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产品设计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2022-09-14

一、探索产品在这个时代的定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的生产文明大致经历了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 信息时代。产品这一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被生产出来的物品”。因而, 从人类的生产活动起, 产品就相应出现了。然而,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在不同的时代产品也有了不同的定义, 产品的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如今, 我们正处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产品不再仅仅是有形的物品, 更有许多无形的产品, 例如服务、应用程序、数据、甚至是创意想法等, 都发展起来并且不可或缺。所以, 从广义的角度看, 只要是用于满足人类需求的载体, 都可以叫做产品[1]。

产品并不等于商品, 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对商品有明确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 商品都是具有经济或金融意义的。在物品被赋予经济或金融意义之前的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中, 该物品都不能被称为商品, 只是劳动产品。当劳动产品在市场被用于交换, 这时可称为商品。然而产品的定义更广, 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结果都是产品。可以说, 所有商品都属于产品, 然而并不是所有产品都是商品[2]。

产品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了产品与商品的概念, 过早的在创意的过程中被经济因素牵绊, 导致无意间就做了商品设计。由于工业社会的大批量生产的迅猛发展, 已经有趋势在破开产品设计的范畴, 分为手工艺品、艺术品和产品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是将产品设计缩小至商品设计的趋势, 更不是说大众化的功能性的产品不再具有艺术情感。威廉·莫里斯, 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艺术家、现代设计的先驱者, 在1890年发表的《乌托邦书简》里提到:“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 那艺术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真正的艺术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产品设计要求设计师们有理性的大脑和感性的灵魂。产品设计师们在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以实现产品最核心的实用功能的前提下, 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艺术审美的追求, 研究产品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共鸣。正是如此, 产品设计属于艺术门类中的实用艺术, 产品设计师的任务除了理性地实现产品的实用功能, 还要感性地赋予产品人文情怀[3]。

二、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理性与感性研究

从设计的出发点可以将产品设计分为自由设计与强制设计。自由设计是设计师在接触到某种情况时灵感迸发, 自主性地进行设计;强制设计则是在一个具体的命题下, 刻意地思考设计。这两类设计的过程在前期有所不同。自由设计往往是遇到了某个问题, 直接思考如何解决。强制设计往往是根据得到的命题进行调研, 想找出问题点, 再思考如何解决。但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最关键的内容[4]。

尽管每个设计师做设计的流程都不可能一致, 设计作为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本身就充满无限可能,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所有的产品设计师都在反复做着一件事:发散-集中。发散是将一种情况的所有可能性尽可能多地发散开来, 这个过程要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联想与创造能力, 并且抛开所有逻辑, 毫无章法地想到一个是一个, 不需要考虑这种可能性的价值或是可实现性等等。原田昭教授在研究感性工学时为定义感性做了许多调查, 他的结论是:“第一, 感性是主观的, 是不可以用逻辑加以说明的脑的活动。第二, 感性是在先天中加入后天的知识与经验而形成的感觉认知的表现。第三, 感性是直观与知性活动的互相作用。第四, 感性是对美、愉快感等特征的直观反映与评价的能力。第五, 感性是创造形象的心理活动。”设计师在获得创造性时必须打开自己的大脑, 没有任何规则不按任何顺序, 用自己的第一直觉来感受, 这也是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必然会用到的头脑风暴。显然, 这个发散思考的过程是感性的。发散了之后就要收回, 网既已撒岂有不收之理。设计师需要做验证做调查, 在取得的客观数据之后, 用科学的理智的判断来验证对比所有的情况, 从而将所有情况整理集中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结果。这个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以客观数据为支撑的集中思考的过程无疑是理性的。产品设计是通过不断循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来设计改善产品的, 所以可以说产品设计的流程伴随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叉[5]。

在产品设计中不光是流程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作用, 产品本身就具有它的理性与感性。例如有从人文关怀的感性出发做的产品设计:老年人产品设计、儿童用品设计、障碍人士的无障碍产品设计, 为了体现对美的主观理解的设计, 还有设计师为了宣扬某种精神品质做出的设计等等。一件产品不能单纯地说它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它有感性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 只是不同产品中感性与理性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6,7,8]。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 它是科学与艺术共同孕育出来的产物, 它也起到了连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作用。感性与理性在产品设计领域而言不是相互对立, 相互矛盾的关系, 而是一种共存互补的关系, 就好比磁铁异性相吸一般。没有纯粹理性的产品设计, 也没有纯粹感性的产品设计。因为所有产品的感性并不是设计者自己毫无章法, 毫无依据的纯粹主观精神, 它都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感性。如果说理性是产品的身躯, 那么感性就是产品的灵魂。一件产品带给人的感受, 例如温馨、时尚、可爱、炫酷······都是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上设计出来的。现如今, 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追求, 更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因此, 产品设计师要同时具有理性的大脑和感性的灵魂。产品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实现产品最核心的实用功能以及产品的外形结构, 还必须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研究产品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共鸣[9]。

参考文献

[1] 《艺术学概论》 (第四版) 彭吉象著.

[2]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著.

[3] 《设计心理学》 (美) 唐纳德・A・诺曼著.

[4] 《乌托邦书简》 (英) 威廉・莫里斯著.

[5]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德) 马克思著.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林岗/卫兴华著.

[7] 《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苏建宁/李鹤岐著.

[8] 《日本感性工学发展近况与其在远隔控制界面设计应用的可能性》黄崇彬/原田昭著.

[9] 《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吕叔湘/丁声树编商务印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下一篇: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热门文章

探索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