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商隐无题有感

2022-07-07

第一篇:读李商隐无题有感

李商隐.无题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诗词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东风:春风。 2.残:凋零。

3.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4.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5.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6.晓:早晨

7.镜:照镜,用作动词。 8.但::只。

9.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0.夜吟:夜晚吟诗 11.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12.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13.殷勤:情谊深厚。 14.看:探望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题解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简介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二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二首

其一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其二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无题

对影闻声已可怜, 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 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 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 绣被焚香独自眠。

无题

七夕来时先有期, 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 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 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 莫道人间总不知。

无题

闻道阎门萼绿华, 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 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

水精如意玉连环, 下蔡城危莫破颜。 红绽樱桃含白雪, 断肠声里唱阳关。

无题

白日相思可奈何, 严城清夜断经过。 只知解道春来瘦, 不道春来独自多。

无题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无题

东南日出照高楼, 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 不知供得几多愁?

无题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第二篇:李商隐无题

《无题》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释: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赏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清人冯舒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见《瀛奎律髓汇评》),可见其影响之深。

‘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情人之间心灵相通,比如说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

第三篇:无题李商隐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别亦难》

别亦难,别亦难,歌声悠悠,情意绵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2、作者简介(详细介绍见学案)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3、朗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一)首联

1、从诗的形式上来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呢?

内容上:离别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2、分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句中两个“难”字怎样理解?

相见难: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 。

别亦难:痛苦、舍不得。写出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的离别之苦。

3、既然是离别,那是在什么季节呢?

----春末。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春风

4、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5、板书:相见难别亦难离别之难

6、这是一首写春末的离别时,那么是谁与谁离别呢?恋人

(二)颔联

7、恋人相别肯定是舍不得的,因为相见困难所以肯定是要思念着对方的,那么思念到了什么程度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作者写到了“春蚕”、“蜡炬”,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相思好像蚕丝一样至死才尽,思念之泪好像蜡炬一样烧完才干。

双关:“丝”谐音“思”“烛泪”亦是“相思泪”

原意: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无题李商隐

(三)颈联

9、刚才我们分析了首联、颔联,感受到了离别之难、相思之苦,下面我们分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离别后,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

“夜吟”一句:担心对方夜里吟诗感觉寒冷。

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风雅的事,为什么会感觉寒冷呢?

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板书:彼此牵挂

(四)尾联

10、这两个人是这样的思念对方,却又不能相见,是不是住的地方相隔很远呢?

不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是仙山,“蓬山”这里指对方住的地方,“无多路”说明不远。既然不远,为什么不去看对方呢?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诗中没有明说。(板书:相见难)

既然项艰难,又思念着对方,怎么办呢?

“青鸟传书”

理解典故:

“青鸟”是一位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三、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主要表现了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由于李商隐个人遭遇的不幸,他所吟咏的诗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委婉含蓄。

第四篇:李商隐《无题》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 绞尽脑汁, 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 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 , 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内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关于练习

《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第五篇:李商隐——《无题二首》

篇一: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 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 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⑤ 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

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篇二:略论李商隐《无题二首》

略论李商隐《无题二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对李商隐这两首诗的解释应该不算有多困难,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两首也许要算是意思相当清晰易懂的一类,大概很多人都被他那些想搞清楚含义特别困难的无题诗难的有些怕了,以至于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于是不从中找出些深曲复杂的诗义便不肯罢休。

这诗集中放在一起的两首诗应该是同时所作,并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首诗里面的女子很可能是同一个人,诗的风格也差不太多,都多少带着轻快和温暖的感觉,抒写的也都是作者的爱情正幸福美好

的时候。即使第一首最后的一联,相恋的二人将要暂时分别,作者开始想到让他总有些担忧的官场仕途,心情的那种喜悦、轻快和温暖也并没有散去多少。正像一切描述表现幸福的艺术作品无不遇到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的困难那样,李商隐这两首诗的创作自然也不会例外,于是这两首诗的第一首的极其成功,让我们看第二首时便觉得平平无奇。 篇三:最新 李商隐无题二首导学 学生版

日照实验高中2013级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李商隐诗二首

【学案序号】 8 【编写人】王敬【审核人】庄玉霞王修波使用时间:2014.12.25 姓名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诗人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2.无题诗界定: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

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1 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3. 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二、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3遍,了解诗歌大意,标划读不准音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下列字音题。(师巡视,了解学情)

双飞翼()

灵犀( )

射覆( ) 探看( )

云鬓() 殷勤() 夜吟() 蓬山( )

三、自由朗读诗歌3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节奏。用自己的语言逐句复述诗文大意。(师巡视,了解学情)

1.《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逐句复述诗文内容

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逐句复述诗文内容

(学生完成后,交流、明确。)

四、教师就诗歌提出问题,同学思考、交流、研讨。

(一)阅读《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思考

1.请分析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如何理解颔联的诗意? 2 3.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4.尾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歌中哪些诗句的情景是回忆想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实的情形?

(二)阅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思考

1.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两个“难”字有何不同?“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①从“晓镜”“云鬓”看,此联的“转”在内容上有何深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3 ②“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五、赏析精彩诗句

(1)赏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把握诗歌的感情、主旨。

七、学生再熟读诗歌,并背诵。

八、作业

课下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

九、课下助读链接。

1. 李商隐情诗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六首其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六首(其三 )》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下一篇:电缆中间接头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