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有平常心

2022-09-25

第一篇:教育孩子应有平常心

用平常心对待孩子

禅城区南庄镇溶洲小学六(4)班罗佩妍

如果说什么教子心得的话,我可不敢当,如果要我写教子的体会的话,我只能说:用平常心对待孩子。

转眼间,女儿已经12岁了,渐渐地走进青春期了,个性渐渐彰显。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我有深深的体会。比如说,以前要她做家务呀、穿衣服也从来不论什么颜色和款式,也不会攀比风,只要你讲一句,她点头一句„„而如今呢,要把她的物品跟别人分享都难上加难,上街穿衣服东拣西拣,还有,她做错事你说她几句,她就瞪你一眼,嘟着小嘴巴„„唉!这都令我做爸爸充满了挫折感。

我对女儿的期望一直很高,因此,我不想她跟我一样,做社会的文盲。我小的时候,由于家里并不渴望有个有文化的人,因此我只能读到初三而已;小的时候,由于学校的读书条件比较简陋,并不像现在一样有电脑屏台,有空调„„因此,我对她比较严格。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你没有文化,根本不能在社会中立足,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我想到这一点,就认真对女儿进行教育。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也不例外。为了教育好孩子,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家教书。我希望我的女儿是个十全十美的人:聪明、善良活泼、勇敢„„但是,这都是我的联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小得不能在小的事。一天傍晚,女儿从学校回家,非常疲惫。只见她鬼鬼祟祟地把作业拿到房间去做,然后我

就悄悄地看了一下,只见桌上摆着一张语文卷80分。由于我对她的语文学习比较严格,一气之下,我冲进去,拿起她的试卷看了一下没有认真分析,就把她骂得狗血淋头。我还没有骂完,她已经呜呜的哭了。可能这次是她失手了吧。但是,我决不允许她失手。她一边哭着,一边说:“我也不想的,你也不用这样骂我嘛,而且,你根本不懂礼貌,没有敲门就冲上来骂我!”我一气之下,一巴掌拍下去,女儿大大地白了我一眼,把我推出门去。我愣了一会儿不断地想,想着我错了吗?

之后,我开始焦急地寻找这方面的正确对策。于是,我上网找了资料,也咨询了有经验的家长,也阅读了有关教育的方面的书籍.后来总结出“教子十不要”。

1、 不要 恶语。

2、不要责备。

3、不要侮辱。

4、不要压抑。

5、不要强迫。

6、不要威胁。

7、不要哀求。

8、不要抱怨。

9、不要许愿。10不要讽刺。

不仅仅这样,而且我也找到了一些唤醒女儿学习的欲望的方法。

1、 适当的时候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父母多在闲谈时讲述一些

名人奋斗的故事,可以激励孩子的仿效,刺激孩子的求学欲望。

2、 父母可为孩子订下学习目标,如有进步必须予以表扬,以增

加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3.及时鼓励将快取得成功的孩子,使其有成功感。

4.正确的运用批评和表扬。孩子行为不当,应婉转批评,必须赏罚分

明。

因此,经过上次的事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我给自己制定了一套教女方法,很简单,只有八个字:用平常心对待孩子。

经过思考后,我发现女儿身上并没有多大的毛病。她上次考的差,只因为失手,她早以为此责备自己了。我当时非常理解,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已经错了。如果当时对孩子说“不能怪你,考题太难了”这是宽容的父母看到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时说的一句话。孩子当时是多么好接受啊!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鼓励她,不应该使用暴力。是应该坐下来,启发诱导孩子去认识和寻找没有考好的真正原因。应给予暗示,促使其自我检讨,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这就是说服的过情,最后再鼓励。这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而且,专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总觉得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微笑,对他们的行为感兴趣。整天都摆着一严肃的表情,会令孩子们的心理对你产生以种恐惧,然而,他们的自信也减少了半。而且总不能让他们关在学习的窗口上。要让他们有适当的作息时间,要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在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邓小平爷爷也说过:“玩要玩得痛快要学习就要学得认真。同样,父母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成绩。有时考差了,破声大骂;有时考好了,也没有什么举动,从而,孩子们的自尊也会降低。我们身为家长的,也是同样以这句话:适量的鼓励和批评平常心对待。当然,当众骂孩子或打孩子,会使孩子难堪;最重要的,当然是跟孩子们结成朋友

啦,多了解他们的心事,多陪他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为伴.首先,每天晚饭之后,基本上做到与孩子1道上街逛逛,在安全的前提下,他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并适时融入他的活动,通过其所作所为,观察他,了解他,对其正确的行为给以赞誉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其不正确的行为,给予爱心教育,规范其行为.其次,每逢双休日,只要天气允许,尽量带孩子去城区看看,给孩子创造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孩子走出学校,家庭等有限空间,开阔孩子的眼界,即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相互感情. 这样就会有代沟了。

可能,很多的家长们都发现孩子们有这样的现象:马马虎虎。当然,我的孩子也不例外。不少孩子的马虎是从草稿开始的。所以,身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草稿不能太草。从草稿开始就要严肃认真。这有利于克服马虎的毛病。相信正在读书阶段的孩子们都有橡皮,其实橡皮,孩子就会认真一点。“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不仅要限制孩子们使用橡皮,而且还要他们学会自检,有了自检的能力,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

以上是我所以为的观点。我总觉得平平谈谈地教育方法比较适合孩子们。

记得有一次,女儿又测验了,她这次并没有像上次那样,但是只考了85分。对于我的要求说,还隔十万八千里远呢!经过上自次后,女儿再也不敢拿测验卷给我看了,我是从她妈妈口中得知的。我想,这一次要好好的想女儿谈谈。于是,我跟她谈了以后,她也明白我的苦衷。因此,我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冲动,抚摸着他的头,

跟他说说故事,并跟他说一些鼓励的话,好让他下台嘛。有时侯就跟他说说幽默的笑话,以舒缓他们在学习的压力。所谓“经一事,长一智”。我和女儿也共同有了进步,向蔚蓝的天空迈去。

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对于孩子,一平平常常的心怎样对待他们,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成长中的压力,适时,适量地去教导,摒弃作为父母的私心和欲望,顺其自然,更有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作为父母,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招雪梅

2006年11月28日

第二篇:教育需要平常心

──师范大学培训学习心得

以往了解台湾的教育,多半是透过媒体,感觉很远很高也很空。2012年12月份,我有幸参加“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培训”,培训地点就在台湾师范大学。培训学习期间,教授们的讲学没得说,精彩而富有哲理。从教育发展的政策、现状到教育国际化;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国际教育专业发展;从教学实践到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从两岸学生的现状到两岸城市小学生国际观察研究„„一个个专题让人兴奋,同时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的目标“成就每一位孩子”,“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相似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类似的教师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类似的学生现状“小学生在校人数减少”,“学生生活能力下降”。这都给两岸的教师交流研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两岸教育教学中好的作法都可以互相借鉴。

在短短的培训期内,台湾教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者以平常之心对待教育。一位刚入职的年轻人

师范大学培训学习期间,午餐和晚餐都是在教室里吃的盒饭,负责人是位叫俊彦的年轻人,他刚当完兵来台湾师范大学工作不久。第一次午餐他将盒饭一一发到每学员手中,在教室外放三个垃圾袋,就出去拿饮料了。学员们用餐后,将垃圾放进这三个垃圾袋,俊彦回来发现我们没有将垃圾分类,他腼腆地笑笑说:“没有想到大家这么快,这三个垃圾袋第一个是放可回收的垃圾,第二个是放一般性垃圾,第三个是放剩菜剩饭的汤。”他蹲下来吃力地将垃圾分类后送走。晚餐时,老师们按照他的要求将垃圾分类后分别装入三个袋中,但还是不到位,将小勺子之类小物件都顺手扔进中间的任何一个袋中。我去放垃圾的时候碰上俊彦正在用手把剩饭菜汤中的小勺子一个一个抓出来放入一般垃圾中。“俊彦,你真让我们感动”学员们赞叹到。“没事,这都是我应该做好的”他微笑着回答。我的心中为之一震:一位刚入职的年轻人,这样平常的小事,他做得如此认真,以“应该做好”为准则,还有做不好的事吗?他的行为与行动感染着我们,以后的用餐中我们自觉帮助俊彦发餐盒,收拾垃圾,整理教室,大家都收获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他的行为与行动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年轻人有这样认真的做事态度,是与他在校期间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行为与行动也启示着我们:作为老师,通过平常的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以平常之心从小事做起,将“应该做好”作为准则。

两位在山林小学任教很久的海归教师

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展览艺术廊、生能园区、蝴蝶走廊、空中花园和英语专科教室。了解了这所学校学生学习是双轨体系,一是正式课程和基本知识,二是生活中的经验系统,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经验和能力,应用在生活中。见我们对英语专科教室感兴趣,校长破格让我们进入教室看看学生的英文学习,学生分组在练习对话,老师在各组轮流参与。当校长介绍到有木国小两位英文教师,一位留美,一位留英,回到台湾在有木国小任教时间都不短时,我们中间有人都发出了惊叹声:“哇!难得!”英文老师面带微笑就站在学生后边朝我们点点头。记得11月份,网上关于清华博士选择当中学老师引发了大讨论,网友评论“大材小用”、“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我也深度思考过这个问题,答案还是不确定的„„在有木国小学见到两位海归英文老师,看到学生参加新北市英语读者剧场及歌谣竞赛获得7个特优、5个优等的佳绩时,这个问题瞬间就有了确定的答案,我心中豁然开朗:以平常之心认真做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那就是最好的选择,两位海归的英文教师用自己的海外学习经历和英文知识给孩子一扇与世界接轨的窗口,开阔了孩子的国际视野。教育需要学问,需要艺术,教师需要高学历高水平,但更需要一颗平常心。

多位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为学生做事的家长

12月25日上午,我们参访了台北市兰雅国中。这所学校建校1977年,作为台北市的名校,学校有很多特色,校园文化温馨和谐,课程设置独到创新,环境优美。最吸引我们的是这所学校的家长,不管自己的职位多高,不管自己的工作多忙,都抽空来学校,参与家长会,参与父母成长班,参加亲职讲座,为学生做事。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对于自己的孩子,兰雅国中的家长们设法利用午休时间到学校来与孩子交流,他们结合当今孩子的身心特点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亲情教育。家庭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因为它关乎生命、关乎成长、关乎成人,这些家长们将家庭教育迁移到学校,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以恬淡之心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对于其他的孩子,家长们更是尽自己所能关心帮助,每位家长每年少则几十台币,多则几千台币出资设立奖助学金,用于帮助“家境清寒者”、“家中突遭变故或有其他重大事由急需紧急救助者”、“午餐费缴纳困难者”,这笔钱由班级申请,家长会专人管理。每逢节日,家长们都会去学校与学生们一起度过,今年冬至节家长和学生一起搓汤圆的温馨画面还在学校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让我们流连忘返,家长们将自己的爱,以平淡的方式,流经学校,滋养到其他的孩子,滋养到孩子的整个世界。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教育好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各方都需要有一颗平常心真心相待,真情投入。

第三篇:当政应有公仆心

“公仆”即公众的仆人,比喻为为公众服务的人。也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周总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党员干部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珍贵一生的人。

自古至今,就始终将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学会做人、才能做事、方可为官”也就说明了这个简易且深哲的道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还曾用金子比喻官德人品,纯度越高,官员的品位就越高。

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我们身边的公仆典范如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曾传遍神州大地,激励着千百万个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再次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到了二十一世纪,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郑培民又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伟大的公仆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意义,是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这些公仆无不从工作中都体现出了自己是一名公仆的心。

“位尊不移公仆心”,细微之处见大远,从每个公仆身上都可以折射出领导干部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和政风官德。不论位多高,不论身在何方,一定要保持一颗公仆心,把人民群众时刻装在心里,要有平民意识,乐于平凡工作,保持平和心态,甘过平淡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真正的公仆,才能坚持深入实际,耐心倾听群众意见;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人清正,执政廉洁;做到务实为民、务实、清廉。的确,有了中高级和没一个普通的公务员都强化公仆意识,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才能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兴起。

所有党员都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古语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和牺牲,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辉煌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创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

切的胜利和成就,离不开我们党时刻“忧民忧”,始终坚持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因此,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切实解决群众观点问题,做到认识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使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水乳交融真正做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我们党和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不应有恨杂文随笔

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选择和我前妈在一起生活。那天,我和妈妈、姥姨去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参观,我的手机落在车里,并且开了静音。回到妈妈家是半夜十一点,才发现我爸给我打了六十个电话。

然后他给我妈打了电话,虽然没开免提,但他的声音就像无所不在的电磁波一样刺激我的耳膜。他质问:“我闺女是不是在你那儿?”

我妈说:“是。”

他说:“把她送出来!”

接着挂了电话。

妈妈皱着眉,又拨回去。我坐在沙发上,紧紧搂住抱枕,旁边坐着她的丈夫,我一直称为舅舅。

拨了好几次电话,终于能长一点时间说话了。

我妈说:“你这人什么素质啊,给你打电话你不接,一接通了就骂人,你想干啥啊?”

我爸说:“把我闺女送出来!她是我闺女!”

我妈说:“那就不是我闺女了吗?!我告诉你,我已经忍让你很久了。我走了以后,你跟闺女编了多少贬低我的谎话,你以为闺女一辈子都不会发现那是真的假的吗?闺女说了,你不是她亲生父亲,我也不是她亲生母亲,但你总归是她爸,我也是她妈!”

我爸说:“她有妈!”

我妈说:“哪个妈?”

我爸说:“她后妈!”

我妈说:“你真以为她后妈称职吗?我问你,她手臂上那么多伤疤是怎么来的?她后背上锁骨上那么多疤痕又是怎么来的?别人家闺女天天打扮得光鲜亮丽,我闺女连一件自己的衣服都没有!闺女说她不是你亲生的,这个消息为什么是她后妈告诉她,而不是你这个当她十六年父亲的人告诉她?我再问你,她后妈的儿子到底是怎么对她的,为啥我一问她她就说恶心?那个刘什么辉,爱留着你自己留着,别来烦我闺女!闺女早就想走读了,你为什么总让她住宿?她说想上补习班起码说了八百遍,你为什么不让她上?她放假你把她扔爷爷家之后,你知道她奶奶骂过她多少难听的话吗?她上初三,临近中考的那段时间,你有几天是在她身边陪她学习的?你说她有后妈,你以为那个什么妈真的称职?我告诉你,她肚子里的孩子没出生的时候,就告诉我闺女:‘以后我跟你爸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了,你就不要花我跟你爸的钱。’闺女才十六岁,她能承受得了啥啊?”

妈妈说着说着就掉眼泪了,舅舅赶紧示意她进里屋去说。我在旁边哭。

舅舅拍着我的后背,说:“这不怪你,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从来不会教孩子怎么保护自己,其实谁都没有错。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别总挂在心上,容易得病。”

我说:“有错,他有错。”

我也不是容易得病,而是早就病入膏肓,痛彻骨髓;我更不是为了治愈我的病而逃离爸爸和后妈,而是治愈完成之后才拥有逃离的勇气。

事情总算结束之后,我妈把手机拿给我。

我爸的声音很平静,说:“闺女,今天玩得开心不?”

我尽量压抑着哭腔,说:“嗯。”

我爸说:“今天爸爸找了你三个小时,你没接电话,爸爸太担心你了,所以才做出这么不理智的行为,希望你原谅爸爸。”

我说:“嗯,我知道。”

我爸说:“那,爸爸先回家了,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听你前妈的话。有空,多回家看看,看看你爷爷、二叔。还有你小弟。你们俩是亲姐弟,等爸爸没了,你们俩就是最亲的人。”

我说:“嗯。”

我爸说:“那爸爸先挂了。”

我说:“您早点回家,我小弟还需要您照顾。”

挂了电话,我始终不明白那句“你们俩是亲姐弟”的意思。问舅舅,舅舅说:“你小弟是不是你爸的亲儿子?”

“是。”

“你是不是你小弟的亲姐姐?”

“我……是。”

我恍然大悟。

后天,我从妈妈的水果兼零食店里拿了一盒茶叶、两兜水果去爷爷家。奶奶看见我的时候表情很自然,但是态度比以前好了不止千百倍。之后,我爸来了。我给妈妈发消息,想她来接我。

爸爸带我去院子里照相,在光与树之间。我保持着从小到大的木然,而他面容苍老,脸上带着酗酒之后的红,头发却一夜之间斑白。一夜白发并不是诗人的假话。他笑啊,眉头却紧皱,笑容与皱眉都是为了掩盖泪水。

他拍完照,双手捂着脸,仰头深吸一口气,我都能听见他喉咙里夹杂着哭泣的嘶哑声。他说:“闺女,这么多年,爸不知道你受了这么多委屈。爸心里对你有愧,爸这辈子都对不起你。”

这就是他从小教育我“做人要问心无愧”,而我越是长大,越是听不见那句“问心无愧”的原因吧。

我们哭着抱在一起,我说:“爸,我一直没怪过您,我知道这么多年您也不容易,我一直……一直都没怪过您。您好好照顾我小弟,就把他当成小时候的我。再过三年,我高考结束了,我天天把他带出来玩,他想去哪儿我就带他去哪儿,他想吃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他想报补习班还是课外班,我挣钱给他报。到时候我……”

回到爷爷家的时候,爷爷已经沏了茶,是我带来的妈妈买的茶。爷爷给爸爸倒了一杯。

爸爸端起杯子,好像手心有千斤的份量。我好希望他以“太烫了”为由放下来,但我看着他喝下了这杯他即将要拱手让给前妻的女儿送来的茶,而这茶还是他前妻买来的。

后来,爸爸给我发消息,说在我决意和妈妈生活的那一晚,他跑到二叔家,又喝了一夜的酒。他给我发消息说:“以后爸爸戒酒,好好照顾你小弟。”

那天晚上我们又是出去吃饭,我无意中抬头,月亮在夜幕中好圆。分别总是在月圆之夜。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但我再也不想回去。

我不得不说,妈妈家里的条件是我梦寐以求的。她在不错的地带开着水果店,随便拿零食美滋滋地享受,应该是很多小孩子的梦想;舅舅是高级工程师,尤其擅长物理,凑巧我最不擅长的学科就是物理。他也喜欢读书,可以和我一起探讨哲学与历史,而且前不久我就买到了心仪已久的中华书局印刷的二十四史全套。

中考成绩下来了,我的分数正好超越重点中学分数段18分,可惜数学考试还是没发挥好。不过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报补习班了。

昨晚,似乎我爸又和我妈说了什么。

我舅问我:“你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你觉得,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后,还会回到原来的家吗?”

我说:“如果她没有迷路,她就会回去。”

我为自己的机智喝彩。

第五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 能力训练点

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②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③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④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三、 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计划: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的P111,详细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文章是怎样回答老师上面提出来的问题的。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标出段落的序号。

2、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分析文章 1)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

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讲演稿,大家刚刚也阅读了文章,相信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 学生明确:“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或者回答文章注解里的意思。 教师明确:回答很正确。《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如果说“致知”是一个目标,那么“格物”就成了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一个途径。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句话的出处《大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文章。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会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就成了传统儒家极为推崇的经典“四书”。除“四书”外,儒家的基本典籍还包括我们刚刚谈到的包括《礼记》在内的《诗经》、《尚书》、《周易》、《乐记》和《春秋》。 其实,细心的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里告诉我们“致知在格物”,可是物究竟应当怎样格?事物到底要怎样探究呢?《大学》里是不是并没有讲明。

2) 进一步了解格物致知,通过学生的探讨了解格物的具体途径 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再进行印刷,后来毕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不断的实践提升了认识,才有了更好的发明?大家看到课本的封面,上面说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家知道吗?在这之前,曾有过若干不同的版本,老师以前中学念的课本就跟大家的不一样,每一次新版教材的发行都是教育家们以及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的尝试,在不断地尝试中使教材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无疑都看到无论是对梨的认识,还是对地球的认识;无论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还是课本的不断翻新,都体现着探究事物的一种方式,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明确:主动实践或者说尝试

教师明确:对,所以说主动的实践是格物致知的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看看你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都获得了什么认识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老师就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地难! 3) 理解在自然科学领域格物致知的途径

我们很多同学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以为自己懂了,都知道了,实际操作起来却常常不知所措。我们很多同学大都注重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身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在自然科学领域是行不通的。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我们今天学习的化学,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域,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

学生明确:通过实验

教师总结:对。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这一次次的实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何尝不是对自我的超越呢?敢于实验便用于创新,勇于创新便敢于超越自我。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

学生举例(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教师总结:很好。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国力强大的保障,使民族强盛的后盾,综观诺贝尔奖在科学方面的获得者,我们中国人能有几个?丁肇中先生就说过,中国有占世界1/4的人口,但并没有占世界1/4的科学贡献,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大家在课文中能不能找出这个原因呢。(提示:我们刚刚从各种事例中知道科学领域对事物的推究要经过实验,那大家仔细看看文章中谈到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及中国的学生注不注意实验精神的培养?) 学生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儿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教师总结:所以啊,无怪乎中国的科学创造发明、科学研究的数量不及其他发达欧美国家了。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些年我们的媒体上一直在谈论的高考状元在大学念书时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强,比方说,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就是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就是舆论经常谈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作者自己在文中就谈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请一个同学说说这个类似的经历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文章的第十二自然段。

丁先生在文中就分析到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文化背景。请大家看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这段话的开头就谈到“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于是“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便出现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的现象。那么究竟王阳明的思想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请大家看到文章的第3-5自然段。

4) 分析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

这里面谈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请大家找出这句话来。 学生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教师明确:回答得很正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就像《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是,请大家一起回答。

学生明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师解释:诚意就是诚实自己的意念,意念诚实了就能端正自己的内心,内心端正了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有了提高就能整顿好自己的家庭,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这样才能达到儒家的真正目的——平天下。我们看到所谓诚意、正心、修身是不是都注重个人的内心或者说是个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明确:是

教师总结:王阳明可以说就是这种思想的“铁杆粉丝”。所以啊,我们前面所说得王阳明的思想就可以用她自己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格物的。请一个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王先生格物的方法对吗?(学生)它成功了吗?(学生)原因何在? 学生明确:“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教师提问:对。那么作者在这里谈到阳明格竹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明确:真理不是内心领悟的。 教师提问:那真理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学生明确:对外界的探察。

谈到对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北宋诗人苏轼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画作“鸭戏图”题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吗?

学生明确:“春江水暖鸭先知。”

教师总结:大家都很聪明哈。诗的第二句说道,初春时节,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暖”是水的温度,“知”是鸭的知觉,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回到我们的王先生,大家现在应该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学生)对象是找准了,但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它还要讲究以各策略。那么作者认为的正确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竹子应该怎样格呢? 学生明确:“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 教师总结:回答得很正确。所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对竹子进行实验,但实验不是随便进行的,我们大家看到课文,找出科学的实验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学生明确: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需要一个适当的目标。

教师总结:所以从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需要实验精神,知道了中国学生大都缺乏这种精神,并且分析了致使这种精神缺乏的原因就是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那么作者认为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揭晓。 板书:亲身实践 探索事物(途径)

格物致知实验对外界的探察,积极有计划地探索 求得知识(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计划: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②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③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

1、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获取真知,并知道亲身的实践是格物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且还了解到自然科学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亲身的实验,实验精神的缺乏是中国学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的造成很大程度是由于传统教育对实验的忽视,因此便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没有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了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呢? 学生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

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

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其实,这就是丁肇中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通过实验求取知识,他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去格物,注重的是实践这一格物的具体途径。只有这样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现在我们回顾全文,看作者是怎样步步紧逼,运用那些事例和道理来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的。

2)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师图表明确: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对比)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可以看出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是: 学生明确:讲道理、摆事实。 教师提问: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论证的方法吗?

学生明确: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师总结:所以作者就通过以上事例旗帜鲜明地指出知识的求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不是自我检讨和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里所说的清谈就是指不切实际的谈论。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说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文章论述的主旨及其论述的方法了吧!那么大家可不可以为全文列一个阅读提纲来说明作者的行文思路呢?

教师明确: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吗? 教师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紧接着作者就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这个问题,即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要重视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作者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点出了我们在研究学术和应对世界环境的时候要靠实践发现真相,即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解决了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全文线索清晰,脉络分明。

其实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说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再比如说我们以前学习电脑都是从书上背下的操作理论,现在又能力的学校都增添了电脑上机课,同学们还可不可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具体体验啊? 学生

5)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我们回到课文,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念。同学们能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念的语句吗? 教师举例:“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各主题,“格物致知”。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说大家以后写议论文就要注意你可以做这样或者那样的解释证明,但不能脱离文章的中心。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所以说这是一篇立论性质的议论文。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就是它的论证过程要严密,它的语言也要求精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论述严密的前提。我们看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你能找出作者措辞准确的地方来吗? 学生明确:“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一句中的“大都”。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中“最”和“唯一”。 5)文章延伸、升华

我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同学们想想除了自然科学的领域还有哪些领域也需要我们“格物致知”的精神呢?

教师举例:人文科学领域,比如说考古学。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古物认真细致的探察或发现了某种书籍,或了解到某种社会制度。比方说以前我们都说埃及的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或者是法老王朝的奴隶建造的,但是考古学家们挖掘到胡夫金字塔旁边一个规模较大的集体住处,在这个住处中还发现了当时地位较高的官员,通过各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金字塔的建造时当时的平民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果不是考古学家们的积极探索,恐怕金字塔的修建过程现在对我们还是以个谜。 大家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教师明确:大家不妨想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你们的辛苦练习,怎么会有优美的舞姿呢?所以说啊,就是在大家的个人行动中,也时时刻刻表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应有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要通过实践获得认知,但是认知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家可以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所以啊,同学们我们强调要动手操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已有正确认知的获取。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摄取知识的过程,认知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获取的时候多一份辨疑的态度,并且不能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摄取,还要自己动手去做,在实践中加深自己的认识,或者证实自己的疑问。 6) 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 作业:

大家知道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并写成一篇小的议论文。 教师提示:比如说,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很多诗歌都是通过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具体探察才有诸多的神来之笔。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比如苏东坡格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对生活学习具体的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板书:

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问题:讲道理,摆事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谛 (提出问题)科学上要重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 议论特色:逻辑严密,语言精准。 漫谈式议论。

多种议论方式结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下一篇:检验科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