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论文范文

2023-03-20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提高妇科肿瘤临床教学质量,我院采取了很多创新改革教学措施,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获取了相对优质的教学成效,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心得,就提高妇科肿瘤临床教学质量的相关实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妇科肿瘤临床教学;实践;分析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就医学教育界而言,其重大课题就是为祖国培养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医学人才。而当代的教学目标也提出,需要将医学知识充实到学生自身的知识机构当中,使得其成为学生自身知识的有机组成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以更好地激发。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就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而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老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模式,如此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被动,因而也大大限制了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因而,就医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重视改革和完善自身的临床教学模式并且将其作为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内容。因而,笔者结合自身心得,就提高妇科肿瘤临床教学质量的相关实践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在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

就妇科肿瘤学而言,不论是其理论性,还是其实践性,都有着很强的特征,其是妇产科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这个学科中,存在许多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操作实践,然而,女性生殖系统有着隐私性的特征,因而要想将学生集合起来进行观摩并且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是十分困难的。另外,很多患者有着较强的维权意识,因而她们可能不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如此,也就使得妇产科的教学质量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技术。

而就多媒体教学来说,其是在大量的动态视频、丰富的静态图像、生动的文字声音以及一定的电子模型等教学资料下,通过各类的电教仪器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合,从而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的一类教学模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设计课件,然后在丰富而形象的图片材料下,在生动而多彩的视频资料下,让妇科肿瘤临床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抽象枯燥特征,而以往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演示下也让学生感觉易懂易理解,如此,也在无形中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医生进行临床操作的过程以及进行妇科肿瘤手术的过程通过录像进行视频信号的转化,并且将这个信号在课堂中引进,如此,也就将临床示教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了解决。比如,教师在教授到宫颈“移行带区”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就可以将各样的丰富图片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展现出来,诸如女性正常的宫颈如何?女性原始鳞状-柱状交接部的表现怎样?女性生理性磷状-柱状交接部又会有怎样的表现等等,如此就使得让传统教学头疼的宫颈“移行带区”的含义在形象丰富的图片下轻而易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以往教师通过挂图和板书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学生掌握妇科肿瘤学概念的能力,还是学生对妇科临床实践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着大大的提高。同时,在进行理论课程教授和见习课学习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行一些典型视频的播放,如此,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将大量直观信息吸收,也使得学生学习妇科肿瘤课程的兴趣得以大大地提高。

二、在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充分应用了PBL教学技术

PBL教学法的英文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其英文简称为PBL,其指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2],在1969年的时候,此教学法被美国的著名专家Barrows首次提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此类学习法已经成为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教学方法,而将PBL教学技术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应用,指的是将医学临床案例作为先导力量,基础于问题,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扮演相应的导向角色,从而对学生展开的一类启发式教学模式。诸多教学实践结果充分表明,将PBL教学技术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应用,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有着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另外,通过这类教学法,还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更为积极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得以大大加强,我们在带领学生病房实习以及见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对PBL教学法进行充分的应用,比如在教授“子宫颈癌”病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此病发病病因、诊断此病的依据、其临床分期以及对此病的治疗原则了解清楚,当进入到病房之后,学生就可以针对患者实际进行病史的采集和体格的相应检查,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将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出来,并且将自身的诊治见解发表出来。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就教师而言,需要将自身的协调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使得讨论方向的正确性能够得以保证,同时还需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以及激发,从而使得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探究和问题的挖掘。在PBL教学模式的使用下,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鼓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争论中得出了结论,教师将解决问题作为了教学的目的,并且将多样的学习途径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将PBL教学方法在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进行应用,能够取得较为优质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因而,这类教学法是一项集合先进性和可行性的方法,应该进一步进行推广和使用。

三、将双语教学应用于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进步,21世纪各国的医学教育目标已经发展成为培养国际性的医学人才。而英文作为全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言,自然也受到了教学的重视。在2001年的时候,我国教育部就提出需要在大学本科的教学当中提高双语课程的比例[3],因而,将双语教学应用于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医学人才的举措之一,在这一举措下,不仅可以充分地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也能使得医学院学生和医学工作者采用英语进行阅读和交流的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外语词汇以及表达办法,使得学生在专业外语领域的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英语能力实际,采取了不同的双语教学,针对留学生,我们采用了全英语的教学模式,针对本硕连读班,我们采用了浸入式双语教学的模式,针对医学本科生,我们采用了过渡式双语教学的模式。就授课的课件而言,我们采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英文编写,并且结合动画视频的方式和图片以及旁白的方式让学生对专业的内容进行了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鼓励他们通过数据库检索英文文献,并且将英文公共教育网站充分利用起来进行互动式双语教学。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采用英文查房的方式和举办一些英文文献检索的小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使得我校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大大提高。

四、将病案分析教学法应用于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

就病案分析教学法而言,其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医学院学生结合教学的目的,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的一类教学方法。第一,通过这类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以往的妇科肿瘤教学过程中,大都没有和具体的病案结合起来,如此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学习毫无兴趣。而将病案分析教学法进行应用后,教师采用了病案导入的课堂初始方式,充分地将课堂理论和病案实际进行了融合,在课堂中,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病案中患者为什么发病,发病的具体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机理,然后结合所学理论对其进行诊断并且一起提出治疗对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清楚明了,而且十分丰富和生动,很容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使得其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激发,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二,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得以培养。对于某个临床症状而言,不会只在一种疾病中有所体现,而且就疾病一些特征而言,也不会尽如书本,因而,怎么样去针对某个症状判定属于哪种疾病,是临床上面临的问题。通过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于临床实践。比如,面对一位休克患者让学生模拟应该做的紧急处理时,学生就应该先通过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发病情形,然后得出为什么会伴随脏器破裂的原因,接着和诸多妇科炎症诸如急性盆腔炎、流产等病症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病症及病情的鉴别,在整个学生的模拟过程中,教师要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全面而正确地对患者的病症及病情进行鉴定。第三,病案分析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当前,就医学院学生而言,考试的内容已经日趋丰富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卷面选择题,而是充分融合了理论和临床实际,而应用病案分析教学法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自身所学知识利用起来进行分析病案的平台,如此,不仅能够推进学生的诊断准确力进而合理地治疗患者疾病,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理解力。

总而言之,在妇科肿瘤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才能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从而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四维,范绪华.多媒体技术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59-60.

[2]齐殿君,王爽,何旖旎,等.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312-313.

[3]安燕芳,鄂云翔,张魁,等.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西部医学,2008,20(1):221-222.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2、小学科学合作学习中“小组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

3、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

4、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后现代科学

5、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5EX设计模型

6、超越功利主义: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知识论反思

7、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服务海西科学发展

8、幼儿科学教育中科学游戏教学设计的研究

9、论创立经济刑法的哲学基础和学科价值

10、基于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11、绩效改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视角

12、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13、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14、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

15、有效实施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16、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实现

17、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18、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19、浅谈科学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20、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

21、幼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22、注重科学探究,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

23、化学教学在藏师生同行

24、借助科学日记来优化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25、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细节定成败,态度掌进退

27、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

28、居里家族:诺奖“专业户”献身多“国葬”

29、民航飞行大学生物理教学思考与对策分析

30、走向深度学习,点亮科学之光

31、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普活动中得到提高

32、德国中学“森林之家”科学学习项目及其启示

33、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4、关于高职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36、个人视域中美好生活的基本价值探析

37、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命运①

38、浅谈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策略

39、红色的历程 中国的空间科学

40、浅谈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科学素质培养

41、科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42、浅析施瓦布科学探究思想及科学教师培养方法

43、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体系重构

44、中国企业管理改革出路探讨

45、基于高中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

46、高中物理国家课程校本化及课程实施实践探索

47、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

48、课堂视角下的科学方法教育

49、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2、姓名、学号、学院班级五号宋体,

3、正文五号宋体,行间距23磅;正文中小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4、A4纸单面打印;标准A4纸,页面设置:上2.5cm ,下2.5 cm,左2.5 cm,右2.5 cm;

5、总字数:2000-2500

6、要求:正文的内容围绕文章标题,不要超出标题。

请各位同学参照此格式去写,在本学期的第11或12周上课时交给我纸质论文!!!没有交者,无成绩。

地球生命来源于外太空?(二号宋体加粗)

—读《地球生命起源之谜》(五号宋体)

姓名:周杰伦(五号宋体)

学号:20081238(五号宋体)

指导老师:范国荣(五号宋体)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园林081(五号宋体)

1.地球生命来源于彗星(小四宋体加粗)

彗星的主体是由多种无机物,水或冰等组成……(五号宋体) 2.地球生命来源于陨石(小四宋体加粗)

宇宙中有大量的陨石,陨冰,陨铁……(五号宋体) 3.地球生命来源于宇宙微尘(小四宋体加粗)

每天都有大量的太空尘埃落在地球上……(五号宋体)

参阅书目:周梅森,地球生命起源之谜,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2(五号宋体)

2010年5月

2 地球生命来源于外太空?(二号宋体加粗)

—读《地球生命起源之谜》(五号宋体)

姓名:周杰伦(五号宋体)

学号:20081238(五号宋体)

指导老师:范国荣(五号宋体)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园林081(五号宋体)

1.地球生命来源于彗星(小四宋体加粗)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与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

2、CN、C3,另外还有OH、NH、NH

2、CH、Na、C、O 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许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1990年,科学家们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可能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小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2.地球生命来源于陨石(小四宋体加粗)

宇宙中有大量的陨石,陨冰,陨铁另一些科学家认为生命来自星际空间,原因是在月球表面或火星的火山口,都可以找到不少有机合成物。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在陨石上找到了有机分子,它们是有机合成物诞生的重要因素,这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来源于宇宙,陨石是载着生命种子的星际“飞船”,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是由陨石送来的。不过,持原始生命产生于地球本身观点的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星体上的有机物,迁居地球的机会绝无仅有,因为它们降落到地球时,产生的高温足以把整个海洋蒸干,令地球成为不毛之地,任何生物都无法在其上生存。

3.地球生命来源于宇宙微尘(小四宋体加粗)

每天都有大量的太空尘埃落在地球上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存在的前提,但政府同样存在失灵现象。并且由于农业经济的特殊政治意义,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之伺进行取舍成为一个两难选择。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层面对农业行政管理体系展开研究,这不仅对我国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学科完善与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增强政府农业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极富现实意义。二是避免套用、照搬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而忽视中国农业发展的复杂客观实际情况,通过国际比较研究,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努力促进政府农业行政行为规范化。

参阅书目:周梅森,地球生命起源之谜,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2(五号宋体)

3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探索生命的方法》这节课是苏教版七上第2章《探索生命》第二节的内容,共一个课时。下面我分别从设计依据、重点难点、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聚焦课堂和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设计依据

1.课标分析

(1)践行课标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2)研读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

a.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b.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

c.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和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在实践中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了解2011版“科学探究”,明晰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a.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b.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c.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d.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e.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教材分析

本节特点:

(1)从理论上完整地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3)为以后提供系统的探究思路。

1 主要内容:

(1)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让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学情分析

优势: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

不足: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细致探究。

思考:积极创设探究情境,提供参与探究的空间,享受探究的乐趣,为自主探究提供最大可能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不同的案例中,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设置对照实验,确定变量和重复实验的方法。 2.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会提出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确定变量和重复实验并理解方法的重要性。

三、设计思路

设计主线:发现·理解· 感悟· 体验· 提升

四、教学方法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明显表现有:它可以使理论知识更形象、更生动;它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可以很容易吸引学生置身参与于案例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和主动性;它会高效率使学生对案例中原理和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在引入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如果再增加学生更多的体验活动,教学效果很明显。

五、教学案例

1.经典故事案例:鼓励学生在经典案例“青霉素的发现”探索故事的视频中,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发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2.校园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走向探究“生蛆”之旅,在教师不断的设问、追问和答疑中,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和重复实验等具体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必备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 3.情景模拟案例:在模拟情景“探究绿豆种子萌发”中,面对诸多困难,学生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感悟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探索生命的方法》优质课教学展播及反思

(二) 邰玉韦(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五、教学案例

4.探究体验案例: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蚯蚓在清水和洗洁精稀释液不同刺激下的两种反应状态的对比,能使学生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和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5.兴趣拓展案例: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创设课外拓展探究新情境,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再提升和发展提供空间。

六、聚焦课堂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多个案例在一起,每个案例的选择和使用,都要在围绕一个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定位每个案例特定的设计目标和价值,使教学局部设计和整体设计融合在一起,有效把控课堂的节奏。 视频1:经典科学家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带着问题看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认真观察并深入思考。在“青霉素的发现”探索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最后,教师过渡点题。事实上,许多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同一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生命的方法,那就叫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它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

教学反思:上面两个思考问题,解决第1个问题,可以不让学生再用语言描述,视频很清晰,前面学生也讲过了。在这里采取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排序方法,减低了难度,节约了时间,达到了预期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善于总结的能力。解决第2个问题,利用排序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发现、感悟和总结,为科学探究概念的提出做充分准备。 视频2:校园“生蛆”之旅案例

设计意图:

(1)巧妙引入“小弗莱明”探究“生蛆”之旅。身边人、身边事,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2)通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7步追问法、增加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3)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理性认识,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和重复实验等具体方法。

3 教学反思:(1)本案例巧妙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照片、图片、身边人、校园事。(2)对照实验设计环节,7步追问法,层层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也被迸发出来。此时,学生思维严谨,思考深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已经极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我也进入思维的佳境。

视频3:情景模拟“绿豆萌发”案例 (已穿插在视频2校园“生蛆”之旅案例播放之中;也可以单独播放情景模拟“绿豆萌发”的案例)

设计意图:本案例是在第二个案例中穿插的一个小案例。利用模拟的情景即“绿豆种子萌发需要水吗?”,给全体学生现场布置一项设计对照实验的任务。教师用精心设计了很多困难,不断设问和追问,激发学生集体智慧,并齐心协力解决困难,感悟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案例是对第二案例的有效补充和提升,为后一个案例做充分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如何进行重复实验?怎样可以提高重复实验的效率?设计对照实验的三个原则是什么?等等。 视频4:探究体验案例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通过校园的真实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蚯蚓对洗洁精稀释液的刺激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安排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展示探究活动单、尝试体验探究、交流表达,实现体验和感悟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反思: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还需要教师进行预设,有序安排和适度提醒是体验探究成功的关键。

(1)小组合作的方法。 (2)操作前,友情提示。

(3)探究活动单的开发,为初一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为学生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个性作业5:兴趣拓展案例

设计与反思:案例开始、案例结束,理论和实践集于一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创设课外拓展案例新情境,是课堂的延伸与提升,也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再提升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教学主线很清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被5个案例巧妙地、环环相扣地、层层深入地贯穿起来。学生参与度高,师生、生生互动性强,学生体验深刻,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明显。 1.充分体现生物课程性质

4 (1)让学生领悟人类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让学生领悟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2.“体验式”案例式教学法的启示

(1)围绕总目标选择案例,案例要针对性强、要生动、要具有吸引力、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能解决问题。

(2)教学方式方法要多元化;要精心科学设计,数量适度,层层递进;教师要有能力吸引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和总结。 3.开发创新探究实验的设想

(1)践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对教材中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得快》重新开发,创设探究“蚯蚓对不同的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实验情境。

(2)蚯蚓在“清水和洗洁精稀释液”两种环境下反应状态截然不同,时间短,效果明显。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探究的科学素养和自觉爱护生命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4. 关注课题的研究成果

(1)本设计得到了省级课题《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成果的大力支持。 (2)践行了两年来课题逐步形成的培养和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新理念,大胆尝试设计了这节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新授课。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正确把握科学知识点,确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首先,我们确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从幼儿周围生活中取材的,其实并不是涉及到高科技的深奥的内容才称之为科学,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让孩子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且必须着眼于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有整体性的连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孩子循序渐进地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逐步加深经验,最终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有较系统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选取的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应该是正确、简单、明了、不容置疑的,还要考虑每个年龄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由我们直接传授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认识,为孩子终身的学习,更为孩子学会生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先充分正确地把握好每个主题所要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是什么,本班幼儿能否理解这一概念,达到一定的要求,再确立具体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设计、确立了“怎样把不同的东西分开”、“有趣的磁铁”、“沉与浮”、“溶解”、“蜗牛”等一系列主题内容,让幼儿逐步了解、发现和认识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教育主题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内 1

容。这是因为孩子们天生好奇,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得更加积极主动,能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事实证明,由个别孩子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了一只蜗牛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掉进水里会死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二、提供能引发孩子探究并能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首先,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我们就围绕目标、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可以是废旧材料,不要只拘泥于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科学区、自然角里的材料的投放,有时候仅仅是小小的一条蚕、一片桑叶、一盒绿豆、一张晴雨记录表……,就为孩子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它就足以让孩子长时间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和天气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教师提供的材料还应考虑一物多用,可供孩子自由选择使用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如:我们提供铁锤、扳手等多种材料,让孩子砸核桃,结果有的孩子用扳手去敲核桃,有的用扳手砸,有的把核桃放在扳手里面把它夹开,有些用法连老师也想不到。可见,能一物多用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独创能力。另外,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材料要合适、恰当,让孩子易于发现事物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经验,如:教师提供榨汁器让孩子榨橙汁,孩子很快就发现橙汁榨出来了;提供透明的烧杯让孩子观察鸡蛋在盐水里的变化,孩子很快就看出鸡蛋浮起来了。教师可以根据

不同活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投放材料,来服务于教育目标和内容。

其次,在科学活动之前,我们还精心地根据每一个主题内容设计了相应的个人记录表,个人记录表一般是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所以教师提供给孩子的实验记录表要一目了然,让孩子一看就明白,

特别是小班的实验记录表,更要简单易懂,中班的记录表在难度上可有所提高,孩子可以画图、打“√”、写数字……,形式可考虑多样些,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们下了不少工夫,把记录表设计得富有儿童特点,色彩鲜艳,美观实用,如:科学活动《取橙汁》的记录表,教师把记录表做成橙子的形式,涂上橙色,让孩子在橙子里面画出取橙汁的工具和方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记录表,教师设计成鸡蛋的形状,让孩子在鸡蛋里面画出鸡蛋的沉浮变化,孩子的猜想记录,教师用图画来表示,实验的结果则用手的形状来表示,那生动的形象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动手记录的兴趣。

三、引导孩子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幼儿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做到:

1.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或方式来引入主题,形成鼓励孩子探究的氛围。

2.教师以有趣的情境引入,孩子的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并被教师所设置的悬念所吸引,这时候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让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都大胆地表达出来,能使孩子感到他们能提问,能发言,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为了认识磁铁的特性,教师设计了“谁是磁铁的好朋友”这一主题,并以“奶奶掉了针,拿不起来,请小朋友来想办法帮奶奶取出针”这一情境引入,引起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3.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并进行记录。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

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孩子们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录。例如:孩子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教师又鼓励孩子进一步猜想,如果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浮在中间。孩子们还把自己所想的鸡蛋在盐水里的位置贴在了教师准备的“烧杯”形状的大记录纸上,而后我们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说:到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4.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操作验证,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科学概念,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

如果只让孩子猜想,孩子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孩子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孩子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孩子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孩子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5.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引出新的实验。

当孩子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孩子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孩子们的观点,把一些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孩子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如:做完《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实验,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如果把熟鸡蛋

放在清水、盐水里会怎样?把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又会怎样呢?”针对孩子的疑问,我们先让孩子们讨论一下,然后再提出建议: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次实验来解决!这样无形中又为下次实验设置了悬念,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余地。

四、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动员家长支持科学教育,使家园同步对幼儿实施教育。

孩子们往往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反馈到家庭,因此,家庭也是我们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为了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动员家长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共同搜集最新信息资料,并为幼儿园提供科学知识上的帮助,我们于三月份召开了“做中学”项目的家长通报会,并开辟了“做中学”家长专栏,及时准确地向家长介绍“做中学”的进展情况,其中开设了“你了解多少”“请你帮忙”“反馈意见”“教学内容”几个小栏目,第一时间了解教育的反馈情况,力争家园同步协调地进行教育。同时,于6月份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在观摩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同时,分发“家长调查问卷”让家长真实地填写。多数家长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展,并与孩子一起在家里做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把实验中的发现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同伴一起分享,对我们工作的开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一篇:海洋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海洋能论文

热门文章

探索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