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奇迹的故事

2023-04-11

第一篇:特蕾莎修女奇迹的故事

特蕾莎读后感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

這世上,唯有愛,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暑假期間,我看了由華姿著寫,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德蘭修女傳》。德蘭修女,阿爾巴尼亞人,一生都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爲窮人服務,被譽爲窮人的聖母。雖然他爲窮人服務,卻沒有人比他更窮,他死的時候,身上的全部財產是一雙涼鞋,三件破舊的衣服。雖然他很窮,卻沒有人比他更富有,他博大的胸懷和愛,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他得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

德蘭修女生於一個戰亂的時代,那時候的阿爾巴尼亞,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他的父親是一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但是卻在政府的迫害下死去了,那時德蘭修女僅僅九歲,德蘭修女在父親死後,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他燃燒的心關愛,妻兒和國家, 如絢麗的玫瑰 ,墜落於襤褸衣衫。後來,他這樣解釋這首詩:“這首詩的意思是要人相信愛,不論你看到的是仇恨,還是毀滅,都要相信愛。”是的,德蘭修女在以後的時間裏認認真真的踐行了他這一理念,他在加爾各答,這座印度污染最嚴重,最貧窮的城市,照顧著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因戰亂飽受摧殘的難民。

德蘭修女的母親對他後來的性格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母親莊達也是一個善良的人, 有一天,莊達在街上遇見一位生了腫瘤的女人。但比身體的病痛更使她痛苦的是,她的家人沒有一個願意幫助她,他們甚至把她趕了出來,使她無處棲身。莊達並不認識這個女人,但看見她這個樣子。就深深地憐恤她,同情她。莊達對她說:“那麼,請到我家裏去吧,讓我來照顧你。” 說著,就真的把這個素不相識的女人帶回了家。 “孩子們,我們有客人來了。”進門的時候莊達喊道。這句聽起來平平常常的話,卻給了這個女人很大很大的安慰,使她感到,自己雖然如此不堪,卻還是被尊重的。

母親的言行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使他成為德蘭修女後,懂得在為窮人服務的時候,尊重是不可或缺的,愛是最重要的。窮人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但並不是沒有尊嚴。所以當你為窮人做一點事情的時候,首先應該讓他感覺到,你並不是在施捨,而是在愛。 德蘭修女對待窮人,沒有種族和民族的偏見,沒有因貧窮和富貴而產生的歧視。有的只是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他對他人無限的愛。而他這種對他人的愛,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所以,不要吝嗇我們的愛心,用真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上充滿愛的力量,盡我們的可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二篇:父母创造的奇迹故事

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师,“文革”中被称作资产阶级小姐。在人们印象中,资产阶级小姐大多娇生惯养、吃不得苦,但是这些在母亲身上都是看不到的。母亲曾经有过优裕的生活,上过教会学校。为了父亲,她从省城济南调到当时破旧落后的聊城,租了一间小农房住了下来。父亲37岁就瘫痪了,那时我还小,寄养在外婆家。医生说他是因为劳累过度,尤其那次出差骑自行车往返200多里,路上又淋了雨。我至今不能想象,血气方刚、心性要强的父亲当时怎么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劫难。从此,母亲就默默照顾了他几十年。至今我们也从没听过她一句怨言,也从没见她对父亲发过一次脾气。

父亲不能下床,以他的个性必定着急无奈。他把希望寄托在我这个长子身上,期望我能快点长大,帮母亲分担家务,替他顶起这个家。12岁那年,回到家,我就开始挑水、做饭、垒鸡窝、拾柴火、垛草垛、劈柴……后来,我又被父亲赶到农村,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支农劳动,还被他特意送到朋友的农村老家生活了一个多月。从高中到大学,尽管班里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但每次举行割麦子比赛,我都是第一名。

上了高中,我的假期基本上在工地上度过。一年暑假,父亲让我去建筑工地当小工,30天假期,我在工地上干了整整29天。太阳晒得我胳膊和脖子又红又黑,脱了好几层皮,手上也遍布抛砖时留下的新旧血痕。这样辛劳一天,工钱不过一块多。最后两天,我央求他让我歇一歇,也遭到断然拒绝。我在背后直骂他是“财迷”。

因为久病在床,心情烦躁,父亲少不了对母亲发火,母亲却总是以发自内心的宽容化解家庭的阴霾。奶奶三天两头住院,父亲病情时好时坏,母亲除了上课,还要轮番伺候病人、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她也没有忘记帮助别人。她每月从菲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因病失去劳动能力的叔叔。两个遭受病魔折磨的家庭,在母亲的坚定、善良中支撑了下来。

母亲唯一一次对我发火,是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正值“文革”,男孩子们跑出去“闹革命”,只有女孩子留在教室。我怕留在课堂其他男孩起哄,又不愿出去玩,只好背着书包回家。母亲见我“逃学”回家,脸都青了,劈头盖脸训了我一顿,吓得我背着书包又跑回学校。不能进教室,我只好找到一片小树林,把书包当桌,小树当靠背,自己预习没学过的课程。就这样,几个月时间,我自学完了一学期的课程,做完了作业。第二学期复课时,我发现功课不但没落下,反而由于学会自学,知识更扎实、更灵活了。

母亲的坚强、从容,是我们家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母亲通达乐观,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却从没有见过她愁眉苦脸,永远是平和、微笑地面对一切。无论父亲病情多重,家庭多么受人歧视,只要看到母亲安详、坚定、乐观、善良的面容,我们都会感到一下子有了力量。我和妹妹一个脾气躁,一个憋不住事儿,却都有一颗从容的心,这也是母亲送给我们最好的生命礼物。

父亲则教会了我们坚持和热爱。瘫痪后的40多年里,他受支气管炎、肺结核、心血管并胃病的折磨,每年都要病危住院数次。记不清多少医生曾经告诉我们,父亲活不过当月或当年。几十年里,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时刻萦绕在我们中间。不过,所有医生的预言都错了,父亲每次都活了下来。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年逾古稀的时候竟然站了起来。记得有一位老同学来访,我们刚刚坐下,忽然一个身影从门前闪过,老同学一惊,问那是不是我叔叔?我反问他,难道你不认识我爸爸了?他眼睛瞪得老大,连说不可能,不可能!

后来我上大学,做工程师,又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产品家喻户晓。有一年,我接父亲来公司。他一整天脸上都洋溢着蜜糖般的笑,充满了对我的信任、肯定和鼓励,一点儿也找不到当年严厉的模样。他行动不便,上下楼梯我都要背着他。负重前行,却让我步履沉稳。那个曾经在田间、工地挥汗如雨的少年,恍惚间掠过记忆……

在很多人眼里,我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奇迹;而在我看来,父母才是真正创造奇迹的人。

第三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的故事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的摇动,男人摔倒时,刀子插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乌紫。6岁的女儿被父亲的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此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伤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用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的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第四篇: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故事

有一所位于偏远地区的小学校由于设备不足,每到冬季便要利用老式的烧煤锅炉来取暖。有个小男孩每天提早来到学校,将锅炉打开,好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进教室就能享受到暖气。但有一天老师和同学们到达学校时,发现有火苗从教室里冒出来。他们急忙将这个小男孩救出去,但他的下半身已被严重灼伤,整个人完全失去了意识,只剩下一口气了。

送到医院急救后,小男孩稍微恢复了知觉。他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地听到医生对妈妈说:“这孩子的下半身被火烧得太厉害了,能活下去的希望实在很渺茫。”

但这勇敢的小男孩不愿这样就被死神带走,他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果然,出乎医生的意料,他熬过了最关键的一刻。但等到危险期过后,他又听到医生在跟妈妈窃窃私语:“其实保住性命对这孩子而言不一定是好事。他的下半身遭到严重伤害,就算活下去,下半辈子也注定是个残废。”

这时小男孩心中又暗暗发誓,他不要做个残废,他一定要起身走路,但不幸的是他的下半身毫无行动能力。两只细弱的腿垂在那里,没有任何知觉。

出院之后,他妈妈每天为他按摩双脚,不曾间断,但仍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即使如此,他要走路的决心也未曾动摇。平时他都以轮椅代步,有一天天气十分晴朗,妈妈推着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他望着灿烂阳光照耀的草地,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奋力将身体移开轮椅,然后拖着无力的双脚在草地上匍匐前进。

一步一步,他终于爬到篱笆墙边,接着他费尽全身力气,努力地扶着篱笆站了起来。抱着坚定的决心,他每天都扶着篱笆练习走路,一直走到篱笆墙边出现了一条小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努力锻炼双脚。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以及每日持续的按摩,他终于能用自己的双脚站起来,然后走路,甚至能跑步。他后来不但走路上学,还能和同学们一起享受跑步的乐趣,到了大学时,他还被选入田径队。

一个被火烧伤下半身的孩子,原本一辈子都无法走路跑步,但凭着他坚强的意志,葛林·康宁汉博士,跑出了全世界最好的成绩。

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对于一个遭遇不幸的人,首先要战胜的就是心理的阴影,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而这种艰难往往是人为制造的,一方面来自自身的自卑和沮丧,另一方面则来自滥施同情或者心术不正的人们。但是不幸的人一旦战胜这一切,就会成为一个比平常人更加坚强的强者。一个超越苦难的成功者。

第五篇:柳传志的创业故事:中年奇迹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十分励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柳传志的创业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这个传奇让每一个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传志那样地成功。”柳传志以其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人,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要素其实并不多。“十五大”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前提,也使柳传志乐观地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会涌现大量的创业者,因为创业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40创业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1984年,科学院办科技展览,赵zi阳没有到会,科学院对此议论纷纷。柳传志也琢磨为什么赵zi阳不来看?“我觉得不来的道理是,赵zi阳更重视应用研究,更重视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应用研究怎么能够推广变成产品,我当时也想不好该怎么走,但研究所的路,肯定行不通。”柳传志领头办公司的背景是,当时,中关村街上哗啦一下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验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三十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于此,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至于想没想过失败,柳传志说,“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糟了,还能怎么糟?我真的去做一个一般的干部,我相信我也能做得好。我会分析,要升迁,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关系重要?”

立意高远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而柳传志的名字却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但14年后的今天,是柳传志成了大事,是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而当年笑傲江湖的英雄,风流却被雨打风吹去。柳传志把这个鲜明的对照归结为创业之初是否立意高远。“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zousi。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而我们不想这样做。198

7、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我原本并没有强调‘大船结构’,当时提出‘大船结构’是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柳传志对立意高低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柳传志认为,同样是卖馅饼,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卖法,比如,通过卖馅饼,开连锁店。

领导

仅仅仰仗职权对下属施加影响的领导终将成为过去。真正的领导必将对应着一批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没有追随者的领导,除去职位威严的外壳和驱使手下所犯下的错误以外,所剩下的无非是用一官半职吊吊别人的胃口。不可否认,一官半职也能吸引不少追随者,但这属于官僚机制中的权术范畴,不在我们讨论的企业领导行为。确立领导地位其实就是争取追随者。

柳传志争取追随者的方法很简单——取信于下属。柳传志的能耐在于始终有办法让下属相信,跟着柳传志干联想一定能成功。这个“信”字很重要。“信”了,才会一呼百应,团结进取;“信”了,才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信”了,才会令行禁止,服从大局。领导人争取追随者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要使追随者相信将要为之奋斗的事件有意义;二是,要使追随者相信,这个领导人有能力带领他们完成此项事业。

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有时间性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生制的职位。意思是说,领导是对某个事件的领导,当这个事件完成以后,此次领导行为也随之结束。这以后,如果你还想做领导,那么,你就必须为下一个事件重新争取追随者。柳传志之所以能执掌联想帅印14年,和他立意高远、总能为联想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柳传志和柳传志的追随者们始终认为,联想的远大事业尚未完成,所以,柳传志的领导行为也不会结束。柳传志强调立意,是因为他明白,公司发展进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只有立意高,才能牢牢记住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松懈,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其次,如果立意不高,就必须不停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那么,稍有成功就会轻易满足;第三,立意高了,自然会明白最终目的是什么,不会急功近利,不在乎个人眼前得失。

看看柳传志的最新立意——“2000年做到30亿美元,我是有把握的,这话等于像立了军令状,说出去一定要做到。100亿美元的目标,我只是提了一个朦胧的目标,到今天我也没有把它说实,因为从3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是多大的一个飞跃?2000年以后,世界计算机产业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不是看得很清楚。另外,到了100亿以后是不是还不够进500强,那时候是不是门坎又高了呢?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我们是冲着500强去的,坚决要向世界500强目标挺进,也许在我的手里实现不了,但是到了杨元庆、郭为手上非实现不可。”

“在R&D(中文译意)方面,我们要向核心技术挺进,我的做法是把面拓宽,技术砸实,一层一层往上去垒,而不是立一杆子,立得挺高,风一吹,杆子就倒了。我们已经吃过这个亏,我们做激光打印机的时候,是针对着HP某个型号做的,做完了以后,HP新型号又推出来了,立刻把你砸在这儿了。但是,如果你有很强的R&D前瞻能力,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和销售基础,情况就会好得多。”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柳传志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掌握了以“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的主要内容是:“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的核心,第一把手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如何进行自身修养?第一把手应该如何选择班子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不合标准怎么办?班子的成员如何进行考核?没有一个意志统一的、有战斗力的班子,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宗派是形成团结班子的绝症,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宗派的因素。”

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确定长远目标;2决定大致分几个阶段;3当前的目标是什么;4选什么道路到达;5行进中要不要调整方向。带队伍的主要内容是:“兵会打仗吗?兵有积极性吗?要让他们学会炸碉堡。事业部体制、舰队模式是不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规章制度定得是不是合理?另外包括激励方式、培训和发现人材、企业文化等等。”

柳传志现在要做的是尽量使管理科学化,能实施。他已经意识到,管理中还有一些艺术性的因素,“但目前还不是很好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推进中国法治进程案例下一篇:铁路交通基本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