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2022-05-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刻,特别是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也有极大的启示,即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就当今高等教育而言,我国高等思想教育还存在诸多漏洞,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待加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贯彻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言行合一,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来影响他人。

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篇1:

孔子论“仁”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依据。“仁”作为道德观念虽不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但其基本内涵却来自孔子的发明。“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均出自孔子的口中。由此可见,“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其所具有的人本内涵不言而喻。由于“仁”的思想内涵非常广泛,所以我仅从人本意义上来论述孔子的“仁”。

关键词:孔子;仁;人本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都在致力于“仁”的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仁”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思想当中,可以说,没有了“仁”,我们就无从谈论孔子的思想,而孔子的思想离开了仁,也成不了体系。

一、孔子关于“仁”的含义

“仁”最早出自于《尚书》,“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诗经》中也有两处,“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和“卢令令,其人美且仁”。这几处都具有道德意义,可真正让人附上“仁”的思想是来自孔子。人本思想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承认并尊重人的本性,只有承认了人的本性,才有可能具有人本思想。儒家的经典文献《中庸》认为,“仁者,人也”。将“仁”定位于人。其实这句话来源于孔子的原话。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个“人也”,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人性,即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个最本质的东西。可是对人性的内容我们却无法说清,它存在于我们心中,“仁”只是人性的一个存在形式,也就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但绝不是人性的全部内容。因此,孔子对于“仁”的含义基本上都是从怎么实现“仁”的角度上而阐述的。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对于“仁”下了这样的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明了的解释就是先己后人,孔子认为做到这些,即称为“仁”。再如,孔子针对子路、子贡和颜渊问“仁”的结果,分别给与了不同的回答,即“仁者使人爱己”、“仁者爱人”和“仁者自爱”,说明了从不同的做法如何达到仁。

从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来看,孔子非常注重人的本性,非常尊重人性,他第一次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从之前“神”的神秘笼罩下解放出来,可以说孔子首次发现人之为人。

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人本思想

当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中国人骄傲、感动了上千年,那就是“爱人”。“仁者爱人”是说人与人之间应当互亲互爱,它在于强调把人当人看,对人类应持有起码的同情心和爱心。当然,空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他主张“亲亲为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别的,最爱的人是最亲的人,然后是他人。孟子也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因此,儒家坚决反对墨家的兼爱。这反而说明了儒家对人性的尊重,由己推人,由人推物。

谈到儒家人本思想,不可避免的要说到“厩焚”事件。这件事被载于《论语·乡党》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的马棚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伤人与否,而不问马。这样的询问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在春秋时期,整个国家的居民分为十等,即“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园,牛有牧”。而马夫、牛牧被排在十等之外,居社会最底层,而孔子所问的“伤人否”,正是马夫和牛牧。而在当时,马匹不仅是私产,而且十分昂贵。与“马夫牛牧”相比,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马匹,而孔子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做到这样已经是相当可贵了。

三、孔子人本思想的来源及其实质

孔子的出身较微寒,曾经做过下级的小官,这种长期和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让他的思想中有了同情的成分,这对于他以后思想的形成具有及其大的影响。事实上,这里同时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问题。孔子对于“人”的要求,并非是要人成为一个绝对的“君子”,或者是充当一个标准的“小人”;而是要求“人”不分“君子”和“小人”,都应该成为一个“仁人”。这个“仁人”,某种意义上,也就正是那种具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人”。

《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只有“仁人”才能真正的做到喜爱人,能真正做到厌恶人。在这里,孔子无视了君子与小人的界别,而在于要人成为一个怀有“人本思想”的“仁人”。这样的一个“仁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正常之人。只有正常之人,他才能真正的做到去喜爱一个他喜爱的人,厌恶一个他不喜欢的人。这样的一个正常之人,可以是一个处于高级地位的“君子”卿大夫,也可以是一个处于低级地位的“小人”下层百姓。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修养中:“智”、“仁”、“勇”这三者,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而这三者的中心,正是“仁”。

何谓“仁”?“仁”者,“人”也;以“仁”为本,即是以“人”为本!

既然我们要有“仁爱”之心,那么我们如何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仁”呢?孔子提出了“推己及人”,也就是本文开头“仁”的含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立得住,同时也希望别人立得住;自己想要行得通,同时也希望别人行得通。这是一种与人共好的境界。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共同的,因此,倘若能够推己及人,就自然会体现出“仁者风范”。子涨曾经转述孔子的话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即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也怜惜无能或有道德缺失的人。这就比较充分的体现了平等博爱、人本的思想。所以说,孔子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者之境提出并推行,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取向认识上的一种提升。这有些类似于后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都体现了一种“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观念。

从“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到“仁”的实现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到“仁”的极致“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众而能济众”,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本思想,这也说明了孔子内心强烈想要实行“仁政”的愿望,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这种思想只能是遥不可及,一直到了孟子才正式提出了“仁政”的观点,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体系,这大概也可以把孔子的遗憾弥补了吧。

四、“克己复礼为仁”的人本思想

一次,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的途径,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分析这段话前,我们应首先明白“礼"是什么。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是一个时代里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东西。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周朝的礼,一生孜孜以求,从没放弃过周礼,即使是在春秋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毅力和恒心,而追求礼的过程也自然附带了“仁”的思想,孔子直接把“克己复礼"定义为”仁“,也同时说明了他对礼的期望和重视,“礼”已经深入在了他的思想中了。

纵观孔子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一生都在和“仁”打交道,从最简单明了的“仁者爱人”到意义深刻的“克己复礼”,无一不透露着孔子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这些道德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只有各个人都在这些道德规范下不放纵自己去侵犯他人,我们的社会才会保持持久的安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

[6]孔颖达.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9]洪不漠.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广设(1986.11-),男 ,山东菏泽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张广设

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篇2:

古人道德观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摘 要: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刻,特别是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也有极大的启示,即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就当今高等教育而言,我国高等思想教育还存在诸多漏洞,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待加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贯彻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言行合一,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来影响他人。本文重点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出发点,从而探究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道德人格榜样;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三观”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传输、行为举止的引导。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理念,讲述内容也过于空洞,无法真正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将结合,加深大学生的实际体验,让思想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行为举止塑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注重大学生品质全面发展。对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来说,需要大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道德实践中呈现出榜样作用,从而加强对他人的大的教育。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欠缺的背景下,让孔子道德人格榜样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定冲击,使人们的思想出现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但却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社会,社会竞争让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冲击。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愈加强烈,面对强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潜意识里会让自己變得更加现实,甚至由社会竞争所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思想,这对大学生来说利大于弊,完全脱离了“大学生”的影子,简单来说就是塑造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我实现、忽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我国传统道德理念相背离。

(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偏移问题

很多高校新生在入学之后都富有理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不同、性格不同,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理想不切实际,这些大学生的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工具性知识、轻品德修养;重外在功利性、轻内在文化道德涵养。这种思想往往会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的能力,只能够动动嘴上功夫,同时也缺乏自身的道德品德修养,不仅无法用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也无法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规范自己。

(三)思想意识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思想脆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往往会变得比较迷茫,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大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支持、关心,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思想也相对比较固执,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难题就向父母求救,及时身处异地高校,同样需要父母的庇护。而且大学生的思想极其脆弱,近些年来有关于大学生遇到挫折轻生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当今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变的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有着大学生不敢面对现实,最终患上抑郁症。这些问题,究根结底依然是思想层面、精神层面上的脆弱性,也能够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知行不一”的现象严重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其理论知识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因此,在理论分析与讨论、演讲等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但虽然理论层面有一套,实践能力却非常匮乏,导致大学生往往初选言行与行为相背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的、做的不一样,在同学面前说的内容,但在私下做的却是另一件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会造成学生双重人格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再加上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同学关系等,最终出现心理问题,这种大学生非常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感觉自身被世人所孤立,在校园中不敢、不愿、不想与他人交流,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心理崩溃、抑郁症等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与让人合作的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甚至有排他心理。

二、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针对上述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够加强思想道德驾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当今高校重点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发,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思想榜样、思想中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最终构建大学生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教育者需要不断自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品质内涵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该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自然流水”现象,启示着宇宙如流水一般变化不息,日新月异的历程,而且“君子之德”和“东流之水”相互关联,就像是道德生命力与自然生命力一样,启发着受教者需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认识到了世间万物的永恒发展变化的重要道德思想,并且任何事物都在运动,而人就是在不断参照之前的自己,体验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人生,孔子这一思想与自设你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孔子的个人榜样作用告知学生该如何去发现背后的大的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积极发展。

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孔子提出了三种社会学习榜样示范,包括:抽象模仿行为示范、观察行为示范、观察后行为直接榜样示范。可见人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知识,而不断学习也就是不断的替代强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当一个榜样行为受到了褒奖,观察者势必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同类行为的倾向。在观察榜样示范中,孔子通过观察学习对象以及观察事物行为,直接告知子贡如何从身边发现道德榜样的深刻道理,并在其中发展自身的道德品质。子贡也在孔子的观察学习中得到应有收获,并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学习。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圣人,其一生不断自我更新、自立自强,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了子贡等弟子道德人格形成,不断强化自己来影响周边的弟子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应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中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辐射作用,注重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提高、社会观察能力。教师即要从学生的言行与之中发现问题,也要发现积极的事情,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思政教育素材,并且要通过教师自身行为来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生活现实、社会现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不断增强学生的抽象模仿能力,学会从事物不断发展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学生的道德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强化标准。

(二)发挥教育主体间性能作用,培养道德情感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与师生互动,因人而异的采用不同方法开展示范教育。孔子在于子路对话中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该句话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实践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坚定不移的道德品质,从而对弟子们祈祷了乐观、坚定、真诚的道德示范作用。可见,师生之间如此坦诚,才能够做到相互影响,推动孔子及其弟子道德发展的包容性,充分发挥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积极作用。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主体性,从而倾听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心想法。

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来说,必须要为学生构建适合道德品质发展的独特空间,并注重师生之间所有行为主体间存在的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敬业精神、积极态度、专业精神,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从而让心理扭曲、困难的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强不息、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感。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说,教师不仅要潜移默化的起到引导作用,同时也要规范学生言行,悉心接受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并树立道德学生骨干,让骨干学生起到标兵、模范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氛围。

(三)实现言行合一、内外协调的思想教育

孔子在人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重点关注个体的意义与生存价值,重视道德品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内在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早年从政,进而教书育人,传统正统的道德思想,教育生活也是内外兼修。作为一名古今中外的哲学圣人,孔子时刻也不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时刻保持着“下学上达”,也不“怨天尤人”的宽容心境。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不仅仅他的言行有教育意义,更是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自身的道德品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影响着当代学生学以致用并耳濡目染。在孔子病重时,子路敬之以礼曰:“以臣下侍奉的名义”,这句话能够展示出子路对孔子的尊重之情,但孔子却自谦不配,反映出孔子弟子的内在道德修养之高尚。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学习到孔子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道德品质现状,以及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到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说到做到、言行合一,制定道德品質强化目标、人生规划,最终才能够建功立业,彰显出学生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价值。言行合一、内外协调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说到做到,在教学中所许下的“承诺”,必须要“兑现”,从而将自身的道德品质辐射到学生身上,让教师成为“行走的思政教育课本”,不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总之,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面性的起到道德榜样作用,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并鼓励学生能够勇于道德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教育质量,让学生能够言行合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现有思想。充分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加强自身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充分发挥自身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丽民. 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99-102.

[2]王富盛. 潘懋元德育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 高教学刊,2016,11:232-234.

[3]孙金香. 孟子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启示[J]. 才智,2016,31:126-127.

[4]李林洪,杨兰.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 当代职业教育,2014,12:96-99.

[5]黎永新. 论朱熹的理欲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66-68.

作者:吴霄漫

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篇3:

墨子宣传伦理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

摘 要: 墨子宣传伦理思想与儒家相比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功利主义色彩,更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主张“遍从人而说之”的普遍伦理关爱,反对“坐而言义”,以“强说”、“行说”积极宣传“兼爱、非攻”的伦理思想,以实际行动不辞辛苦化育天下,在方法论方面给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资源和深刻的启迪,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墨子 宣传伦理思想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

在先秦百家思想集中绽放的绚丽图式中,墨家的思想表现出与时代诸子显著不同的理论气质与思想特色。以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立言建说方面可能更多地关注各家宣传思想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与之不同,墨子及其组织则积极投身现实社会生活改良的思考与教化,并在实践层面努力作为,以求战乱的息止与生活的安定。可以说,墨子思想的宣传教化富有深刻的人性关怀的信念和“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下同)的实践特色,对当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启迪与指导意义。

一、“言则诲人”与“遍从人而说之”的普遍伦理关爱

作为一名与孔子乃至于儒家鼎力而呈的思想家,墨子不仅致力于学派建设,创立墨家学派,而且将这一学派努力发展为富有生活意义的组织,从而在发展方向上迥然不同于儒家等传统学派,墨家学派及墨子本人更加关注战国时代“人性欲生”的社会底层的现实诉求,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形成带有强烈民性色彩的学派,在战国中后期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进而与儒学并称为“显学”。“显学”之“显”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其思想宣传方面,就是更加注重普遍性,即“遍从人而说之”,其中的“遍”恰恰反映了墨子对祸篡不已的战乱下民生的普遍关注。这既是对普遍的人性欲望的深刻体悟,又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伦理关爱。因此,墨子在宣传教育方面与孔子一样,都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但是墨子所诲之人是普遍意义上一般的人,孔子所诲之人是特定意义上的教育对象,二者在指征意义上显然有较大差别。

墨子的宣传教育在思想特性上富有伦理气质,是伦理意义上的示爱,其宣传不是传达思想,其诲人也不是表达智慧技巧,更不是据此确立学派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墨子在这里一再倡导的“言则诲人”与“遍从人而说之”,其实更多的是呈送一种爱意,是一种对生命的积极关注和热爱。所以说,墨子重视思想的宣传教化,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学术推广,而是启迪人性的醒悟与自觉,目的是唤醒戰乱之中的统治者怜惜芸芸众生,放弃你死我活的彼此争斗,同时更是为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境遇,关心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一般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在当时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墨子及其代表的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确实是一个宣传爱人的下层人民的利益代表,其中伦理特性极其显著,这是它作为一个学派而言,与其他学派显著不同的一个特质。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墨子对宣传教育的重视有了现实依据,因为“兼爱”天下所有的人,所以才积极宣传教化,“言则诲人”,从而“遍从人而说之”,以期唤醒普天之下所有人心中的爱,从而彼此相爱,和谐生活。因此,墨子所要宣传的主旨是相爱与和谐,强调的不是学术昌盛,而是推动社会伦理建设,希望天下太平。

二、墨子宣传伦理思想中敢于花力气、下苦功的实践特色

正是因为心中持存的爱意和善念,这是墨子宣传教育的内在动力,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墨子在宣传方面不是守成,不像当时社会大多数其他学派那样,“坐而言义”,而是坚持走出去。所以,墨子积极主张“行说”,也就是走出去主动宣传引导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在他看来,伦理意义上的道德教化不能深居院阁,否则难以达到效果,宣传爱天下之人不是语言客套与思想集成,而应当主动出击,到处奔走,要能够不畏艰辛、不怕吃苦,就像商人做生意一样要有吃苦耐劳的吃苦精神,如同“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徒,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以此信徒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墨子·贵义》)。因此,墨子坚持宣传教育应当开展实践教化,不畏辛苦。

不仅如此,墨子还认为,要宣传“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就要贵在坚持,敢于正视偏见,花大力气。他在回击孔子的弟子公孟子的质疑的时候,态度非常坚决,公孟子对他说:“实为善人孰不知。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今予遍从人而说之,何其劳也!”(《墨子·公孟》下同)墨子对此不屑一顾,慷慨陈词,“不强说人,人莫知也”,你不花费大力气,下大苦功,不强说强教,怎么才能宣传推广你的仁爱天下的主张呢?所以,墨子及其从徒不怕艰难险阻,克服大量困难阻力,坚持“行说”的宣传教化,几乎跑遍了宋、魏、齐、楚、卫、越等多数国家,其兼爱天下的伦理主张得到广为传播,到了战国中后期,其影响力普及天下,以至于“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子·滕文公下》)。墨子正是凭借这样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对侵略,主张“非攻”,宣传“兼爱”,被当时各国人民拥护爱戴,影响极大,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一派“显学”。

通过宣传教化,墨子及其学派的伦理主张得以名扬天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吃苦,不怕牺牲,这一点对其推行兼爱天下的理想至关重要。当墨子听说楚国要制造云梯攻打宋国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冒着生命危险,“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忘记了疲劳辛苦,顾不得休息,甚至磨破了脚底,经过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宣传兼爱,感动了楚王,制止了侵略战争,使人民免于灾害祸乱。墨子及其组织以这样一种吃苦的精神和坚定宣传的信念,终于“化之所致”,正像《淮南子·泰族训》评价所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化之所至也。”千百年来,墨子在宣传兼爱和平、关爱天下、传播社会正义思想方面的许多伦理精神,感染了历代人民,不仅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尊重,还为当代社会的宣传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宣传教育的理念与经验方法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吸取其中的有益之处,对指导今天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富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墨子“化之所致”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

一,学习墨子能吃苦的精神,创新思想宣教方法。任何工作的开展和有效实施都离不开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一种好的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可贵的动力极大地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传媒宣传教育面临着信息化变革的多重因素的影响,要真正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像墨子一样有“裂裳裹足,日夜不休”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做到对症下药,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能吃苦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又是最笨且最有效的路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状态,表明老师在思想宣教过程中的积极投入,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角度来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投入的状态,又是一种示范表率,可以起到积极引导的榜样作用。所以,墨子在宣传教育方面敢于“日夜不休”的吃苦精神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其实更是一种宣教创新的文化资源,利用好传统文化的有益的资源,充分利用当代社会的物质条件,二者有效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为培养党的事业的红色接班人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在现代教育条件日益现代化的条件下,有吃苦精神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传统人文意义上的伦理精神、吃苦精神的发扬光大,其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创新,是一种有文化根基的创新、是一种有传统伦理精神的创新。

二,发扬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精神,关爱所有学生,从面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学生,甚至涉及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泛的巨大的宣传教育场域,其影响面非常大,是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大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更关系到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甚至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思想素质基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样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们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一个不漏,不留死角、不留余地、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要求严格落实到位,真正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扬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精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一个“遍”字,即要普遍、遍及所有学生,确保所有学生的思想教育得到保障。工作中既要有重点,更要以点带面,积极推广,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要求,也是教育的公平公正之意,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高等教育,其发展价值在于把每一个一般的普遍的个体培养为符合党的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此,我们更要发扬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精神,积极关爱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遍及每一个学生的意义上创新思想教育工作。

三,要有“言则诲、动则事”的进取意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厚度,只有宽度,没有厚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有效深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多元的,由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学生的思想会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复杂思想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深入开展,就很难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变化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应对学生思想的变化发展,充分发挥墨子“言则诲、动则事”的积极进取意识,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具体思想教育过程中,认真做好“言则诲”的功夫,把理说得清、讲得明,积极引导,诲人不倦。同时要“动则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抓真干,以身作则,积极有为,思想教育创新必须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墨子倡导的“诲和事”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尚同与尚贤:墨子政治和合的伦理路径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1-35.

[2]郭智勇.墨子贵生的伦理境界与当代执政伦理转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35.

[3]郭智勇.义利与人性:墨子教育思想的伦理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0-12.

[4]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12(21):48-5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秦显学比较视域中的墨家伦理思想研究”(项目号2016SJD720002);南京工程学院思政研究项目“微观视域中的传媒个性化发展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研究”(SZ201702)。

作者:曹艳春 何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才培养下的财政学论文下一篇:物流技术中仓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