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建设法治中国

2023-01-03

第一篇:初中政治建设法治中国

2016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九 建设法治中国 促进民主建设

命题角度一 《国家安全法》

材料一:高票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法律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法对港澳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提出原则要求。 综合设问

1.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国家安全的含义、基本内容及重要性

(1)含义: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基本内容: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国民安全。

(3)重要性:只有国家安全,民众才能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请列举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

(1)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反华势力;某些国家妄图霸占我国的部分领土,威胁我国的领土完整;日本军国主义复兴,解禁集体自卫权。 (2)国内:“藏独势力”“台独势力”“港独势力”;东突厥恐怖活动等。 4..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①保守国家秘密,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②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③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⑤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理想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材料二相关设问

5.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适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要求。 (2)为制定其他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奠定良好基础。 (3)有利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4)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

6.. 结合实际,谈谈青少年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法》?

(1)树立社会主义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学法守法用法。 (2)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关心国家大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勇于同破坏国家安全的言行作斗争。

命题角度二 依法维护消费安全

材料一:新《食品安全法》 央广网北京2015年10月1日消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

材料二:2015年6月11日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材料三:10万余吨走私冻肉销往全国部分“肉龄”达40年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缉查抓捕行动,成功抓获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 材料四:新《广告法》:明星代言的“紧箍咒” 新《广告法》于201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广告法》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代言药品广告,药品广告必须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如果代言虚假广告,广告代言人将受到行政处罚,3年内不能再代言广告等,为明星代言广告戴上“紧箍咒”。 材料五:“宰客”事件 对于2015年国庆长假,让网友最为愤怒的新闻,无疑是游客遭遇一系列的“宰客”事件。广元游客青岛遭遇“天价虾”一只38元;青岛再现黑店:螃蟹称重前拔腿,疑似强制消费; 设问

1.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主要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2.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1)能够为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2)有利于引导、规范食品企业守法经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3)有利于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如果你不慎购买、食用了问题食品,你打算怎么办?

(1)要求商家或生产者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因为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依法求偿权。 (2)向有关部门或媒体反映情况,要求对制售“问题食品”的商家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或曝光,防止侵害行为继续发生。

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表明了什么? ①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高度重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5. 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们应该如何做?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健全与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严格惩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2)社会:加强舆论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 (3)生产者(经营者):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依法生产(经营),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勇于并善于同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6. 请你谈谈对走私“僵尸肉”行为的看法

①走私“僵尸肉”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是一种违法行为;②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③缺乏责任意识,是一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负责任的行为;④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种非正义行为。

7. “僵尸肉”背后折射出了什么问题?

①部分行业利欲熏心,缺乏职业道德;②部分从业者,缺乏道德原则和法律意识;③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④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⑤国家质量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8. 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表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③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④党和政府致力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等。

9.国家为明星代言广告戴上“紧箍咒”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④我国正努力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10. 虚假广告欺骗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 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11.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有什么消极影响? (1)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是不诚信的行为,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是假恶丑现象,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12. “任何人不能代言药品广告,如代言虚假广告将受到行政处罚”。新《广告法》的这一规定有何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明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明星依法规范自身的言行;②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遏制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④有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消费环境;⑤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3. 怎样才能整治好虚假违法广告?

①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治理虚假广告提供法律依据;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②社会:大力宣传虚假广告的危害,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③企业:要坚持诚信原则,生产优质合格商品,不做虚假宣传;④媒体:发布广告应坚持诚信原则;⑤名人、明星:要珍惜自身的荣誉和公众的信任,谨慎代言;知法守法,做个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公民;⑥消费者:要学会理性消费,增强依法维权意识,积极举报虚假广告的行为。

14.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一颗话梅8.8元、一盘豆腐368元、纪念照一张200元等这一系列“宰客”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15. “宰客”事件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的什么原则? 诚信原则。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 16. 旅游中的“宰客”事件有哪些危害? 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其他合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正当权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旅游城市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产生信任危机,破坏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7. 旅游过程中频繁出现“宰客”事件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的旅游市场亟待规范;②生活中还有很多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④人们的诚信意识、思想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18. 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旅游中的“宰客”行为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②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③有利于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19. 为避免“宰客”事件再次发生,请你提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1)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3)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涉事企业。

(4)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掌握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

材料二:新《食品安全法》 央广网北京2015年10月1日消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20.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主要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21.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1)能够为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2)有利于引导、规范食品企业守法经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3)有利于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命题角度三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党的建设

材料一: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2015年6月26日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继续抓好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集中教育,继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查处各种腐败问题。同时,要在减少腐败存量的同时,坚决遏制腐败增量,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材料二:周永康一审宣判,令计划、郭伯雄被开除党籍。 相关链接:“猎狐2015”已抓获在逃境外人员214名;2015年8月10日,**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材料三: 201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斗争,确保把党章党规党纪落实到位。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守住纪律“底线”,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该条例被不少党建专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全、最严党纪”。 设问

1.我国为什么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加强党的建设? ①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②关系到党的先进性;③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实施;④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⑤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2.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4)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5)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请你为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坚持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3)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4)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5)加强法律监督和举报制度,鼓励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的“四点要求”说明了什么?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各级领导为什么要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 (1)“三严三实”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 (2)“三严三实”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三严三实”可以构建良好的法治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促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3)“三严三实”是促改革、谋发展的需要。“三严三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被严惩体现了我国实行哪一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7.严惩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腐败高官说明了什么?

(1)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只要触犯了法律,不论其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分子的坚强决心。 (5)公平正义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8. “猎狐2015”专项行动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9. 严惩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腐败高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利益,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青少年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做有法制观念的好公民。

10. 请你为更好地开展打击外逃腐败、犯罪分子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国力,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外逃犯罪分子;全社会要营造打击外逃腐败、犯罪分子的舆论氛围。

11. 为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做到学法、尊法、守法、护法。 (2)积极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勇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3)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12.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 “三严三实”的新要求?

(1)“三严三实”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 (2)“三严三实”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三严三实”可以构建良好的法治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3)“三严三实”是推进改革谋发展的需要,“三严三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4)有利于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有效性,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5)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4. 怎样落实好“三严三实”的要求?

(1)“三严三实”是行动遵循,要以严和实的要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三严三实”是精神引领,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三严三实”是行为规范,要以严和实的准则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15. 我们党为什么要反腐倡廉?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要反腐倡廉。 (2)反腐倡廉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反腐倡廉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有哪些?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⑥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8.假如你所在的县区要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把落实“三严三实”精神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制定整改举措,明确整改方向。

(2)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心声,把广大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整改落实打下基础,为提高活动成效奠定基础。

(3)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改进领导干部作风,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新跨越奠定良好基础。 (4)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使各项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5)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9.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被严惩体现了我国实行的哪一基本方略?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方略?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原因:①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有哪些警示?

①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不贪图小利,拒绝不良诱惑;②崇德向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③具有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④依法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公民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⑤谨慎交友,虚心接受师友的帮助和正确指导,知错就改;⑥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亲社会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21.《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4)有利于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有效性,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5)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22.开展巡视工作是在行使哪项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有什么意义?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应注意什么? (1)监督权。

(2)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3)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应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

命题角度四 完善法律制度 彰显宪法权威 材料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2015年9月2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为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明确审判组织权限,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责任制,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①,增强法官审理案件的亲历性,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履行审判职责,根据有关法律和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材料二:宪法宣誓制度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②,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③,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设问

1.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法治建设?

(1)重要性: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治国理政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必要性: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②我国当前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违背法治建设的现象;③只有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2.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请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提出你的建议

(1)国家:①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法治建设;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依法行政。

(2)个人:①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②增强宪法意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③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④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责任制,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履行审判职责”,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1)说明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

(2)我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4. 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有哪些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②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途径和形式;③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 为了确保司法部门做到公正司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①严格遵循法律,依法办事,依法行政;②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执法,不徇私情;③强化对司法执法的监督力度,确保司法的公正性;④公开司法程序和过程,增强执法过程的透明度。

6. 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1)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 (2)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3)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7. 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施依宪治国。 (2)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 (4)有利于宣传我国的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 8. 为了更好地响应宪法宣誓制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积极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1)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9.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10.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1)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 (2)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3)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11.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施依宪治国。 (2)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 (4)有利于宣传我国的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2)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3)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热点新题预测

1.右边漫画中的天价菜单侵犯了消费者的 ( )

①公平交易权 ②依法求偿权 ③生命健康权 ④知悉真情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2015年10月12日,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受贿、滥用职权案,认定被告人李春城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受贿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材料表(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我国打击腐败决不手软 ③打击腐败有利于从根本上制止腐败的发生 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70字的誓词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等要求。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 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宪法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 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宪法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对郭伯雄组织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决定给予郭伯雄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严重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材料表明 (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我国打击腐败决不手软

③打击腐败有利于从根本上制止腐败的发生 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2015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全文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行之有效的巡视工作方针和经验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说明( )

A.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严治党

B.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制定的目的在于 “治人”

C.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D. 新华社是我国的立法机构 6.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工作责任体系的核心是落实“两个责任”,即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重点是明确“三个责任人”,即党委书记是巡视工作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组织实施巡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巡视组组长是落实巡视监督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另外,该条例还明确规定,巡视组组长根据每次巡视任务确定并授权。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②人的一生会不断变换角色,人在不同的场合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说,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责任;③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

7.2015年9月2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有3个明显特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设计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强调遵循司法规律,按照司法权运行规律改革和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司法公信力不高等突出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目前在司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危害?

有些部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威信,也给国家的法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2)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使权利,维护国家利益等。

8.材料一:2015年7月17日,据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透露,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已因违纪被给予留党察看两年处分,并被取消副部级待遇。至此,初步统计,十八大后已有7名省部级官员因违纪受到处分,其中3人被开除党籍。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法律严厉打击腐败犯罪行为,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等。

材料二:自“猎狐2015”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和参战民警认真落实公安部决策部署,配合“天网”行动,强化措施、连续奋战,迅速掀起新一轮境外追逃追赃工作高潮。截至2015年5月31日,全国公安机关共抓获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214名。其中,缉捕136名(含引渡3名),劝返78名;属于涉贪腐案件的人员27名,专项行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战果。 (2)“猎狐2015”专项行动的启动与实施体现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哪些要求?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材料三: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公民必须要牢固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普遍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素养。

(3)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素养?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积极同违

第二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单元推进政治文明第6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框感受法治进程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感受法治进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包括(

)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周到的法律服务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下列哪个原则不是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宪法的作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 A.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C.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D.详细规定了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的具体行为模式 4.按照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我国宪法属于(

)。 A.成文宪法 B.不成文宪法

C.部分成文、部分不成文宪法 D.无法判断

5.《依法治国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的地位不包括(

)。 A.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B.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D.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6.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许多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10部法律和有关决定,其中《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等,处处体现了为民、 1

便民、利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上述材料表明(

)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制度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保障

D.我国开始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7.法律渊源即法律的表现形式,(

)是制定法的首要渊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要严格。 A. 立法法 B. 宪法 C. 经济法 D. 行政法

8.《依法治国决定》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新举措,其中对完善立法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

)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A. 推进制度立法 B. 推进广泛立法 C. 推进法官立法 D. 推进科学立法

9. 政府是法治建设、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加强法治建设,(

)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和重点。 A.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B.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C.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D.全面建设法制政府

10.新中国建国之初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1.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在立法法总则中增加了坚持立法公开原则,将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由“二十日”延长到“三十日”。这一修改旨在(

)

①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③坚持立法先行,引领社会发展 ④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清末

主导修律运动, 随着清王朝覆灭无疾而终。民国初年,

领导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中形同具文。(

)

A. 康有为;黄兴

B.沈家本;孙中山

C.梁启超;宋教仁

D.谭嗣同;宋庆龄

材料新法律法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以及新修订的《邮政普遍服务》自2017年3月1日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

13.新法律法规的实施说明了什么

14. 新法新规的出分和实施行何积极影响? 15.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经济界别的政协委员张某,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请结合材料三,帮助他完成这份提案。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 C

3. D

4. A

5.A 6.C

7. B

8. D

9. B

10.A 11.D

12. B 13. (1)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14. (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障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5. 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 案由:关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议 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则日益完善,价格、竞争、供求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但各种弊端也开始凸显:

1、国家层面: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市场监管方面过多采取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手段;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多;市场准入和竞争方面,还存在对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法律地位不平等。

2、市场主体层面:通过民事或行政诉讼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还不强;一些市场主体唯利是图、缺乏诚信,市场主体遵守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不强,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面临考验。 建议:

1、国家层面: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2)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3)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对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市场主体层面:

(1)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2)企业要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提案小组或提案人(签名):张某

【解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C项表述不正确,当选。 2.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基础,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尺度。效率和公正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效率并不享有优先地位。C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3.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但并未对D项的内容进行规定,它只是给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方式等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规范。D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4.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不成文宪法则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而且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我国的宪法属于成文宪法。答案为A。

5.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6.材料中每句话都与法律有关,“宪法”,《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极大地体现了法律保障社会民主的观点,故选C。

7.本题考了宪法和其他法律地位的区别,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理国家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领土的全境及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一国之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了革命胜利的成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题干描述的是宪法的地位。故选B。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提高立法质量,必须坚持科学立法。

9. 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和重点,A,C,选项表述错误。从题干中也可推断是法治政府。

10.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1.选项 ①表述有误,人大在立法中不处于主导地位,在立法法总则中增加了坚持立法公开原则,将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由“二十日”延长到“三十日”则体现了科学民主立法,以及提高立法质量,选项③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2.沈家本是著名的法学家,具有丰富的官场历练与谋略,在清末激烈的思想与权力交锋中,终于使得一系列与世界接轨的法律条文,得以问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由孙中山领导制定。故选B。

13. 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政策,结合材料可得:(1)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建设 5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14. 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障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4. 本题考查人民政协的职能,要求帮助这些委员完成一份提案。材料中涉及的行为主体是政协委员。提案明确从两个方面来提,一是国家层面,二是市场主体层面。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撰写提案要站在政协委员的角度进行。

第三篇:法治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

张晓云

杨建军

商洛市委党校

摘要:“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引导作用、补充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作用,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是值得的探讨的一个命题。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中国建设的三个层面;法治三权

中图文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九项重要议题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如何有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钱穆曾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因而从法治文化角度认识、着手探究法治中国建设当是事关长远又标本兼治解决当前社会矛盾问题的一个前瞻性的选择。

一、理解法治文化、法治中国

(一) 法治文化。法律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法治文化就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已经孕育而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民社会中逐渐孕育产生了的现代的平等、正义、自由、人权和诚信的观念,并且逐步演化为社会成员普遍具备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一种法律文化。”从法治文化的产生发展讲,法治文化应当是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当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全体市民对权利法律的认知、崇尚并受之支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而表现出的优秀的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从内容上讲法治文化应该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还有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秩序等价值理念的主体法治思维方式等 。目前在法治理论研究中,一切对法治内涵的揭示,对法治社会特点的表征和遵循原则的描述与总结,法治运行机制的建构和实践活动,诸如法治的价值目标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法治的实现状态等,都属于法治文化的内容。就法治文化具有的特点而言,它有时代性特点、地域性特点、先进性特点、开放性特点、前瞻性特点等,可以从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普遍实施权利本位法律制度、追求正义的法治思想、崇尚法治的公众心理等方面来提升中国的法治文化层次。

(二)法治中国。“法治中国”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和法治基本精神的“具体目标”。 按汪习根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法治中国建设。从主体层面看,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法治自觉、法治自信、法治自立、法治自强的有机统一;从客体层面看,法治中国是依法治权与依法维权的和谐有序;从空间层面看,法治中国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可见法治中国的建设务必从这三个层面着手才得以完成。而主体的法治自觉、自信、自立、自强意识都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锤炼,对客体、空间层面来说,没有法治文化作支撑,主体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在法治方面的需求和准确地判断、把握国际局势当中的法治主动权(包括话语权、治理权、发展权)。因而,法治文化与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状态,法治状态是法治文化在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显性表现,要确定二者的先后关系,无非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法治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

(一)法治文化对法治中国建设起引导作用,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文化的具体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部分中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是对西方宪政文化的积极借鉴和汲取;它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即要求解决行政执法主体权责不

一、多头执法的问题,解决行政执法缺乏程序性问题,这其实是对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程序正义即“看得见的正义”的践行;它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裁判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有益借鉴。总体看来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先进部分,它引导中国法治建设的方向,以便享有国际法治主动权,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国家在中国这个地理、政治、经济意义上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个具体实践。

(二)法治中国建设重在法治的显性功能,法治文化重在法治的隐性功能。从中国国家法制到法治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法治讲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稳定、普遍、公开、平等,其基础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宪政的表现。法治中国建设重在法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法官在具体判断一个行为或者一项事实是否合法时,是适用具体的法律制度,而当在前者不存在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文化,所以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功能的显性表现。法治文化,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引导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作出文化价值判断。当出现立法空白、立法冲突时,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判断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所负载的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基本理念,就可以为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提供指导,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推进。比如说曾经各地出现的“撞了白撞了”案例。1999年,辽宁省沈阳市就率先出台了《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行人横穿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机动车无违章,行人负全部责任,从而使“撞了白撞”首次以法规形式面世,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和争议。 但最后经过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讨论,使“撞了白撞”没有成为法律保护的一种行为。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修订)》交通事故处理部分,第七十六条第(二)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很显然这是权衡了车辆通行权和公民人身权的轻重而作决定的,显然是法治文化至少应该是中国公民对法治文化的一个普遍接受程度。还有比如现在的城管制度,立法上是空白,但对于流动摊贩的治理,城管部门采取禁止、取缔的办法,绝大多数市民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就摊贩的生存权与城市的环境比较来讲,不能为了保证优良的城市环境而剥夺了一部分人的谋生存权利。而这一点也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管理政策方面应当着重考虑的,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制度。法治文化,是法治隐含的价值理念(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一个更完整的体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曾经没有很细致的法律规章制度,公道却自在人心的原因!

(三)法治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库,法治中国建设为法治文化增加活力源泉。前面提到法治文化是一种优秀法律文化类型,它应当是萃取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髓,吸收了国际先进法律文化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具体相结合,如此它会对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起引导作用,亦如旗帜和道路的关系,它会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智库,为法治中国从老祖宗、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理念里获得理论上的支撑。反过来法治中国建设以其具体的法治实践践行法治文化,让每一个理念、每一种精神变得具体生动,变得中国化,也为法治文化增添鲜活的事例,比如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下的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的并存,会给我国的法治文化增添活力,也给世界其他国家践行法治文化的本土化提供借鉴。

三、如何从法治文化角度出发来建设法治中国

(一)以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汪习根讲法治中国的主体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法治的主体力量。法治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终实现人的法律素质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得以确立。一是对法律人主要是立法、执法与司法机关、法律科研院所、律师中介机构等专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进行高标准的法治文化教育,使其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率先践行法治精神。二是对普通民众做好民主权利意识、知法守法意识的教育,帮助其树立信法、护法的法律思维习惯。以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从事物发展的主观方面,即从内因上激活法治中国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以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政府方面,一是加大改革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法治文化建设制度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培植、激励、规范法治文化市场的发展,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二是加强法治文艺宣传。依托公共文化艺术团体、街道文化站等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作用,大力创作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并以法治文艺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法治文艺调演、巡回演出等活动,使之成为市民接受法律熏陶的主要渠道。三是开展法治网络宣传。积极建设法治网站,将网站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整体联动,适时链接,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四是其他多媒体的全方位宣传。

2、以十大法治文化宣教群体为抓手,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是建设国家公务员法治文化。对公务员采取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具体法律实务的操作演练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执法、守法水平。二是建设法治文化机关。在各机关,以“公平、正义”为主题,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打造富有机关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法治文化。三是建设军营法治文化。四是建设法治文化社区。在社区(村),建立完善法治文化宣传栏、法制阅览室、法律援助(服务)室、法制学校等传播阵地,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员、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团组织作用,以“法律进社区”为载体,开展法治文化系列活动。五是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在义务教育学校、大专院校,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夏令营、法制小故事讲演、法制漫画创作比赛、法制影视观摩、模拟法庭等活动,不断创新校园法治文化载体,增强互动效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六是建设企业法治文化。对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与企业依法自治、诚信建设、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相融合,通过设立律师事务部、法律顾问以及配备法制宣传专职干事、法制宣传员等举措,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企业”等法律服务活动,激发企业法治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七是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并以此为依托,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举办法制展板巡展、法治文艺演出,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咨询、发放法治文化宣传品、依法维权等集中服务活动,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教育。八是建设法治文化街区。在城区人口集中街区或商业街,因势利导地利用电子显示屏、广告灯箱、公交候车亭、警务幕墙、宣传画廊、宣传横幅等开展法治文化的宣传,通过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活动,形成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建立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街区。九是建设乡镇法治文化。借助原有设施,大量注入法治元素和文化特色,以古今法治人物石刻,法治名言警句、诚信格言壁刻、地雕,法治对联,法治书画展等形式,开辟法治文化景观路,搭建“法治文化大舞台”。十是建设家庭法治文化。夫妻之间互相督促做守法公民,做廉洁干部,对孩子要从小赋予法律基本常识教育。以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从事物发展的客观方面,即从法治中国建设的外因方面,包括法律制度的创设、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等做好硬件运行机制的完善、畅通,使得法治中国建设有抓手。

(三)以吸收、萃取法治文化理念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萃取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精髓。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很多有用的成分已形成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并且也有益于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应当予以保留。同时就文化本身而言有继承性特点,即文化的发展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应当是正确的法律文化历史观。

2、吸收国际先进的法治理念。比如方向教授表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志就是科学配置权力、有效监督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里没有这些,得借鉴学习,才能与国际社会接轨,在国际社会享有“法治话语权,法治治理权,法治发展权”。 以吸收、萃取法治文化理念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从事物发展主体的客观方面,即对我国老祖宗留下的法律文化精髓,古为今用,对国际先进的法治理念外为中用,总体是以文化优化文化,以理论提炼理论,形成更贴切、更实际的适合法治中国建设的法治文化理念,真正让我们做到“法治自信、自立、自强”,以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四)以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如2014年8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反腐败高层研讨会上,中方建议把追逃追赃作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重点内容。目前,反腐国际合作正由众多组织协力推进:一是由国际组织牵头进行合作,比如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二是区域性合作,比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三是双边合作,即国与国之间的合作。2003年制定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迄今为止治理腐败犯罪最为完整、全面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部国际法律文件,已有160多个成员国。还可以就法治问题突出的领域,比如青少年犯罪问题,恐怖暴力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等,达成国际性的共同应对意向书,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莫纪宏 “法治中国”建设的划时代意义 检察日2013.11.27 【2】 蒋传光

法治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新浪网 2013-12-16 【3】葛洪义:《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第347页

【4】汪习根 法治中国建设的三层解读

人民日报

2013.08.09 【5】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和谐江门

百度文库2009.11.11 【6】探讨法律文化在加强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百度文库 【7】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钟义见2014.6.17

【8】云书海 秦 娟 法治文化的内涵解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第四篇: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重要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国对于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稳进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国等方面进行了部分讨论。

关键字:法治中国,深化改革,法制建设,三中全会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是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法治建设新目标。“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法治中国”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欧美等现代化国家法治等比较完善,而在我国由于建国时短且部分历史原因,导致在改革开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和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因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维护国家稳定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

实行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目标,但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经济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实行依法治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精神文明、两手抓成为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工作重点。但是这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设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种常规作法是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号召广大人民学习。然而,在一个贪污腐化者、坑蒙拐骗者弹冠相庆,诚实守法者吃亏上当的社会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怀疑。事实上,在一个基本法律规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时代,让人们去学习先进模范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须先下大力气搞好法制建设。

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国就是指按一套相对固定的原则规范来管理国家,从而使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得以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运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动荡。 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制体系与军队、警察一样是保证社会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机制。而这种机制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显得尤其重要。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化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利益结构的变迁、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新贫与新富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贪污腐败、黑社会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和具体化,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则因此变得难以预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对秩序的呼唤理应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中,法制无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

中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2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合乎逻辑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对这一问题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在10月23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10月23号,全会闭幕当天已经发布了一个全会公报,与之相比,公报是关于依法治国的大纲和精神要旨的阐述,《决定》则是一部更全面、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路径图。

三、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坚持以法治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法治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国是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升级版。在当下中国,法治是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国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法治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是一国的根本规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宪章,国之根本法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各种基本法律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基本规范准则。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只有牢固确立和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在国家树立一个最高的是非判断标准,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预期,才能引导国民遵守规则、信仰法治。

法治中国必须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和实现私权利价值是现代法治的两大使命。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应将权力关进法律化的制度之笼,坚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监督权力,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公权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权利的属性,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私权,否则公权力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通过一个法治的政府才能实现,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的首要保障。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信访不断,多与依法行政不到位有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不管何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皆代表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方法或者态度,都涉及到公权力的运用,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而为;未得到法律授权的任何公权力运用都是非法的, 3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花钱买平安”、“摆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权宜之计,应予以坚决摒弃。

法治中国必须强化司法权威,保障司法独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公平正义实现的最后一道关卡。当民众普遍感到公平正义难以获得的时候,将导致社会不稳。理想的法治状态下,一切纠纷皆可通过司法获得解决,民众能够从司法获得最后的公平正义。司法要承担守护民众公平正义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须有权威,强化司法权威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权威来源于独立和公正,应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下大力气根除制约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就是对党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贯彻和落实。目前存在诸多如“信访不信法”等消减司法权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纠正。

现今,我们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这是巨大挑战,更是推动中国继续美好前行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形势和任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总体推进方略。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N].人民日报,2013. [2]李清伟.通过改革迈向法治中国[J].环球法律评论,2014,(1):19-22. [3]王紫零.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1):31-34. [4]姚忠伟.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论述与解读[J].山东青年,2014,(3):153-153,154. [5]邱成梁.法治中国与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4):79-83. [6]李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37-45. 5

第五篇:备课稿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任务。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描绘了崭新的蓝图,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最终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着具体的五个体系,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五是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完成六项任务,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四是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下面,我对依法治国的六项任务作一个重点介绍。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1)、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可以说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升级版,里面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总共有186项的新观点、新举措。其中第一项新内容就是,我们现在提出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们有个比喻,宪法相当于母法,其它法律都是子法,都是从宪法派生出来的,都要跟宪法保持一致,我们现在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中全会还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今后,凡是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公职人员,在正式就职时,都要公开向宪法宣誓,承诺遵守宪法,把宪法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宪法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也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因为,我国宪法郑重宣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新建立的宪法宣誓制度。

2)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四中全会谈到立法时,有这样一句话,“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我们在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提出“良法”这个概念,具有很深的含义,说明我们党已经意识到,法律也有良、恶之分,良法能实现善治,恶法只能带来恶治。如果一部法律的实施,不仅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反而把权力这只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到处咬人,随意侵犯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那么,它必定是恶法。既然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限制国家权力之法,那么,我们只有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才能实现良法善治。过去,我们出台的一些法规,曾经存在着与宪法相抵触的条款,比如,《收容遣送条例》、《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等,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却规定,无需审判,就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长达3年,还可延长为4年;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却规定,在没有经过合理补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权强制拆除公民所有的房屋,所以,在当时的法治环境下,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人大制定的《宪法》抵挡不了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老百姓手中的房产证、土地证抵挡不了开发商手中的《拆迁许可证》。虽然,现在这些法规都被废除了,但却暴露出我们在宪法实施和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在国外,有的国家是设立宪法法院,对违反宪法的案件进行审查并做出判决,而在我国,将来有可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一个宪法监督委员会,依法撤销或纠正违反宪法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以上讲的是依法治国的第一项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第二项任务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在谈到依法行政时,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现在出台了很多的法律,各种法律法规加起来将近一万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么多的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之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得不到很好的执行,那么,法律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没有权威,最终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心、失去对法律的信仰。它所造成的危害比没有法律更大。所以,四中全会十分重视法律的实施,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提出了许多新举措。 1)、健全依法决策的机制。

人们常说,领导就是决策,各级政府经常要对事关公共利益的事项做出决策,长期以来,部分官员随意决策,被老百姓讽刺为“三拍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执行、最后拍屁股走人,导致大量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上马,造成巨大的浪费。比如,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突出,现在每建造100万平方米的新建筑,就要拆除30-40万平方米的老建筑,很多都是处于正常使用年限甚至刚建成不久的建筑,居国家住建部的统计数据,仅此一项,就给我国造成5000多亿的损失,所以我们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浪费国。今后,如何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这是四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全新的命题。首先,我们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行政机关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这几个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而且,合法性审查是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决策之前先要看看,跟法律有没有相抵触的地方,有没有违法,如果不合法,就应该马上叫停,不得再进行下去;其次,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过去决策错了,也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现在不行了,要追究责任,而且是终身责任追究,不管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管是在职,还是退休,出了问题都要追究,而且责任认定不明确的,还要倒查,最后落实是谁的责任。 2)、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长期以来,公权力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特征。它首先表现在行政审批过多过滥上。行政审批制度的实质是政府管制,它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早期起到了维持市场正常秩序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这项职能依然过多地集中在政府手中,就会抑制市场活力,也容易产生腐败的寻租活动。从国家能源局煤炭司一个副司长家里,就可以搜出上亿的现金。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打一个招呼,他儿子的账户就可以进帐上千万,足以说明审批权腐败的能量有多大。因此,我们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就必须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界定政府的职权范围。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差别时曾说“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法治政府最基础的原则。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政府的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依据,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权,政府的权力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超出法定范围之外,政府就没有权力了,而对老百姓来说呢?则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只要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事,那都是老百姓的自由,老百姓有权自主决定做还是不做,行政机关只能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不能超出法律规定范围之外去要求公民履行义务。 当然,我们讲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并不是要削弱政府职能、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包括要理顺政府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解决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过去,政府部门之间往往是有利可图的事争着管,无利可图、吃力不讨好的事就相互推诿扯皮。今后,政府的职能更加明确,主要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政府不再干预微观经济,而是从宏观上加以调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欺诈违约行为不断发生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出现而没有受到彻底的追究,就不可能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目前,我们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比较低,很多私人老板只好带着大笔的现金去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也不信任谁。而在发达国家,用皮箱装着几十万美元做交易的,只有贩毒集团。三是公共服务;四是社会管理;五是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比如,水污染,以前河水可以淘米洗菜,现在连衣服也不敢洗,超过1/4的人喝不上合格的饮用水;比如空气污染,雾霾正在由华北向华东、华南蔓延,覆盖了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都是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新闻报道,10月11日,北京的PM2.5普遍达到了400,雾霾严重到对面看不见的程度,司机开车过了路口才发现闯了红灯,当然,这种情况下也不用当心被罚款,因为摄像头也无法拍清车牌号。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一半以上在中国;比如土地污染,我们的土地重金属污染极其严重,很多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仍在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保护职能单列出来,反映了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今年两会前对群众关注问题的民意测验中,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超越腐败排在群众最关注问题的第一位,试想想,如果一个地方遭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即使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再快,给人们的收入增加十倍,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这个地方。所以,习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我们在政府职能当中把环境保护职能单列出来,反映了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在2015年实施后,将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则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还特别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四中全会在推进司法改革方面有许多新亮点。 1)、去地方化。

过去,地方各级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管理体制,人财物受地方党委政府的牵制,不利于司法独立。为有效切断司法机关与地方的联系,四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同时,最高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还要探索设立垮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这是非常重大的改革措施,连宪法都要做相应的修改,因为我们现在的法院、检察院都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我国宪法规定,各级法院、检察院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对同级人大负责。现在要打破行政区划,设立法院、检察院,势必要涉及到宪法的修改。今后,司法改革的趋势可能是这样的,司法机关实行垂直管理,人财物不受地方的控制,而且,不再是一个省设立一个高级法院,一个地级市设立一个中级法院,而是打破行政区划,像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七大军区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个司法管辖区,一个司法管辖区设立一个高级法院,像一个军区要管辖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样,如南京军区要管辖六省一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上海市,一个司法管辖范围也要管辖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然后,每个司法管辖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中级法院,而不是一个地级市设立一个中级法院,当然,基层法院还是在县市区域基础上设置。从而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的干扰,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2)、去行政化。

行政机关最大的特点是下级服从上级,层层汇报,层层审批,而司法机关不同于行政机关,一个案件主审法官审理完之后,就可以做出裁判,因为主审法官参与了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理应对案情最了解,而且,主审法官作为专业人员,对相关法律依据也比较熟悉。如果也像行政机关那样,一个案件审理完之后,也层层汇报,层层审批,让没有参与审理案件的领导来审批、做决定,反而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也导致职责不清,所以,司法机关要去行政化,法官除了法律之外,没有其它的上级,正如四中全会提出的,要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审理案件就由谁做出裁判,谁做出的裁判就由谁负责,这样,实现了权责统一,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 3)、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终身责任制,一是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二是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决策终身责任制是针对行政官员,办案质量终身责任制是针对法官、检察官,有利于确保案件的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我国人治的历史非常漫长,人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传统上,中国人讲“三个大”,人大于法,情大于法,权大于法。在西方国家,一些公民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去找法律上的依据,看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或者哪儿没有错,他们是寻求法律的帮助,最后听从法律的裁判。可是中国人要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赶快找人,找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出现矛盾冲突包括官民纠纷,人们都是请律师、上法院,在中国却是信访和上访的重要原因。而有些领导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突破法律界限和牺牲他人公平正义为代价来息事宁人,必然导致新一轮恶性循环,破坏整个社会的法律秩序。这种“维稳”的方法就好比扬汤止沸,把锅里烧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暂时冷却下来停止沸腾,但是,锅底下的火还在燃烧,水一直在加热,过不了多久,水又会重新沸腾。目前中国年信访案件一直在700万至800万件,平均每天2万多起。集体上访居高不下。所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有把锅底下燃烧的柴火抽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好比釜底抽薪,是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中央已经决定,今后,凡是涉法涉诉的上访案件,一律走法律程序,信访部门不再接待和处理,就是对群众依法解决问题的一个引导。这次,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法的新的16个字,叫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提出关于法的16个字,叫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次我们讲的更全面,既有立法,又有执法,还有司法,最后落脚点在于全民守法。要求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过去,我们常常把司法领导干部也作为轮岗交流的岗位,甚至出现统战部长、市委书记出任法院院长的情况,使一些地方的法院院长既无司法审判经验,又无法学教育背景,今后,这种情况将得到彻底改变,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还要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法官、检察官正确适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这部分的内容也很多,我主要讲两点。 1)、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会不会依法办事、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优先挺拔使用法治素质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甚至调离领导岗位,从而,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形成明确的法治导向。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规党纪比国家法律更严,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特别强调,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这是反腐倡廉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我们党对反腐败规律的科学把握,过去,我们常讲要让干部不敢腐,如何让干部不敢腐呢?要让干部不敢腐,不在于我们的惩罚有多重,能把他们吓着,如果,一万个干部违纪违法,我们最终只能查处

一、两个,即使惩罚再重,很多人还是会有侥幸心理,比如,因受贿1000多万被判处死缓的甘肃省宕昌县原县委书记王先民,他受审的时候曾经对办案人员说,我以为反腐败是隔墙扔砖头,砸到谁,谁倒霉,没想到今天正好砸到我头上。再比如,山东省齐河县财政局原局长任居孟就这样陈述了自己由小贪到大贪的思想演变过程:“常在河边走,那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顺便洗个脚:既然洗了脚,干脆洗个澡”。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如果在干部违纪违法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查处,一百个干部违纪违法,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查处至少99个,那么,即使惩罚比较轻,也能产生很大的震慑力,不至于使他们发展到惊天大案的地步,既毁了干部,又给国家造成损失。可见,只有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才是对干部更好的保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等级下一篇: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