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民俗文化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恩施民俗文化范文

恩施州民俗文化

一、恩施民歌

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二、土家民族舞蹈

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出。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三、土家风俗、节日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 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 “鬼节”、“亡人节”, 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端午节――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生的庆典——祝米

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爱的庆典――哭嫁

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

死的庆典――跳丧详细介绍见土家民族舞蹈中(撒尔嗬)

四、土家饮食文化

土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酢辣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利川柏杨——豆腐干 恩施――地牯牛

近四年已考过内容:08年:家乡的桥; 09年实践:写民歌、讲故事、谈习俗; 10年实践:旅游景区、广告词、导游词、建议; 11年作文《家乡的名片》,说明文阅读“桥隧博物馆-宜万铁路”。

第二篇: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州史志办课题组 (2013年12月)

【摘 要】 恩施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川黔,又有红色政权旧址,既有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

二、六军团的诞生地,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鼓舞恩施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致力于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研究

恩施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遗址、旧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要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不少热血青年、仁人志士,走出大山,从政从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恩施籍共产党员,受董必武、陈潭秋和湖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本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恩施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咸丰龙潭司武装暴动”、“巴东武装起义”,在巴东建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创建了以巴东为中心的“巴(东)归(秭归)兴(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至1935年9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鄂西,组建红军,收编神兵,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前后斗争达7年之久,使恩施成为全国著名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转战恩施一年多,先后在恩施州召开7次重要会议,其中咸丰“大村会议”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议,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贺龙领导的红军,在鄂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解放后授衔的将帅中,有149位曾在恩施战斗过。恩施8县有5个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全州当时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近2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卫苏区的残酷战斗中,全州有1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列为“重大战役战斗”的“忠堡大捷”、“板栗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拱卫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屏障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难民向恩施转移,恩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团结奋战的历史大舞台。其中恩施集中营是全国四大集中营(重庆渣滓洞、贵州息峰、江西上饶)之一,北伐英雄、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两次被囚恩施。这些重要的革命史迹,使恩施成为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达30年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州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共667处,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和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党史教材”。

全州革命遗址共计667处。其中: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7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1.4%。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81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2.1%。③革命领导人故居3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④烈士墓36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⑤纪念设施38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从保存状况来看,全州667处革命遗址中,已完全损毁的有287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43%;不同程度损毁的有159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4%。恩施州革命遗址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这两类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5%;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纪念设施仅38个,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全州革命遗址损毁情况严重,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

全州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99处121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群1处登记为23个革命遗址),只占革命遗址总处数的15.3%(占总个数的18.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0.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2.4%;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个,也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1.1%。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损毁情况严重,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完全损毁。

全州革命遗址667个中,被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仅1个,被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被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2个。部分位于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地和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或革命遗址,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党团组织、机关、学校都以不同方式,来到这些地方,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各族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但全州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建筑损毁情况严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全州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革命遗址共有446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保护形势严峻。损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原遗址被改建作他用;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原有房屋被翻修、改建和迁建;三是缺乏革命遗址保护资金,遗址无人看管,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被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部分遗址建筑也面临着受损或难以保存的局面,有的居住人年龄偏大,有的地处偏远,随时都有拆迁或损坏的可能。

(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机制不健全。全州少数革命遗址,分别由文物、民政、教育等部门管理,多数革命遗址归居民或村民自主管理。一是由于管理单位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州、县、乡、村各级都缺少对革命遗址专门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难以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州、县、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管护。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全州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挂牌或立碑,也没有书写或粘贴文字简介,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革命活动事迹和革命战争情况知之甚少。如不加强宣传,设立保护标志,利用文字简介,向人们介绍遗址情况和革命事迹,遗址将会进一步加快损毁,许多革命事迹和历史文化将会被民众淡忘,许多青少年甚至会毫无所知。

(四)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恩施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时代精神,武装恩施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五)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继承与发扬恩施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王英先的《枫香树》以及改编的电视剧《天池山血泪》和《血誓》,另外还有州史志办编写的《红

二、六军团战鄂西》以及胡飞扬编写的《神兵》等。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六)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对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恩施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七)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恩施州红色文化研究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使得恩施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八)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恩施州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三、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由史志、文化(文物)、民政、教育、旅游、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要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及时有效地开展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党领导恩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这些珍贵革命遗址,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革命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意义重大,是加强全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宣传、史志、文化、广播电视、教育、旅游、民宗等部门,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如将革命遗址汇编成书,编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开展党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革命遗址图片、革命事迹在网上或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或举办展览;将重要领导人故居、旧居、革命活动地、重要战场等拍摄成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将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综合规划,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修建通行道路,开辟活动场地或场所,设立简介专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适时开放参观,重点组织青少年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缅怀先烈、扫墓、宣誓、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等各种活动,教育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历史和党的历史。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宣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湘鄂西“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形式传承、多渠道传播革命遗址历史文化,来彰显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州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前,州及各县市应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确定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或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州兴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以展现我州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业发展特色,从而大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品位,使我州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红红结合”打好“湘鄂西牌”,对接其他红色景点,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如鹤峰县可形成“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五里坪”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主动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打好“生态旅游牌”。恩施州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如巴东“金果坪红三军驻地及红军标语墙”可作为“清江画廊”的旅游景点之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大村会议旧址”“黑洞神兵”可作为坪坝营、黄金洞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三是“红古结合”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牌”。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恩施州有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市,辖区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可将“叶挺纪念馆、鄂西特委旧址、方家坝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

(四)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即使复建也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抓紧进行保护。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保护价值进一步论证确认。对全州具有保护价值的重点革命遗址,及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申报州、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修葺、挂牌或立碑加以保护,条件较好的或将几个革命遗址整合后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史教育基地。对一般性的革命遗址,采取简易挂牌或立碑纪念。

(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支持力度。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有许多革命遗址所在地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经济落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革命遗址所在地倾斜,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的产业战略,不断推进革命老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抢救维护濒临倒塌的革命遗址,以防止这些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的损毁与消失。

(执笔:谭华)

第三篇:恩施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以恩施市为例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指这一群体工作之余用于消遣、娱乐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有效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且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精神文化生活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方法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他们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成为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社会群体,并且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将其定义为: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具有农村户籍,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这一群体业余时间所选择的进行娱乐和消遣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方式。

恩施市作为恩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恩施市工作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在整个恩施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以恩施市为样本调查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恩施市金桂大道的某几个建筑工地、工业园、湖北民族学院周边的服务行业和凤凰山脚下的某些餐饮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填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自填问卷法,由被调查者亲自填写;二是调查员按问卷内容逐一读题,由被访者回答。本次一共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210份,遗失3份,无效问卷37份,问卷回收率为84%。

二、恩施州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根据恩施州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统计局发布的恩施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恩施州户籍总人口数约为3975661人,常住人口为3290294人,恩施市常住人口近75

1

万人,约占恩施州总人口数的18.86%。根据2009年恩施州统计局和劳动就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州农村劳动力为170多万人,外出务工人员为87万人。

三、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21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占总人数的63.8%;其中少数民族人数为84人,占总人数的40%,未婚占54.3%,已婚有配偶的为90人,占总人数的42.9%;被调查的已婚人员中有1个子女,占总人数的31.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占7.6%。另外,有51.5%的人进城务工已达到三年或三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以上。

通过上图表我们得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的占34.3%,上过高中的占23.3%,上过中专的人数为39人,占18.6%,有大专或高职文凭的占11%,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为6人,占2.9%,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在工作时间方面我们发现,53.8%的人工作时间集中在在8-10小时,17.1%的人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工作超过12小时占15.7%,表明大部分人的正常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他们的业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足大的。

在月收入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集中在1200-2400元之间,达到46.6%,超过2400元的有32.9%,低于1200元的仅占19.5%。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2

在分析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支出这方面中,消费在30元及以内的占36.7%,30到50 元的占28.1%,超过50元的占33.8%。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消费在1214元左右,精神文化消费只占他们月消费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他们用于精神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金额明显偏低。

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具体支出分析发现,手机上网、网吧受到了较为普遍的欢迎。手机上网主要采用流量包月的形式,花费在5元和10元的居多,其中不超过20元的有179人,20元—100元之间的有25人,超过100元的有6人,人均每月手机上网消费为13元,另外,平均每月去网吧的次数为5次,在电影院、公园、演出、比赛、培训、购买书刊杂志等方面的支出或参与活动次数很少,其中参加过成人自考或培训的有15人。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对高品位有价值的活动也很少涉及,消费层次偏低。

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小区或工作所在企业文化娱乐设施发现,仅有9.5%的人选择了有文化娱乐场所,而61.4%指明没有,另外28.1%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由此可知工人们生活和所工作的地区提供文化学习的场所明显不足,文化教育与娱乐基础设施设施不完善。

在居住地与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间距离上, 16.6%的人认为近,选择距离一般的占26.7%,另外56.8%的人认为远或说不清楚。直接调查工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的看法,4.8%的人认为很差,13.5%的人认为较差,认为一般的占56.7%,3.3%的人认为很好。说明大部分对自己目前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不满意。

3

在共青团、工会、妇联、社团等组织开展活动方面,15.2%的人选择自己所在单位有部分社团组织, 84.8%的用人单位无相关群团组织,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所选择的几个大的调查点中,工业园区是没有共青团组织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没有。关于本单位有共青团的,在其开展活动方面,多数认为偶有活动,但作用不大。对于一些“社团组织”,16.2%的人参加过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25.7%的人参加过社会公益慈善类组织,9.1%的人参加过打工者协会、民工协会,47.1%的人参加过老乡会、同学会,11.4%的人参加过维权性质的组织。从这些数据可分析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会参加自发组织的活动,而很少参加正式组织组织的活动。

在对未来文化水平预期方面,11.4%的人选择了没有必要再提高,22.4%的人选择了大专或高职,有64人选择大学本科,比率达30.5%,另有26人希望达到研究生水平,占12.4%。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他们盼望有更高的学历、文化水平。

在个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最受欢迎的是网络、电视和工作岗位,比率分别是44.8%、39.5%、26.7%,选择报纸、杂志、讲座等形式的较少,均不超过20%。具体情况如下表:

对上面图表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技术和网络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较大的普及,但普及率不是很高。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电视,在农民工生活当中仍然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工作岗位所提供的信息不足。

4

在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渠道方面,有113人选择“听音乐”,占总体人数的53.8%,40.9%的人选择用“上网”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另外有41.43%的人选择了用“睡觉”的方式缓解,具体情况如下表:

在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方面,认为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占71.4%,希望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占50.5%,认为城市收入高生活水平高的占44.3%,选择城市文化生活丰富的占36.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们选择城市定居更多的是考虑工作机会和孩子的教育,满足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城市生活最困扰的问题方面,生活成本高、 收入无保障 、工作不稳定 、住房困难 、远离家人 、子女上学困难是最主要的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5

,从他们对自己是否是城市人得界定上,75.2%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仅11.9%的人认同自己是城市人,而12.9%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表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水平低,城市认同感低,对自我身份认定模糊。如下图:

综上所述:恩施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生活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少。

2、精神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3、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总体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能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娱活动很少,

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般公共文化场所距农民工居住地和工作单位较远,而且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开设的公共图书馆等文娱场所,农民工们拥有的文化娱乐环境条件不是很好。

6

5、农民工所在的社区、工作单位组织和开展的文娱活动很少,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6、情感诉求得不到倾诉。在缓解压力方面,缺少必要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缺少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在城市定居有许多传统问题如生活成本、收入保障、子女上学等困扰。身份认同方面,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

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工资收入较低、生活成本高,工作不稳定,没有经济基础支撑其精神文化需求。

新生农民工出生在农村,长大后跟随父母外出,来到城市中的工厂、工地,住宿在工作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租赁房屋等。他们早出晚归,没有闲暇时间学习娱乐,加上工资较低,何谈精神文化需要。

在现今的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压力也越来越大,又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觉得维持家庭的生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他们不愿意把仅有的一点工资用到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工资是一方面,相对于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农民工们可能更关注后者。在对建筑工地的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建筑工人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他们时刻都在为下一份工作谋划着。虽然都在建筑工地工作,行业未换,但是几乎都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从来都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相关项目部负责人也明确告诉调查者,建筑工地每天的人数都不是确定的,这里的工人流动性很大。如此,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会比较高的工资更受欢迎。

(二)文化水平较低、择业迷茫、规划欠缺、同时自身文化需求有待加强。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因其文化水平低,自身要求不高,工作繁杂、闲暇时间少等因素,使得他们自已主动去了解、学习、接受的难度加大。

(三)企业文化的不重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服务的滞后。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不高,不仅是自身原因造成,同时也与企业对文化建设的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服务的滞后相关。而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则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要紧的是满足精神文化需 7

求。政府、企业不仅没能给青年提供健全的学习文化的平台,比如一个数字平台,一个公益性图书馆,同时对广大的农民工学习文化的关心鼓励不够。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精神文化匮乏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单位中有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极少,也没有基本的文化设施。有的被调查者直接告诉调查者,即使是想学习娱乐也没有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

(四)制度问题,学历、理论门槛,流于形式,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得到真正的培训,也难以提升。

35岁的刘师傅在建筑工地做粉刷工作,他告诉调查者自己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虽然年龄相对较大,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有一颗年轻的心”“心态很好”。他很想学一些东西,尤其是电脑方面的基础知识,却一直苦于没有人教。“请家教没时间也没钱,上培训班也要有专门的时间,也需要钱。”即使请人教,作为农民工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不管哪种方法对他自己都是不适用的,没有什么场所可以专门解决这种问题,或者可以说,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从没有人给予过关注。

关于技能,刘师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所工作地方招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很想尝试,然而其前提要求却是大专学历、会使用办公软件,如此即使自己有技术也被这“入门条件”给拒在应聘之外了。像这样的招聘,自己有期望,知道技能不足后马上去学,可是即使学会了却仍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等到学成之时,招聘早已经结束。如此,也是不知道“市场”需求,信息滞后所致。

类似的还有一些技能证书考试,自己明明有技能,甚至是熟练工,却被所谓的“理论考试”给难住了。有技能没证书证明,要拿证书却过不了理论一关,这种情况在农民工中较为常见。而且有些单位即使有培训,也多流于形式。比如所在单位要争取什么称号就要要求哪类技术工人达到多少人,这时培训的作用就可凸显了。工人们一起去听课参与所谓的“培训”,实际什么也没学到,一两堂课之后立即进行所谓的考试,实际上就是拿着事先发的答案填空即可。所有的都按程序来进行,立即证书发下来了,可是实际上不会还是不会,技能并没有因为一纸证书便有了。

(五)城市、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更难以享受到均等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资源。

新生代农民工们自小受乡土礼俗熏染,他们的根仍在农村,思考、行为方式、习惯、需求等不同也就有其根源,城市人也自有其特点。但是城市对于农民工的关注很多还停留在一些差异上,还没有在认识并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达到一种认同和对差异的尊重,故而存在某些排斥。因此,城乡二元一体发展,不能仅仅 8

只限制在地域上,还更应该关注文化等其他层面,加大对作为乡村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的关注。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乡村人的要求,更是对城市人的要求。

五、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对策

根据上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本人主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新时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加大基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宣传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公共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数量,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发放免费入场券,或者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娱活动,比如组织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等。同时,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国家关于保障权益的相关法律,如组织学习《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以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组织意识和参与意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

2.制定切实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社保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有计划地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保范围,同时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工受益。 3.建立合理有效的新生代农民工诉求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诉求,尤其在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方面,扩宽诉求渠道,并建立定期走访机制。 4.突出群团组织作用

(1)扩大群团组织覆盖面,在流动新生代农民工中广泛建立群团组织,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局面。

(2)发挥群团组织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思想引领作用,使他 9

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突出群团组织的人文关怀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心灵窗口”的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摆正心态,正确看待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 (4)充分发挥团组织四项基本职能。精心设计新生代农民工感兴趣、符合新生代农民特点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比如体育竞赛,交流会、趣味知识竞赛等。

(二)社会层面 1.企业单位

(1)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在劳资关系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当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为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提供经济保障。

(2)把发展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注重文娱活动的多元性,如阅报栏,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文化知识传播窗等,以便为农民工参加学习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3)注重把农民工的技能提升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完善员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讲座,企业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将公司人员按组进行合理分配,实行小组竞争机制,并且与工资奖励挂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工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竞争的程度,以便为他们日后在城市定居,实现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 (4)在企业内部建立诉求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机制。 加强管理层级与普通职工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有效解决。 2.社区

(1)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深化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开展多项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家庭,使他们在“新家园”感受到家的温暖。

(2)建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本,尤其要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 10

的服务质量。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

1.提升文化素质,转变思想道德观念,努力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消费观念,追求高尚的有价值的文化生活方式。 3.积极参与各项文娱活动,注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4.积极而正确利用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多角度的丰富文化知识,如网上学习,远程教育等。

七、总结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显现出年龄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精神文化生活期望高等特点,他们年轻活跃,有更高的追求;他们虽如祖辈一样来自农村却有着改变自身处境融入城市的强烈意愿并得到身份上的尊重与认同;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还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与快乐。农民工问题已经在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也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调查中我们发现恩施市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方面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覆盖范围不够、社区组织文化建设不足、专门针对农民工服务的维权、协会、文化场所等未普及。对于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而言少数民族的新生代农民工自然占了不小的比例,而他们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功不可没。政府部门能否发挥其职能,社区、单位等组织能否协力齐心,共同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得到有效关注和解决,让以农民工们为代表的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进步之成果,在此背景下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就是本次调查开展的意义之所在。

第四篇:恩施记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恩施是上古巴文化发源地,文化优势得天独厚,加上位于湘、鄂、川、黔交界地带, 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浓厚的革命文化。而少数民族在此聚居,使其民族地域性强,民俗民风独特,其文化理念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因此,恩施古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灿烂悠久的巴人文化。恩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廪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廪君称君夷城(今恩 施)后,部落日渐强大,并向川东发展,西周时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巴国,恩施为其辖地。战国时巴国为秦灭,恩施隶属巫郡。秦统一后,恩施属黔中郡,汉属南郡。 三国时,吴安二年置沙渠,为恩施设县之始。隋开皇初,改沙渠县为清江县。明洪武年间置施州卫。 清雍正十三年增设施南府,恩施县为施南府附郭首邑。从这时起,历250余年,恩施一直是施南府、恩施地区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交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 明。

永垂青史的革命文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恩施被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聚居 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曾与之进行过无数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成为恩施 市浓厚的革命文化内涵。

影响深远的省会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两次迁往恩施,带有强烈战时特点的各种文化也随之涌进恩施。各种文艺思潮、文化活动、文艺形式、艺术流派、演出团体的到来,使恩施文化出现了亘古未有的空前繁荣局面,也对恩施文化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鲜明独特的土家文化。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 动的纪实。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 ,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庆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另外,傩戏被文化部前副部长、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冯 牧称为:“祖国民族文化瑰宝”。傩戏传人谭学朝也被中外学者称为“傩戏的活档案”。

各种文化的交融发展,为恩施留下了大量的民族文化遗址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及革命斗争纪念地。现登 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近20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67处,拟报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这些文物涵盖了距今100多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点,商周、隋唐时期文化遗址,宋代碑刻、城址,明清古建筑、革命旧址、纪念地,以及近 现代建筑和生产遗址。恩施现有馆藏文物1800余件,其中国家

一、

二、三级珍贵文物13件。

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将恩施州列入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范围,给恩施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两路”开通,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就是在这种发展大潮中应运而 生。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是由恩施宏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于2006年3月兴办的全州首所民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占地142亩,校舍建筑面积约 30000平方米,校园聆听清江,环境优雅,领导集体强强联合,师资队伍精英荟萃,设备设施配置一流,文化气息浓厚活跃,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地方。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将恩施州列入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范围,给恩施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两路”开通,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就是在这种发展大潮中应运而 生。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是由恩施宏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于2006年3月兴办的全州首所民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占地142亩,校舍建筑面积约 30000平方米,校园聆听清江,环境优雅,领导集体强强联合,师资队伍精英荟萃,设备设施配置一流,文化气息浓厚活跃,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351人;教职工253人,专任教师16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7人,中级教师56人;硕士研究生5人,省、 州、县各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7人,州教科院兼职教研员3人, 教师平均年龄34.26岁,专业合格率为100%。

学校为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同时授牌的“实验学校”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实验 学校。2007年6月清江外校被全国民办教育促进会命名为“全国先进民办学校”,11月被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评为“全国3A级民办百佳放心学校”,12 月,被中国教育管理协会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学校”;2008年2月,学校取得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5 月,学校团委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11月,学校顺利进入五星级民办学校行列,12月,学校被州教育局授予“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9年6月, 学校被中共恩施州教育局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4月,学校被湖北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校”。

办学以来,学校秉持 “多元开发学生智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 念,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目标,强化外语、计算机、艺术等学科特色,实行小班额教学、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教育。几 年来,学校加强教研教改,注重落实,高考、中考成绩显著,中考成绩更是连续几年获全市四个第一,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0年,学校高考再创辉煌。全校390人参加高考,总上线率98.7%,本科上线率79.5%,一本上线60人(不含少数民族加分、不包括体育艺术上 线生),上线率15.4%。应届生238人参加高考,总上线率95.4%,本科上线率70.6%,一本上线36人(不含少数民族加分、不包括体育艺术上线 生),上线率15.1%,其中:但堂华同学以总分622分的优异成绩获全州文科状元,谭明朗同学以658分获全州理科并列第三名,甘雪芹同学以600分名 列全州文科第五名,金晶同学以总分593分荣获全州文科第十名。 学校提出了战略三步走发展目标: 2010年,将学校办成州内教育教学协作体的核心校; 2015年,将学校办成全州领先、全省知名、在武陵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学校; 2020年,将学校办成国际或跨地区的认证校。

恩施,古称夷城,美丽的清江从城市腹部穿流而过。在这条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的母亲河畔,有着一处别样的芳草地,这里书声琅琅,歌声响亮,这里笑靥 绽放,梦想飞扬,这里就是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是在恩施州委、州政府支持下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民办完全中学。学校始终坚持州委、 州政府提出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首期投入资金1600万元,校舍建筑总面积达20000万平方米。拥有综合性教学楼、办公楼、食堂;现代化的 学生公寓、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室。校内主体建筑布局合理,内部条件堪称一流。教室、办公室均配置了空调,每班配有多媒体,教师人人有电脑,初步实现了 网络化办公。(配音)清江,一条承载着民族梦想的河流,一条孕育着民族希望的河流,在这里,一个人,一群人,千千万万个人,正凝聚力量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 学校,正凝聚智慧营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他们正用一种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推动清江外国语学校在清江河畔崛起。奔流不息的清江,将见证清江外国语学校成长的 每一步脚印,见证清江外国语学校发展的历程,见证无数清江学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351人;教职工253人,专任教师16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7人,中级教师56人;硕士研究生5人,省、 州、县各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7人,州教科院兼职教研员3人, 教师平均年龄34.26岁,专业合格率为100%。

学校为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同时授牌的“实验学校”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实验 学校。2007年6月清江外校被全国民办教育促进会命名为“全国先进民办学校”,11月被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评为“全国3A级民办百佳放心学校”,12 月,被中国教育管理协会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学校”;2008年2月,学校取得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5 月,学校团委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11月,学校顺利进入五星级民办学校行列,12月,学校被州教育局授予“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9年6月, 学校被中共恩施州教育局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4月,学校被湖北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校”。

办学以来,学校秉持 “多元开发学生智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 念,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目标,强化外语、计算机、艺术等学科特色,实行小班额教学、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教育。几 年来,学校加强教研教改,注重落实,高考、中考成绩显著,中考成绩更是连续几年获全市四个第一,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0年,学校高考再创辉煌。全校390人参加高考,总上线率98.7%,本科上线率79.5%,一本上线60人(不含少数民族加分、不包括体育艺术上 线生),上线率15.4%。应届生238人参加高考,总上线率95.4%,本科上线率70.6%,一本上线36人(不含少数民族加分、不包括体育艺术上线 生),上线率15.1%,其中:但堂华同学以总分622分的优异成绩获全州文科状元,谭明朗同学以658分获全州理科并列第三名,甘雪芹同学以600分名 列全州文科第五名,金晶同学以总分593分荣获全州文科第十名。

学校提出了战略三步走发展目标: 2010年,将学校办成州内教育教学协作体的核心校; 2015年,将学校办成全州领先、全省知名、在武陵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学校; 2020年,将学校办成国际或跨地区的认证校。

校简介:

恩施自治州清江外国语学校是在州委、州政府直接关怀下由恩施宏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投资新办的一所民办全日制、寄宿制完全 中学。学校位于恩施市许家坪路29号,占地9457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016平方米。校园聆听清江,三面环山,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学校领导集体 强强联合,师资阵容精英荟萃,设备设施配置一流,文化气息浓厚活跃,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学校秉持 “多元开发学生智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目标,学校强化外语、计算机学科特 色,实行小班额教学、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教育,教育教学成绩斐然。2007年6月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被全国民办教育促进会命名为“全国先进民办学 校”,2007年11月被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评为“全国AAA级民办百佳放心学校”2007年12月被中国教育管理协会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学校”。 2008年2月,学校取得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颁发的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2008年5月,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州“五四红旗团委”。2008年 12月,学校被授予“全州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8年11月,学校通过全省首批五星级民办学校评估验收,进入五星级民办学校行列。

办学理念:

多元开发学生智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实现培养“具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和在2020年左右把清江外国语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化元素的知名外向型学校办学目标,促使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把“多元开发学生智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确定为自己的办学理念。

学校努力突破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的传统认识,注重从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 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九个方面分析研究智力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的组合在每个人身上的存在, 制定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选择适合学生智能多元化发展的课程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优势智能发展的教育情境,实行主体、内容、方法评价的多元化,确立每 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具有自己的智能长项,都有发展前途的学生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 为每个在校学生提供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保证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的成长,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战略:

三次对接,三步发展

第一步(2006—2010),与恩施州内重点高中、优质初中学校对接,形成规模并把清江外国语学校办成条件好、管理严、质量高、有特色的教育协作体核心校。

第二步(2010—2015),与国内外国语学校主流群体对接,把清江外国语学校办成全州领先、全省知名、在武陵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学校。

第三步(2015—2020),立足于本民族教育体制和文化特色,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升学渠道上与世界对接,把清江外国语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化元素的知名外向型学校。

《变化的鱼》中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心情愉快, 意犹未尽 。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的形状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经历、感受体验教材的本质问题“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实数对的1-1对应关系”。我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让课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同时将图形变换之美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第一,从直观引入,让学生独立完成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将点用线段连接成图形,得到“一条鱼”。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接着完成第一个变化作图,“鱼”发生了变化,再结合多媒体演示变化的鱼的过程,得到了初步感知,这时学生急切地期待着更加精彩的内容。

第二,学生激情高涨,动手操作充分,通过确定点――连线――图形比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思考图形发生变化的 直接原因时,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实数对的1-1对应关系的内涵,同时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图形的变换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 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 不仅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 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 目的。我相信这节课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众多感想。

变化的鱼》这堂活动课上完后.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心情愉快, 意犹未尽 。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经历、感受体验教材的本质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我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让这节课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同时将图形变换之美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现反思如下:

第一,从直观引入,让学生独立完成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将点用线段连接成图形,得到“一条鱼”。接着完成第一组变化作图,“鱼”发生了变化,再结合多媒体演示变化的鱼的过程,得到了初步感知,这时学生急切地期待着更加精彩的内容。

第二,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学生激情高涨,动手操作充分..通过确定点――连线――图形比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点的坐标变化 与图形变化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同时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第 三.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图形的变换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 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八 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 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第四.作业分层次处理,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渗透了人文教育的思想。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欠合理,活动太多,有些活动还没有完全展开.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画图,学生活动的过程不充分-----有些雷同的活动可以省略。 (2) 不能够用话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3)学生的大多活动都是跟着老师在走,缺少自主探索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2、通过研究使学生明确点的变化与图形变化的关系。 【教学前设想】

这一节内容是课改教材中的新内容,真对此情况我当时认为它是相继在学完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以及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写出坐标)后 知识的延续。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完坐标系跟着学习的是函数内容,认为无关紧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机械采用课件来上课。

【教学后的结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都感到很难理解,也可以说是不会,我也感到很着急。

2、 学生口述图形变化过程没有一定的尺度。

3、 课堂气氛沉闷。

【反思】真对此情,我反复思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问题应该是出在我自己身上,一则这是新课改教材,开始我就告诫自己要认真备课,二则没有从知识体系中寻求教学方法,三是没有从学生角度深思。

据此,我重新进行了备课,首先从全章的知识体系入手,认真研读作者的编写意图,这时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下:

1、以前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形成系统化,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没有过多钻研教材。

2、 前面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相关知识没能和本节有机结合起来,至使前后教学内容脱节,没能把握作者的编写意图。

3、 没有充分认识到图形的变化与前面学习的点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平时的教学中自己也经常对学生说,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任何复杂图形都是通过多种变换而来的,然而教学中却忽略了这至命的一点,完全把两者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的,难怪学生学习有困难。

【反思验证】对上述情况有了明确认识后,我重新进行了本节课的课堂活动,具体如下: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下面请看一题;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0,0),(5,4),(3,0),(5,1),(5,-1),(3,0),(4,-2),(1,0)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生:积极性很高,画完后一致认为此图形像鱼

师:演示做好课件,提出问题:随着鱼的游动,这些变化的鱼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新课:变化的鱼。

我们知道引水还要思源,下面看另外一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A(1,2)B(-1,2),C(1,-2),D(-1,-2)。并讨论,点与点之间的 坐标有何关系?再看另外一组点的坐标E(2,3),F(-2,3),G(2,-3),H(-2,-3),判断你找的规律成立吗?

生讨论后得到如下结论: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它的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它的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的横,纵坐标都变为它的相反数。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也就是说点的对称关系与点的坐标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接着请大家继续努力思考,由于一个图形是由点构成的,那么图形之间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循呢?请大家就课前看到的变化的鱼再讨论一下,看谁最先得到结论? 生:图形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是关于x轴,y轴或原点呈现出对称关系。 师:(1)那么如果把一个图形的横坐标乘以-1,两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变化关系呢? (2)如果把一个图形的纵坐标乘以-1,两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变化关系呢?

(3)如果把一个图形的横,纵坐标都乘以-1,两图形之间又有怎样的变化关系呢?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后得出:(1)如果把一个图形的纵坐标乘以-1,两图形之间关于x轴对称 (2)如果把一个图形的横坐标乘以-1,两图形之间,两图形之间关于y轴对称。 理由是: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是一样的。

师:那么将图形中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加上1,两图形之间又有怎样的变化关系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是把原图形横,纵向平移1个单位即可。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能得到如下结论:

1、平移:只将其中一个坐标加上或减去一个数

2、轴对称:只将其中一个坐标乘以-1

3、关于原点中心对称:需将横、纵坐标都乘以-1

4、伸长:将其中一个坐标扩大k倍(k为大于1的整数)

4、 压缩:将其中一个坐标缩小k 倍(k为大于1的整数)

【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反复实践,使我切实体会到如下几点:

1、 对于新课程来说,一定要认真钻研,把握其内涵所在。

2、 教学前应认真研读知体系,做到统缆全篇。

3、 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 从反思后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备课是致关重要的。

5、 及时总结每节课的得与失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有益无害。

6、 对课程的研究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决不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第五篇:恩施介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见到大家,首先我代表我们公司——XX旅行社,为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托大家的宏福,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各位的导游,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叫张导,那就太见外了!我身边的这位,就是我们这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张师傅,张师傅已有XX年的驾车经验,由他行车大家可以放心。

那么现在我先为大家再一次的介绍一下我们这几天在恩施的行程安排。

好的,介绍完毕。想必大家一定对接下来的恩施之旅充满了期待。那么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相关情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交汇处,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12月1日,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1年与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起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全州辖6县2市。国土面积2406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984.29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54%。

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世界硒都”。恩施市总人口79万人(2007年末),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约占38%。

恩施少数民族中占多数的要数土家族了。土家族自称“比兹卡”, 其中“比兹” 是名称本身,“卡” 等于“族” 或“家”。 土家族又叫巴人,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

接下来我将从六个方面来介绍恩施的少数民族风情.一、建筑文化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现在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二、节庆文化

“女儿会”即恩施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

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

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

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相传,土家“女儿会”源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雍正13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女儿会”被禁止。辛亥革命后,“女儿会”又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使其成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通过喜庆繁华而又朴素典雅的“女儿会”,能让人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近两年,女儿会作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土家民俗节庆中的盛会,展示土家民俗文化的大舞台。因此,恩施土家女儿会本身只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并不是一个旅游产品。只不过,有关方面利用这个节日,大打旅游牌,把她包装成了旅游产品……

三、饮食文化

恩施十大名吃

1、 土家油茶汤: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堪称

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可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2、张关合渣:合渣,又名懒豆腐。其制作程序是:将黄豆洗净用水泡胀后,连豆带水在石磨上一转一转地磨成浆,架火煮开,然后放入切好的新鲜萝卜菜叶,再煮开,就制成了一锅乳白带绿的合渣。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张关合渣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们戏称“全价食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中外游客都特别喜欢吃,受到极高评价。

3、土家腊肉:土家腊肉是土家人民为延长猪肉保持期而独创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名产,其特点是:脂香浓郁、皮色黄亮、肉色似火、红艳喜人、滋味鲜美、营养丰富。

4、柏杨豆干:柏杨豆干主要以优质地产大豆、龙洞湾泉水和若干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水洗、浸泡、碾磨、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烘烤、卤制、密封等十几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柏杨豆干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其特殊就是不用石膏及其他任何化学品,奥炒就是在当地泉水和传统工艺中,是豆制品中的一绝。柏杨豆干色泽金黄,美味悠长,绵醇厚道,

质地细腻,无论生食还是热炒,五香还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之感。

5、社饭:吃社饭主要是祭祀土地菩萨,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当地人十分看重过“社”,家家户户乐此不疲,过社时,都兴做香喷喷的社饭。以鲜嫩社蒿与野蒜、地米菜、腊肉干、腊豆干等辅料掺合糯米蒸或焖制而成。由于社蒿(青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社饭是土家人的传统药膳。

6、鲊广椒: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人特别酷爱酸辣。有“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象猫儿抓”的民谚,鲊广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明的,并在恩施这块土地上长盛不衰。鲊广椒,也称鲊辣椒,它是以恩施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

7、葛仙米:葛仙米,是世界上的绝品、神品,主产于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含有15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其他食品不及而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Mn、Ca、Zn、Fe、P等。食用时干鲜宜烹,糖盐可调,蒸、炒、汤不拘,其味鲜美。《本草纲目》赞葛仙米为“肥绝佳食”,具有很好的药用保健功能。

8、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其姜柄如指,尖端鲜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凤头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味美可口、开胃生津、凤味独特、醇香浓郁持久,为姜中独具特色之佳品,在全国生姜品种中独树一帜,因而早已是东南亚市场青睐的畅销品。凤头姜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糖、姜油酮、酚、醇以及人体必需的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凤头姜除了是佐餐必备佳品外,更具有健脾开胃、祛寒御湿、加速血液循环,、延缓衰老、防癌之功效,还可提取姜油酮、姜油、香精等医药化工用品。姜油酮治疗关节炎具有显著疗效。

9、福宝山莼菜:福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蔡。一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福宝山莼菜可煮、可煮、可炒、可凉拌,尤其是与鱼肉、熟鸡、火腿、香肠等配在一起做汤,鲜嫩可口,味粘甘滑,色、香、味形俱佳。福宝山莼菜不仅对抑制消化系统癌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还对抑制动脉粥硬化、抗脑血栓、利水、消肿、健胃、美容护肤等均有良好效果,是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食用莼菜可以消渴熟痹,又可补下气,还可治痛肿等症,具有延年益寿、健胃强身,美容润肤的作用。福宝山莼菜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是同类产品惟一取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

10、最后一个,那就是更常见的年肉,说是年肉,其实也经常吃,在人家整酒时,大事小物时,我们去吃酒,就会吃到,就是扣肉啊。

四、服饰文化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

土家族服饰,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

五、婚庆文化

出嫁时唱《哭嫁歌》,倾诉父母哺育之恩,兄弟姊妹手足之情,对家乡的依恋。哭嫁时,女方姐妹、哥嫂、母亲、亲友陪哭。新婚夫妇拜堂后,由新郎把新娘背进洞房叫“背亲”。新婚夫妇3天后要回娘家向祖宗牌位磕头,与爹娘见礼,饭后,新郎新娘三天后返回,给男方亲戚送礼叫“回门”。

土家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格调新颖,是土家族独特的且别具一格的习俗。哭词长短成句,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

六、丧葬文化

土家之嫁,曰“哭嫁”;土家之丧,兴“跳丧”。婚庆是大喜中露大悲,是真悲;而丧事则于大悲中生大喜,是真喜。大喜大悲,蕴含着土家人的人生哲学。

萨尔嗬,又叫跳丧鼓,是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后的一种祭祀舞蹈。清江流域的土家族老人死了以后,周围邻里,无论远近亲疏,不论死者的辈份高低,也不论与死扎的关系如何,都踊跃前来吊孝,在晚上跳一场萨尔嗬,陪亡人热热闹闹的过一夜。

“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萨尔嗬祭祀舞蹈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巴人的“蹋蹄”之俗。道教、佛教传入后,土家族要请道士开路、做道场、做斋,时间的长短依丧家的家境而定。萨尔嗬舞蹈仅在做道场的间歇进行。现在,许多地方已不请道士做道场,只跳撒尔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调整表态发言范文下一篇:二月份月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