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2023-03-01

第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体验数学“生活”之味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的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铃声过后,教室里还是热闹非凡,我也不作声,悄悄的走近电脑,当“中国申奥成功”的录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教室里“刷”的安静下来,孩子们个个摒着呼吸,认真观看。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是“中国”,这一声音在班级里传开时,全班的孩子都沸腾了。这时,我趁势抛出一个问题:北京申奥成功的具体时间是几时几分?(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将这个令千百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时刻与时、分的认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接着,我又播放了许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明星夺冠的精彩画面,每出现一个画面,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的直呼明星的名字,随着孩子们的惊呼,教师适时出示“中国选手刘翔于希腊时间8月27日几时几分夺得金牌?”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初步接触几时几分。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同学们带来了布娃娃、机器人、苹果、小汽车、奥特曼、梨子„„等许多自己喜欢的物体。)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

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运用有效教法,感受数学“抽象”之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一)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如: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孩子们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知识不难理解,可是当出现:面向西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面向北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这类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几乎没有孩子能很迅速的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学时,我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方向盘,并在数学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方向盘:当面向西时,把脸面对方向盘,并把西朝上,就能很容易判断出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学会了这个方法,只要方向盘在手,孩子们就能很快的判断出各个方向。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熟练以后就能不用方向盘了。

再如:教学《我们赢了》。对于一些特殊的时刻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的读出,如:9时50分、10时55分„„。教学时,我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来解决这个难点:把直尺对准时针,如果没有超过10,就是9时,如果超过10却又没有到11,就是10时„„。这样就很少读错了。教学《作息时间表》时,孩子们对“经过时间” 的计算也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尤其是一些需要退位思考的计算,如:课间操8:45—9:05,用了( )分。像这样的计算如果有钟面还好,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数钟面上大格”的方法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可是如果没有钟面,怎么办呢?教学时,我提示学生可以采用排竖式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同时强调进率是60,而不是10。另外,还可以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解决,可以5分5分的数,也可以10分10分的数。学会这些方法,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计算,错误率也降低了很多。

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二)做一做,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如:教学《线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面对如此抽象的教学内容,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去记忆它们的定义及特征,而是引导学生去操作,去想象,去感受,去经历思维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画了一条3厘米的线段,如果我把这条线段一端固定,延长它的另一端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本子上画画看。只要老师不说停就请同学们一直画下去。”

一段时间后学生议论纷纷:

生1:“老师我的本子不够长了。”

生2“如果这样延长下去,再大的纸也画不开。”

师:“在纸上不能画了,我们可以在大脑中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一直画下去,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此时孩子们进入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也在和学生一起想象,没人发出一丝声响,生怕打断了自己的思维。一段时间的安静之后,有的孩子悄悄地睁开眼,有的同桌二人在小声议论,有的慢慢地举起了手:

生1:老师它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线,画不完的。

生2:它无边无际。

生3:不,它有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找不到。

师:你能确定这条有多长吗?

生4:它画不完就没有长短。

师小结:像这样的一条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就是射线。 我想此时孩子们已牢牢地记住了什么样的线是射线。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三)玩一玩,在玩中获取知识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玩”中也学到数学知识。

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实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犹未尽的玩兴中,学生们说“石子占据水的空间,大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小”。紧接着我又问到:“只有石子占据空间吗?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中,说:电视机占有一定的空间,水占有一定的空间,书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后,我马上指出,这就是它们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物体的

体积吗?体积的概念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说了出来。这一模拟乌鸦喝水实验的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学生正是在这“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体积。

三、引导有效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每年的

1、

3、

5、

7、

8、

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

4、

6、

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第二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提问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所要追求的目的是:学生不仅要与教师的体验一致,更要超越教师的体验,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性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我们从备课入手,由过去的主要“备教材”转向主要“备学生”;由主要“备教法”转向主要“备学法”;由“备结果”转向“备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由“备掌握知识的数量”转向“备科学素养的提高”。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影响他们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同时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维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通过探究、实验参观、观看录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探究精神;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如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现状调查、文献查阅等,使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例如教学《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磁铁的性质,我问:“现在有两根完全不同的圆柱形材料,一根是铁棒,一根磁铁,你不借用其他材料,能把他们区别开吗?”学生经过认真的实验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提出把他们悬挂起来,能指南北的是磁铁。立即有同学提出异议,条件是不借用其他材料。同学们又经过反复实验,有的小组发现:“用其中一根接近另一根中间部分,若能吸引,则手持的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我立即表扬了这个小组,鼓励他们自己继续思考。很快又有同学提出:“铁屑不能吸引铁屑,如果用其中的一根去吸本身被敲下的碎屑,能吸引的是磁铁,不能吸引的是铁棒。”接着又有同学抢者说:“把他们都分成两段,不能相吸的是铁棒。”等等。这个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思考等诸多因素相结合,贯穿与其中,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科学课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实践思维—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结论—经历实践运用、检验,再认真总结的过程,学生就在实践中有了第一性的切身体验。这种体验是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着教材来一番“纸上谈兵”式的学习中所不能有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而最重要的是经历了科学探

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提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这一内容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开始做“打手”游戏之后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多,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的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是怎么一回事?是由哪些东西在起作用呢?(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神经。)

2、在做完“酒精触碰身体”后提出: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的刺激信号是怎样传递给大脑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怎样传向各处的?(由此引出神经的传递路线。)

3、在做完“拍手跺脚”后提出:这么说来,我们身体的活动、感觉都是由大脑直接控制神经的?(由此引出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

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顺利完成“膝跳反应”的实验。)

三、课堂提问要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例如:在研究吹泡泡的实验中,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提法:“我们吹出来的泡泡只有一种颜色吗?”再如,在学生了解了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后提出:“为什么孩子身上有与父母身上相同的特点,又有与父母身上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秘密呢?” 引导学生探究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又保护了学生那颗乐于探究的心。

四、课堂提问后要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答有思想吗?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折服。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学生素质好,可再好的素质没有时间考虑其回答会有深度吗?我在讲解“肺和呼吸”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当有位学生举手时,我若无其“视”,是我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吗?肯定不是,我是在等待。

渐渐地,小手举得多了,小手如林了。这不正是我们耐心等待的结果吗?乍看这一过程,风平浪静;细品吧,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正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悄绽放。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学会等待吧!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成长,让科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五、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如在学了《加热与冷却》后老师提出:“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同意不同意?”这样的问题就是封闭的,应该换成:“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怎么看?”再如我在出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后提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变化?找一找。”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是很大的。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让优质的提问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发展的目的。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提高科学课堂提问艺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为自己“充电”,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者:周红卫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课堂教学无效主要表现在无效的讲解、无效的活动、无效的训练等等,从而导致“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设计的改变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然而,来自教研部门的大量调研证明:在一些中学,无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现象也普遍存在。有些课堂时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其余时间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浪费掉了。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浅谈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1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体察教学内容差异,把握师生个性风格,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有用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总之,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1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性地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成本过高,需要靠“补课”来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是低效的。因此,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应当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考量。

1.2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变化

教师通过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帮助他们获得进步或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学了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么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产生的影响,更需要关注隐含在学业成绩中的智慧发展状况;不仅着眼于知识、理解、技能,而且着眼于动机、兴趣、态度之类的情意侧面,还着眼于思考力、判断力之类的高级的综合性能力的侧面。[1]

2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2.1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应该是初中化学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2]。

(1)上好绪言课,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大大增加。为此笔者通过在课堂放飞氢气球,“清水”变“牛奶”,“隐身小猫”等“魔术”,向学生介绍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的神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加强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的。化学实验在培养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笔者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教师进行实验时,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可以请后排的学生到讲台观看或者来回巡视。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可以让一两个同学上台配合老师完成实验。有些简单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完成。(3)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不仅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也是一门实际生活再现的课程,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化学,这些做法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利用“煮汤加盐”这一生活情景,引出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树下闻花香”引出分子的概念。学完酸的性质后,引出厨房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烹调手法——煮鱼、炖排骨时放些醋的原理。讲完“几种常见的金属”内容,联系到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缺铁会导致贫血、缺钙会得软骨病,吸收过量的钠会得高血压等生活常识。再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加苏打?胃酸过多时应该服用什么药物?农户地里种葱为何加草木灰?这些走出课本、走入生活的化学知识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直观、普遍而又贴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化学,感悟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2用情景导入新课,设计有效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学习

新课的导入虽然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成功的课堂开头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

用了提问导入、直观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联想导入等方法,把抽象乏味的化学概念用形象有趣的比喻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例如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化学式新课导入——直观导入法(多媒体展示个人身份证)【导入新课】中国人口有十几亿,但是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从身份证上能读出代表个人的一些信息。而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物质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就有3000多万种,那么每种物质是不是也有各自的“身份证”呢,以便我们进行研究。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化学科学家,终于人们统一了认识,“化学式”就是物质的“身份证”,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2.3进行分层教学,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面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很难顾及不同水平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使得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学校,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从而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郑爱民陈巧平.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第四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结言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向所有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需要他们研究教育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05(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到第六册教科书

第五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张付林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并对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教学案例的有效呈现。

关 键 词:课堂有效性教学预设教学效率生成资源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新面貌:老师们逐步认同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注重”:即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为什么不少教师认认真真地备了课,并在课堂上认真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呢?笔者认为,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关注有效的教与学。这里实际上体现了“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一件事”两个不同的理念,思想不一,定位不一样效果定不同。本文试通过这几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学体会和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认识

(1)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浙教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已经过多次实验改革逐步进行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符合生活的实际,所列举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合适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不局限于书本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探求其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得出了三种具有创意的方法,从而丰富了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换例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换例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学生对学习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背景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二是把例题转变为多样化,让学生有创造性地改变条件和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努力探索,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曾有人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我们认为,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实践中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预设精化,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土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默契配合,尽情演绎生动的课堂。而在这一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合理把握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应用

(一)时,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课前布置每位学生每人准备一根16cm长的铁丝,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问题:用你手中准备好的一根16cm长的铁丝,请问:⑴你能围成一个矩形框吗?⑵比一比每个同学围成的矩形框大小相同吗?⑶量一量、算一算你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多少?⑷你能使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最大吗?⑸如能,你是采用什么方法围成的?这样围成的面积为什么最大?⑹用这根铁丝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能求出它的最值吗?⑺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二个矩形框,有几种围法?⑻如果要围成的二个矩形框的面积之和最大,那么这根铁丝分成的二段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这样几个问题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这就要求老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题引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可见,情景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好学生熟知的事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情景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了土壤。

2、关注解题优化,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谈到:“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合作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

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解题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凡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的解题过程不肯反思,解题方法得不到优化,导致解题死板,应用不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优化解题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3、注重课后知识提炼,让知识结构更有序有效

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在课堂上解决,一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更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模棱两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⑴对课堂上讲的知识内容从新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⑵对课堂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重新思考,有没有其它更简单方法,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如果改变它们的结论和条件,又有没有新的思路。⑶做好数学笔记,把课堂上和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整理,寻找错误原因及时订正,并用笔记形式给予记录和反思。⑷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创新,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做到从老师布置的一道题目中,获得更多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后对知识的提炼和反思,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为教师也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 45分钟,哪些新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放大?哪些问题引发课后再思考、再讨论,这些都是新课程给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

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教学才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意识的生成过程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王德军主编

2、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余文森

3、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马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可研报告基础资料清单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