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古文与译文

2022-11-18

第一篇:愚公移山古文与译文

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

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1今天和妈妈一起看了本《愚公移山》的故事,从前啊,有一个老爷爷叫愚公。为了能让家人出行方便,他带领全家人一起挖土,抬石头,下定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邻居嘲笑他自讨苦吃,但愚公认为。我要是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我们一辈一辈的可以一直挖这两座山,但是山是不会再长大的,又干嘛发愁挪不走他们呢?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就命令两个神仙背走了两座山。我看了很敬佩他们,能这样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愚公老爷爷这样有毅力,我想到了我自已,有一次和妈妈去爬山,爬到山的一半,我就累了,不想走了,老想让妈妈抱着。妈妈鼓励我,给我加油,我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爬到了山顶,妈妈夸奖我。我也很开心,在山顶上往下看,房子,人都是小小的,远处的山还能看的到。通过自已的努力,坚持一下,就能成功。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课,回家认真写作业,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一定会加油的!

妈妈对我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2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们家门口有两座山,人们进进出出很不方便。

一天愚公对全家说:”这两座山,挡住咱家的门口。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的家看怎么样?“愚公儿子、孙子都说:” 你说的对,咱们明天动手吧!“可是,愚公妻子却说搬两座山太难了,这么大两座山可以一点点移走,你又放的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第二天,于公开始搬山了。但愚公一个月下来跟以前没什么两样。有一个老头,处事精明。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两座大山。“愚公说”我觉得你还没小孩子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

愚公带着一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两座山搬走了。

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不要被困难吓倒。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3

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一个智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他一生为打鱼为生。一家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每天去打鱼都要爬过高山才能到海岸边,打鱼要拿很多东西,所以很难爬过高山。有一天,愚公带着一家人一起要把高山移到别的地方,可是有一些人对他说:”别移了,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可他每次都说:”怎么是白白浪费力气呢?我死了还有儿子,我儿子死了,那还有我的孙子,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一定会把大山移开的。“这句话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人把这座大山给移走了。第二天,愚公看见山没了,他很高兴,说:”老天有眼啊!“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则名言:人心齐,泰山移。是啊,人心不齐了就连一块大石头也抬不起来,人只要团结就能胜利,十个团结的普通人和十个诸葛亮比,一定是团结的一方胜利。

这个故事我一定会记在我心中的。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4

愚公移山在精神上打动了人心。愚公觉得前面两座山挡住了他们的道路,为了大家行动方便,就不怕苦不怕累,下定决心要把这座山移开。后来他的行动打动了上天的心,就把这座山移开,如果当时愚公没有恒心和努力,山就一定移不开。

在生活中,做事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人们常说:”百年如一日去做。“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做事,才会有很好的成绩。

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富有的家庭里,什么事都能满足,喜欢不用做劳动,还怕吃苦。有些人从小就自己长大,他在理想和成功的路上的确很痛苦,人士需要付出劳动。愚公就是因为他不怕辛苦地移山,才有成功。如果我们都不怕辛苦,那么,一切困难的问题我们也能解开。

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努力。恒心就有成功。所以学习我要迎难而上,才能天天向上。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5

北山有个愚公,年近九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每天出行都要绕路而行。有一天,他召集大家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搬走。妻子对愚公说你连一座小山都搬不动,能对太行王屋怎么样。还有挖下来的石块扔到哪儿。大家都说扔到渤海里。

有个叫智叟的人劝愚公说:”你连一根草都拔不动,即使拔得动,你死掉了怎么办?“”即使我死掉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祖祖辈辈一定能把山搬走。“

这事传到天帝耳中,把天帝感动了,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大山搬走了。

愚公虽然笨,但他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所以把天帝感动了。我们也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有困难,只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再困难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6

最近,我看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成语故事》。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里面讲述了许多像“汗马功劳、盲人摸象、画龙点睛、名落孙山、水滴石穿”等等这样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其中让我最受启发的要数“愚公移山”了。

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山,所以出行很不方便,有天他召唤全家老少说要搬山,大家一致同意。之后他们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在搬山。邻居劝他说:“你已经老了不可能把这座山搬走的。”愚公说:“我是老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会生孙子,孙子又会有儿子,一代代挖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于是就施法术把山搬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事要有顽强的忍耐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再难的事也能办成。我就想起我学弹钢琴的事,每开始学一首新的曲子,我都会觉得很难,磨磨蹭蹭不肯练习,还不停地抱怨:“这首曲子太难了,我不会弹!”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学会了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练习后在琴谱上画上一个个“正”字,告诉自己已经弹了多少遍,按这种方法给自己鼓劲,这样弹得久了,自然就会熟练起来。练琴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同样。只要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好。因为“有志者,事竟成”!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7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他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古时候有个愚公一家人住在北山,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出门的时侯,必须绕过这两座大山,都要花好长时间。

这样的日过了很多年,愚公想,如果在这样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受到大山的阻挡,于是他决定把这两座山搬走,每天他都带全家老小来搬山,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两个大力神把这两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想起以前背三字经 的经过,其实我努力去背了,可总是背后忘前,心里想,”这么难,不背了“ 结果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把它背下来,今天我读了愚公这个故事,以后我应该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加倍努力去学习。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我今后的学习,道路上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坚持愚公精神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的。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8

我读三年级时,我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儿童寓言》,那时我虽然不认字,但是我会拼音,所以大部分我都会背,比如《学羿》,《刻舟求剑》,《染丝》,其中有一篇使我深受教育,那就是—《愚公移山》。

刚读完这个故事,我也觉得愚公很愚蠢,与其费尽力气去移山,倒不如去搬家呀?不愧别人总说他是个愚蠢的老头。后来我才觉得愚公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移山的勇气、坚强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很让人敬佩。

记得有一次,我在卧龙超市广场爬天梯,我爬到中途觉得很累就放弃了。读了《愚公移山》之后,我知道了,只要有勇气坚持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难。

我想,今后只要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愚公,那就什么困难也不怕了。古文愚公移山读后感300字9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小故事。它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它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太行,另一个是王屋。愚公和家人每天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愚公想如果有条路该多好啊,这样再也不用绕着走了。因为这个原因,愚公决定要把家门口的大山搬走。他每天都要早起和家人一起挖山、搬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间不管有多少困难、多少伤痛他都没有退缩过。因为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堵在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从此以后,这里不再有高山阻挡了。

从这个故事中看,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创造的人。他不惧怕任何困难,冲破阻力,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会获得成功!回想自己在学习上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放弃,不想办法解决。比起愚公这位老人家,我很惭愧。从今天起我下定决心学习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二篇:名贤集原文与译文

名 贤 集

《名贤集》的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本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句式对偶整齐,不拘字数,但句句叶韵,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有四字为句,五字为句,七字为句,如:“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字千金价不多,会文会算有谁过,身小会文国家用,大汉空长做什么”。这些格言、名句、谚语成句多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当然也有许多消极、没落的内容,如:“官满如花谢,势败奴欺主,命强人欺鬼,运衰鬼欺人。”“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

《名贤集》原文及注解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大意:只要多做好事就行了,个人的前途、穷富、生死就没有必要过问了。】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大意:给人方便,自己也一定会得到方便的。】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大意:善于和别人交朋友,而且相交的越久,就能受到别人尊敬。】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大意:人如果穷了,就会缺少志气;马如果瘦了,毛必然会长的。】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大意:即使人心如铁石,也会在如炉的官法之中溶化。】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大意:当面以直率语言指出对方的缺点,则双方都好;如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则伤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赞叹福生,作念祸生。【大意:多对人讲称赞的话,颂扬的话,就会得到好处;如果对人有坏的念头,就会产生祸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大意:积善之家一定有很多喜庆的事,而积恶之家一定会遭到大祸。】

休争闲气,日有平西。【大意:无谡的是非不必去争论,太阳还有落山的时候。】

来之不善,去之亦易。【大意:来得不正,就很容易失掉。】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大意:使人心平气和就不会说什么了;人有不平的事,才有意见,就像水平不会流动一样。】

得荣思辱,身安思危。【大意:得到荣辱要想到羞辱,身处安宁要想到危险。】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大意:用羊羔做出的菜固然鲜美,但还不能适应众人的口味。】

事要三思,免劳后悔。【大意: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多多考虑,免得以后懊悔,也徒劳无益。】 太子入学,庶民同例;官至一品,万法依条。【大意:皇太子入学,和普通人民一样,都要遵守学校的校规;最高的官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得之有本,失之无本。【大意:谁能得到圣贤之道,就抓住了根本,就能得到一切,反之就会失去一切。】

凡事从实,积福自厚。【大意:遇事采取老实的态度,福分就会越积越厚。】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大意:没有什么功劳,得到了高官厚禄,吃饭睡觉都会感到不安。】

财高语壮,势大气粗。【大意:财富多的人说话气粗,势力大的人容易欺人。】

言多语失,食多伤身。【大意:说话过多必然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吃饭过多肯定对身体会有伤害。】

送朋友酒,日食三餐。【大意:送给朋友好酒,朋友就会回敬你三顿美餐。】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大意:酒喝多了伤身体,因此要少喝;各种事情知道多了有益处,因此要多学。】

相争告人,万种无益。【大意:与人相争打官司,一点好处也没有。】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大意:恭维人和给人送礼,一定是对别人有所要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大意:要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求教而为耻。】

居必择邻,交必良友。【大意:居住时要注意选择邻居;交朋友时要找品德优良的。】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大意:顺从“天”的就生存,违背“天”的就灭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意:人为金钱奔波,鸟为吃的奔忙。】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大意:得到人家的好处,报答时一定要超过才对。】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老实人能站得住。说话不算数则常常会坏事情。】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做我的老师(另一说是:三个人与我同干一行,当中必然有人可做我的老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不久就来到的忧患。】

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只要不昧良心,各项法律都能明白遵守。】

明中施舍,暗中填还。【公开的施舍行善,暗地里就能得到好的报应。】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肚里跷蹊,神道先知。【这几句意思说,人世间私下说的话,就好像打雷,天神都听得很清楚;背地里做的亏心事,老天爷也看得见;心里有违犯常理的打算,老天爷早就知道了。】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会受到轻视,而物资流到外地去则会变得贵重。】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杀人是最坏的事,但有时因种种原因还可以宽恕;可是不合礼教的情理绝对不能容忍。】

人欲可断,天理可循。【人民中违犯礼教的想法和要求必须除掉,符合“天理”的道德要好好遵循。】

黄金浮世在,白发故人稀。【以黄金为贵的世态常在,而白发的老人却少见。】

黄金非为贵,安乐值钱多。【黄金并不可贵,安逸快乐才有价值。】

休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不要和别人争斗,以免伤了元气,少年时就白了头发。】

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人生随着的流逝很快就过去了,就像许多事情转眼之间就变成一场空一样。】

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耕牛没有隔夜的草,仓鼠倒总是有吃不完的粮食;一切事情命运早已决定,一辈子忙忙碌碌,飘浮不定,都是空忙。】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结交有道德的朋友,与不讲仁义道德的人断绝往来。】

常怀克己心,法度要谨守。【要经常克制自己,严格地遵守法律和制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襟怀坦白,思想乐观,而小人总是心胸狭窄,忧虑重重。】

见事知长短,人面识高低。【见一件事物就能分辨是非,衡量利弊,决定自己的行动。与人接触,能察颜观色,识别对方的为人如何,以见机行事。】

心高遮甚事,地高偃水流。【心宽想得远的人什么都能对付得了,好比地高了就能挡住水流一样。】

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话迟。【水深了水流就慢,高贵的人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道法高的人能够降龙伏虎,德高望重的人,鬼神也会钦佩。】

人高谈古今,物高价出头。【才学高的人,古往今来的事都知道,可以高谈阔论,就像东西贵重,价钱就高一样。】

休倚时来势,提防时去年;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不要仗势欺人,要提防时运不好倒霉的时候,就像藤萝是绕着树生长,树一倒藤萝就死了。】

官满如花谢,势败奴欺主。【当官期满时和花谢一样,财势衰败时,奴才也会欺负主人。】 命强人欺鬼,运衰鬼欺人。【命强时人可以压住鬼,时运不好时鬼也来欺弄人。】

但得一步地,何须不为人。【只要能得到一步立脚的地方,能让人就让人,为什么不这样为人呢?】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花不会长久美丽鲜艳。另有,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也有矛盾发生之说。】

人有十年壮,鬼神不敢傍。【人在健壮的时候,鬼神都不敢欺负。】

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厨柜中总会有剩饭的,田野的路上总是有挨饿要饭的。总的意思是说贫富永远是存在的。】

饶人不是痴,过后便得宜。【让人不是傻的表现,最后他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气量狭小算不上君子,不敢下毒手不能称为男子汉大丈夫。】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久了,才可以看出人心的好坏。】

长存君子道,须有称心时。【只要坚持按照孔孟之道办事,那末,总会有称心的时候。】

雁飞不到处,人被名利牵。【大雁都飞不过去的地方,但是如果那里有名有利的话,有人也会走。】

地有三江水,人无四海心。【大地广阔得能容下无数水道,人却没有包容四海的宽广的心地。】 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有钱就应当花,人一死什么都是空的。】

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要发财就不能仁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富贵而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百年还在命,半点不由人。【人一辈子都得听天由命,不是自己能够支配的。】

在家敬父母,何须烧远香。【这句话讲的是到远处去积德行善,不如先在家孝敬父母。】

家贫和也好,不义富何如。【家庭和睦即使贫穷也是好的,干不正当的事,富又怎么样呢?】

晴干开水道,须防暴雨时。【晴天干旱的时候要开好水道,以防备暴雨的来临。比如平时做事要留出将来退却的后路。】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贫寒人家能够生出有出息孩子,茅草屋子也能出高官。】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王侯将相并不是天生的,有志气的男子汉大丈夫应发愤图强。】

欲要夫子行,无可一日清。【要想成为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不可有一点放松。】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孔子一共有三千多学生,可是只有七十二个成为贤人。要想成为全人就不能清闲自在,要清闲自在就不能成为全人。】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国家如能按照“三纲五常”办事,就能符合天意。当官的清廉,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家有贤妻孝子日子就得太平,做丈夫和父亲的麻烦事就少,心情也好。】

白云朝朝过,青天日日闲。【小人的方言天天有,但它都像浮云一样漂浮而去,贤人却依然安闲自在。】

自家无运至,却怨世界难。【自己家没有好的运气,却埋怨社会不行。】

有钱能解语,无钱语不听。【有钱有势的人不用说话,别人就会按你的眼色行事。没钱的人即使说话也没人听。】

时间风火性,烧了岁寒衣。【这里比喻一年又将过去。】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是短促的,却考虑千年的事情,考虑得太远又有什么用处呢?】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喜欢在人们面前说人是非的人,便是爱招惹是非之人。】

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报应有早晚,祸福自不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间可能有早有晚,但报应不会错的。告诉人们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花有重开日,人无常少年。【花有重新开放的时候,人却不能重新回到少年时,要珍惜年华。】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人没有害虎的心,虎却有伤人的意。意你不伤他,他倒伤你。】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上山捕捉老虎是容易的,开口求人帮助是很难的。】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自古以来,忠臣是不怕死的,怕死的决不是忠臣。】

从前多少事,过去一场空。【从前为之奋斗的许多事情,过去以后也只是一场空。这是宣扬“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心情十分沉重,但却默默无言。】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既然生在矮矮的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呢?】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家中贫穷才能知道谁是孝子,国家出现**才能看出谁是忠臣。】

凡是登途者,都是福薄人。【凡是在外奔波求生的人,都是没有福气的。】

命贫君子拙,时来小人强。【命不好,“君子”也显得无所作为,时运来了,“小人”比“君子”还强。】

命好心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命都不好,贫苦直到老。【命好心好,一辈子享富贵;命好心不好的人,中途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心不好而且命也不好的人一辈子也会受苦受罪。】

年老心未老,人穷行莫穷。【人老了要不服老,人穷了可不能坏德行,走“歪路”。】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了。】

长将好事于人,祸不临身害己。【经常把好事送给别人,祸害就不会落在头上。】

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既然读了孔子的书,必须按照周礼办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君子对待事业严肃认真而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周礼。】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待君王过于烦琐(或多次进谏),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或多次规劝),就会反被疏远。】

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功。【人没有报答天的能力,天有养人的功劳。】

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一马不能备两副鞍子,忠臣不能为两个君主从政。】

长想有力之奴,不念无为之子。【要经常想着得力的奴才,不要思念无所作为的儿子。】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昼夜阴晴。【人的灾祸或幸福说不定早上或傍晚就可能临头,好比天有昼夜有阴晴那样的不可捉摸。】

君子当权积福,小人仗势欺人。【君子当官掌权为人民做好事,小人却倚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人。】

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做一个人必须把礼乐等孔孟之道放在首位,就像树只有有了树叶才成为树的形状一样。】

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马和狗都有报答主人的义气,何况人呢?】

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运道不好,黄金颜色也暗淡了;时运来了,即使是铁,也会发光。】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怕人知道了不好的事别做,需要别人敬重的事要努力去学好做好。】

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泰山不拒绝微小的尘土,所以积小能成高大。】

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常言说做人谁没烦恼呢,大风刮来连宁静的水面也要激起白花花的浪头。】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贫穷人家即使住在繁华的城市也没人理你,富贵人家即便住在深山,也会有亲戚来往。】

人情好似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人和人的交往不要太深,这样活到老时,就不会产生怨恨的心了。】 白马红缨彩色新,不是亲者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人有钱有势的时候,不是亲戚也硬来攀亲戚。一旦家势潦倒,这些亲戚就好像路上的生人一样。】

青草发时便盖地,运能何须觅故人,但能依理求生计,一字黄金不见人。【青草长起来时盖满大地,时运来了何必还要找朋友哪!只要能安分守己谋生,俗话说一字值千金,何必写信求助于人哪!】

才与人交辨人心,高山流水向古今。【和人初交要看他的动机和态度如何。古往今来都向往有“高山流水”那样的知音。】

莫做亏心侥幸事,自然灾害不来侵。【不作亏心的事情,不存任何奢望,灾害就必然不会来缠身。】

人着人死天不肯,天着人死有何难。【人着人死天不肯,事情就难办了;如果天让人死的话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了。】

我见几家贫了富,几家富了又还贫。【这里想说明贫富是由天注定的,人只能顺天意而行事。】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精神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一旦失常就什么也不行了。】

人活着干什么都行,人一死便一切完蛋。【人活着什么都可以干,人一死什么也干不成了。】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不要因贪小利而失大利,因图眼前便宜招致终身灾祸。】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出现是非是因为话多造成的,有些人的烦恼也是因为想出风头而致。】

平生正直无私曲,问甚天公饶不饶。【一辈子正直没有私心,用不着问老天爷饶恕你否。】

猛虎不在当头卧,困龙也有上天时。【猛虎是不卧在道路当中的,被困的蛟龙,虽有暂时困难,将来还有上天的时候。】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马跑到悬崖旁边再收缰勒马就晚了,同样,船要漏了,事先不修补好,划到江心时再想补就迟了。】

家业有时为来往,还钱长记借钱时。【家里有钱为的是和人来往,还钱的时候要想到借钱的不易。】

金风未动蝉先觉,暗算无常死不知。【秋风还未刮起的时候,蝉已感到天要冷了。受人暗算是难防备的,以致有的人遭到暗算而临死都不知道。】

青山只会明古今,绿水何曾洗是非。【青山只会看着历史的发展,绿水又何曾明断过是非呢?】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有时思无时。【人在好时要多想想逆境不好的时候,不要不好时思考好的时候。这时一切都没用了。】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必然的,只是来早与来迟的问题。】

蒿里隐着灵芝草,淤泥陷着紫金盆。【乱草丛中隐藏着灵芝草,烂泥里有陷进去的紫金盆。】 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劝你不要做对不起人的亏心事,从古到今有谁能逃过去了呢?】

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山上寺庙里的和尚却到日头老高的时候,还没起床,看来为名利奔忙的人,还不如和尚那么闲在。】

欺心莫过三江水,人与世情朝朝随。【三江之水从不明辨是非,但每天仍然流动。所以,做人也不必那么认真地分辨是非,只要附合“人情世故”能随大流就行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多少风光不同居。【常言道,人能活到七十的很少,一生中时逢好运的日子也不多。因此,人当趁少年时游山玩水,不要等到老了,后悔就晚了。】

长江一去无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滚滚长江一去不复返,人老了怎么可能还童年,因此要珍惜光阴。】

大道劝人三件事,戒酒除花莫赌钱。【劝解人要注意重要的三件事,那就是别喝酒,别嫖娼,别赌钱。】

言多语失皆因酒,义断亲疏只为钱。【许多人因喝酒后讲话多,失言造成了损失;不少人为了钱断了情义,疏远了关系。】

有事但逢君子说,是非休听小人言。【遇事要和正直的君子说,不要听信小人的话。】

妻贤何愁家不富,子孝何须父向前。【妻子贤慧不要愁日子不富裕,儿子孝顺不用父亲东奔西跑。】 心好家门生贵子,命好何须靠祖田。【心好的人会好的子孙,命好的人不靠祖业也会发达。】

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靠不正当的手段骗钱霸田,好景不会长久的。】

莫道眼前无报应,分明折在子孙边。【不要看眼前没应,将来在你子孙身上会表现出来。】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和知己朋友一起喝酒,喝了很多还觉得不够;两个人在一起合不来,只说半句还觉得多。】

衣服破时宾客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人穷固然宾客少,而结识人多了却要招惹是非。】

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草怕严霜,霜怕太阳;坏人自然有对付他的人对付他。】

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和。【月到十五以后一天不如一天亮,人到了中年就会变得谦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一句好话,即使在三九寒天,听了也觉得暖和;毁谤人的话,即使六月的热天听了也觉得心寒。】

雨里深山雪里烟,看时容易做时难。【明朝唐伯虎的两幅画看起来画得简单容易,但仿做起来就很难。】

无名草木年年发,不信男儿一世穷。【无名而成为有名之人年年有,男儿只有发奋图强,怎么可能一生贫穷呢?】 若不与人行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你若不给别人方便,光是呼唤弥陀佛也没有用。人要多做好事少作坏事。】

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年少气盛的时候不要嘲笑年老气衰的人,红花也不能盛开不败。】

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奸巧得,世间呆汉喝西风。【越是奸诈狡猾的人越没好日子过,原因就在于老天不容许他这样做。富贵要是靠奸狡而获得的话,世界上的老实人还不得喝西风。】

忠臣不事二君王,烈女不嫁二夫郎。【忠臣不会从政于两个君主,一个贤惠的女人不会嫁给两个男人。】

小人狡猾心肠歹,君子公平托上苍。【小人狡猾是因为心肠太坏,君子公平正直是托上天的赐福。】

一字千金价不多,会文会算有谁过;身小会文国家用,大汉空伥作甚么。【有学问的人,写一字要比黄金千两价值还高,因为他们能文会算,没有谁能超过他,虽然身材长得矮小,但会写会算国家也用他。身材高大什么都不会,又有什么用呢?】

乖汉瞒痴汉,痴汉总不知;乖汉做驴子,却被痴汉骑。【机灵人欺骗傻子,傻子总是不知道,下辈子机灵人变成驴子,却被傻子骑。】

第三篇:七上古文《论语》专题复习与训练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孔子名 (

),字(

),(

)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 ”。后世将他与 ( )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 )合称“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

)体散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 》、《

》、《 》;“五经”指《

》、《

》、《 》、《

》、《

》。

2、《论语》是记录(

)的书,共 ( )篇,是 (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有 ( ),答( )及 ( ) 间的相互讨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

)

⑵不亦乐乎(

)

⑶三省吾身(

)

⑷罔(

)

⑸殆( ) ⑹愠( ) ⑺传不习乎 ( ) ⑻弘毅( )⑼默而识之(

) ⑽不舍昼夜( ) ⑾诲人不倦( ) ⑿凋( )

⒀恕( ) ⒁逝者如斯夫( )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 )

⑵不亦说乎( ) ⑶人不知而不愠( )

⑷学而不思则罔( ) ⑸思而不学则殆(

) ⑹三省吾身( ) ⑺传不习乎( )

⑻是知也( ) ⑼其恕乎( )

⑽不亦君子乎( ) ⑾是知也( )

⑿己所不欲( ) ⒀勿施于人( )

⒁其恕乎( )

⒂见贤思齐焉( )

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⒄士不可以不弘毅( ) ⒅知松柏之后凋也( ) ⒆择其善者而从之( )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义:

义:

义: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

古义: 。

今义: 。

②可以为师矣 古义: 。

今义: 。 ③不亦君子乎 古义: 。

今义: 。 ④是知也

古义: 。

今义: 。 ⑤死而后已

古义: 。

今义: 。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2)鼓励人们要为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3)论述新旧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

(5)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

(7)“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论语》中与这句话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1 (8)第一则论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9)论述友情关系的句子是: (10)论述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11)孔子教导弟子要善于取长补短的句子是: (12)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13)指出学习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句子是:

(14)只有在严峻的考验下,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才会显露出来,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形象地说:

(15)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与其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

(17)《论语》十则中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

(18)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的一则内容是:

(19)《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0)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我们的先生,要向群众学习,《在论语》中,与毛主席的话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21)从十则中选一成语或格言填到句中空白处。

①(

)你自己不愿意给别人当枪使,你怎么能让别人给你当枪使呢?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向他人学习,向群众学习,(

) ③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这个工作就不能不干,只能是(

) (22)在《论语》十则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

) (23)当我们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

) (24)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

)四个字) (25)在艰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论语》十则中,表示这一意思的话是:

(26)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27)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那么,构件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8)在《论语》十则中,有一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表示一直到死才罢休,这个成语是: (29)在我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若能宽容待之,则会更显其人格之高尚,正如《论语》十则中所说:

8、本文中的语录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五个。 答:

二、选择题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当作)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B.①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②盖一癞虾蟆(原来是) C.①如鹤唳云端(眼泪) ②徐喷以烟(慢慢地)

D.①凹者为壑(深沟) ②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 B.①又留蚊于素帐中 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C.①徐喷以烟 ②以丛草为林

D.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A.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却相同

C.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相同, ②和③也不同

三、课外积累:写出几条有关孔子的名言并背过。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道不同,不相为谋。

四、孔子简介: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 3 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五、孔子经典名言解读

(一)立志篇

1、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

(二)修养篇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

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是不好的就要对照,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品德篇

1、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解读:人要学会温和、善良、恭谨、简朴、谦让。

引申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实这正是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解读:有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仁义;而没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财利。引申为:做人要学会先义而后利。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着正理,坦荡宽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怀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引申为:做人一定要要真诚相对,光明磊落。

(四)谦虚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引申为:要向所有的人学习,因为人都有可取之处。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 解读: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好,看到品德不好的人,应当检查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警惕自己再不要犯同样的过错。

引申为:为人一定要懂得取长补短。

(五)礼貌篇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六)真理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读: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那也可以说是并没有虚度一生。

引申为:教导人们要勇敢探索真理。

(七)求知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解读:学到的知识能时常加以温习,不断有所收获,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引申为:教人求学的学习和方法。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学习不会用心思考,就会茫然没有收获;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学习,就会无根据地乱想而使精神不安。引申为:教导人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八)言语篇

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解读: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感到可耻的是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实际做到的。

2、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

解读:说话必定要有信用;做事必定要踏实、果断。

引申为:提倡做人一定要说道做到,言行一致。

(九)人际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解读: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

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没有贵、富、贫、贱之分。

(十)养生篇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

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引申为:孔子的养生之道,教导人万事健康为本。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实不为过。

《论语》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 ⑵不亦乐乎(lè) ⑶三省吾身(xǐng)

⑷罔(wǎng) ⑸殆(dài) ⑹愠(yùn) ⑺传不习乎(chuán) ⑻弘毅(hóng)⑼默而识之(zhì) ⑽不舍昼夜(shě)

5 ⑾诲人不倦(hùi) ⑿凋(diāo)

⒀恕(shù) ⒁逝者如斯夫(shì)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⑻是知也(此,这)

⑼其恕乎(大概,也许)

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⑾是知也(通“智”,聪明)

⑿己所不欲(要,想做)

⒀勿施于人(给,施加)

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⒂见贤思齐焉(相同)

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强毅)

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 说 通 悦

义:愉快 ② 女 通 汝

义:你

③ 知 通 智

义:智慧,聪明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 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 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

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鼓励人们要为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论述新旧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论语》中与这句话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第一则论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论述友情关系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论述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孔子教导弟子要善于取长补短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指出学习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4)只有在严峻的考验下,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才会显露出来,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形象地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与其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17)《论语》十则中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的一则内容是: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我们的先生,要向群众学习,《在论语》中,与毛主席的话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从十则中选一成语或格言填到句中空白处。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给别人当枪使,你怎么能让别人给你当枪使呢?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向他人学习,向群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这个工作就不能不干,只能是死而后已。

(22)在《论语》十则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 (23)当我们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4)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见贤思齐。(四个 (25)在艰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论语》十则中,表示这一意思的话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6)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7)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8)在《论语》十则中,有一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表示一直到死才罢休,这个成语是:死而后已。

(29)在我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若能宽容待之,则会更显其人格之高尚,正如《论语》

十则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本文中的语录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五个。 答: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岁寒松柏。

第四篇:《旧五代史·列传五》的原文与译文解析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邀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绛州阙人,请事行计。”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

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注】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选自《旧五代史·列传五》)

【注】襕(lán):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蜀军攻其城 会:恰逢

B. 朝廷嘉其功 嘉:嘉赏

C. 邀其厚贿邀:邀请

D. 勿让之也让:推辞

4. C【解析】邀:索取。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B.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C.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D.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5.B 【解析】考生可先通读语句,疏通其大致文意,然后再断句。通读时,力求综合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顾及前后文,把握片段的主要“信息”。所给语段的意思是: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全节因为父亲的缘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师的称号,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 马全节在金州危难之时,拼死抗争保住了金州,但刘延朗趁皇上准备奖赏马全节的时候,准备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 马全节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安重荣的叛乱而多次受封,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兢兢业业,不侵占国家的财产。

D. 马全节不摆架子,曾回到家乡拜见家乡长官,家乡人把这当作荣耀,但可惜的是马全节在五十五时就去世了。

6. A 【解析】说“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全节赴任及之”;另外,高祖只是上奏将他召回,是明宗任命他做沂州刺史。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5分)

(2)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6分)。

7. (1)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三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们感到畏惧而情绪沮丧。(得分点:会、托、逸,倒装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2)全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得分点:属、征发、治生、贡奉,句意通顺,各1分。)

【解析】

文言文翻译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所给文言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翻译时首先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力求翻译准确到位。

【参考译文】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父亲文操,曾任本府军校,官做到检校尚书左仆射。因为全节显贵,多次赠官到太师。全节年少时就参军,同光末年,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占据魏州时,他任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明宗登上皇位,授予他检校司空,历任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调任郢州刺使。长兴初年,加官检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绩声望,很快授予河西节度使。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清泰初年,全节担任金州防御使。正碰上蜀军攻打该城,州兵仅有一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二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情更加畏惧沮丧。全节就拿出所有家财赏给士兵,又出奇兵阻击敌人,拼死奋战。敌贼退走,朝廷嘉赏他的功劳,下诏让他到京城,准备予以奖励。当时刘延朗任枢密副使,向他索取很大一笔贿赂,全节拿不出财物,他就告诉全节说:“绛州缺人,请你准备前去。”全节不高兴,将其事告诉了同辈,因此众人大声喧闹,认为不合理,皇子重美任河南尹,听到此事后奏了上去。清泰帝召见全节对他说:“沧州缺乏主帅,打算命你管辖此地。”第二天,授予横海军两使留后。

高祖登上皇位,加官检校太保,正式授任全节为节度使。天福五年,授予检校太傅,调任镇守安州。当时李金全占据州城作乱,招引淮军为增援,高祖于是任命全节率军讨伐平定了他,因功加官检校太尉。安重荣叛乱,授予全节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和重荣在宗城交战,大败重荣。平定镇州后,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遭逢母亲的丧事去职,很快又起复任职。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开运元年秋,授予全节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不久加官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战役中,他出了大力。全节刚刚拜任邺都时,因为元城是他的故乡所在县,就穿着白衫到县庭拜见,县令沈遘退避不前,不敢接受他的拜见礼。全节说:“父母之乡,自然该当表示敬意,不必推辞啊。”故乡人为此感到骄傲。二年,授予顺国军节度使,尚未到任就去世了,年龄五十五岁。追赠为中书令。

第五篇: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 第一课译文

同学们,年轻的人生充满希望。以往的经历是既成的事实,无法更改。但是,从今以后,一切都是未知数,存在各种可能性。大学毕业后,该做什么呢。是考研究生,还是就业,抑或去日本留学?无论升学还是就业,其中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领域、专业,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公司。这一切都是大家可以选择的道路。

人生的道路上有连续不断的岔路口,在决定报考哪所大学,或大学毕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时,自己也能意识到是处在岔路口上。即使是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干什么、去何处等等,我们总是站在岔路口上。在各位考入的大学里面也有许多可走的路。这许许多多的路都是今后的选择。各位必须从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各种不易觉察的小小选择,如选修什么课程,接受什么样的老师指导,参加什么活动,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积累起来都会成为毕业时的结果。

如今已有了一把年纪的我,回首自己的过去,再次强烈感到人生之路确实有无数的岔路口。在各种各样的岔路口中,小的岔路口已经忘记,但会想起自己实实在在苦恼时的情景。选择日本语学专业,选择走研究者之路等等,都是大的岔路口。如果当时在各个岔路口选择了其他的路,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岔路口所遇到的选择项中,也有一些因家庭、经济的缘故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然而,青春却可以将这不可能变成可能。青年时代是最有干劲的时代,是必须鼓足干劲的时代。青春具有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力量。与谢野晶子说“在青春面前,既没有不可能也没有阴影,她是照亮一切的太阳”。同学们,朝着宏伟的大目标勇敢地挑战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员工自我考核表模板下一篇:一个女人的婚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