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疗效解析

2022-09-13

头皮脂溢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治疗较困难, 复发率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的社会交往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目前, 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大都很局限, 很难真正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 采用伊曲康唑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胶囊的方法对5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进行治疗, 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 年龄18~45岁, 平均24岁。所有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25例, 其中男21例, 女4例, 平均24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及盐酸美他环素胶囊;对照组25例, 给予抗真菌洗剂、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溶液及其他常规治疗, 其中男20例, 女5例, 年龄20~51岁, 平均23岁, 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头皮脂溢性皮炎的诊断标准

头皮可见灰白色糠秕状鳞屑, 基底潮红, 痒, 较严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斑块, 可伴有渗出和厚痂。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0.2g, 口服, 1d1次, 连服1周后停药, 共4周1个疗程;同时给予盐酸美他环素胶囊0.3g, 口服, 2次/d服用7~14d, 及对症给予希尔生洗剂5~10m L洗头, 反复搓洗, 后用清水洗净, 1周2次;西替利嗪片10mg, 1次/d;维生素B6200mg1d3次;哈希奈德溶液外用1d3次。对照组只给予希尔生洗剂、西替利嗪片、维生素B6、哈希奈德溶液等对症治疗 (具体用法同治疗组) 14d。

1.4 疗效判断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临床上尚存在较轻症状;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 统计时认为痊愈和好转的患者为治疗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以a=0.05有检验水准。

2 结果

(1)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区别, 其皮损及瘙痒等临床症状比较无显著差别。治疗组25例, 经治疗后治愈22例, 有效3例, 治愈率88%;对照组25例, 治愈8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 治愈率

32%。

(2) 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组:其中3例出现胃肠不适等症状, 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对照组:无明显不适。

3 讨论

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科非常常见的皮肤病, 它是一种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 最轻且最常见的类型称为干性糠疹或头皮屑, 表现为干性、片状的糠疹样脱屑, 较重时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斑块或银屑病样斑块, 整个头皮覆盖着油腻而污秽的痂, 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甚至可以导致脂溢性脱发[1], 至今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是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引起的皮肤继发性炎症, 推测是由于皮质分泌增多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使原存在于皮肤上的正常菌群, 如马拉色菌等大量生长繁殖侵犯皮肤所致, 另外, 大量增多的皮脂通过原来存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 分解出游离脂肪酸, 刺激皮肤引起炎症。

多年来, 头皮脂溢性皮炎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只能短期缓解症状, 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其复发的问题。所以, 治疗及缓解其复发成了一件很棘手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马拉色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在脂溢性皮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我科采用伊曲康唑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伊曲康唑胶囊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 能有效抑制一些真菌的麦角固醇生物合成作用, 从而使真菌的生长形态、膜渗透性发生紊乱, 最终致死亡。盐酸美他环素胶囊可以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下降, 因此抑制了痤疮丙酸杆菌和抑制了中性粒细胞趋化[2], 二者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的治疗、治愈头皮脂溢性皮炎[1]及降低其复发, 故通过本研究表明, 采用伊曲康唑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胶囊 (美扶) 联合盐酸美他环素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5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抗阻胺、皮质类固醇膏、抗真菌洗剂及其他治疗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伊曲康唑胶囊联合盐酸美他还素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25例, 经治疗后治愈23例, 有效3例, 治愈率88%, 对照组25例, 治愈8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 治愈率32%, 2组患者, 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伊曲康唑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胶囊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可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和复发。

关键词:头皮脂溢性皮炎,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美他环素胶囊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第9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10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2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现场管理问题研究下一篇:给水管道系统的给水管施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