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日记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爬山日记范文

爬山小学日记

xx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天气:晴昨天早上,我和爸爸还有一大群人去新昌那边爬山,那座山可高了。开始时,我因为爬得太快,不多久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们大概走了十多里路,路两边的景色可真好,那里有绿油油的小草和树叶,还有像地毯一样厚厚的金黄色的落叶,景色非常迷人,这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时,我还因为不小心,拣到了四个“金元宝”呢!不过,人没受伤。

在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想:原来,爬山也会有这么多的乐趣,不仅可以锻炼我的身体,也可以增强我的意志,更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风景呢!

X年06月07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碧空,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爸爸带着我们到里南去爬山。一路上,我看到了美丽的玉兰花,田野上小牛在吃草,我还看到了高高的山同。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山上出发,一路上,我很高兴,一会儿跑着,一会儿跳着,路边的野花好象在跟我点头微笑。我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一直坚持到底,爬到了山顶。这次爬山直是有趣极了!

X年07月07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阳光灿烂,秋高气爽。我们一家人去金峨山爬山。

来到山脚下,哇!人山人海!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上爬,一开始,我一边爬,一边欣赏美丽的风?,爬了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看着前面还有好长的路,我开始想掉头往回走,妈妈不停地鼓励加油,告诉我坚持到底,希望就在前方。于是,我咬紧牙关,加油!又一步一步爬……终于爬到山顶,朝下一看,高楼大厦变得那么小,马路上的汽车连个影子都看不到,四面八方美丽的景色都在我的眼里。

通过这次爬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必须要勇往直前,坚持就是胜利!

xx年08月28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假期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几乎天天躲在家里,除做了一点作业外,不是看电视,就是睡觉,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当妈妈问我要不要去爬西山,我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早上五点半,我和妈妈就起床了。爬山的人可真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我和妈妈顺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可是还没有到半山腰,我就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了。我说:“妈妈,我们休息一会儿吧。”妈妈笑着说:“坚持就是胜利,加油!”于是,我奋力继续往上爬,终于登上了西山的最高峰。这时,凉风习习,我眺望四周,一切都在我的脚下,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爬山的感觉真好!

第二篇:爬山记的学生日记

今天妈妈突然提议要去爬山,好久没有爬山的我们都高兴的同意了,这一次要去爬山的有堂哥、堂姐、弟弟、妈妈、和我,准备好登山用品后我们便出发去登山了。这一次我们要去溪山,到达目的地后我们便开始登山,一开始很陡,大家都气喘如牛的爬,可是后来却渐入佳境,越爬越不陡。到了中间后大家都快要走不动了水也喝的差不多了,幸好大家都很有意志力没有人提议要下山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往山的顶端爬去,一路上虽然很累,可是空气很新鲜,跟在平地浑浊的空气真是天差地远。爬了好久终于看到了象征终点的游乐园,我们都很高兴,堂哥去荡秋千;妈妈去摇呼拉圈;我和弟弟去爬竿子;堂姐则一动也不动的坐着休息。突然有一个人也去爬竿子,而且还爬到了最顶端,弟弟看了也依样画葫芦的往上爬,没想到个子小的弟弟竟然顺利的到了顶端。我爬了几次都差一点点就到

我们又玩了一会儿,然后就下山了,下山比较没有上山那么累,但是却要很小心,要不然走太快滑倒的话就会造成危险了!今天爬山让我很累,可是我很高兴我爬到了顶端而没有半途而废,而且我也领悟到要使一件事成功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而且要坚持到底,就有办法成功。

第三篇:我和爸爸去爬山日记

9月17日星期日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和爸爸一起去爬山。今天爸爸终于带我上山去玩。

路上走了很长时间才到山下,我们先乘坐了缆车,由于我好久没有坐缆车了,所以刚坐到半空中,往山下一看,心惊肉跳有点害怕,下了缆车和爸爸稍作休息,就去爬一座更高更大的山,爸爸告诉我这座更大的山里还能够采蘑菇。上山的路非常艰难陡峭,而爸爸仍然健步如飞,有时候我用手撑着都爬不上去,爸爸就在前面拉我上来,并且告诉我做什么事都不要半途而废。

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登到了山顶,在山顶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绿色的青苔,这里的空气十分清新,不远处有一个一个的蘑菇,爸爸负责提袋子,我负责找蘑菇。一天下来,虽然我和爸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可是,当我们看到山上优美的风景和茂密的森林,心情就无比的心旷神怡。

我喜欢爬山,因为爬山既锻炼了胆量又锻炼了体能。爸爸还夸奖我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好孩子。

第四篇:关于小学生爬山的日记200字

周末,天气真好,阳光明媚。妈妈说要带我去爬山,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们很快来到了山脚下,抬头一看,哇,山顶真高啊!山上长满了树木,就像绿色的海洋。我看见早起的人,已经爬到了山顶了。

我们沿着石阶往上爬,我看见路边有一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一排排树,像卫兵一样。我听见小虫在草丛中说悄悄话。知了拼命地叫着:热啊!热啊!爬到了半山腰,我开始全身发热,脚步放慢了。妈妈看见了说:休息一会儿再爬吧。

几分钟后,我们继续爬,路越来越陡,我气喘吁吁,这时,妈妈亲切地说:孩子,算了吧,我们下次再爬吧。 我说:妈妈,都快爬到山顶了,我们不能放弃。

爬呀爬,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山上的空气真新鲜啊!从山顶往下看,一条条马路真像一条条带子,房子矗立而直,整座县城尽收眼底,感觉自己高高在上了。

爬山虽然有点累,但我很快乐。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

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港北区荷城小学 廖新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教学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

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与反思

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

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

三、

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教学活动2

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观察实物,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复述第四自然段。

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

【设计意图】

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

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

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7、理解最后比喻句。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

3、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活动3

总结问题,升华激情

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在墙上一脚一脚顽强往上爬的情景,此时此刻,孩子们想对爬山虎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35《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5《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最近一直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后反思自己。今天的语文课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把我的感受写了下来。《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那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抓住了“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我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

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随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两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言点进行训练,努力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使三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更丰富,表达更正确规范。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景润小学

姜绍余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

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

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爬山虎的脚教后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后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好基础。

让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爬山虎的样子和颜色。再对着可无奈的图片和课文讲解爬山虎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

就水到渠成了。

在讲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结合课文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还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动作,接着又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和不同之处达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这样子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并且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篇课文的背诵学生还不能完整的完成,希望学生更加的努力去完成。爬山虎的脚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实施反思记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 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 重点词谈体会, 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 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 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 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 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 描绘成鲜活有趣、 看的喜爱、 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 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 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 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 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 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 ”课文第四自 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 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 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 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 肚触着

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 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 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 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

看下面的案例。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

体会“一脚一脚”。„„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

师: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

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

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

,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等待,让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师: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指什么?

生:细丝。

师: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细丝。

师: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

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叶圣陶的资料,观察生活中的爬山虎,在课前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我主要计划解决生字词、文章朗读以及总体把握全文这三个问题。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我自己本身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再加上学生能力平时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导致本堂课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节课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很多:

1、没有考虑高年级学生的能力,

在备课时我只是单纯的按照上学期生本课堂的第一课时的模式来上课,忽略了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在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拖泥带水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引导,课堂调度不合理,显得课堂内容空洞并且不扎实。

2、老师的课堂语言没有规范起来,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模糊不清,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在课堂上配合我的要求。

3、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来备课上课,也就是说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对语文定义,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运用语言。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解决生字词,所以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不是生字词,而是理解和感悟,可是我在上课时长时间纠结于字词部分,所以这堂课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年级了。

3、课堂不够高效。现在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由于自己备课不够深

入,所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可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却没有达到,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而回答问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当中。

4、不知道应该如何放手给学生,放多少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扎实有效地参与学习任务。对于课文理解感悟不彻底,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还不够,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美。

5、备课还是没有很细致,只考虑了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导致没有高度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由于对生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使这节课成了一堂浮于表面的形式课。

基于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把握应当达成的教学目标,扎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

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把语文教学的感、悟、思真正落到实处。

~ 2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牵手情缘范文下一篇:平潭君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