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孝、忠、信”思想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2022-09-11

《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近读《论语》, 尤其是细读孔子关于“孝、忠、信”的思想, 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孔子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思考。在当前多元文化与各种思潮的冲击下, 挖掘、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这笔遗产, 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孝、忠、信”思想解读

1.1“孝”——感谢父母之恩

1.1.1“孝”是根本

“孝”就是子女对父母对家人的爱, 这是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础, 是根本。《论语》中写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 。一个孝敬父母兄长而又喜欢犯上, 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 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之上, 根本树立了, 道也就由此而生。孝悌, 这是仁的根本。

由此可见, 孝悌这是爱人的具体体现, 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根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仁道要从家庭里做起, 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 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的。很难想象, 一个连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爱不孝的人, 竟会真正地爱国家、爱人民。

1.1.2“孝”是养而有敬、持之以恒

在孔子看来, 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不仅仅是表现在物质的供养上, 更应表现在情感上, 要养而有敬, 持之以恒。孔子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忽?” (《论语》·为政) 现在人们所说的“孝”, 主要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 这连犬马也都能得到很好的饲养, 如果没有尊敬之心, 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也就是说, 孝敬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而不是一种冷冰冰的法律义务。“孝”不仅指赡养父母, 关键是要有孝敬之心, 即从内心里孝敬父母。

孔子还认为, 对父母的这种孝敬, 还要始终保持, 不能有丝毫懈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弟子子夏请教孝道。孔子回答, 孝敬父母, 难就难在在父母面前总是能够保持和颜悦色。家里有事, 由子女代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 仅仅如此, 竟然认为是尽孝了吗?

1.2“忠”——感谢社会国家之恩

“忠”和“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孔子所积极倡导。一个人对父母孝敬, 使父母获得荣耀, 上升到国家, 就是对国家的“孝”, 即“忠”, 孝的最高境界就是忠君爱国。“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孔子说, 对自己从事的工作, 全力投入, 思想上不应厌倦, 行动上要忠诚尽责。还如:“定公问:‘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鲁国国君定公问孔子, 君主如何领导臣子, 臣子如何服事君主?孔子回答, 君主依照礼仪领导臣子, 臣子怀着忠心服事君主。但孔子这里强调的“忠”是有原则的, 不是绝对地服从, 不是愚忠。在他看来, 忠于国家是忠于政治清明的国家, 而不是政治黑暗的国家和君主。对于清明的君主和国家, 愿意做到“士为知己者死”, 即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1.3“信”——对朋友要信任、忠诚, 要感谢朋友之恩

1.3.1 孔子强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朋友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这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以致他的弟子把“信”作为每天自省的一项重要内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 我一天当中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了, 与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了,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可见, 孔子及弟子交友的准则, 是讲诚信。

同时“信”还体现为无私地去帮助、关心朋友。“子路曰:‘愿车马衣裘, 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 子路说, 希望做到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 即使被用坏了也不抱怨。还如:“子贡曰:‘夫人者,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说, 所说的仁, 就是自己想成功, 也让别人成功, 自己想通过, 也让别人事事通过。

1.3.2“信”还体现为感谢朋友之恩, 报答朋友之恩

孔子在对朋友诚信的基础上, 又说到怎样来处理朋友之间的恩恩怨怨, 怎么样来报答恩德?子曰:“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孔子说, 应该是用正直报答怨恨, 用恩德报答恩德。现在, 怎样来处理人间恩怨, 是人生中的大问题。孔子主张按照道义原则来对待, 不因积怨而改变, 以德报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恩图报”、“衔环结草, 以恩报德”, 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1.4“孝、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 “孝、忠、信”是连在一起的, 这是他当时对弟子的要求, 在今天也仍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孔子说, 弟子在家要讲孝——孝顺父母, 出外要讲悌——尊敬兄长, 言行要谨慎, 要诚实可信, 要广泛地爱众人, 而亲近其中有道德的人, 这样做了, 还有余力和闲暇, 再去学习文化知识。由此看出, 孔子要求弟子孝悌、谨慎、爱众、亲仁, 即做到“孝、忠、信”的统一, 这是第一位的。

由以上可见, 孔子的“孝、忠、信”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 但其所昭示的通过“孝、忠、信”思想来感谢、报答父母和朋友、社会和国家之恩的思想, 对当代大学生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及途径

当前从整体和主流来看,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健康向上的。然而由于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当前的错误的教育导向, 在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感恩意识淡薄, 把所获得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应当, 以致出现了以下几个反差:一是认知与实践的反差, 认为理论、知识和道理是一回事, 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 或者是知而不行, 言而不行, 明知故犯。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一方面, 既认同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高尚人格追求;另一方面又注重现实, 讲求实惠, 在认知方面更加关注自我, 把个人的幸福和发展作为道德选择的主要尺度, 一切以我为中心、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三是在教育导向上只注重文化知识而忽视道德修养。这些经过高考“拼杀”而上来的大学生, 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 德育成了口号。其实, 在这方面孔子曾说过“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提高了道德修养之后, 还有余力和闲暇, 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如果缺失了应有的道德修养, 即使你再有学问、再有知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反, 这样的人对社会的破坏力还会更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感恩教育方面不知恩、不识恩, 不记恩, 从而在情感方面漠不关心, 对家人、社会和国家缺乏责任心, 从而对当前所提倡的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施恩行为, 表现冷淡, 甚至不屑一顾。即使去实施, 也是一种被动的从众行为。因此, 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感恩教育应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

2.1 重视感恩的认知教育

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人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 之所以能在自然中生存, 并在社会中立足, 能不断地进化、发展、进步, 就源于其出生以后, 在一生中得到了来自于家人、他人、社会乃至自然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帮助, 没有这些, 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因此, 我们每一个大学生要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只有深知才能孝行, 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 都不符合人的社会实践要求。因此, 就要从感恩的认知入手, 使大学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识, 否则, 就如孔子所说“那与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2 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

即在认知的基础上, 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一个人做事只有出自内心真心真意地喜欢去做、愿意去做, 才能做好。如果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威慑力量的担忧和畏惧而去赡养父母, 或是看到别人去做, 自己在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不得不去做, 并非内心的自觉意愿, 这种缺乏情感的行为不能看作是真正的感恩。情感的存在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纽带, 感恩是一种基于真诚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 只有出于对父母、对他人和社会的真挚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然后再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国家, 让学生从小就明白是父母给与了我生命, 是朋友给了我友爱, 是老师给我修养与文化, 是祖国给与我施展才华的天空, 现在我有能力为他们做事, 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回报、去奉献。

2.3 强化感恩的践行教育

即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和施恩的具体行动, 并形成习惯。

孔子强调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在“文、行、忠、信”四个方面进行, 这里的“行”就是人生实践。一个人具有明确的道德认识, 有着强烈的道德情感, 但如果不付之行动, 这就是没有成效的教育。因此, 我们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 三位一体, 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 要依靠后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步养成。对当代大学生来讲, “孝、忠、信”不仅仅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 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 只有通过践行才能使之得到真切的诠释, 知、情、行统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 在感恩教育中, 应当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 要教育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 从点点滴滴做起。除此之外, 还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感恩活动, 如:专家心理激励讲座、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情感教育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并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

总之, 细细品读《论语》的“孝、忠、信”思想, 深感其感恩思想的合理性。千百年来, 这些思想曾在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来重温孔子的感恩思想, 深感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以孔子的“孝、忠、信”思想为人生准则, 人人怀有感恩之情, 处处心生感恩之情,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从而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使中华民族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孔子的“孝、忠、信”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昭示的就是要通过“孝”、“忠”、“信”来感谢报答父母、朋友、社会和国家之恩的感恩思想。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想背景的冲击下, 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通过重视感恩的认知教育、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 强化感恩的践行教育, 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关键词:孔子的“孝、忠、信”思想《论语》,感恩思想,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 论语[M].中华书局, 2006, 12.

[2] 论语初级读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 夏海.论语与人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1.

[4]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赴加拿大培训的学习心得下一篇:浅谈煤化工企业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