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9-14

1 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问题

1.1 现状

新余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先后出台了《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余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新余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新余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根据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结合新余实际, 大力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 2012年新余被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综合先进设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2年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65亿元, 增加值174.9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5%。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目前, 全市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6个、市级24个。优势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全市成功组建了省级优势创新团队7个、市级25个。共引进博士53名、硕士189名、院士9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1名。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了9个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0个重点产业振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1.2 问题

近年来, 由于受国际市场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以赛维为龙头的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遭遇了发展的寒冬, 这充分暴露新余战略性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1.2.1 创新基础薄弱, 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不足

一是自主知识产权不足。2011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9件, 全省679件, 仅为全省的2.8%。全市仅有38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 目前尽管全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呈上升趋势, 但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较少, 借助专利开发新产品, 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企业更少。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重大核心技术缺乏,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创新人才不足。新余是一个人口小市, 没有一流的大学, 科技创新资源严重缺乏, 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紧缺, 大多数企业高层次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

1.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少, 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来看, 主要是依托龙头企业而形成了光伏产业链, 其优势是规模和速度。这是外生动力发展模式。随着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 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 竞争能力不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来看, 由于各地科技资源等产业发展条件不同, 产业发展模式不同, 但最终都要从外生动力向内生动力转变, 创新驱动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至今未发生根本转变,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主体力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少,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新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科技型企业仅有45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家。而无锡市2011年有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安徽蚌埠2011年底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1.2.3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创新驱动发展整体效应不明显

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是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整体效应的关键。新余的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服务严重滞后。一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二是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推推广等高端服务严重不足;三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2 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

2.1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要着力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2.1.1 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增强创新的动力

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税收、财政等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赛维LDK、华电电力、力德风电等龙头企业创新的引领作用, 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原创性、核心技术上有所作为。要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争取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进一步聚集。

2.1.2 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企业中心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核心, 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支持有条件企业的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继续建设好赛维国家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力德永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级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强工程研发和创新性技术应用, 大力开展产学研之间的项目对接活动, 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促进产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 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帮助江锂公司、江西华电、赣锋锂业等企业创建国家、省级研发机构及博士后工作站。支持规模企业在国内外设立、收购、控股具有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

进一步深化与中南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 共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平台, 让各方各得其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实现了产学研相互协同、共同受益。

2.1.3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提升创新水平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和版权登记。推动科研机构、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支持重点企业形成专利群, 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研发并取得知识产权。积极推进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培育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 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性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企业争创名牌, 提高竞争能力。加强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国家重大技术专项的实施, 推进标准化战略, 鼓励赛维LDK、华电电力等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对已经形成的国际国内标准, 加大推广应用和保护力度, 促进标准化技术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1.4 开展产业链创新,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按照产品链、技术链、供应链, 加强内企业间的相互配套和产业协作。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联合中小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 构建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 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 形成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企业要加强创新合作和相互学习, 创建区域创新网络, 促进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企业之间既要开展有效竞争, 更要真诚合作, 相互学习, 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 不断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瓶颈,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后危机时代,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 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进行开放式自主创新, 积极开展全球产、学、研合作, 推动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既要引进来, 更要走出去,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和设立研发机构, 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 共同创造与分享创新成果。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 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化经营, 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新格局, 真正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2.2 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关键。要充分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2.1 以创新创新业文化为引领,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要大力倡导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为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组织宣传和学习成功创业企业家的的经验, 对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给物质奖励, 更主要的是要给予荣誉, 引导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神。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培育和弘扬新余精神的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新余精神的引导作用, 丰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开放、创新、争优是新余精神的核心, 新余的一切发展成就都是创新的结果。要把培育、弘扬城市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用新余精神推动全市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通过全市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新余精神内涵。新余要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的价值理念。积极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氛围, 使争当第一成为新余创新创业文化的标志。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来进行。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

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契机,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形成人人想创业, 人人能创业的良好局面。要重点扶持青年人才和回城返乡农民创新创业, 充分发挥新余创业大学的作用, 加强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服务, 加大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不断创新支持方式,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

2.2.2 以创新人才为依托,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离不开人才, 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创新新余人才工作经验, 既要积极发挥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品牌效应, 千方百计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又要充分发挥新余职业教育优势, 积极培养本地人才。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积极主动地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和研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 进一步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加强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育创新团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设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以培养全省一流人才为目标, 选择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进行重点资助和培养。加大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把项目建设和引进创新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用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创新人才, 在创新实践中垂练和培育创新团队。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新余工作可以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户籍所在地限制, 其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要切实得到妥善解决。

以创新人才为依托, 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尤其要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 总结和推广引进杨旸博士的成功经验, 以“人才+专利”“人才+项目”的方式,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2.3 以孵化器为载体,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孵化器是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载体, 要着力加强孵化器建设,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弄中小企业。着力推进国家级孵化器建设, 在已有的2个省级孵化器的基础上, 加快建设新余国家科技孵化基地, 将其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

加强孵化器集群建设,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孵化器集群, 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孵化器网络。重点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专业孵化器建设, 不断完善行业技术平台。以自建联建等多种方式, 鼓励大学、研究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 积极探索孵化器的商业运作模式。

要积极探索符合新余实际的孵化器建设路径。孵化器建设要从注重载体建设向注重主体培育转变, 从注重企业集聚向产业培育转变, 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转变, 从注重科技创业孵化向注重科技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孵化转变, 从注重自身建设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形成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元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资源共享国际化的发展局面。

2.3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创新能力

科技服务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2.3.1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有专门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形成金融组织间合理分工和错位竞争, 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及主体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或海外上市, 支持科技型企业进入省产权交易所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交易业务, 拓展创业风险资本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积极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创造条件。

引导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 及时密切跟踪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组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调研,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对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要优先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综合授信等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2.3.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大力发展以科技金融、创新研发、融资租赁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 着力打造创新与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进一步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制定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着力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机构, 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初步形成适应自主创新要求, 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市场信用, 引导和培育科技中介市场健康发展。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从事科技中介服务, 吸引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创办科技中介机构, 鼓励省外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在新余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数据库, 为各类企业、创业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科技成果、产品、专利、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和供给等服务信息, 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2.3.3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创新效率

制定、实施鼓励政策, 引导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的公共检测平台, 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建设内容涉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图书文献、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科技人才资源等公益类科技信息的网络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和问题, 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慧教育下打造智慧课堂下一篇:环境监测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