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培训质量提高

2022-12-17

第一篇:安全教育培训质量提高

煤矿如何提高煤矿安全培训质量

煤矿安全学习培训重要性

安全培训工作是煤矿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长期工作,安全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因此,应立足长远,从制度建设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提高。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煤炭生产行业,生产工艺和管理工作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标志,我们裕兴煤矿深刻认识到要真正做到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取得进步,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逐步缩小同生产工艺先进、管理科学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差距,必须坚持装备、管理、培训相并重的原则,在三个并重当中,装备是前提,管理是基础,培训最重要。

就针对我们自己而言,近几年来,裕兴煤矿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对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更显得重要。所有的实践都在证明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设备需要超前的技术,超前的技术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因而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再一次的显现出来。

如何加强职工的培训学习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制定自己的规划,这一点小到一个工区对一个职工的培训。

(1)建立健全煤矿安全培训责任人制度。安全培训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搞好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立健全煤矿安全培训责任人制度,才能引起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使培训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使培训

工作形成有效的压力传递,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别是在8月份月度例会中,路总提出的,以盯岗责任人为学习负责人的学习培训制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本班薄弱职工进行学习培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安全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机构或没有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就很难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培训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在安监处及各专业下发的各项学习规划中也作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例如:技术员及专业科室提供学习资料,各盯岗责任人为学习负责人,强化责任意识,安监处及专业科室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抽查,对员工的培训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培训内容的安排要与现场条件和职工队伍素质状况的实际相结合。安全培训计划和目标,必须以岗位应知应会为根本,以提高现场操作技能为核心,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受训职工掌握现场岗位操作的基本要领和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二是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专业性培训与综合性培训相结合。要克服过去单一的、僵化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综合考虑培训内容,充分利用培训时间,突出重点,兼容其它,注重提高职工素质。以专题业务培训为主线,职工道德规范及举例子等内容穿插其中,通过短期培训,使职工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业务技能明显提高。三是安全理论培训与事故案例相结合。从以往发生的各种案件事故教训来看,职工安全技术水平低、

自保意识差和违章作业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搞好案例讲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变罐输式学习为启发式学习,使学员能够记的牢用的上,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起到强化培训的作用。

(4)制定一套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职工培训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要真正让受训职工达到安全培训的目的,培训责任人在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的同时,要制定出严格的考核制度,坚决杜绝“宽进宽出、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即使是平时贯彻的文件、规程也要进行考核,真正使每个职工学深、学透、学会。这是安全培训最重要的环节,要真正落实好。

无论煤矿生产的设备如何先进,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进行操作,就不能发挥出巨大的生产力,更谈不上实现安全生产。任何新技术、新装备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都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没有高素质的管理和操作人员,新技术、新装备就难于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就不能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在装备到位的基础上,只要强化对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操作技能和生产安全相关知识,就能够驾驭新装备,做到正确处好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为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作业过程中的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意识,显现出煤矿安全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篇: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文化知识,即使文化水平再高,不会做人,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关鸿羽老师举得例子中,北京某高校一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因为不会交朋友,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杀人。不但没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成了社会中的“害虫”。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甚至社会的“害虫”呢?无疑是应试教育。无论哪个学校,看的都是分数,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好老师,而不注重学生的品行。

那么,作为校长,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信息,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没多长时间学生就跑了三分之一,或者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新学期学生增加了多少多少。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 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认识有多高,体验有多深,这个学校就能走多远。校长要注重 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的“精神”。在 这里面,校长的自身提高最为重要。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传统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也不是一个工匠。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性,促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并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做出明智而审慎的分析与决断。这意味着教师除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有研究自身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需求、兴趣、信念和技能,有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并通过这些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等软性因素。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三,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散发出思想的光华,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影响,长期置身其中,即使优秀者也会败坏思想、涣散斗志、“近墨者黑”,对人贻害无穷。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可从中得到启迪。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工作就要创设一流的校园环境。 第四,校园生活要丰富多彩,对学生教育要多样化。

要大幅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更加聚焦教科研,更加凝心教科研,更加倾力教科研。不重视教科研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重视教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不重视教科研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名校。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必须首先研究如何优化教科研,着力形成氛围、形成团队、形成模式,全面建设教育质量科研年,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提高质量的科研含量,开辟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新高地。

(一)要思考谁来研究的问题。质量工作涉及诸多层面、岗位和环节,所有相关者都要成为研究者。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研究力是校长治校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要重视研究、推进研究,更要示范研究、引领研究,追求成为“研究型”校长。校长研究要更加主动,做到研究职业化、常态化、终身化,既要深入研究如何改进个人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也要整体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实践。校长研究要更加深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入木三分、深入浅出。校长研究要更加广博,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不仅是某一学科或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具有深厚的研究素养。校长研究要更加独到,具有“首创”和“独创”的思维品质,独具慧眼、独到理解,善于在平凡中见新奇,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其次,教师要自主自觉。每位教师都要做到热爱研究、主动研究、善于研究。要深化研究价值认同,唤醒自我的研究意识,把研究作为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确立“不研究不行”的思想,克服研究“惰性”。要确立合理的研究利益诉求,把研究作为个人专业成长之道,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要坚持以学促研,把学习融入研究之中,不断通过学习提升研究素养。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把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做到课题在教学中生成、成效在教学中体现。要把反思作为重要研究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把反思融入行动研究、问题探讨和教学总结。要把深度研究作为重要方法,防止蜻蜓点水,防止浅尝辄止,防止小成即满,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逐步凝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长为“草根化”的研究型教师。第三,教研员要率先垂范。作为“研究专员”,教研员要追求自我完善,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研究,率先出思想、出思路、出成果,在当地堪称学科权威,在省内外掌握学科话语权。要有高尚人品,有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坚持等人格品性,有“大师”级的人格风范。要有高尚学品,热爱学习、终身学习,提高学识魅力。要有高尚教品,不仅是优秀“登山员”,更是优秀“潜水员”,经常“下水”,敢于“试水”,有深厚教学素养和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要有高尚研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以有启迪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体现价值、增值人生。

(二)要思考研究什么的问题。既要全面和全程研究,更要突出对教育质量关键“增长极”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既研究教什么,又研究如何教。研究教学思想,认真剖析问题行为背后的问题,确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研究教材体系,研究不同学科教材间的整体联系,研究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章节分布、知识结构等,既要“教材在手”,更要“教材在心”。研究教学内容,既抓纲固本,又不唯纲、不唯本,做到取舍有度、旁征博引。研究教学方法,剖析教法涉及的价值取向、理念构建、操作实施等,倡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教学过程,既关注对备课、授课和复习辅导的过程研究,又关注对导入、复习、讲解、检测的过程研究。研究教学手段,坚持教学手段服从教学内容,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融合运用。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以课堂为根本“增长极”,着力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进转变课堂观,确立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课堂理念,进一步以科学的课堂观指导课堂实践。以研究促进培育课堂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课堂环境文化,构建公平公正的课堂制度文化,形成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课堂人际关系文化,培育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文化,形成质疑、探究的课堂研究文化,凝炼激励、发展的课堂评价文化。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结构,准确把握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探索实践学科化、个性化的课堂范式。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管理,落实学科化、校本化的规范要求和评价建议,优化课堂统筹管理之道,完善以课堂为中心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第三,要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把学习作为重要“增长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以研究促进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为本”,落实“以学论教”,积极修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营造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外因环境”。研究学生智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研究学生情商的开发之道,提高学生自我了解、管理、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乐观积极、互动合作等良好品质。研究学生逆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坚毅、刚强、吃苦、争气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认识学习挫折、应对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等耐挫能力。

(三)要思考怎么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重实践。理论研究如同“理论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前瞻性与探索性,而实践研究好比“临床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实用性与实战性,但两者都着眼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离开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必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既无实践基础,也无实际意义;而离开理论研究的实践研究,必然失去科学理论的指导,容易迷失方向、偏离轨道,深度不够、价值不高。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强调平均用力。特别是对校本和师本研究而言,无论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或者是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既需要有理论探索,更需要有实践的突破,更应把研究的视角和精力聚焦于实践研究。其次,要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微观。宏观研究侧重于对相对宏观问题的整体研究,本质上属于“登高望远”式研究,着眼全局、切口较大,好比医学临床上的“全身检查”,而微观研究侧重于对细小问题的个案研究,本质上属于“显微探秘”式研究,着眼局部、切口较小,好比医学临床上的“专科检查”,但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离开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可能视野不宽、眼界不高、立意不远,而离开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可能切题不准、问题漂浮、对策失效,这就好比一所学校的高考研究,应该起步于对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考试方案和命题的宏观研究,基于对校情、教情、班情和生情的微观研究,成于在两者结合中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同样道理,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要均衡着力。特别是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尤其要防止研究过于宏观,要做到问题细小化、课题小型化、成效显现化。第三,要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个体作用至关重要,团队作用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临床上的“分诊”与“会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教育教学分工更趋精细,合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也不例外。要构建研究愿景,制定体现发展取向、契合群体诉求的研究规划,逐步内化为研究者取向一致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要培育团队文化,营造尊重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研究氛围。要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课题为纽带,构建相对稳定的伙伴式研究关系。要强化研究支持,对合作研究给予更有效的保障。要打造示范团队,推介合作经验,展示合作成果,提供合作范本。

教科研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相伴相融的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艰巨性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我们带着奉献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创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投身其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富有智慧的教科研实践的支撑下,努力打造扬州教育质量新高地。

第三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白衣天使们,

大家好,我是神经内科代表,我演讲的题目就是这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这十二个字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没有高深费解的含义,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医患关系的中心,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发展的根本。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09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5个月大的婴儿徐宝宝因高烧、眼眶部肿胀等症状入该院住院治疗,第二天就不治身亡。婴儿住院病情恶化时,家属几次向值班医生反映病情,由于医生打游戏、睡觉等原因,都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同时期,镇江发生孕妇输尿管被缝事件、湖北通城县发生“右腿骨折,左腿手术”医疗事故,讲到医疗安全,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和这些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甚至是医闹事件相提并论,可怕的医闹事件更是逐年在增长,广州某医院因为医闹事件大堂变成了灵堂,深圳的医务工作者因为医闹事件带起了钢盔上班,最近在网上热议纷纷的江西上饶医闹事件中医生被闹事者打得双下肢残废,许多血的教训回首起来仍让人后怕、如芒在背,医疗事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无限的痛苦和创伤,更给我们神圣的“白衣”撒上了难以抹去的污点。医疗安全是效益、是荣誉,更是健康与生命。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是紧密相关的,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医疗质量是保障医

疗安全的前提,没有优良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就不可能有保障,所以要保障医疗安全,必须从提高医疗质量入手。如何提高医疗质量呢?我认为要把握三点核心内容:

其一是服务:

“在生命的单程列车上,医务人员优质的服务,将使人生旅途的终点得到延伸。”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的各项要求要想得早、想得全、想得急,真正做到想患者所想、帮患者所帮、急患者所急。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不但能减轻患者身上的病痛、慰藉和感动患者的心灵,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

其二是技术: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医疗服务是一项特殊的技术性服务,由于医疗活动的结果与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安全保障。

其三责任心:

保卫国家,维护和平是人民子弟兵的责任;培育人才,成就栋梁是教师的责任;除暴安良,保护人民是国家警察的责任;而呵护生命,关爱健康是我们白衣天使的责任。有了责任心才会用心落实规章制度。医院的医疗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是保证医疗活动正常运行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不遵守制度和规范,就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只

有严格遵守,才能避免和消除医疗隐患。

总之,神马都是浮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仍将是我们今后医疗工作中最给力的任务和目标。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应该说,“有学上”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解决,“上好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发展质量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什么呢?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现在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

教育自身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几年,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比如,提高质量大多是在点上推进,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有待加强;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围着应试教育打转,素质教育虽然有所进展,但推进比较艰难。

社会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项慢功夫。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比较严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庭“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社会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炒作,许多人形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心理,带着孩子奔波于培训班、“占坑班”,参加五花八门的竞赛取证。这些都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本应自由翱翔的“小天鹅”变成了“小考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社会的强烈呼声,反映了人们对办好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待。人们的愿望就是努力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到底怎么看教育质量问题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至少应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有人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的分数高,就是有质量的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分数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身体素质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数再高也算不上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恰恰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判断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有四条:一是塑造健全人格,不光是发展智商,还应培养情商;不光是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施加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三是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四是符合社会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主要靠谁?毋庸置疑,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归结起来,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社会都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携手承担起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提高教育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指挥棒”怎么指

1、要明确评什么。确定学生、学校和教师为主要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建立完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应在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使之更全面、更科学。

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唯升学率,而应全方位、多元化。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改变单凭分数评价教学优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的倾向,尊重学校的差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明确怎么评。应逐步改变“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单向度、封闭式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机制,培育社会专业评价。应突破纸笔测验模式的评价方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中考已经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今后将通过科学平稳、渐进有序的改革,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学生成长成才的“独木桥”变为“立交桥”。

教育综合改革怎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当前,教育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元化,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应切实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增添新活力。

明确往哪里改。方向决定成败。应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汇聚改革合力。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整形,而应协同闯关、整体塑造。比如,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涉及财政、户籍等制度,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解决得了的。应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健全改革的领导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政策突破机制,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充分汲取社会各界智慧,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求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推进首先要找准突破口。在办学体制方面,2013 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在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深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保障机制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落到实处。

强教为何必先强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推动教育质量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政府来讲,应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几年,国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补充了大批优秀教师。实施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大力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今后,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

同时,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这是教育队伍吸引人、留得住人的关键。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对社会来讲,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世界各国,教师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我国更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应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从教师自身来讲,应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和师德修养。“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打牢深厚的知识功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同时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

当今社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安全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

“消费品安全关系人类的健康安全,不仅是利益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说,消费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协作,共担责任。

我们正处于一个供应链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产品,可能在一个国家设计,用第二个国家的原料,在第三个国家制造出来,再进入到第四个国家的市场。要应对供应链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就必须在消费品安全问题上责任共担、互相合作。

面对日益复杂的消费品生产工业链,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目前的市场预警体系能够快速通报并交换信息,有能力采取紧急措施,因此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对消费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不少超市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在楼梯上都摆放了货架,陈列着货物。而按照消防有关规定,公共场所包括购物场所的楼梯是安全通道,是不允许占用的。

每次环顾其间人来人往的景象,心里不禁为这些超市里的工作人员和购物者们担忧。经营者为了多赚几个钱,不惜拿消费者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冒险,如果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经营者,应当把安全保障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

更是对消费者负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九项权利,其中第一条就是人身、财产不受侵害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五条是获得赔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尽管经营者大多知道有这么一条法律规定,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商家漠视购物场所的安全保障。下面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比较突出的:

一些商家明知商场里有小偷,却不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有的虽在商场内挂出,“注意钱包,小心扒手”的警示标牌,但没有相应的保安措施。认为悬挂了警示牌,商家便尽到了责任,消费者就该自我保护,出了问题,消费者就无权向商场提出索赔要求。事实上,有很多消费者遇到此类事件时,总是自认倒楣。但从法律的角度讲,挂了警示牌,商场也要负责任,《消法》的第一条和第五条就是法律依据。还有一些超市为了防止不良顾客偷拿,要求顾客存包,并设立了存包处,但谢绝贵重物品的存放,这也是不对的,超市既然要求存包,就应当免费代劳,且不论物品贵重,都有责任保管好。如果消费者在购物场所出现了贵重物品的丢失,仍然可以援引《消法》第一条和第五条,依法进行索赔。

更有一些超市和商场,无端怀疑消费者,动不动就对消费者进行讯问、搜身,或私设公堂、非法拘禁消费者,使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权、人格尊严受到侵害。这样的商场不仅要赔偿消费者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更要赔偿精神损失。目前国内因侵害消费者人身权而被消费者告上法庭的案件很多,最大的一起赔了5万元。

购物需要安全保障,只有安全得到保障,消费者才能轻松购物、愉快消费。不能对消费者安全负责任的商场,信誉度必然要大打折扣。明智的商家,应当从长远利益着想,保证消费者的购物安全。

作为消费者,应到那些信誉度高、安全有保障的购物场所购物。如果因购物受到人身、财产损害,就要拿起法律武器,向工商、消协、法院等部门投诉,为自己讨回公道。

“消费与安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党委政府关注、广大消费者关心、社会各界关切的消费领域重大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各类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定期发布消费警示,预防和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经营者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践行诚信经营理念,向消费者提供符合“放心消费”要求的商品和服务,不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让市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各级行业组织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规范与相关标准,督促企业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服务理念和水平,共同创造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第三,各级消费者协会要把消费者投诉反映集中的商品和服务作为重点,综合运用调解、信息披露和社会评议等多种方式,努力化解消费纠纷和矛盾,切实担负起推进消费维权、提振消费

信心、构建消费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第四,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真实、客观地反映消费者的意见和愿望,多形式宣传科学消费,倡导安全消费、环保消费,积极为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营造氛围。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提高安全意识,积极理性消费,合理合法表达维权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仅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加大力度,多措并举,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有强烈的质量安全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陶正修 男 合肥学院 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本科 183560386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全科安全生产责任制下一篇: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