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2023-06-07

第一篇: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1.畜禽性能测定的意义、基本形式与方法

意义:

1。为家畜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 2。为估计群体遗传参数提供信息; 3。为评价畜群的生产水平提供信息; 4。为畜牧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5。为评价不同的杂交组合提供信息。 基本形式:

1. 根据测定场地可分为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2. 根据测定个体和评估对象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

3. 根据测定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 方法:

① 所用测定方法要保证所得测定数据具有足够精确性; ② 所用的测定方法要有广泛适应性; ③ 尽可能地使用经济实用的测定方法。

2、论述畜禽数量性状的改良原理

数量性状是能用数值表示特征的连续变异的性状。畜牧生产中大多数经济性状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表型差异不能明显区分,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数量性状不符合孟德尔规律,需统计学方法进行变异的度量。但就一对基因的变化规律仍然符合孟德尔规律。

每代遗传进展是每代的遗传改进量,即 子代的离均差(R),是亲代离均差(S)遗传给子代的部分。遗传进展与性状的遗传力有关, h2 = R /S。实际中,离均差是消除了环境因素的基因型差异,亲代离均差不能稳定遗传给子代,使子代的离均差小于亲代。把子代离均差占亲代离均差称遗传力 h2 = R/S。

畜禽数量性状的改良是以通径分析为基础的,通径分析是把一个相关系数分成许多组成部分,每个组分是或大或小的通径系数,从而确定自变量对依变量的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比较多个自变量对依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3、举例说明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和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畜禽遗传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六分之一,有 20 个物种共 900 个品种(类群),其中地方品种 540 个。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大多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如繁殖力高、肉质鲜美、产绒性能好、抗逆性强、药用、观赏、竞技等。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

1. 我国已建立健全了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实施的《畜牧法》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作了全面规定:建立资源保护基本制度;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调查制度;定期发布制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 制定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和保护名录;确立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和评估制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资源保护中的责任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资源保护,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对畜禽遗传资源出入境管理作了明确规定。 2. 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是鉴定、评估畜禽遗传资源,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论证及有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咨询工作, 协助完成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 开展畜禽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评价工作。 3. 初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专项实施的良种工程项目建立了 120 多个重点资源保种场、 保护区和基因库。 2008 年农业部公告确定了 119 个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抢救了五指山猪、矮脚鸡、晋江马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 有效保护了100 多个重点资源。国家家禽基因库保存了 28 个地方鸡种。建立的两个国家地方水禽资源基因库(江苏泰州、福建石狮)保存了 16 个地方品种。 4. 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九五”以来,国家审定通过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达 82 个,省级审定通过的达 56 个,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培育的鸭配套系有三水白鸭、仙湖肉鸭、南口1 号北京鸭、Z 型北京鸭。培育了一个鹅品种———扬州鹅。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国内鹅种资源育成的新品种。 扬州鹅体型适中,肉用仔鹅早期生长快,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含水量低,加工成品率高,适口性好。仔鹅在放牧补饲条件下,70 日龄平均活重 3。49 kg,舍饲条件下,70 日龄平均活重 4。02 kg。 种鹅繁殖性能好, 种鹅产蛋期平均产蛋 71。39 个, 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均在 90%以上。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保种体系不健全、保种投入不足、科学评价工作滞后

虽然我国确定了国家级畜禽保种场97个、保护区16个和基因库6个,但在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中,因为没有保种场或者保种场建设不达标等问题,还有50个品种没有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马、牛等大家畜的保护区建设数量偏少,就一个品种的保护工作而言,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和遗传物质交换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虽然目前确定的119个单位达到了国家级场区库建设的基本条件,但多数单位的设施设备陈旧、手段落后、人员老化、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对保存品种的种质特性发掘和评估不全面,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等保种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品种标准制定工作也滞后,在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中,只有23个品种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2. 发达国家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掠夺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如精液、胚胎、血样、DNA样获取我国的畜禽资源。北京鸭、太湖猪、番禹猪、梅山猪、枫泾猪、金华猪、狼山鸡、丝毛乌骨鸡、狮头鹅、南阳牛、鲁西牛、同羊、内蒙古白绒山羊、关中驴等一批品种特性优良的地方品种通过贸易、国际合作、非法走私和窃夺等途径被外国攫取,带回国内进行品种培育和资源开发,新品种再输入我国,如烧制北京烤鸭的原料樱桃谷鸭就是英国以北京鸭为亲本育成的。因此,忽视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安全与主权。

3. 部分地区的资源状况尚未阐明

迄今为止,我国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畜禽资源系统调查,发现了一些独特的畜禽遗传资源,为进行系统保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资料收集的缺乏,一些偏远地区的资源状况尚不清楚。例如,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畜禽遗传资源独特,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过程中,地方虽上报了一些资源,但由于缺乏相关资料,部分物种的同名异种问题仍待解决。 4 .经济利益的驱使降低了遗传资源保护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下单纯追求产品专一化和高产化,而忽视了其独特的生态意义和资源特性,以及对地方家畜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如某些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导致我国许多传统的优良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数量减少,甚至导致个别畜禽品种资源的灭绝,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数量稀少且缺乏商品价值的品种受到更大的威胁,如八眉猪、三江牛、帕里牦牛、伊吾马、金阳丝毛鸡等。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对策及建议

国家应该适当增加保种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筛选和利用等工作,改善保种设施、丰富保种手段、增大科技含量、提高保种效益;切实搞好科企合作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市场和科技的问题,离不开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联姻。完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保种工作,建立我国主要畜禽的优质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一批优良地方畜禽原始品种和种质的素材,加强对畜禽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全国和地方家畜多样性信息网络监测中心,设立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继续深入开展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不断推进畜禽品种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现有品种资源的潜力,建立高效的畜禽资源开发与生产体系,开展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是全球的财富,受益于全人类。通过开展畜禽资源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畜禽品种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够促使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专门化品系的培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的要点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专门化品系的出现,是随配套系杂交应用而生的,它是现代化动物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概念

所谓专门化品系是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是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育成的,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指定位置,承担着专门任务。

二、专门化品系的优点

1.有可能提高选择进展 生产性状和繁殖性状这两类性状分别在不同的系中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比在一个系中同时选择两类性状其效率要高些,特别是当性状间呈负遗传相关时。

2.专门化品系用于杂交体系中有可能取得互补性 在作为杂交父本和母本的不同系中分别选择不同类的性状,然后通过杂交把各自的优点结合于商品代个体上,从理论和实践看,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建立专门化品系的方法有多种,在不同的配套系中其建立方法有别,主要有三种,即系祖建系法、群体继代选育法和正反交反复选择法。

杂种优势利用

重要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亲本的表现,达到生产要求。它与培育纯品种为目的的杂交育种不同之处,在于选用亲本、配置组合时特别强调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

无论动物或植物,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植物,除亲缘关系较远的类型外,杂种一代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比其亲本生长旺盛、富有活力、抗病虫和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强、适应性好,因而产量较高。由于杂种具有细胞分裂快、活性强、生物代谢效率高等特点,它在形态、生态、器官、组织、生理、生化等一系列性状指标上都较优越。但优势表现的程度常因不同物种、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性状而异。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趋向是:①继续探讨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规律;②寻求更简便有效的去雄机制,并改进制种技术;③利用单倍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加快自交系的选育进程;④培育由遗传控制的完全(或接近完全)无融合生殖系或利用其他机理固定杂种优势等。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义、现状和具体措施。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义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点,也是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其目的就是动员畜牧兽医部门和广大养殖场(户)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畜禽养殖水平。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状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已建立数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畜禽规模养殖场。

(2) 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畜禽养殖由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粗放型传统养殖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

(3) 治污能力不断增强。严格“六分离六配套”标准,从而实现人畜分离,雨污分离,粪尿分离,料水分离,大小分离,强弱分离。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新建了一大批低排放、低污染的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清净水源、清净家园、清净空气的“三净”工程,使粪便直接排放水源、露天堆置等现象得到进一步控制。

(4) 技术应用不断推广。按照“及早规划、强化培训、打造样板、推行标准”的技术路线,生产中更多采用电脑自动配给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自动控制光温等技术,推行沼气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全面实施种养结合、以肥还田等生态循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

(5) 防疫手段不断改善。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大多采取多点生产技术,全进全出,建立了一套防疫、消毒、管理制度,修建隔离设施,硬化场区道路、改扩建消毒池,强化消毒室、兽医室等,严格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 具体措施:

(1) 从业人员资格化。了畜禽养殖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随着畜禽养殖业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还要求畜禽养殖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2) 场舍建设科学化。首先,畜禽养殖场选址应遵循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在一些与公众生产生活相关或受保护区域修建。其次,养殖场选址要较为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场区规划布局应本着“因地制宜”和“科学合理”的原则,统筹安排。

(3) 生产经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场主要根据自身实力、饲料来源、土地资源、市场行情、产品销路以及卫生防疫等条件,结合畜禽头均效益和总体效益来综合考虑确定畜禽养殖场规模大小。对于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决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大规模超大规模,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 生产技术标准化。养殖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饲养管理水平和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内容和范围,制定出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养殖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

(5) 生产管理规范化。养殖企业有了制度、规范和标准,各项事务才可能在规矩中运行,使养殖企业在有序、合理、和谐中运作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管理应具有连续性,不能因生产管理者更换而变化,要变经验管理为规范管理,从而整合出效率和效益,明确员工职责与任务,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管理环境。

(6) 疫病防控制度化。要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树立群体预防的观点,建立积极预防的意识,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观点;要认识大多数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应多方协同来保障畜禽健康,而不是单用一种手段来控制疫病的发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改善饲养环境和保持畜禽内环境的平衡,以达到全面预防疾病的目的。重视对畜禽的健康监测和系统防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畜群的综合防制措施,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

(7) 生产环境生态化。遵循生态学规律,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发展健康养殖。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根据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合适的养殖规模,做到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产业链条,解决养殖场的排污问题,顺应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使养殖业成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行业。 (8) 生产产品品牌化。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经济价值或经济功能主要集中在提升畜产品竞争力,推动畜产品经营企业创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优化重组资源和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因此,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经济价值,不仅体现在给自身和整个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体现在其带来的经营理念的变化。

(9) 生产记录档案化。完整的畜禽养殖档案, 一是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重要依据;二是规范畜禽生产过程、严格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三是落实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有效途径;四是发展品牌畜牧业的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畜产品生产主体法律意识。畜禽养殖档案保持着原始性和系统性,通过记录档案可以查找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践证明,用好畜禽养殖档案、用活畜禽养殖档案,可以推动畜禽养殖企业稳步、健康、协调、快速向前发展。

(10) 监管常态化。应落实养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养殖环节监督,全面落实畜禽养殖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严把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质量关,建立健全执行兽药、饲料监督巡查制度, 监督畜禽投入品等多个环节监督。强化畜禽疫病防治体系,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强化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严厉打击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保证饲养动物卫生安全。把好产品源头关, 加强屠宰加工环节驻厂监管,对屠宰加工实行全程监管。加强市场畜产品监管,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依照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以身试法、违反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危害群众安全的不法分子。

第二篇: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的自我鉴定

岁月匆匆,珍贵的研究生三年的美丽时光就快结束了。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硕士毕业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回想三年走过的路,有得也有失,有必要总结一下这三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求是、求实、求新、求精”,这是扬州大学的学校精神,也是我个人的奋斗目标。

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尊重社会公德,笃守诚、信、礼、智的做人原则。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党校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在三年研究生生涯中,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我都坚决贯彻踏实勤奋,诚实向上的人生信条,努力不懈的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全面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求学期间, 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工作取得进步的动力。在作物遗传育种这个知识的殿堂里,我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并获得较好成绩。此外,我选修了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数量遗传学、专业英语、基因组学、常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日语等课程。不仅开阔了我的知识面,也为将来踏上社会,适应各种工作要求打下了基础。现在我擅长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及做统计分析,其他统计分析软件如sas、spss、dps和das等也比较熟悉和能够使用;此外,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之中,我觉得学得越是深入,就越感到所知甚少,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推动我锐意进取,更上一层楼。我热爱所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努力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年来,我把一本统计书看到滚瓜烂熟,并且用matlab和sas软件将书本上所有例子都做成可以直接执行的程序。为了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论坛里主动提出帮大家分析数据,并且成功帮助各个专业的人分析了各种统计问题。此外,我还自学了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阅读英文报刊,拓展了科普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工作上,我积极协助导师的工作。对于我的研究,我一丝不苟,认真踏实,勤奋刻苦。我的论文很有创新思想,是靠坚韧的毅力实现的。我参加了两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协助两位老师的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批改作业、答疑及辅导,得到两位老师的好评和学生的爱戴。

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这些都是我将来工作的重要本钱!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了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积极参加从班到系、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

时刻关心同学的身心,与大家关系融洽。我乐于助人,待人热情,努力为同学服务,主动帮同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天大地大,世界永无尽头,虽然三年中,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尚浅,还需要虚心向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我深知,学校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还要继续努力。我也深信机遇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第三篇: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中国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82万吨,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渔业总产值2928亿元,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不足百分之二上升到百分之十二以上,水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2001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2726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百分之二十九上升为百分之六十二。而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产量只占到百分之二十,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中国率先完成了渔业由捕捞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相当于人类食物生产史中由"采摘型"向"农耕型"、"狩猎型"向"畜牧型"的转变。

我国的水产养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由于水产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促使新产业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格局。继20世纪5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巨大发展后,海带、扇贝、中国对虾及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养殖技术的发展,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引进、驯化、人工培育等方式,一大批生长性状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品种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对优化养殖结构,发展“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养殖苗种人工繁育方面,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为代表,我国的苗种繁育技术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多数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基本可以解决,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以沿袭淡水鱼繁殖的方法,在

许多种类上取得成功。但对一些重要的养殖对象苗种人工繁殖技术尚难以解决,有些种类虽可以人工育苗,但产卵亲体还必须依赖捕捞野生亲本。

我国的水产养殖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水产养殖的品种基本上是野生种的训化和直接利用,人工选育出的良种很少。这很少的品种中又主要集中在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藻类等几个种类中,导致良种的更新速率极低,大部分养殖鱼类都是野生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下我将用几个实例来说明我国水产育种方面的进步。

王卫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黄颡鱼的驯化和鱼种的人工繁育。这是我国对于野生鱼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野生鱼类的驯化的一个典型事例。黄颡鱼是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鱼类,从我国最北边的黑龙江省到最南边的广东省都能找到它的足迹。黄颡鱼的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国的科研条件还不是很好,但是王卫明教授和他的团队有自己坚守的信念——让黄颡鱼成为渔民增收的一个手段。就是在这样一个信念的坚守下,他们完成了湖北几大湖的种质资源的调查与采集,并且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黄颡鱼的种质资源他们每天夜里轮流坚守在武汉的一个鱼类交易码头,等待收购渔民从不同地方打捞起来的还没有死亡黄颡鱼,凭着这份坚守的毅力他们出色地完成了黄颡鱼种质资源的采集。接下来就是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了。人工驯化进展的很顺利,但是人工繁育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由于初期缺乏经验,不知道黄颡鱼的鱼卵的粘性卵,也没有孵化粘性卵的经验,导致第一年的繁育失败。但是王卫明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认真总结教训,大胆探索制作并采用了新的孵化工具,从此他们的研究就进入了正途,很快就完成了黄颡鱼的人工繁育。

当然此时的他们也没有满足,他们将这一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精简,优化,使得黄颡鱼的人工繁育更加简单,更容易成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鱼苗。从此以后黄颡鱼就进入了人工养殖的队伍。

但是黄颡鱼容易患病,这严重地阻碍了黄颡鱼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传统的人工繁育分技术下是无法解决的。所以黄颡鱼的育种要想有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借助新的,更加有用的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所以黄颡鱼的育种还需再接再厉,同样我国传统的鱼类育种也要再接再厉。

团头鲂的育种相比于黄颡鱼的育种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团头鲂就是享誉大江南北的武昌鱼,它的名声虽大可是人工繁育却不易。这主要是因为团头鲂的育种年限相当长,性成熟比较晚。当然早期的科研经费不稳定也直接导致了团头鲂的人工繁育一直没有突破性的的进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我们对团头鲂的认识更加深入,因为团头鲂的育种时间的拉长使得新一代的育种技术可以运用于其中。传统的育种方式中无论是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还是性别控制育种其根现代的基因工程育种相比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团头鲂的育种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我校现在已经完成了团头鲂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现在正在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工作,这必将成为我国水产育种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带领我国的水产育种开启全基因组时代。

团头鲂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指导相应的育种团队进入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以此来克服传统育种技术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帮助科学家找到开启控制团头鲂食物转化率、生长率、抗性、繁殖力、肉质甚至是成熟年龄的钥匙。

当然新的路并不一定就是好走的路,虽说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育种技术中的局限性与滞后性但是分子育种技术也更加难以掌握。这需要我们的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目前我们学校水产学院

的教授们运用最多的就是微卫星辅助标记育种(SSR),运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从而更加高效便捷的控制鱼类的性状,使育种工作事半功倍。当然,微卫星的应用还不仅于此,它可以应用于更加高效便捷的进行鱼类的“亲子鉴定”,使团头鲂的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更加容易操作。

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己任的院校,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科学研究。鱼类育种相关方面原理的研究也是不能放松的。其中我们学校水产学院的老师利用斑马鱼这一模式生物来进行鱼类育种以及其他方面原理的研究。

斑马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热带鱼类。它体型纤细,成体长只有3-4cm,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就可产卵一次。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速度快。由于斑马鱼个体小,养殖花费少,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繁育,且具有许多优点。斑马鱼由于养殖方便、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宠。利用斑马鱼,可以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揭示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可以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和肿瘤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可以建立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模型,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的重大问题。经过30多年的应用研究和相关系统的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纯种品系建立起来,斑马鱼基因数据库也已经建立、里面的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技术都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式之一。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因此

它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由于斑马鱼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学家很容易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极其发育的影响。此外,雌性斑马鱼可产卵200枚,胚胎在24小时内就可发育成形,这使得生物学家可以在同一代鱼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进而研究病理演化过程并找到病因。

鱼类育种之所以没有作物育种发展那么迅速是因为大部分鱼类育种年限比较长,而且鱼类比较容易患病,并且患病后不易治疗。这是长期以来鱼类育种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期待着新的育种技术的开发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系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第一批在国内本专业领域被批准设有博士点的国家重点学科,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项目建设学科。本学科设有国家家禽测定中心、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子及生化遗传实验室、计算机室、细胞遗传实验室、果蝇与赤拟谷稻实验室、动物繁殖实验室。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值人民币约1000万元,其中包括DNA自动测序仪、显微操作仪、脉冲场电泳系统、图像分析系统、工作站计算机等大中型设备。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低温生物学实验室、显微操作实验室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显微操作仪系统、PCR

仪、自动冷冻仪、荧光显微镜、腹腔内窥镜、体视镜、CO2培养箱和超净工作台、低温离心机、超低温离心机、Milli-Q超纯水仪等大型进口仪器设备。具备从事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和生化遗传学、家畜繁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验条件。可承担所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畜禽育种的理论与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动物繁殖生物技术。本系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其中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副教授10人。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者4人,在国内一级学会任副

理事长以上者2人,在国内二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7人。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973”、“863”、“跨越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4100余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共15项、国际专利1项、国家专利2项。培养博士45人,硕士50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培养博士后7名。

教改项目:

《家畜繁殖学》校一类课程教改项目建设(2001~2003)

《家畜繁殖学》北京市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002~2003)

《动物生殖生理》校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03~2005)

获得美国专利 1项:

DNA markers for pig litter size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项:

(1)简单高效胚胎玻璃化冷冻解冻方法

(2)一步法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 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本系人员出国合作研究、进修和参加国际会议50余人次,应邀到国内其他院校和单位作学术报告或讲学或技术指导共40余人次。1997年与国家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动物生物技术国际会议,有近20个 国家的约300名从事动物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2000年再次与国家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举办了中欧动物生物技术研讨会,有来自10余个国家的约80人参加了会议。2003年12月又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动物功能基因组学与体细胞克隆国际会议。来自10余个国家的约30人参加了会议。这些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对本系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本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特聘教授岗位:

本学科在“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方向”与“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方向”均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拟招聘年龄在45周岁以下,能从事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国内应聘人员应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外应聘人员应具有相当于assistant professor职称(需有证书);能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数量遗传学与

动物育种”或“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之一讲授任务的科研工作人员。受聘者将主要从事“数量”或“分子”方向之一领域的科研工作。受聘者的工作目标是:至少在上述的一个研究领域或分支领域中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李宁教授作为第一批授聘人员成为我系的特聘教授。 动物繁殖研究方向:

动物繁殖研究方向拥有“211”工程建设项目─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低温生物学实验室、显微操作实验室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显微操作仪系统、PCR仪、自动冷冻仪、荧光显微镜、腹腔内窥镜、体视镜、CO2培养箱和超净工作台、低温离心机、超低温离心机、Milli-Q超纯水仪等大型 进口仪器设备。目前,主要从事哺乳动物卵母细胞/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及机理的研究;猪、牛、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细胞克隆和单精显微注射技术研究;哺乳动物配子发生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特种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及家畜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推广。

第五篇: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教案

一、课程名称:

生物多样性

遗传学

二、教学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90,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过程中遗传与变异的科学,本课程的主要任务讲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规律,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的改变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新成就;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说明和解决有关遗传学的一般问题。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得到初步的训练。

六、教学重点:

以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病毒的遗传分析,细菌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遗传物质的改变等的遗传分析基本内容为重点,基因精细结构、遗传分析,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与进化做简要介绍。

七、主要先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遗传、变异及遗传学的概念。

2. 熟悉遗传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3. 了解遗传学各分支学科的概念,并能正确认识遗传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遗传、变异及遗传学的概念

2. 遗传学的发展:简介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遗传学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 了解遗传学对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

【目的要求】

1. 掌握显性和隐性的概念的概念。 2. 掌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表型与基因型的概念。

3. 熟悉性状的分离及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的科学解释,分离律的实质以及分离律的验证(测交验证)。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孟德尔简介,豌豆杂交试验。

2. 显性和隐性的概念的定义、分离现象。

3. 孟德尔的假设和验证,配子形成时发生分离的证明。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目的要求】

1. 掌握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孟德尔对性状自由组合的科学解释以及;

2. 掌握自由组合律的验证(测交法,F3测验法,自交法);

3. 熟悉两对以上基因自由组合的遗传分析。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 自由组合的解释。

3. 多基因杂种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概率的定义及概率的两个基本法则。 2. 掌握用概率的方法来分析遗传比率及卡平方测定方法。

3. 了解二项式展开式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概率:定义及相乘法则和相加法则。

2. 二项展开式。

3. 适合度测验。

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特点及其遗传学意义。

2. 掌握植物高等植物及真菌的生活史;熟悉受精过程的生物学意义。 3. 熟悉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平行关系

4. 了解细胞的结构、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及超微结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简单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特点突出其遗传学意义。

2. 动、植物的生活史、真菌类的生活史。

3.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自学内容

1. 细胞:细胞的结构、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及超微结构。

2. 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四章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目的要求】

1. 掌握基因与性状的复杂对应关系以及遗传性状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认识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 掌握复等位基因及复等位现象的概念,理解人类ABO血型的遗传,

3. 掌握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上位作用、抑制作用),基因互作各种类型的分离比。

4. 了解致死基因及致死效应的概念

5. 了解母子间的血型不相容;自交不亲的遗传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性状的多基因决定,基因的多效性,表现度和外显率,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 致死基因的定义。

3. 复等位现象:复等位基因,孟买型与H抗原,Rh血型与母子间的不相容,自交不亲和。

4.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互补基因,修饰基因,上位效应。

第五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目的要求】

1. 掌握性别决定的类型及性别决定机理。 2. 掌握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隐性基因的伴性遗传;显性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

3. 熟悉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概念

4. 了解环境对性别分化的影响及性别分化与内、外因素的关系。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性别决定: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的方式(XY型、ZW型)。

2. 伴性遗传: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假设、验证)。人类的X-连锁遗传,人类的Y连锁遗传,鸡的伴性遗传。

3.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果蝇X染色体不分开现象。

4. 其它类型的性决定:简单介绍蜂的性决定。

5. 人类的性别畸形(略,在染色体畸变中讲述)

第六章 染色体和连锁群

【目的要求】

1. 掌握连锁与交换的概念,掌握交换值的测定以及基因定位的方法(两点测验法、三点测验法)。

2. 掌握真菌的遗传学分析、四分子分析、着丝粒作图和链孢酶的遗传分析方法。

3. 熟悉并发率与干涉的概念。

4. 了解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制以及与自由组合规律的区别。

5. 了解家系分析与基因定位、体细胞杂交与细胞学图的制作。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连锁与交换:亲组合与重组合,连锁与交换,重组值,连锁群,三点实验与基因的直线排列,并发率与干涉。

2. 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四分子分析。

3. 人类连锁分析和细胞学图:家系分析与基因定位,体细胞遗传学与细胞学图的制作

自学内容

1.染色体遗传机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第七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与连锁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特点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 掌握F因子、质粒、转化的概念,理解中断杂交实验与细菌的连锁图。

3. 掌握F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细菌基因的交换与重组作图。

4. 掌握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

5. 熟悉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连锁图的关系。

6. 了解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7. 了解性导及三种不同的致育因子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地位: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特点

2. 细菌的遗传分析:细菌的杂交,F因子,高频重组,中断杂交技术,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细菌的交换过程,重组作图,性导。

3.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烈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温和噬菌体,溶源性细菌,转导,普遍性转导,特异性转导。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目的要求】

1. 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理解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以及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2. 掌握数量性状的平均数、方差、标准误的计算方法。

3. 掌握近交和近交系数的概念和近交系数的估算方法。

4. 理解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5. 了解杂种优势的理论(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遗传平衡假说)及杂种优势的应用。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影响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也在染色体上,数量形状和质量性状的关系。数量性状和选择。

2. 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的统计方法:平均数,方差,标准误。 3. 遗传变异和遗传率: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

4.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交和近交系数,近交系数的计算,近交的影响。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的遗传学理论。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

(一)染色体畸变

【目的要求】

1. 掌握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和来源。 2. 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细胞学效应和遗传学效应,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发生机理。

3. 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整倍性;非整倍性)以及单倍体、多倍体,单体、缺体等的概念。

4. 熟悉单倍体、多倍体可育性低的原因。

5. 了解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起源,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来源及遗传学效应。平衡致死系的定义,简单了解染色体结构改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2.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单倍体、多倍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来源(普通小麦、陆地棉、烟草的起源)及配子产生情况,多倍体的诱发。

第十章 遗传的物质改变

(二)基因突变

【目的要求】

1. 掌握基因突变、突变率的定义以及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随机性、稀有性、可逆性、多方向性、重演性、独立性、有利和有害性)。

2. 掌握基因突变的检出方法:果蝇突变的检出,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链孢酶突变的检出方法。

3. 了解基因突变的表型特征。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基因突变的概说:突变体的表型特性,突变发生的时期,突变率,突变的可逆性,突变的多方向性与复等位基因,自发突变的原因。

2. 突变的检出:果蝇突变的检出,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链孢酶突变的检出方法。

3. 诱发突变:辐射和诱变,紫外线照射,化学诱变,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目的要求】

1. 掌握近代基因的概念及基因的精细结构(位置效应、顺反子互补试验)。

2. 熟悉基因和DNA ,生化突变型和一基因一酶说。 3. 了解基因概念的发展历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基因的本质:基因和DNA,DNA的测序及方法,真核基因的结构,重叠基因,生化突变型和一基因一酶说。

2. 基因的精细结构:位置效应,顺反子,互补实验,近代基因的概念。

自学内容

1.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生物化学课程讲授)。

2. 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生物化学课程讲授。)

3. DNA与蛋白质合成(生物化学课程讲授)。

4.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课讲授)。

第十二章 突变和重组机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转换与颠换的概念,基因突变的类型,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2. 掌握基因转变的概念,重组的可能机理(杂种DNA模型),了解染色体断裂愈合模型、模写选择模型。

3. 掌握转座子的概念,了解转座遗传因子的转座机理。

4. 掌握紫外线诱变的机理以及DNA损伤修复的3种方式,了解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和它的修复。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突变的分子基础:碱基类似物的诱发突变(转换与颠换),改变DNA化学结构的诱变剂,结合到DNA分子上的化合物,基因突变与氨基酸顺序,编码顺序改变与血红蛋白病。

2. 重组的分子基础:基因重组的可能机理(断裂愈合模型,模写选择模型),基因转变,遗传重组的分子基础。

3. 转座遗传因子:玉米的控制系统,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机理,各类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4. DNA损伤的修复:紫外线照射对DNA 的损伤,光复活,暗复活,重组修复。

第十三章 细胞质遗传

【目的要求】

1. 掌握短暂的母性影响与持久的母性影响及区别。

2. 掌握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及分子基础,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基本原理(三系的选育;三系的配套;杂交种子的产生)。

3. 熟悉真菌类线粒体的遗传及分子基础,了解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4. 了解持续饰变的概念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母性影响:短暂得母性影响,持久的母性影响。 2. 细胞质遗传: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真菌类线粒体的遗传,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

3. 持续饰变:定义

4. 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核质的相互关系。

第十四章 遗传与个体发育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协同作用,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2. 掌握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了解两栖类的核移植实验。

3. 掌握原核类基因表达的调控(乳糖操纵子学说),了解真核类基因表达的调控。

4. 了解基因重排控制基因表达,哺乳动物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所起的某些作用。

5. 了解噬菌体的自发装配,细菌的孢子形成,伞藻的再生和嫁接实验。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细胞质的不均一性和细胞的分化,细胞质对染色体行为的影响,细胞质对性染色体的影响(X染色质失活假说)。

2. 细胞分化的可逆性:植物的组织培养,动物的核移植实验。 3. 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的血红蛋白在发育过程中的组成变化,原核类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类基因表达的调控。

4. 几个发育现象的遗传学分析:简单介绍基因重排控制基因表达。

5. 噬菌体和原生生物的分化:图解噬菌体的自发装配,伞藻的再生和嫁接试验

6. 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协同作用。

第十五章 遗传和进化

【目的要求】

1. 掌握群体的概念、遗传平衡定律的原理,能正确估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 掌握在选择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变化,了解突变、选择、迁移和漂变对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影响。

3. 熟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了解突变与进化的关系,新基因的起源。

4. 了解蛋白质进化,核酸进化,遗传体系的进化,学会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生物学问题。

5. 了解物种的概念、形成以及产生新种的方式。

6. 了解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进化概说:蛋白质进化,核酸进化,遗传体系的进化 2. 进化理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料,新基因的起源。群体中的遗传平衡(突变、选择对群体平衡的影响),工业黑化。

3. 新种形成:种的概念,隔离方式新种形成的方式,

自学内容

1. 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

2. 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建四局六公司委文件下一篇:转基因食品辩论赛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