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症状

2022-08-16

第一篇:猪伪狂犬病的症状

有机猪伪狂犬病的症状与防治

有机猪伪狂犬病是一种以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猪是伪狂犬病的惟一自然宿主,对其危害最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发病猪主要是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98%,死亡率85%。成年猪轻微发病,极少死亡。母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很少死亡。

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除,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一年。

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饲料等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后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

本病潜伏期一般3~5天。发病仔猪最初眼眶发红,闭目昏睡,接着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内容物为黄色,初期以神经紊乱为主,后期以麻痹为特征。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癫痫发作、角弓反张、盲目行走或转圈、呆立不动。出现神经症状的仔猪几乎100%死亡,发病仔猪耐过后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

20日龄以上的仔猪到断奶后小猪症状轻微,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4月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等,有的呈“犬坐”姿势,有时呕吐和腹泻。

母猪有时出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有的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流产率约50%。产下的仔猪体小、衰弱,弱胎2~3日后死亡。

诊断中应注意本病不易与猪瘟、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等病区别,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验。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感染发病猪可注射猪伪狂犬病高免血清,对断奶仔猪有明显效果,同时应用黄芪多糖中药制剂配合治疗。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本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对新引进的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抽血检验,对检出阳性猪要注射疫苗,不可做种用。种猪要定期进行灭活苗免疫,育肥猪或断奶猪也应在2~4月龄时用活苗或灭活苗免疫。如果只免疫种猪,育肥猪感染病毒后可向外排毒,直接威胁种猪群。另外感染猪增重迟缓,饲料报酬降低,推迟出栏,间接损失也是巨大的。

有机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措施,最好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来源:中国有机农业网

第二篇: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在猪群中出现,会很快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给其它猪只和临近猪场,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本病主要引起种猪不育、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或胎儿干尸化,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增重缓慢,该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I型,可感染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后通常呈现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致死率极高。

二、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传染源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带毒鼠类、猫、狗也是重要传播媒介。病毒主要随病猪的分泌物(鼻汁、唾液、尿和乳汁等)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栅栏等周围环境,或通过精液而传给健康猪。另外,病毒常存在于胴体中,易通过肉食动物传播。

传播途径 健康猪与病猪或带毒猪,均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感染,引起带毒种猪疫情扩散蔓延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原因。空气传播是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其他易感动物主要由吃食病畜尸体及病畜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感染。本病还可以经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而发生感染。

易感动物 除猪外,牛、羊、马、犬、猫等多种动物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外,肉食动物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也易感

流行特点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2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到100%,成年猪和母猪常常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3~11天。临床症状随猪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适龄母猪表现为不育症,返情率高,但屡配不孕。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表现为一般性发热,精神沉郁,有的有呕吐、咳嗽、一般4~8天恢复;可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为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无异常,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病猪昏睡、鸣叫、呕吐、拉稀、流涎、发抖、痉挛,有时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或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可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40%~60%,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四、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增多,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部有明显出血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有的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的出现肺水肿。肝肾有特征性坏死灶,中央灰白色,外周有红色晕圈,具有诊断意义。流产胎儿的肝、脾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六、病原分离

1.采取病猪水肿液、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于兔,可出现典型的奇痒症状。也可将病料直接接种猪肾或兔肾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分离出的病毒再用已知血清作病毒中和试验。

2.检查隐性感染的动物主要靠血清学检测方法。国内已建立的诊断方法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乳胶凝集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并有配套的诊断试剂。

七、防治措施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成年猪患病轻微,一般不需治疗。在病猪没有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全血,有一定疗效,如已出现神经症状则效果不明显。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必须做好防疫工作。

由于猪伪狂犬病常与其它病(如繁殖呼吸综合征、猪瘟、链球菌病、气喘病、弓形虫病等)并发,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该病会影响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常使各种疫苗达不到理想效果,尤其常使猪瘟免疫失败,因此,有效的控制猪伪狂犬病可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

1.种猪每6个月背颈皮下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3毫升,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毫升,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毫升。

2.对发病猪场可实行紧急免疫接种,除发病仔猪外,其余猪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疫苗,初生3日龄注射伪狂犬病弱毒苗2毫升,30~35日龄仔猪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5毫升,最好用双基因缺失疫苗。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母猪产前3~4周龄免疫1次,仔猪28~35日龄免疫1次。对发生过该病的猪场,为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数量,育肥猪10周龄和14周龄各免疫1次,或者仅在14周龄免疫1次。

3.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地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2%火碱溶液或20%新鲜的石灰水。

4.对已发病仔猪隔离或扑杀,对隔离病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唑治疗

5.严把检疫关,培育健康猪群。对猪群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猪,直到全群为阴性为止。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对引种的每头猪均采血样检查抗GE抗体,如为阴性方可引进。

6.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实施全进全出。对病猪要隔离、消毒,控制人员流动,灭鼠,控制犬、猫和其它禽类进入猪场。

第三篇: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与用药

-----本文由深圳安多福整理

最近,河南的一养殖户,使用成都天邦的疫苗,却死了3000多头母猪。是成都天邦的伪狂犬疫苗有问题,还是母猪已经感染了强毒或是母猪在注射后被蓝耳病和其他病致死的?相信不久,真相就会揭晓。

那么猪伪狂犬是怎么样的一种病,发病有哪些症状,怎么样去预防和治疗呢?

(一)综述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为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或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哺乳仔猪出现脑脊髓炎(神经症状)和败血症状(发热),最后死亡。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寒冷的冬季发病较多。本病主要通过与病猪和带毒猪接触,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感染,也可通过配种、哺乳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感染胎儿。

(二)症状

本病潜伏期3~11天。临床症状随猪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适龄母猪表现为不育症,返情率高,但屡配不孕。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表现为一般性发热,精神沉郁,有的有呕吐、咳嗽、一般4~8天恢复;可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

亡,主要表现为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无异常,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猪昏睡、鸣叫、呕吐、拉稀、流涎、发抖、痉挛,有时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或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可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40%~60%,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三)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增多,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部有明显出血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有的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的出现肺水肿。肝肾有特征性坏死灶,中央灰白色,外周有红色晕圈,具有诊断意义。流产胎儿的肝、脾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四) 防治

1、种猪每6个月背颈皮下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3毫升,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毫升,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毫升。

2、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地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安多福万金水按1:500稀释。

3、对已发病仔猪隔离或扑杀,对隔离病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唑治疗。

4、严把检疫关,培育健康猪群。对猪群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猪,直到全群为阴性为止。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对引种的每头猪均采血样检查抗GE抗体,如为阴性方可引进

5、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实施全进全出。对病猪要隔离、消毒,控制人员流动,灭鼠,控制犬、猫和其它禽类进入猪场。

第四篇: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及防制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世界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许多国家报道此病有增多的趋势。我国于1974年在家猫中发现此病,以后逐渐在猪、牛等家畜中流行,成为我国养猪业不可忽视的主要传染病。

1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

1. 1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在宁波B场,1996年5至8月份发生以产死胎为主,损失达2200多头,死胎率在55%,后经有关单位诊断为AD病。何启盖(1998)报道,1990年秋季某猪场35头母猪共产仔305头,其中死胎290头,从死胎中分离出伪狂犬病病毒。徐沈涛(1999)报道,江西T猪场由此病引起的流产为7.2%死胎8.4%.猪细小病毒也可引起以母猪繁殖障碍为表现的疾病,但它主要侵害头胎母猪,以产木乃伊为主.而伪狂犬病侵害各种胎次的母猪,并以产死胎为主.

2. 2以乳猪死亡为主,逐步延伸到培育猪和肉猪出生后外观健康的仔猪,从第2d天开始发病,3-4d时整窝死亡.赵建山(1998)报道,初生仔猪在2-3d时整窝突然发病,1-2d后基本死亡.姜达书(1998)报道,发病日龄早的确3-4d,普遍为7-10d,少数可达30d,徐沈涛(1999)报道,2-10d的仔猪发病,死亡为26.27%。

伪狂犬病仔猪日龄在延长,这可能与发病母猪的母源抗体有关.

1.3母猪不育产过死胎或产后仔猪因发生伪狂犬病死亡的母猪,产后配种困

难.返情率可高达60%以上,母猪空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补注伪狂犬病疫苗(每头4头份)、改善饲料、增强护理、加强配种对防治因狂犬病造成的母猪不育很有效.

2 临床表现

ADV的症状随病猪年龄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2.1 乳猪4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病情最为严重.新生仔猪产下后很健康,膘情也好,但在2-3日龄发病后,仔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在41◦C左右,口角流出大量泡沫性唾液,有的呕吐或腹泻,初期听到刺激性声音可发出兴奋性鸣叫,后期则无反应.随后出现眼睑、口角、颌下水肿(这些症状可与低血糖、补铁制剂引起的中毒相鉴别),常在腹部出现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严重时全身呈紫色,患猪步态不稳,有的只能后退,易跌倒,有时出现间歇性抽搐,角反张,一般持续4-10min.病情最短的为4-6h,最长为5d,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及拉黄色稀粪,绝大多数死亡,耐过的成为僵猪.

2.2 仔猪(断奶后至30kg阶段)症状与乳猪相似,只是轻微一些,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比乳猪低。对发病的3个猪场作粗略统计,发病率25%,死亡率95%以上。

2.3 中猪(4月龄左右)症状轻微,低热,眼结膜发红,鼻镜潮湿,有鼻涕,体温40.5◦C左右,易被误认为流感。偶有脓性鼻涕,猪只呼吸困难,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呈“犬坐势”,有的呕吐或腹泻,1周后逐渐康复,重者可延长到20d。若发现出僵直、惊厥、行走困难等神经症状,预后不良。

2.4 母猪母猪发病,表现为厌食、便秘、震颤、眼眶膜炎或视觉消失。个

别发病严重的..耳尖发紫,四肢叉开呈鹅步不能站立,有时头侧向一边,体温在40◦C-42◦C,最后衰竭死亡。怀孕母猪感染本病,则分娩延迟或提前,流产呀产木乃伊,流产的可达50%,所产仔猪初生重小,弱仔在2-3d内死亡。

3病理变化

(1)鼻腕:急性死亡的乳猪,出现鼻腕骨化脓或脓性出血性炎症。(2)

喉头扁桃体水肿并伴以咽炎和喉头水肿,喉头常有纤维素坏死性假膜,喉粘膜点状出血。(3)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充血、肿胀或出血,咽背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水肿,并有局部坏死。(4)心内膜:有点状出血、(5)肺:有小叶性肺炎,散在小的出血和坏死点有时可见肺水肿。(6)胃、小肠:有出血性炎症。(7)膀胱:有时粘膜亦有充血、出血。(8)脑:脑膜充血,脑血管明显增粗,脑脊液增多。(9)眼结膜:眼睑水肿、潮红,病重猪眼球突出,眼结膜充血。(10)口腔硬腭、上臼齿附近粘膜充血、出血及糜烂,扁桃体充血、化脓坏死。(11)肝、脾稍肿,有散在圆形、白色及略隆起的坏死灶。(12)肾脏发白,有散在细小出血点,切面有坏死灶。

4防治体会

引进种猪要严格把关,要到中信度强的国家定点种猪场购买。对新引进种猪要隔离观察并及时注射疫苗。给种猪每年定期注射伪狂犬病疫苗,小猪在乳猪期和断奶后各注射1次。流行AD病毒的猪场,要严格执行隔离和淘汰制度。各猪舍管理人员严禁乱串,出入猪舍要消毒并换衣换鞋。

在确认病因后尽快使用疫苗是防治此病的根本。同时适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能防止并发症。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种猪检疫。经有关人员血清学调查,猪伪狂犬病阳性率很高。有些种猪场从未注射过疫苗,阳性种猪就向省内、外出售。说明现在不少种猪场对伪狂犬病的监测不够重视,在种猪苗的流通过程中应加强检疫。

疫苗似乎有治疗作用。对刚开始发病、病症较轻、还没有拉黄色稀粪的发病猪,包括有体温但在体表还没有出血点的仔猪采取紧急免疫,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或华中农大生产的基因缺失灭能苗加倍量注射,有2/3左右发病仔猪6d后恢复健康。发病猪场若有肉猪生长参差不齐,应考虑二免。

建议农牧防疫部门订免疫程序时,对猪伪狂病列入强制性常规免疫。

第五篇:猪场成功消除猪伪狂犬病的做法

养猪现代化是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我国规模化养猪业迅速发展,密集养殖使得猪病复杂化发展,如:猪伪狂犬病、PRRS(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猪胸膜性肺炎等疾病已经成为困扰着我国规模化猪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作为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0%以上,猪肉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猪病流行的新特点,如何在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养猪场选择新的疾病控制技术将是今后养猪业发展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中国养猪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工厂化的现代化养猪场,至今,各种饲养管理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技术应该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永新种猪场是广西最大的原种猪场,所有种猪都是从加拿大和丹麦直接进口,一直以来对疾病控制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视,并在疾病控制的问题上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疾病控制措施,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成功地进行了种猪场的伪狂犬疾病清除工作。

猪伪狂犬病(PRV)的清除对于规模化种猪场来说非常重要。原种猪场一旦感染了PRV,将会终身带毒,引起母猪的早产、流产、死产、木乃伊、弱子,子猪的死亡率增多,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规模化原种猪场很有必要进行猪伪狂犬病清除与净化。

多点生产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早期断奶、隔离生产和多点生产均是得到很好应用的生产技术。但是,关键原则未变:(1)从母猪免疫获取最大的效益;(2)子猪应尽早断奶并移至另一点;(3)全进全出技术。

由于猪群间健康的差异,引进后备猪的隔离、风土驯化等方法很有必要。距离是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不同年龄的猪应有足够距离,这是猪场健康控制的基础。超早期药物隔离断奶选留后备种猪

超早期药物隔离断奶(SEW)技术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防止大部分疾病传播的技术,包括PRRS。对子猪有效地排除疾病的断奶日龄(见表1):

除进口种猪外,永新所有种猪都是超早期药物隔离断奶的(12天~14天)。超早期药物断奶后,隔离到16公里远的一个猪场,90千克经检疫无主要传染病后方能合群,保证后备种猪的健康。

分胎次饲养

分胎次饲养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及利于头胎母猪的生产管理。永新种猪场吸取国外的管理经验,实行头胎猪场管理。众所周知,头胎母猪的疾病情况及生产性能相对不稳定,无论营养要求、疾病状况、配种、分娩难易、产子数、子猪疾病及存活率都与其他胎次母猪不同,要求的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同。在永新种猪场,其选择

了一个条件比较好的、设施比较现代化的猪场作为头胎猪场,母猪产下第一胎后将其转到其他各个猪场。同时在管理和人员配置时,把最好的工作人员放到头胎猪场,用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管理头胎猪场。

实行部分清群,阻断传染病的传染链

现代集约化猪场生产是一个以周为单位的连续过程。病原微生物就是通过这个循环感染周而复始。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这个感染循环。猪场应每年实行1次~2次部分清群。传染病较多、较复杂的猪场,主张全部清群(效益与成本通过这部分预算,在成本上切实可行才实施)。部分清群方法如下:

保育猪感染PRRS最严重,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感染源(包括其他病原微生物),同一时间把所有的保育猪出售或转移到育肥舍饲养,最好是另一个猪场,彻底清洗,空置1周~2周,最好是2周。每次清群,必须分别进行3次消毒,用3种不同的消毒药,分别于第1天、第13天、第14天进行,这是清除PRRS和其他疫病的措施之一。

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减少或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每次全进全出,必须全面清洗消毒包括用具、衣服、鞋等,而且每栋猪舍专用。不能做到全进,也应做到全出,这对控制猪场疫病非常有好处。

利用血清检测手段,控制和清除疾病

定期监测猪场免疫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清除实施的主要措施。主要用ELISA方法,区分野毒和疫苗,同时也要屠宰检查猪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用ELISA监测的主要方法是:

1.祖代猪,每季度检查血清一次;

2.曾祖代猪,每月对不同年龄的猪检查;

3.父母代猪,每年检查一次,每个年龄段抽一定比例的猪进行血清检查。种猪以胎次抽查,公猪全检,生长育肥猪每4周为一个年龄段抽查,以上检查结果必须详细记录。

永新猪场采用“高强度疫苗注射+阳性淘汰”的方法成功地清除了猪伪狂犬病(PRV)。三个猪场共检查血清12621头分(见表2),经检查的“信号猪”全部阴性。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防疫制度

对种猪来说,在饲养管理上需要更高的要求,防疫制度更严格,许多猪场,往往把疾病的防疫目光放在疫苗和用药上,而忽视了一些日常的基本工作。条件性致病菌如:巴氏杆菌、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往往与饲养管理的疏忽有关。只要细心观察,便可知道死猪最多的往往是那些高密度饲养、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混群饲养、保温差的栏舍。合理的饲养管理,严格的防疫制度,能大幅度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感染。具体要求是: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在开展疾病控制时,很多观点认为,采用药物控制,是目前比较简易和比较容易推广的疾病清除技术。然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采用药物控制应该充分考虑到猪肉的抗生素残留问题。虽然实践证明,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可以减少猪只对疾病的感染机会,但长期使用,会使机体本身产生耐药性。人通过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猪肉,时间长了,也会逐步引起身体抵抗力下降,这将是危害到国人素质的头等大事。因此永新种猪场实施疾病清除措施,以全面提高猪群健康程度作为指导思想,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疾病清除措施,以科学养猪、健康养猪为目的,把安全食品卫生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建设目标。疫病的控制与净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要找到可行性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控制并净化它。到下个世纪我国人民将从小康走向富裕,届时对畜产品的质量将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选择新的疾病控制技术,将是中国养猪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作文思路方法指导下一篇:中文优秀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