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课程内容改革对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

2023-02-06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启蒙时期,是培养孩子孕育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期。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广泛适用性和全面发展的人,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对于“课程内容”的含义很多的学者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 ,学者石筠弢从课程内容形态的角度将课程内容分为静态课程内容、动态课程内容和动静融合的课程内容。陈旭远教授认为:“新课程形势下人们一般认为课程内容既包含教材又包含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定,它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而从人类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这些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组织和编排。”[1]由此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1.1 改 变课程内容 “繁 、难 、偏 、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传统的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很多的课程内容复杂重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传统的课程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适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课程内容存在的以上弊端,“新课程内容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1.2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书本中的理论性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知识、学习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书本中理论性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感受到书本中的知识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而不单单只是知识而已,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科学习的难度。如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六册:“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 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不仅我们认识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在香港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同样认识到了课程能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如香港的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对于24小时制的学习设置了一个“香港一日游”的情境带领学生学习24小时制。

1.3 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 ,注 重联系实际

当代社会科技在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也在飞速的发展。基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课程中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中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弥补了传统课程中所缺乏的学科整合。

新课程中强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课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局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广博性。综合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解决传统课程中课程内容重复和复杂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实践和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4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等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未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才。

1.5 课程内容改革趋势下的小学生数学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是极为重要的。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传统的数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经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新的数学新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 内容的设置及呈现体现了层次性与多样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和自身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运用。新的数学课程,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的培养更易于操作。新的数学课程强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新的数学课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新课程内容的改革之下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思维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课程内容贴近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程内容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把握好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顺应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改革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基础。

2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转变

2.1从“教教材”到 “用教材教”

基础教课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教师的教材观和教学观的改变。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的同时教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教师是“教教材”,所谓“教教材”,[3]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由“教教材”转向了“用教材教”,所谓的“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

在教师“教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材的传授者和执行者, 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只是一味的执行教材的要求,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创新性可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思想。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的“用教材教”,使教师成为教材的主导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依据和教学的工具。从改革前到改革后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一改往日的执行,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学,拓宽了教师的教学发挥的空间。

2.2 教科书功能的转变

有学者认为教材的实际功能大概只有两种, 分别是基于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教材功能。“基于知识观的教材功能认为教材只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对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就是教学的宗旨。基于学习观的教材功能将教材视为教学使用的材料,认为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生发性知识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4]课程改革以前教科书是教学的主体,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教师只能遵循,不可随意变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科书的作用是呈现知识、传授知识。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教科书改变了绝对的领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指挥者。

2.3 教师使用教科书方式的转变

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完全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备课和讲授, 忠实地按照教科书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来传授知识,不敢超越教科书,认为遵循教科书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就是好的。

课程改革之后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问题,关注教师是否有效的使用了教科书,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科书, 是否对教科书进行了二次开发以及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和策略。课程内容改变了以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现状,为教师使用教科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从而使教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方式也随之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陈月茹教授强调,教科书不是权威,但必须要具有权威性。课程内容改革后教科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强调课程内容生活化,这就对教师使用教科书提出了思考,在课程内容贴合实际的同时教师对教科书的讲授也应当贴合实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如何使用教科书, 研究者通过对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来对教科书的编排提供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 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到教科书功能的转变以及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的变化, 研究者对教师教科书使用的关注在不断地增加, 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在教师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科之间存在这差异,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科书的使用上也会存在着差异, 了解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对教材的编排和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帮助。

摘要: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基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伴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本文中的教材均指教科书。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教科书,使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研究下一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