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以衡水为例

2022-10-09

生态宜居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城市生态学理论和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建设一个经济健康高效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居民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1]

衡水是河北省一个年轻的地级市, 经济发达程度不高,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58.7亿元, 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 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顺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也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为治理城市病, 改善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

一、衡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

近几年来, 衡水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 功能布局的调整定位及“河北省卫生城市”的成功创建, 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8年,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8.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6.9%。全部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 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规模以上轻工业比去年增长7.7%, 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8.4%。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5%以上较快增长;[2]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二)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根本和前提。近年来, 衡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着力治本攻坚, 着力铁腕治污, 环境质量切实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8年衡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8天, PM2.5由7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2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9.5%,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7.29下降到5.95, 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 全省第一, 实现了连续两年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首位。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 加强衡水湖综合治理, 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优化。除此之外, 还谋划实施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建设项目,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48%, 绿地率达到了38.0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5平方米, 创建了园林式居住区99个, 园林式单位80个, 同时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园林——衡水园博园, 凸显了人文自然和谐的城市风貌。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近年来, 衡水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坚持实施民生工程, 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实现了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36元, 同比增长9.7%,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93元, 同比增长11.6%,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 创2014年以来涨幅新高,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一批城市公园等建成并开园, 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和去处。完成了人民路东延、大庆路东延主体工程, 改造提升了部分路口, 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保利大剧院、图书馆和公立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成功举办了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中华民族大赛马等活动,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投资新建了市垃圾综合处理厂, 新增了城市公厕, 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的验收, 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四) 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

2017年, 河北省住建厅发布了《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6-2030年) 》, 规划确定了衡水为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 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 安全食品和优质产品保障基地, 为衡水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将促使衡水准确定位,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近年来, 市政府响应国务院的要求, 组织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 努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走出了一条标准先行、创新驱动、加快转型、绿色发展的新路, 带动了衡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衡水坚持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惠民生、经济平稳发展,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结构和方式有待持续优化

2018年衡水坚持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据统计, 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 42%和46%, 而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7.2%, 40.7%和52.2%, 由此可见, 衡水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46%) 比全国水平 (52.2%) 要低,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而且衡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产业层次偏低, 今后应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二) 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 衡水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水环境方面。由于污水处理不当, 污染物减排控制不到位, 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不到位, 导致水体受到了污染。2018年在国家和省考核的10个断面中, Ⅲ类水质以下断面为5, 占比为5%。其中Ⅴ类水质断面3个, 劣Ⅴ类水质断面2个。可见, 水环境质量不容忽视。 (2) 空气质量方面。近年来, 市政府着力铁腕治污, 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是问题依然严峻。2018年衡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4%, 而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7.0%;PM2.5平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 而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则为53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总体还不高。 (3) 垃圾处理方面。垃圾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与形象, 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衡水日常垃圾量比较大, 每日能达到600吨, 由于垃圾随意堆放在路边, 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了环境污染。

(三) 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滞后于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城区路网建设滞后, 连贯南北方向的道路比较少, 部分道路比较狭窄, 通行效率较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 设施较少, 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校际、城乡之间配置依然不均衡, 教育发展机制尚待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保障机制尚需健全,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些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着差距。

(四) 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主体既包括政府、社会组织, 也包括企业和广大群众。然而, 企业和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 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 对城市净化美化方面表现不积极, 认为是政府的事情, 参与热情不高。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议和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既注重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 也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衡水市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建设, 城市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 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 因此, 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一是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逐步关、停、并、转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如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让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潜导产业。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加强自主创新, 引进清洁生产, 降低废弃物排放。二是建设生态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 突出规模化经营,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的农产品,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三是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 发展生态观光。依托衡水湖、董仲舒等打造特色旅游, 要引导相关企业引进资金、人才, 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休闲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 打造新的“绿色”经济体系。

(二) 加大环保力度, 优化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基础, 优化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可以美化城市景观,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加大全市城区道路、小区及学校的绿化面积, 提高城区绿化量。同时打造滏阳河两岸美景, 形成“城水相依、灵韵秀美”的城市美景。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持续开展“蓝天工程”、“清水工程”,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建立大气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对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和工业废气的治理, 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居民饮用水的整治, 加大对排污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三是推动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结合“多城同创”活动和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培养市民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清洁消费和理性消费, 尽量减少用一次性物品,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三) 完善城市功能, 优化人居环境

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 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指标。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建设和改造, 科学设计和管理公交体系, 优化供排水、燃气等各类基础设施, 让市民感受到生活的便利。要加快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 为居民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 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二是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在完善基础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提供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 促进社会和谐。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宜居城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 不仅需要政府主导, 更需要市民的支持和配合。市民是环境保护的主角, 应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首先政府要通过各类媒体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同时要加强各种政策宣传, 增强企业的责任感,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积极开展地球日、能源日、熄灯一小时、减塑行动等活动, 普及环保知识, 鼓励市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其次要保障公民的环保知情权, 鼓励群众监督违法行为, 营造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 推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五) 发展和弘扬文化, 培育城市灵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价值、品味和魅力。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要发展和弘扬文化, 培育城市灵魂。一是培育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 要培育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 使之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挖掘文化潜质, 保护文化遗产。各个时期的城市建筑都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岁月, 只有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的建筑, 才会让一个城市永久焕发魅力。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也要将这些文化符号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中, 让城市富有个性, 凸显魅力。

摘要:生态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 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如何摆脱落后的发展面貌, 又保住青山绿水,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共荣, 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衡水为例, 分析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类似衡水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经济发展,衡水

参考文献

[1] 余强, 王建廷.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 2016 (17) :1-4.

[2] 2019年衡水市政府工作报告[N].衡水日报, 2019-2-11.

[3] 陈勇杰, 张朝琼, 王济.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与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7 (2) :7-13.

[4] 陈峰燕.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3) :174-177.

上一篇:邮政英语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下一篇:浅议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