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2022-05-0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学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坚持真实性、实效性、客观性的原则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陷入了两大误区:一方面,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肤浅,刻意追求课堂形式多样,而忽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教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核心,淡化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得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德育素质堪忧。尤其是后者,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孕育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民族气节,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底蕴的精神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而由历史名人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

像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张骞矢志通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诸葛亮治理国家“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为国为民快哉赴死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凛然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地将他们的言论和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使他们在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他们进而联想到假如自己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不仅能让学生引以为骄傲和自豪,而且还可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们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通过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今天,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

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大多带来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中国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

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善于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帮助学生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指导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明辨是非,做好符合社会公德的小事,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使他们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L]

作者:宋明喜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中学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坚持真实性、实效性、客观性的原则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意义原则方法

歷史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科目,进行历史学习对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感情、生命价值、高尚品德的培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个性,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好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教育的教学任务,从而全面促进中学生的发展。

一、明确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先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应该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传承,从而激发起学生强大的爱国热忱。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国情,特别是认识近代以来列强的入侵、民族垂危的民族绝境,让学生认识到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豪情,自觉地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

(二)民族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民族团结的理念,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讲解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主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暂时的,融合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

(三)生命主义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前提,历史教学的重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结合生活中的故事,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和平的人。特别是在讲述历史上的战争时,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成千上万生命的死亡,在战争的进行中,无数平民百姓因为饥饿、疾病而死亡,社会发展严重倒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在战争中的渺小、脆弱,进而让学生更加的热爱生命、热爱和平。

(四)高尚情操教育

不管历史的进程有多么曲折,人类的生命多么苦难,人类的社会都迎来了美好的今天,这其中的密码就是因为有无数谦虚、诚实、坚强、善良的人物在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鉴别是非、善恶、美丑,并逐渐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使学生逐渐养成忧国忧民、报效祖国、求索攻坚、追求真理、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等的高贵品质。

二、进行德育教育应该坚持的几项原则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德育的真谛贵在真实,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说谎话,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真实性,而历史的本质属性也是真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不能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这本身也就违背了德育的要求,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

(二)坚持实效性原则

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必须是落到实处,真正让历史精神熏陶到每一名学生的心灵,转化成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要总是空谈口号和理论,而应该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将先人的高贵品质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多思考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会怎么办,应该怎么办,注重从小处入手,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入手,从而在点点滴滴的为人处世中养成高贵的品质。

(三)坚持客观性原则

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公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准,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待历史问题,应该全面的看待,善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的评述历史。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简单的采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处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单的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极端心理,就难以使优秀品格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只有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前因和后果,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心服口服,并自觉转化成为行动的力量。

三、进行德育教育遵循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学

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把古人和今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古人的精神传承到今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育是最好、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利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在讲课时选取屈原、岳飞、戚继光等典型人物,通过充分把握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操,感染学生,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像屈原,一心想使楚国强大,虽遭放逐,但依然关心国计民生,当听到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万分悲痛,自投汨罗江而死。而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更是将屈原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气质显露无遗,用悲剧的人生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自觉树立起富国强民的担当意识。

(二)丰富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

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有关历史的文献片和电影,让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再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如在讲述甲午战争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大海战》电影片段,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效果事半功倍。

(三)丰富课外教学进行德育教学

近年来,每逢历史大事件时,国家都会举行系列活动以进行庆祝,遇到此类事件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纪念活动,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历史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言而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认清楚历史德育教育的目的,遵循基本的原则,树立德育意识,深挖德育资源,充分将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并将德育资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倩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们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技巧,还要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气氛、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要从历史知识中学习优秀先烈的道德品质,并将其继承和发扬,这对于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而在其中贯彻德育教育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下我们所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工作。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订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案将这部分工作落实到位。以下笔者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对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 校园违法案例屡见不鲜

近些年“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之中,且该类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很多学生升入初中之后就已经离开了父母和家庭的庇护,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反映出的是学校、社会监管的错位,德育教育的缺失更是造成这类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拷问之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2.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历史课程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初中生的思想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德育教育更是贯穿于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历史是以史实为依据展开教学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更具优势。课本中的思想观点,历史人物的品德情操都能够对学生起到感染、熏陶作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更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学的重点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对历史教师来说,利用好现有的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必须要重视的一部分工作。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强化道德知识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进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初中历史课本中不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所秉承的信念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历史事迹,并对其道德行为进行基本的概述,优秀的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是丰富多彩的,大到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小到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等,这都有助于学生提高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其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还应当让学生学会辩证、着眼于全局看待问题的思考方式。我们不仅要判断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还要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道德行为能否推动社会进步。历史课堂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我们要先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点评,应该在课下做好备课工作,选择那些史料详细、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资料来供学生们参考。在实际点评中教师既要选择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选择负面的历史人物,通过这样的对比研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如近代中国遭遇外国列强入侵,同是处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爱国救国、奉献生命,有些人却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这两种行为形成的鲜明对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差别。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德育教育、讲解德育知识,那么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厌烦的情緒。他们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历史学习之中,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在强化德育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契机,抽象、空洞的德育知识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下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理解。相较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更容易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上的情节改编成历史短剧,以此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用这种方式将个人与历史的命运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3. 由历史教学的目的性出发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要结合不同章节知识点的特点展开德育教育。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依托于现有的教学理念,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落实这部分工作。要制订出完善的教学计划,将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考虑在内,深入研究教材,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将这部分工作落实到位。历史教学的目标体现在知识、能力以及思想认识等方面,将以上目标整合在一起,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落实好强化德育教育。

三、 总结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认可,历史这一学科中涉及的丰富的史料知识和真实的历史素材,在德育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教师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向学生们传递正确的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结合个人实际经验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贲志刚.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华少年,2017(18):90.

[2]崔国成.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178-179.

作者简介:

夏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南开路中学。

作者:夏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