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2-12-08

第一篇:erp国内外研究现状

ERP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市场由卖方主导转向向买方主导,企业的目标已由注重成本、产量控制转向注重质量、速度、创新、服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期望得到特别的产品和服务。顾客需求的变化频率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在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中,各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快速反映下游客户的需求、及时追踪上游供应商的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否则,企业将会失去客户、失去市场,从而失去生存的机会。

ERP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内部信息处理机制,它的实施已经成为全世界现代企业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企业采用现代管理科学,运用ERP软件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曾经产生过三次热潮:1986年和1991年的MRPII应用高潮以及1998年的erp应用高潮。前两次均以大面积失败而告终(应用失败率高达90%),至使一大批企业对MRP II谈虎色变、望而却步。

ERP是在MRP I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系统。ERP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是企业和ERP公司成功合作的结果。企业应用ERP必将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企业的全员素质、经营战略、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基础、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和进步;ERP公司也要从充分发挥软件功能的角度在以上方面给企业充分的指导和协助。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指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划为主线,实现对企业内外各种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源于美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企业不但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ERP系统正是适应了这一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都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各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的思想,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机会,而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时,企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

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ERP的发展过程

ERP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基本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II阶段和ERP阶段。

(1) 基本MRP阶段

这是一种库存订货计划,即MRP物料需求计划阶段。随着六十年代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开始,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软件面世并应用于企业物料管理工作中。

(2) 闭环MRP阶段

这是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在七十年代,人们在MRP基础上,把生产能力作业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中,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入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围绕着物料需求计划,使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闭环系统,这就是闭环式MRP。

(3) MRPII阶段

即建立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八十年代,人们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从而把企业内的物流与资金流结合在一起,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II)系统。MRP II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但它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它最显著的效果是减少库存量和减少物料短缺现象。

(4) ERP阶段

到90年代中后期,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在ERP系统设计中,不仅考虑到充分利用自己企业的资源,同时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不仅组织“大批量生产”,还要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无限空间。

近年来,ERP系统在以下几方面发展迅速:

(1) ERP功能的扩展

纳入产品数据管理 (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功能、ERP与EDI的集成、增加了工作流功能、增加数据仓库DW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 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2) 新的模块化软件。它不同于现行的“可选择模块的套件”。用户可以按需求单独更新某一个模块,而不用为了增强某一个功能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

(3) ERP系统软件向专业化发展,更多考虑行业解决方案

专业化的ERP软件大多是以通用的财务等模块为基础,叠加针对每个行业特殊要求的小模块。用户可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可用的菜单、模块和报表等,可以更快的启用。ERP软件的专业化趋势使ERP走出制造业,而在能源、电讯和其他行业寻找更加广阔的市场。

(4) 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智能的信息分析

现在各erp厂商都在改善自己的产品,为管理者提供智能的信息分析。比较先进的ERP系统可以提供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DW)、在线分析(On-Line Analysis Process, OLAP)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 DM)技术,并能完成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发掘这

的工作。

(5) 从事务处理到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简单来讲,就是由事件的发起人直接输入数据,并将ERP的受惠人扩大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甚至企业以外的供应商和用户。实现了自我服务后,信息就可以在整个虚拟企业的范围内自动地流动,省却了很多无谓的事务性劳动。从而,将ERP系统的最终功能——提供决策支持和商业智能,发挥出来。

(6) 技术先进性:网络、面向对象及事件驱动

ERP的技术发展目前集中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ERP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体系发展;Internet技术的广泛使用;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 。

(7) 灵活性:支持可持续的BPR

由于企业在实施中及实施后,业务环境的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ERP系统开始提供适应这种变化并且与ERP系统本身一体化的灵活性应用工具 。

国内ERP厂商类型

据信息产业部预测,未来5年我国企业管理软件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时市场容量将达到142亿元人民币,2001年-200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9.32%。据统计,我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从1997年以来始终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态势,2000年市场规模达到58.7亿元,占我国软件市场的25.5%,成为我国软件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2001年上半年,我国管理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31.8亿元,占到整个软件市场规模的26.1%。

(1)转型型,由开发财务软件的厂商发展而来,以用友、金蝶为代表。

(2)联营型,与外来ERP厂商合作开发。以神州数码和浪潮为代表。前者与台湾的鼎新合作,后者与FRONT STEP(原SYMIX)合作集成国强SYMIX。

(3)单一型,国内ERP厂商最早都是起源于专业的单一ERP独立开发商。这些厂商的共同特点就是均系早年从某些国外产品中借鉴并开发自己的原型产品。产品的开发依赖于几个总设计人员,因此人员的流失会迅速造成企业的下滑。代表有利玛、启明、开思、通软等。总的来说,ERP在我国经过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是,在与我国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结合的诸多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期待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ERP的理论成果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项目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协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都少不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套科学的沟通方法切合实际、可行又与时俱进的沟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良好有效的沟通的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支持和拥护,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又随着学生对象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进入90后时代,以往的沟通方式在张扬个性、独立性差的90后身上已逐渐失效。本项目在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对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沟通过程所使用的一些沟通方式方法及碰到的困难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沟通方法展开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朝着专家型、职业化的道路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已经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梯度,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和国外先进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对比国外辅导员职业是从不同的边缘性、辅助性、补充性工作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为例,其管理制度是基于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发展”,在具体操作上,管理高度专业化,分工精致明确。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日常事务管理近似于我国目前的宿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资助管理等,学生服务主要等同于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2、 国内研究

建立有效沟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所在,在邮电大学在建立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有效沟通, 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 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强, 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0 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受到了强烈冲击,在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是一次严峻考验,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国内很多高校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方法,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帮助辅导员比较清晰、有条理的掌握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QQ、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找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善于做倾听者;辅导员用真心,诚心,良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反思在工作上的长处、短处,反思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反思是否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等等。尽管研究的方法很多,也很适用。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而且针对性比较广泛,但在90后身上并不一定适用。因此,本项目将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研究一套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沟通方法,在全院范围内试运行,满足辅导员需要且又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方法,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园生活更加和谐。

[1] 蒋易展, 张静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三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

1、L

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与日俱增,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交通控制,提高主干道车流速度已经成国内外学者的共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将各种新的控制理论应用在交通系统控制中,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达到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目的。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同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在道路交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及其系统的发展。

1、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用信号方式控制交通流的思想最早诞生于19世纪,在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特街口安装了一种红绿两色的信号灯,这标志着城市使用交通信号的开始。随后在1918年,纽约的街口安装了一种手动的三色信号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

在二十世纪初,国外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英国在沃尔佛汉普顿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3],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控制范围较大的信号联动协调控制系统,建立模拟各交叉口交通流状况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信号配时的优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都开展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变时、从点控制到面控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TRRL)于1996年研发的TRANSYT系统;澳大利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SCATS系统,;英国在TRANSYT的基础上研发了自适应系统SCOOT。

1977年,Pappis提出了城市单向单路口模糊控制方法[6],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中,这为城市路口信号的控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1年,Park[7]等提出了一种对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的接口与仿真模型相结合来对周期长度、绿信比、相位差同时进行优化。

2006年,Yi Jiang[8]等人提出了基于车队的主次干道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法。

2007年,Ghassan Abu-lebdeh等人提出了拥挤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9]。

2.、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国内早期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技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比较晚,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了TRANSYT和SCOOT交通控制系统。我国目前有天津、宁波、上海等城市在使用SCATS系统[10]。

我国的交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最近几十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如下:1992年,我国学者徐冬玲[11]提出了基于感应控制思路的单路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方案,仿真结果比较理想。

1998年,陈森发等[12]提出了关键车流和非关键车流的概念,一研究了非关键车流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对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优于Pappis方案[11]。然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城市交叉路口左转车流较小的时候,当左转车流较大时信号控制还必须采用多相位控

[13]制。同年,东南大学的顾怀中、王炜等人,在考虑交叉路口的延误、停车及通行能力的

情况下,提出了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对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时长进行优化。

1999年,刘智勇、朱劲等[14]人根据对多相位单交叉路口交通指挥决策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模糊感应控制器,把队长作为控制目标,综合分析相邻相位车道上的车队队长。

2004年,张莉、马岩等[15]人提出分形几何控制理论应用于交通流控制,看似复杂、无[5][4][2][1]

序的交通流背后隐藏着非线性的可控几何规律,在微分成单元以后,各台车的几何构成要素与信号灯前车辆排列仿射的图形将形成一定的相似几何图形,分形理论恰恰能揭示这些几何图形的规律。该理论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适合我国目前的城市混合交通状况。

2006年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16]通过分析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基础上,建立以平均延误时间最短、平均停车次数最少为目的,以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及周期长度为约束条件的城市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

参考文献:

[1] 张莉,于国海,马岩。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2):54-56

[2]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25

[3] 许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5:1-20

[4] 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5] Jeffrey I.Adler,Victor j.Blue Tzu,Li Wu.Assessing network and driver benefits from bi-objictive in-vehicle route guidence. Transportation Reseach,1997

[6] Pappis C P,Mamdani E H.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traffic junction[J].IEEE Transac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77,7:707-711

[7] Rouphail,N.M,B,Park and J.sacks. Direct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and Results[R].XIPAN.AM conference.2000

[8] Jiang Y,,Li S,,Shamo D.A plat-based traffic signal timing algorithm for major-minor intersection types[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40,2006:543-562

[9] 周辉军.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10] 蔡磊.城市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信号优化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4:2-13

[11] 徐冬玲,方建安,邵世煌.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及其神经网络实现[J].信息与控制.1992.02

[12] 陈森发,陈洪,徐吉谦.城市单路口交通的两极模糊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1992.02

[13] 顾怀中,王炜.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03

[14] 沈国江,王智,孙优贤.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工程.2004,01

[15] 张莉,马岩,崔淑华.城市主干道主车流分形几何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2004,6:85-87

[16] Gartner N H,Tarnoff P J,Andrews C M.Valuation of the optimized polieies fot adaptive control(OPAC) strateg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324.1991:105-114.

第五篇:国内外德育研究现状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来。目前,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既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共组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等的研究,并且从这些研究内容中也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结果。但是仍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单

一、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年级小作文200字下一篇:高三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