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项羽失败范文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 项羽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就是孤性多疑项羽的第四个性格特点是残暴成性。

纵现项羽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曾一度左右过历史的进程,最终却因他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又是公正的,他在给前人以教训的同时,总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徒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是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我们应该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反复锤炼自己的性格,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更好地驶向人生海洋的理想彼岸。

一代枭雄的覆灭,不可能只是一个方面出了问题,而是各个方面都不如竞争对手,逐日积累,使优势转为劣势,才导致了失败.

看史记的<鸿门宴>一文,可见项羽处理问题不够果断,不如范增那么当机立断,关键时候犯了妇人之仁的毛病,错过了最好的刺杀刘邦的机会.

可见他的失败与他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当然与宠妃也有一定关系,但不大

第二篇: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

其一:优柔寡断

我们并不陌生,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为项羽献策,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在刘邦和项羽坐定后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坚定地答应了,但在刘邦到来之前,却听了项伯所言,杀刘邦的心思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刘邦到后,更加显得犹豫不决,这时又加上刘邦的手下樊哙的一席话,使项羽信以为真,白白放走了刘邦,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其二:有勇无谋

在于刘邦的诸多较量中,项羽可谓是空有一身武力却没有头脑。从鸿门宴中便可观之,轻易听信他人的话,却把叛变刘邦,给项羽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说与了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旁听他人,有勇无谋,白白断送了对自己一片忠心的曹无伤的性命。

其三:迷信心理

项羽的迷信心理是项羽失败乃至断送性命的重要原因,项羽在霸王别姬后,逃至乌江,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本想逃走,却见乌江岸边由成群的蚂蚁围成了几个字“项王亡于此”,项羽看后,便认为这是天意,即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本有机会逃走的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那些围成字的蚂蚁,真的是天意吗?其实,刘邦知道项羽的性格心理,便让人在乌江岸边用糖水写下那几个字,蚂蚁见到糖水后必然成群结队围上去,而项羽却认为是天意,这不太可笑了?

其四:死要面子

项羽被困乌江后,一是认为战败乃天意,遂自刎,还有一点,那就是死要面子。据《史记》记载:项羽面对乌江亭长,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与汉军决战,最终自刎身亡。胡曾有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体现了项羽的死要面子,而又有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假如项羽不死要面子,退回江东发展,最终谁的天下还不一定呢。

其五:残暴不仁,虚荣心强

残暴不仁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屠杀,剩下的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将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在打败秦国后,又杀死了秦国已投降的第三世皇帝子婴。并且项羽的虚荣心极强,据《史记》记载:项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样的残暴与虚伪,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吗?他的这种性格最终使他众叛亲离,走向灭亡。

有人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代表,他的战败是天意,然而通过上述的种种原因表明,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败在了自身上,自身上存在缺点而又不加改正,不听劝阻,一步步走向末路,最终落得四面楚歌。正如张可氏诗云:“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词酸调苦不可听,拔山力尽将如何。将军夜起帐前舞,八千儿郎泪如雨。

《红楼梦》为什么又叫《石头记》?

《红楼梦》一书的主要写作线索则是贾宝玉的生活经历。小说开卷就说此书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这块石头本是补天之材,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变成了一块美玉。后来这块美玉一直佩在贾宝玉胸前,随同贾宝玉一起生活。这美玉(即石头)也有了同样的一番“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这些经历全部刻在石

头上面,亦即《红楼梦》这部书的文字。因此《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的笔始终没有离开美玉(石头)的主人公贾宝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主要就是写贾宝玉的生活经历. 另外关于开篇的两个传说:

1、女娲补天:

宝玉为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因为无力补天,所以换形入世。

这里面有两个隐喻,一是说明他是无力补天的蠢物,二是说明宝玉天生的顽劣性。

2、木石前盟:

这是交待石头与绛珠草的关系。石头在投胎前本事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了一颗干枯的草。这颗草就是林黛玉。 绛珠草,是生在长白山上的植物人参,怕风吹,怕雨打。正因为这种关系,所以当宝玉与黛玉第一次见面时,黛玉说:“好生奇怪,好似在哪里见过一番”,而宝玉则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

《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提示:①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荠庵”却住着和尚。 ②按戒律和尚是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上”。 ③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准备将来还俗娶亲,就是在庙里也可以由老婆。 ④戒律规定和尚不能饮酒食肉,而这里的和尚“吃肉不瞒人”,大方得很。⑤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 ⑥庵里的负责人不叫“方丈”“住持”,而叫“当家的”。 ⑦“当家的”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 ⑧庵里有田产租给人,还收租放债 ⑨他们也打牌赌博,三师父仁渡的牌技还特高。 ⑩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俗世界。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 “错位”之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人性之善,是世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会灵魂的梁柱。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

第三篇:我看项羽——《项羽本纪》人物形象探究教学实录

广州市协和中学 语文科

粟嘉

【教材分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是一篇古代人物传记。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几个章节,以项羽一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生动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1、 学生学习了必修5的《鸿门宴》一文,已对项羽其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2、 高二的学生经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能力,同时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对课文的内容情节有所了解。

【教学设想】

《项羽本纪》作为《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把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动,加上在必修5学习《鸿门宴》时,在课堂上曾经对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做过对比讨论,学生们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十分感兴趣。所以想在学习本文时对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作更深入的探究,而这次的探究不仅是在内容上比学习《鸿门宴》时更深入,在形式上,我也设想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文学形式来探究这一人物形象,从而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他们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透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项羽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结合必修5所学的《鸿门宴》的内容和选修9的《项羽本纪》的文本,分组探讨项羽的性格特点,并选择一种文学形式来准确表达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项羽本纪的故事情节,了解到项羽少年时期的学习情况、叱咤风云挑战汉王的故事,以及该下悲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对于项羽这个人物我们都不陌生,在必修5的《鸿门宴》中我们就曾经探讨过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并且把两者做了详细的比较,大家还记得吗?

当时同学们就讨论得十分激烈,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项羽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更深入的探究一下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2、自主探究

师:请各小组派一位同学把预习时小组得出的对于项羽的性格特点的看法书写在黑板的表格中,并且能够选择一种文学形式来表达。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并进行成果展示)

性格特点 第一组 英勇善战 重情重义 铮铮傲骨 诗歌 英雄人物

第二组 偏听轻信 优柔寡断 政治幼稚 戏剧

幼稚的武夫

第三组 刚愎自用 看重情义 悲剧性格 散文

悲壮的英雄 展现形式 得出结论

第一组成果展示:

学生朗诵:咏项羽(组诗) (其一) 千古江山英雄事,千家万户百姓崇。

少年英雄唯项羽,勇猛赴战何畏惧。 (其二)你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士,

你是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军事天才,

你,光明磊落,有情有义,

你面临乌江绝境,绝不苟且偷生,

让你在后人心中具有无限的魅力,

你赢得了后人无限的赞叹!

啊,项羽!一位胸襟坦荡的本色英雄!

(其三)金戈铁马,力拔山兮,天生神力,力能扛鼎。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纵横疆场,谁与争锋

西楚霸王,举世无双. 天不济我,为之奈何!

抚乌骓背,自刎乌江。江水不休,至今在流。 (其四)项羽,我心中的英雄 你破釜沉舟,血战巨鹿,让我看到你英雄的气质。

你重情重义,鸿门义释沛公,让我看到你君子的风度。

你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让我看到你的铮铮傲骨!

啊!项羽,我心中的英雄!

我欣赏你的豪情壮志,欣赏你的永不言败,

我相信,胜利者的贬斥不会抹杀你的辉煌,

只会使你的身躯更加伟岸。

你就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

师:我看到你们组写的《咏项羽》组诗都是在歌颂项羽的,你们组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人物,我想知道你们是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评价?有什么依据吗?

生1: 我们组总结的项羽的性格特点是英勇善战、重情重义、铮铮傲骨。他打了著名的巨鹿之战,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表现出他英勇善战的一面;在鸿门宴上义释沛公表现了他的重情重义;在乌江边上宁愿自刎也不苟且偷生表现了他的铮铮傲骨。我们认为项羽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 我们觉得这是片面的,我们觉得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我们认为项王并没有失败,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人们心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至理名言,以成败论英雄太短视了!你看,成功的刘邦被后世非议千载,而失败的项羽却被人们传颂千古。所以,我们组的结论是项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师:好,这组同学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我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成果展示。 第二组成果展示:

生2:我们组认为项羽是一个偏听轻信、优柔寡断、政治幼稚的人。我们组是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示的。 (学生表演《鸿门宴》课本剧)

师:我想问问项羽的扮演者,我们学习的是《项羽本纪》这篇课文,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表演鸿门宴而不是表演《项羽本纪》中节选的情节呢?

生3:因为我们组认为项羽是一个偏听轻信、优柔寡断、政治幼稚的人。我们觉得这些性格特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我们选择表演《鸿门宴》。

师:既然你们的观点是认为项羽是一个幼稚的武夫,他的幼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4:他没有听取谋士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他看不清政治局势,不明白刘邦和他已经不是共同抗秦的同志,而是争夺天下的对手,更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少谋。我们认为,项羽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壮士,也是一个天真的英雄,只是生在了一个不需要天真的时代。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项羽是一个幼稚的武夫。

师:我们看到前两组的过对于项羽的性格的分析意见是有不同的,我们看看第三组同学的展示。

第三组成果展示:

生5:我们组认为项羽是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壮英雄。我们是采用散文的形式来展示的。 (学生朗读散文)

(一)有人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项羽在乌江上的那一剑,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我多想穿越时空,飞临乌江,用我孱弱的手,栏下他欲将血刃的宝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说不定他能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

(二)我欣赏项羽,我欣赏他豪迈性格;李清照的评价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虽然历史将他沉没,但他却如大山般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坚毅无悔地接受着历史的洗礼,我相信,他不会永远沉默。项羽,千百年来,他没有死去,他在咆哮,叫声震动着历史的海洋,他用他的霸气为后世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师:这组同学的散文写得很有文采,你们的观点和前两组有所不同,你们认为项羽具有悲剧的性格,我想知道你们指的悲剧性格是什么?有什么依据吗?

生6:项羽是一个悲剧性格就是刚愎自用,看重情义。其实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陈平曾经在他帐下效力,却因他"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刚愎自用的性格让他失去了一个个人才,而刘邦就因为会问“为之奈何”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大家的成果已经展示完了,听了各组的小结,每个组对项羽的评价出现了差异,同学们能否谈谈你们赞同或者不赞同哪组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学生进行自由辩论)

3、教师小结:

师:听了刚才大家的讨论无论是赞同项羽是个英雄的还是说项羽是个武夫的,都是有理有据的,看来每个同学对项羽的形象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也想来谈谈我对项羽的看法。

我觉得刚才大家说的都没错,其实本来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就是复杂的,是多样的,他英勇善战,却疏于谋略;他爱人礼士,又刚愎自用;他残暴急躁,又仁和慈悲;他豪爽直率却也轻信偏听。正是由于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才使得项羽是那么的生动而真实,才会引起后人的争议,我们看很多文学作品中,往往是那些性格复杂,形象丰满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同学们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对项羽人物形象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因为项羽这个人物本来在社会中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第一组同学看到的是项羽作为英雄人物的角色,项羽作为一个英雄人物:他力能扛鼎、能征善战,他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而第二组的同学看到的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角色,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可以说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所以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没有错,你们只是站在项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去评价的。其实,每个社会中的人都会因身份的不同扮演者不同的社会角色,站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去看,得出的评价自然也有所不同。

另外,从同学们作为读者自身的角度看,读者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受时代背景、自身的阅历、价值观的影响。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评价项羽的诗歌,也是有不同的观点的。

(展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杜牧的《题乌江亭》)

师:这两首诗都是评价项羽的,可是作者的对于项羽的评价却是不同的,大家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生7:李清照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壮烈的英雄。她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慨豪壮,可歌可泣。李清照作为北宋过渡到南宋的诗人,经历过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目睹了宋高宗狼狈南逃的经历,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宁死不屈,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南侵之时不管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逃命软弱无能。所以作者歌颂项羽的不苟且偷生的气节。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批评了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强调须有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个他自身的经历也有关。早年仕途不顺,中年又历经磨难,最好终于功成名就。所以在他看来,只要“包羞忍辱”,必能“卷土重来”。

师:由此可见,李清照和杜牧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自身的经历不同,对于项羽的评价也不同。所以刚才大家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多种观点是正常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拓展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的探讨了项羽的性格特点,了解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在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颇有争议的人物很多,比如刘邦、曹操,请大家在课后以《刘邦,我想对你说》或《我看曹操》为题,写一篇人物短评吧。

第四篇: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预习作业:

2、书:认字与写字;竟:完成;部勒:部署,约束;族: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扛:举起;利:胜利;沉:使动,使船沉没;绝:切断;冠:居首位;膝:名状,用膝行进。

三文本研读:

1、交待了项羽的出身楚将贵族之家,与秦有世仇,这为后文写项羽灭秦的骁勇能战作了铺垫。

2、要学万人敌之术,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观秦始皇游会稽所说之话,体现其胸有大志,无所畏惧,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胸无城府的一面。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五、

(一)1竟:从始到终;竟然;完成;

2勒:部署;约束;镌刻铭文

3奇:使动;意动;命运不好;奇招妙计。

4利:锋利;胜利;利益;利润。

(二)1判断句;2被动句;3介宾结构后置;4定语后置

(三)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3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第二课时

二、预习作业

3、壁:名动,修筑营垒;阙:一个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阙;溃:冲破;南:名状,向南;平明:大清早;绐:欺骗;刈:砍倒;易:退避;伏:信服、心服;地方:土地方圆;王:名动,称王;无以:没有用来„„;为:语气助词;王:使我称王;创:伤;面:背向;购:悬赏征求。

一、文本研习。

1、“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心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体现项羽心高气傲,面对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的过失,也有自负的一面。

2、第五段与第四段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描写上多用短句,节奏感强,突出项羽的一往无前;手法上有

①正面描写:杀宋义救巨鹿破釜沉舟杀苏角,虏王离

②侧面描写:三个“无不”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东城快战”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自信无敌,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天。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手法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对比(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是那么神勇无敌,所向披靡,正印证那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而作为此生的最后一仗,项羽是竭尽所能,畅快淋漓,是完美的谢幕

3、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评价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对项羽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的无限敬意。

四、《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一)卒:最终;士兵;死;通“猝”,突然。

易:看不起;交换;改变;容易;整治。

被:遭受;被动;被子;覆盖。

(二)判断;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

(三)翻译

1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2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误。

3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4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 第三课时

预习作业

下:被攻下;视:给„„看;泣:为„„哭泣;峰:像黄蜂一样;胜:完、尽;政:政令;难:名动,陷入灾难;寤:悟,明白。

1、 文章结尾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称颂其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2、 再读全文,你认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悲剧英雄。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四面楚歌中体现他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乌江自刎” 时又见他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的高贵人格。他最终的失败亦有其性格、为人、用人、时运等多种因素,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 从全文看,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描写 、烘托、对比。

五、

(一)翻译1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

2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二)1.C2.D3.A

4.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⑵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

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到彦之肯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薛彤说:“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第五篇:项羽本纪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

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 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 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

(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

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1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 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 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 2. 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 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

4 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第三课时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用法 词类活用

例句

乃欲东渡乌江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作是王。

把我当作是大王

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八千人渡江而西

进兵

背关怀楚

豪杰蜂起

马童面之

吾为若德

说明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译文:于是(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师,学习。

译文:逞个人之智却不效法古人。 王:wàng,名词意动,以我为王,把我当

译文: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仍然

王:破音异读,wàng,动词,称王。

译文:也足以称王。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进兵。

译文: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背:名词活用作动词,离开。 怀:句词活用作动词,怀念。 公里

译文:(项王)离开关中,怀念楚国。 蜂: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蜂一样。

译文:英雄豪杰像蜂群一样起兵 面:名词活用作动词,背(向)。

译文:马童转身背向项羽。 德: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好事。

5

梁以此奇籍 是奇才。

项梁怒之。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经历的战争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行着前进。

左,乃陷大泽中。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用法 古今异义

例句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分裂天下

战少利。

译文:我替你做件好事。

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认为……

译文: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是个奇才。 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对……生气。

译文:项梁对项羽很生气。

身:名词活用作动词。亲身经历。

译文: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七十多场。

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前进。

译文:项王于是又带领军队向东进发。 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排第一名,称雄。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 膝: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膝盖。 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前进。

译文:(诸侯)进了辕门,无不用膝盖爬左: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左前进。

译文:向左走,于是陷入大泽中。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来。

说明

经营:夺取。

译文:欲要用武力征计来夺取天下。 分裂:分割分封。

译文:分割天下,分封诸侯。 少:稍微。

6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圆仍有千

期山东为三处

用法 特殊句式

例句

不忍杀之,以赐公。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秦国大将王翦

起陇亩之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王。

项梁常为主办。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争的过错。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译文:交战稍有一些胜利。

地方:土地方圆。

译文:江东虽然是个小地方,(可是)土里。

期:动词,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

译文: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结。

说明

省略句,“以(之)赐公”,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把(它)赏赐给你

1、判断句式,“即……者也”。

2、被动句式,“为……所”。

译文: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被所杀。

省略句,“起(于)陇亩之中”,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从平民百姓中崛起。

省略句,“葬项王(于)谷城”,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因此用鲁公的礼节在谷城下葬了项省略句,“常为(之)主办”,省略宾语。

译文:项梁常常替(他们)主持操办。 “……者,……也”,判断句式。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省略句,“饮(于帐中)”,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身,在大帐中饮酒。 判断句。

译文:这是上天(想要)灭亡我,不是战省略句,“出(于)项梁下”,省略介词。

的门下。

汉骑追者数千人

左,乃陷大泽中。

泽中。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词性短语

攻击的人都很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组,把(他们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人。

项王军壁垓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略介词。

赏我的人头 四 用法 通假字

译文:吴中的有才能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倒装句,定语后置。

译文:追赶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 省略句,“乃陷(于)大泽中”,省略介词。

译文:(项王)向左前进,于是陷进了大判断句。

所字结构,“所”接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名。

所当者:阻挡(抵挡)我的人 所击者:我所攻击的人

译文:阻挡我的人(都被我)击破,我所服气。

省略句,“冠(于)诸侯”,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 省略句,“以(之)为”,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于是(项王)把手下的骑后重新分)分成四队。

“何……为!”,反问句式。

译文:上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 定语后置。

译文:骑着马跟随他的手下壮士有八百省略句,“军壁(于)垓下”,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省略句,购吾头(以)千金,邑万户,省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和封万户侯来悬

例句

乃持项王头视鲁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项王乃悲歌忼慨

用法 一词多义

例句

乃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

狱吏司马欣

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

替诸位冲破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分成四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学成。

遂将王诸侯灭秦

项氏世世为楚将

项梁常为主办。

自为诗曰:“……”

为秦将王翦所戮

说明

视:同“示”,出示,展示。

译文:于是拿着项王的人头出示给鲁人看 繇,同“傜”。

译文:每次吴中有较大的傜役或丧事 忼:同“慷”。

译文:项王于是慷慨悲歌。

说明

书:动词,写信。

译文:于是请蕲县狱吏曹咎写信送到栎阳为:介词,替。

译文:想要替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围。

以为:以,把;为,成为。

译文:于是重新划分手下骑兵,把(他们)书:名词,认字与写字。

译文: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将:动词,率领。

译文:于是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国。 为:是,担任。

项氏世世代代担任楚国大将。 为:替。

译文:项梁常替他们主办(这些事)。 为:动词,写。

译文:自己写了一首诗说:“……” 为:为……所,被动句式。

译文:被秦国大将王翦所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习心德范文下一篇:校园杂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