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教学的影响

2022-09-12

一、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鉴赏的影响

1、业余芭蕾舞的普及

当今世界融入了多元化的教育元素, 而立足于古典传统遗产的芭蕾舞教育也融入了多元素的成分。在以古典芭蕾为主要训练目的的前提下, 把现代芭蕾剧目的元素也融合进来, 使之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能够合并。

业余芭蕾舞的普及历史也就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对于业余学习芭蕾而言, 出现了《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院外分级考试教程》和《英国皇家芭蕾舞业余考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的考级教材分为8级, 而英皇的考级教材分为9级, 其中的每一级都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编辑的, 对于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芭蕾舞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全国各地都有少儿芭蕾舞培训班、成人形体芭蕾和芭蕾沙龙等。每到周末,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就会到业余班去学习芭蕾舞, 这就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芭蕾舞来塑造自己的形体、变得更加有气质。学习芭蕾舞可以培养自己的协调性、自控力和对风格不同的音乐进行理解和表现, 并且可以学会在舞蹈中表现自己, 提高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2、校园的美育教育

目前, 在北京市有多所小学开设了芭蕾舞课程。通过学习芭蕾舞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很多的改变, 包括可以开发更多的想象力、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力、敢于与人沟通、在众多人面前敢于展示自己。“通过艺术的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 以“德”为美, 以“善”为美, 以“爱科学”为美, 以“爱国”为美, 以“好学”为美。”有助于加强德育教育, 以美辅德。而艺术教育在表达这些教育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所以, 中国的教育才会更加重视美育教育, 让全国的青少年学生在艺术方面能得到多的提高和培养。但是我认为, 美育教育不只是一个对艺术审美的培养, 也是对孩子心灵之美的一个培养。在学习各种知识的时候让孩子们达到一个更好的认识和更高的体会, 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和体会成长的快乐, 这就是美育教育的成功之处。

二、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教学的影响

1、中国芭蕾舞的推广

在西方主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芭蕾。法国宫廷舞形成于16世纪晚期, 从法王路易十四开始走向成熟时是17世纪。我国第一位向西方学习芭蕾舞的是清朝末年的裕容龄。

直接传入中国的是俄罗斯芭蕾。在30年代初期, 哈尔滨、上海、天津等城市开始有一些外国芭蕾使者及舞蹈团来教授芭蕾舞和进行演出活动。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果戈佐夫1930年6月在哈尔滨开办了第一所舞蹈学校并教授芭蕾舞。而戴爱莲是中国芭蕾舞的先驱者, 她在1940年回到祖国, 播下了芭蕾艺术的种子并且把芭蕾艺术介绍给国内的观众和舞蹈演员们, 在新中国成立后她为芭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中国芭蕾的初期出现了一些芭蕾舞蹈学校, 但是这些舞蹈学校都是私人办的, 规模和学习舞蹈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直到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 1957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开设了芭蕾舞专业。中国编排的《天鹅湖》首演获得极大成功, 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目前我国已有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校、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舞蹈学校等几所院校可以培养专业的芭蕾舞人才。许多中等专业舞蹈学校和高校的舞蹈教育专业也都运用芭蕾基训教学法进行教学, 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附属实验学校、延边大学等。然而我国的芭蕾舞教学除了沿用前苏联的训练方法之外, 也吸取了其他芭蕾舞学派的精华和教学方法, 在这基础上我国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思想的芭蕾训练方法, 并且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芭蕾舞演员。

2、中国的芭蕾舞作品

时代要求着中国的芭蕾跟上世界的先进潮流, 要求着中国芭蕾尽快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 这才促进了中国原创的芭蕾舞剧的诞生。

1950年10月, 在世界和平签名运动会风起云涌的鼓舞和推动下, 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排演了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这是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想用芭蕾的形式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 是一个提倡保卫和平的尝试, 虽然还不够成熟, 但是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力。

1959年的上半年, 北京舞蹈学校聘请了前苏联舞蹈专家彼得·安德·列耶维奇来编排芭蕾舞剧《鱼美人》。

上海舞蹈学校在1965年上演了中国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这部舞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芭蕾舞开始走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还为中国的芭蕾舞发展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1964年的大型舞剧《红色娘子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首开纪录”, 但却可以说是属于中国的一部最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剧。这部舞剧从它诞生起, 就赢得了多方好评。《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形象且具体的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为革命奋斗的中国娘子军形象, 这就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质融为一体, 为世界的芭蕾舞坛增添了许多色彩, 更为芭蕾的“中国化”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这两部舞剧, 是中国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并且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在这两部舞剧之后, 中国又编排了许多优秀的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1982) 、《长板凳》 (1984) 《二泉映月》 (1997) 、《大红灯笼高高挂》 (2001) 等, 还学习了一些外国的经典舞剧《葛蓓莉亚》 (1986) 、《天鹅湖》 (2004) 等作品。这些作品和对国外知识的学习, 让中国的芭蕾舞走向世界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和搭建了一个更好展示自己的平台。

三、结论

本文是结合俄罗斯芭蕾学派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芭蕾舞中动作的系统性、规范性、芭蕾舞作品的影响。中国吸收了其他的芭蕾学派的精华和教学体系来充实自己的内容。中国的芭蕾走向世界而得到更多更大的发展。芭蕾舞艺术之所以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依然保持着兴旺的生命力和舞剧的多样性, 就是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训练体系。我国的芭蕾舞应该向全世界传播,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应该遵循芭蕾艺术的发展的原动力, 那就是继承、开拓、创新精神。芭蕾舞在中国的肥沃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摘要:芭蕾起源于意大利, 发展于法国, 鼎盛与俄罗斯。中国的芭蕾舞吸取了俄罗斯学派、法兰西学派、丹麦学派的精华。俄罗斯学派对中国的芭蕾舞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芭蕾舞在今后的发展前景是走向世界, 为芭蕾舞的发展增添色彩。

关键词:俄罗斯学派,中国芭蕾舞作品

参考文献

[1] 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203—216

[2] 【美】理查·克劳斯《芭蕾简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31—36

[3] 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76—78

[4] 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40—6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文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体现下一篇:中职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