当相邻一侧装有固定乙级防火窗时, 距离可不限。紧邻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当水平距离小于2h时, 应设置固定乙级防火窗。 (2) 管道井应每隔两层或者三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做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 每层分隔。井壁上的检修门为丙级防火门。 (3) 防烟楼梯间前室和封闭楼梯间的内墙上, 除在同层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外, 不应开设其他的房间门窗。消防电梯应每层停靠。消防电梯前室宜靠外墙设置, 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目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的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 是考虑保护钢筋不被锈蚀, 而没有考虑发生火灾后, 高温对钢筋的影响, 为了避免钢筋在火灾时变形过大, 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在设计时应适当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对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保护层,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最小厚度, 比普通混凝土构件还小, 这样耐火性能更差, 必须采取加大钢筋保护层厚度, 或吊装后下表面抹灰等保护措施, 提高耐火极限, 达到满足防火安全的要求。

4 防火和防烟分区

防火分区面积的确定, 主要应该考虑最大防火分区的限定与防火分区有关的防烟分区问题也是一个经常容易出现疏漏的问题。首先, 一般情况下防烟分区仅限于高层建筑和地下车库,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 净高不超过6.00m的房间应设挡烟垂壁, 划分防烟分区, 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500m2, 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其次, 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汽车库, 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0m2, 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最后, 多层建筑中, 地下公共场所、无窗房间或有固定窗扇的地上房间, 以及超过20m且无自燃排烟的疏散走道或有直接排烟自然通风, 但长度超过40m的疏散内走道等设防烟、排烟设施的房间内也应该参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标准, 即每500m2设置防烟分区。

5 安全疏散

建筑防火设计中的核心是疏散问题。安全疏散主要有疏散距离、疏散宽度和疏散楼梯间三个要点。关键是把握疏散距离, 根据建筑类别和房间的位置有不同的规定。要严格区别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还是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这两种情况, 满足规范对疏散距离的要求。除了规范中明确的规定外, 还有如下几个需要注意的要点。

(1) 大空间内的疏散距离。《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 高层建筑中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 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 不宜超过30m;其他房间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15m。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房间内至房门的距离不应超过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最大距离限制, 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 距离可以增加25%。

(3) 对于某些情况, 像丁字形内走道的距离, 可按照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距离的要求考虑, 其中袋形走道部分的长度应加倍计算。安全出口的概念也是容易经常混淆的问题, 能否将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口当作安全出口许多时候会出现疑问。对于地下空间而言, 规范中比较明确的规定可利用防火墙上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6.1.1条阐明,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 当防火墙上有防火门连通, 且两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之和不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的1.4倍时, 可以设一个安全出口。由此推断, 安全出口主要是指直通室外的楼梯间或外门, 在某些条件下, 通向邻近防火分区的防火门可以当作安全出口。

但有几个概念需要注意:首先, 对于外门净宽度, 居住建筑为1.1m, 医院为1.3m, 其他为1.2m, 公共场所的外门不应小于1.4m;其次, 多层建筑疏散走道和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 高层建筑中走道最小净宽1.3m (双面布房时1.4m) ;第三, 群体建筑间的连廊可以作为疏散安全出口, 其宽度可以计入疏散宽度。楼梯间设计是防火设计中安全疏散的要害部位, 根据不同情况, 需要设置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

综上所述, 由于具体火灾所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全面。只有从每个角度都充分的做到对防火技术的合理运用, 切实做好建筑设计中对火灾工作的预防工作, 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民用建筑的防火性能, 减少火灾的发生。

摘要:在建筑设计充分利用防火技术是建筑安全设计的必然要求。本文分别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建筑平面布局和布置、防火结构、防火防烟区以及安全疏散等五个方面, 简要论述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防火,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 黄进达, 杨义.防火间距的性能化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 2005.

[2] 朱耀武.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概述[J].山西建筑, 2005, 31 (22)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思想政治课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