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音乐教学设计

2023-01-15

第一篇:二泉映月音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

1教学目标

1、欣赏《二泉映月》,了解相关文化及背景,体验、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能对比聆听民歌、民乐与改编后的管弦乐曲,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2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看法,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音乐课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

2 .学生在学习中有互帮互助的体验,能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 .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不强,教师要多加鼓励。

4.这堂课需要让学生多听多看,通过听赏,思考来实现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体验《二泉映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主题音乐及音乐与情绪的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播放歌曲:彭丽媛演唱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

师问:同学们听过这首音乐吗?音乐讲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的故事,想认识这个人吗?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一)1华彦均生平简介。

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1893-1950),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代表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3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1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4了解乐器:二胡(构造)。

(乐器出示图片)让学生视觉了解,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二)听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 1听全曲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发挥你的想象,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个画面? 2听赏音乐。

3提问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

4学唱音乐主题:教师逐句教学生唱,感受音乐情绪。 5再次听赏音乐。

思考:音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是完全重复的吗?(闭上眼睛边欣赏边想象阿炳演奏的画面)

(说明:

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2、情境创设可以让欣赏者更好的体会、感受音乐和作者。)

教师小结:这是一部传世之作。是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累,修改与磨练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以变奏曲的形式,以悲怆、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复杂深邃的内涵向人们倾诉了对人生无尽的愤怒、无奈与不甘,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絮绕不去的指天慨叹,像深夜里涌动的潮水,阵阵揪心。

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三)听赏:

1、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对比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感受。

(四)拓展: 1简介二泉。

二泉指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月冷泉清所迷。

2 后阿炳双目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作此曲以泄心中悲愤之情。 活动3【练习】课堂小节

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第二篇: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二泉映月教学设计5

二泉映月

1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薄弱,音乐素养有待加强。 3重点难点

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二泉映月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出示二胡图片,认识二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活动2【讲授】二泉映月

华彦钧 (小名阿炳):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境命名。 器乐《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的演奏乐器及形式是什么? 2.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背景简介: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1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学唱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2.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3.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4.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介绍乐器---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具体由课件展示)

4、 作品欣赏

1、播放《二泉映月》片断,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乐曲——《二泉映月》。 活动3【活动】二泉映月

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感受主题音乐,并唱一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曲的主题音乐 生:随着音乐用“嗯”轻轻地哼唱 (2)播放音乐主题2 a、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到这位盲艺人内心怎样的痛苦呢?(学生各抒己见)

b、这位街头流浪的音乐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孤独地用他心爱的乐器倾诉心中的坎坷、痛苦、不平,音乐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感人的音调(出示音乐主题——哼唱体验) c、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音乐层层推进,产生了最为愤慨的、激动人心的高潮,让我

2 们继续欣赏,当你听到高潮时可举手或用合适的神情、动作表示出来(放至高潮处) d、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有何震撼?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e、命运对他如此不公,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倔强刚毅的阿炳终于发出了激愤的呐喊(出示高潮音乐,一起唱唱、议议)

f、这是他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是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愤怒,是他积淀已久内心情感的全部发泄(播放高潮及过渡句)

然而苦难生活也磨练了阿炳倔强刚毅的个性: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黑暗现实挑战。 g、乐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音乐中还有一个更为深情、细腻的尾声,让我们一起倾听主题的最后重现(播放尾声音乐)意犹未尽的尾声给了我们怎样的遐想? 活动4【练习】二泉映月

师:出示刘天华、闵惠芬的图片和有关资料 1.了解江苏二胡演奏家——刘天华

2.欣赏有关的二胡曲目——《光明行》、《空山鸟语》片断音乐

师:《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 活动5【测试】二泉映月 欣赏并谈感受。

活动6【作业】二泉映月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情调及二胡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三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2.方法与过程: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哭泣

泯灭

抒发

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

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

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饶”右边不要多“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

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论。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 (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读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指名读。 5.第4自然段。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6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四、配乐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哭泣 泯灭 抒发 委婉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指导学生背诵

四、五自然段。

1.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这景色阿业炳有什么感受呢? ②开始曲子是„„有如„„。随着旋律„„又„„ ③他这曲子告诉人们„„ 2.听录音,边听边想,边感知。 3.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进行背诵练习。 4.指名背,集体评议。

三、作业指导

1.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注意选用以下的词语。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注意写的话要有一定的整体感觉,用词要优美流畅。 附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

升腾跌宕

第四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

二、一处美景

1、每到中秋之夜,二泉池水倒映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这样的美景用一个词就叫——(二泉映月)文中有好几个描写月光的词语,请同学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来。

2、学生圈画词语并交流。

教师出示: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3、指导朗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板书:一处美景

三、走近阿炳

1、其实在十多年阿炳就在师傅的带领下来过二泉,看到过这如水的月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第

一、二小节)

2、来到二泉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听到:泉水声)

3、十多年后在一个中秋夜阿炳第二次来到二泉,出示第四小节。指名读, 请同学们默读二四小节,看看阿炳两次来到二泉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共同点:不同点:)

4、泉水还是原来的泉水,可是阿炳却在同样的泉声中听到了原来听不到的奇妙声音。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之间相隔的十多年时间里阿炳都经历了什么?

5、指生回答。(出示第三小节第一句)

6、想象场景

7、阿炳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经历坎坷,饱经风霜)

8、在这样的苦难、贫穷,坎坷中阿炳被压垮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出示句子)

9、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就这样经历了种种苦难,饱经风霜的阿炳第二次来到了二泉,(出示第四小节)在泉边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师傅跟阿炳说过什么话? 想到的坎坷经历时怎样的经历?齐读。第三小节第一句。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在泉声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10、 阿炳在泉声中听到的声音是泉水发出来的吗? 其实就是——(阿炳的心声)

11、 是阿炳在哭泣,在呐喊,在。。。。那阿炳为什么哭泣?在呐喊什么?

12、 淙淙的流水声依旧在他的耳畔萦绕,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它情不自禁地把这些从未倾诉从未被人倾听的心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流泻出来。我们一起读(配乐朗读)(出示起初。。。。)

14、起初乐曲是委婉连绵,。。。。缓缓流淌,你觉得阿炳在弹奏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恩重如山的师傅,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美丽的家乡,照耀清泉的月色。。。。。) 接着,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你觉得阿炳此时弹奏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

(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命运对阿炳是不公平的,让他双目失明,孤苦无依,饱经风霜,可是在她的音乐中却没有抱怨,没有恨意,而是要告诉人们他爱。。。。。。

18、省略号中还包括什么呢? (爱音乐,爱唯一陪伴他的胡琴,爱她的师傅) 这音乐声中融合了这么多情感。让我们再次伴着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 (配乐朗诵)

19、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引读 20、(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二泉映月 阿炳

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第五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小学苏教版语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瞎子阿炳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背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伟大音乐家,在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走进阿炳的内心,体会它受尽磨难的坎坷人生,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生词的掌握

→第一课时

情感分析

→第二课时

3、重点难点:体味阿炳坎坷的人生,感受阿炳内心的情感和他对生命的信念。

4、教学辅助手段:ppt展示音形义,阿炳的形象,及《二泉映月》的音像。

4、板书设计:

课文题目

二泉映月

重点词句:(同学事先预习整理好,他们说,我写,以具体实际为主) 摇曳 一泓 泯灭 萦绕 淙淙 升腾跌宕 静影沉壁 第一自然段:惠山的美

第二自然段:师傅让阿炳听泉水的声音

第三自然段:阿炳穷困潦倒,渴望过幸福安定的生活 第四自然段:阿炳听到流水声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第五自然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 第六自然段: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命运坎坷,追求理想,热爱音乐。

这板书只是预想,实际板书会因上课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反应而稍作调整。

5教学反思:因为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缺乏对比,对学生认识不够,所以本教学设计缺乏操作性。因教学设计与后面说课内容有相重复的地方所以此教学设计较为简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下期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