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

2023-03-08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解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最新变化趋势,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搭建全球汽车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水平,由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上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ATARC)、中国机械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29日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外政府主管部门、整零企业、贸易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投资机构以及媒体单位的近300位政府部门领导、代表参加会议。

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魁玉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吴松泉分别主持上、下午会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高和生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上海)总经理孙健作为主办方代表分别致辞。

高和生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发展面临新兴市场需求复苏乏力、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国家当地货币汇率波动、部分国家政局动荡、贸易壁垒措施频发、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等诸多挑战,汽车出口的严峻形势尚未出现根本性改变。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双方已将绝大部分汽车产品列入双方加征关税清单,对全球汽车和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深远影响,将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发生重大调整。短期内,将抑制中美汽车产品贸易增长,增加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尤其对国内合资品牌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造成较大冲击,迫使企业加快海外本土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长期来看,将倒逼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放开外资股比,推进“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优化贸易投资环境,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关于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发展,高和生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二是积极调整全球战略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三是立足本地化发展,提升企业海外发展和服务能力。

本届论坛分为全体大会和主题研讨两个半场。在上午全体大会期间,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教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马来西亚汽车行业总会会长许综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部总经理助理付英晟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围绕当前经贸发展、“走出去”新形势、中国-东盟合作前景等影响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宏观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国际化管理和出口信用保险角度做了详细介绍,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其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从7个方面分析了汽车产业“走出去”面临的新形势,并就此提出建议供汽车行业出口企业参考。这7个方面分别为:一、对外开放将深度改革行业格局,行业加快优胜劣汰;二、FTA战略深入实施,将为汽车产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贸易和投资条件;三、“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四、外资全面、深度本地化,中国战略正在酝酿调整;五、新能源汽车竞争力迅速提升,将成为“走出去”的新领域;六、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车企“走出去”;七、中美贸易战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和产品进出口。

在下半场的主题研讨环节,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和Businessweek专栏记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斯蒂芬·贝克(Stephen Baker)分别就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出口现状、中美汽车贸易现状及未来发展发表看法和建议。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榕和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国际部国际市场室经理仇宝虎现身说法,分享各自企业国际化成果、经验和教训,并介绍未来发展规划。



随后,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政研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庆主持的主题讨论环节,德国莱茵T?V大中华区交通服务部副总裁黄余欣、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春青、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海外营销总监张坤、杭州恒宏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忠以及山东泉利海外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猛,分别就“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发表精彩观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增长率 利率 加息 收入分配 人民币汇率 升值 匹斯堡提案

一、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建议

1、经济转型期中国不需要过高增长率

因为房地产的调控,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个多月前还此起彼伏的经济过热,升值加息的声音,忽然变作中国经济将“第二次探底”和“经济下滑”的预估,大有2008年金融海啸暴发时的那种架势。笔者认为,使用与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同样的表述,来描述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走势,有危言耸听之嫌。

2010年与2009年的增长形势完全不一样。2010年经济已开始V型反转,根据近期的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基本稳定。特别是经济领先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15个月在正常水平以上运行,5月虽较4月有1.8个百分点的下降,但仍在50%的正常水平之上,显示未来三到六个月经济将呈现增长之势,只不过态势较之前更趋平稳。

相对2009年中国经济“探底”至十数年来的季度经济增长最低点并面对可能继续大幅下滑风险的形势,2010年房地产调控和其他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投资增长从32%的水平回落26%左右,应是对已呈现的经济快速增长态势的主动调整,而非“二次探底”的危机形态。

因此,所谓“二次探底”和“经济下滑”,不是对经济现状的合适表述:所探之底是2009年第一季度6.1%之底,还是9%至10%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之底?经济下滑,是像2008年那样从上半年的10.4%的增长,“滑”到第四季度的6.8%的增长,还是从第一季度的11.9%“滑”到9%至10%的潜在增长率?2010年二季度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都低于第一季度,但若以“二次探底”,“经济下滑”这些与危机相伴的字眼,判断正在走出危机的中国经济的形势,无疑会产生误导效应。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需要过高的增长。2009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实际达到11.7%。2010年一季度“GDP”增长11.9%。如果2010年第二季度乃至全年延续一季度那样的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超过9.5%至10%的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就会出现经济偏热。

要小心了,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的增长,可能引发通胀恶化。经济学理论证明,在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的时候,刻意推动更高的增长,可能推动更大的投资,过大的投资需求一定会增加过多货币供应,推动短期总需求偏离潜在增长水平,工资水平也会相应上涨,价格势将偏离均衡水平上涨。如果短期内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不能提高,这种偏离产出均衡水平的状态就是不稳定的和不能持续的,很快不得不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回到原来的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这时候如果继续增加货币发行,上面的过程就会重复,结果就是价格水平不断上升,通胀形势在循环中不断恶化。这对于当前通胀预期的管理,避免通胀形势恶化是非常不利的。

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的增长,也是资源消耗的低效率增长。2009年,我们以32%的投资增长,获得了8.7%的经济增长,粗略匡算一下,大约4%的投入收获1%的产出,显示中国经济处在规模递减状态。如果继续推动更高增长率,可能需要5%甚至更高的投入,才能有1%的产出。这种资源消耗型增长非但不可持续,也与刻不容缓的转型战略相背离。在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改变之前,推动这种低效率的高增长,后患无穷。

再说,第一季度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房地产投资增长35.1%,超出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个百分点。超过潜在增长率的11.9%的增长,相信房地产投资驱动是个主要加速器。而房地产在严厉调控政策下降低增长速度,将超过潜在增长率11.9%的增长拉回9.5%至10%的潜在增长水平,是2010年经济的平稳运行的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

笔者认为,实现2010年的潜在增长率的平稳增长目标,可以得到政策和外部环境改善的支持。7.5万亿的新增贷款加上2009年未使用的银行信贷,能保证25%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各种刺激消费增长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消费保持15%至16%的增长水平完全可以预期。

不过,对5月出口48.5%的增长不能盲目乐观。在2009年同期平均超过25%的出口负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同比的高增长数据,并不能说明出口在非常强劲地恢复。如果叠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全年出口增长的平均预期需要有所调整。

当然,在对2010年的经济增长的诸多驱动因素中,顺差增长的贡献都是非常保守的。笔者对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以及全球贸易形势都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不认为世界贸易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基本判断顺差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仅是在低水平上转负为正。

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放缓,制约中国出口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欧元贬值增加出口对欧洲经济的正面效应,可能会部分抵消欧元区各国削减财赤产生的负面效应,经济增长或可从1.3%下调至1%,但不可能降至2009年那样的负增长。特别是刚性的消费市场一般不会因为经济放缓而大幅萎缩,中国一般消费品的出口增长可能低于年初预期,但调整幅度不会特别大,也是可以预期的。

从总体来说,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可以保证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至10%的平稳增长水平,而净进出口的改善,将在边际上增加实现2010年增长目标的保险系数。

2、负利率只是加息的一个理由

4月CPI增长2.8%,相对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实际利率变负了。因为翘尾影响,2010年CPI会显得增长较快。加上食品价格,以及要素价格机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中CPI可能达到2010年最高水平。估计会有一段时间有效利率为负。加息之声音随之又大了起来。

提升名义利率,对改善实际有效利率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目前一般消费品生产仍然过剩的情况下,负利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扭曲,只会产生非常边际上的影响。换言之,一定程度的负利率不会导致供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推动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其他单一影响的货币工具不一样,利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就决定利率的调整有利有弊。比如当前通胀预期管理的政策目标,是

生动力。

如果能够切实按照我国新的保障体系的低水平高覆盖的方向,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在社保领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退休生活的安全感增加,为将来生活保障的储蓄减少,老百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也会大大增加。

三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居住支出是收入中一个重要部分。2009年房屋月供比上升到70%~80%,大城市超过100%。如果一般收入群体的收入80%要支付房屋消费,而且在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上涨的态势下,人们一定要减少当期的其他消费加大居住支出。居住消费支出都是以数十年计算的,也就意味着消费支付能力要被锁定数十年。高房价无疑打压了消费增长的空间。所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入,至少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减少一般居住性需求的支出,释放出巨大的当期消费支出能力。

形成分享式收入分配机制

研究显示,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占GDP比重在36%左右。按照2010年财政收入可能达到8万亿和2009年GDP34万亿匡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24%左右;企业收入占到30%。

这种分配比重显然不利于中国从投资为主向消费为主的增长方式的转型,因为居民的消费增长缺乏基本的内生推动力,而这恰恰是实现消费增长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最基本的因素。

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60%左右,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也占到GDP的50%左右。显然,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合理。

改变不合理的分配比重需要改善相应机制。首先,应对中小企业实施减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偏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升工资水平。

其次,加大国企向政府分红的比重。国企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规模亏损到90年中后期实现收入增长,政府投入了巨大的改制成本。国企在扭亏为盈后理当向政府分红,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的能力。政府向民生领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是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中的重点之一。

第三,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垄断收入更公平地分配到各经济主体。

二、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建议

1、准备应对新一轮升值博弈

5月出口同比增长约48.5%,顺差195亿美元。这一数据超过前期国内外预期。这种“预期”与实际数据的反差,给了美国国会以舒默为首的那些一贯拿人民币升值说事的议员以借口。最近舒默准备重提几年前三位议员联名要求美国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提案。而《华尔街日报》对于美国财长盖特纳关于中国贸易顺差使用了“愤怒”这样的字眼,非常情绪化也非常有煽动性。看来,中国要准备应对新一轮人民币升值的博弈。

国内外的所谓预期,一些特别是香港和国内证券市场分析人士的“预期”,实际上有非常大的误导作用。4月所有的分析还在说中国经济过热,人民币应该升值,同时加息防治通胀恶化。5月中旬统计局公布4月CPI同比增长2.8%以后,甚至有分析人士“预测”,央行次日就将提升利率。但自5月下旬开始,中国经济将“大幅下滑”,“二次探底”成了热点话题。这些分析,夸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夸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商品欧洲出口的影响,扭曲对中国出口增长“预期”的判断,使正常的出口数据与所谓“预期”产生人为的差异,有可能成为引发成为中美之间的新一轮汇率摩擦的借口。

较大的“预期”与顺差数据的差异,来源于~些似是而非的分析。

比如,对欧洲危机的滞后影响的判断有误。事实上,目前出口增长是前期订单的交货数字,本月出口形势判断理应根据前期的PMI新增订单指数来判断。前期PMI的出口新增订单呈高位运行,虽然多是短期订单,但至少对未来三个月的出口形势的增长态势有领先的指标性意义。换句话说,5月出口增长幅度是能预期的。如果欧洲经济大幅下滑进口市场萎缩,其影响应在新的订单出台后才会显现。

又比如,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也判断过度。资料显示,对欧出口约占我国出口份额的19%,比重最大。分析显然过度评估了欧洲危机可能对中国出口的最大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由于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危机处理效果的不确定性,欧洲经济增长可能再次放缓。但是由于欧元贬值带动出口增长,可能部分抵消未来紧缩政策对经济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而紧缩政策的长期影响应是正面的。因此笔者认为,欧元区经济的下滑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不会比2009年的形势更恶劣。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也相应比2009年要小。夸大这一影响的结果,使中国贸易本属正常恢复增长的态势不能平和地被接受,引发美国人对本属正常的5月数据借题发挥了“愤怒”。

另外,数据上的大幅改变与2009年的负增长有关。如果考虑2009年5月出口呈同比25.9%的下降这~因素,48.4%的增长与危机之前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说明外需形势仍与我们年初的判断一致:世界经济整体呈复苏态势,但是远未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现在还要叠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虽然整体外贸形势会改变2009年的颓势,而顺差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是小幅转负为正。

还有,不该忽略进口增长大干出口增长这一变化。因为基数的问题,确实存在相当规模的绝对顺差。但是中国经济活动活跃,刺激内需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大幅增长。从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的比较而言,除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和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的进口增长小于出口增长以外,对于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和欧洲,中国的进口增长都是超过出口增长的。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进口增长,特别是从美国的进口增长,如果美国真正解禁一些高科技产品的限制,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应该提醒美国人,这是他们的问题。在上次战略对话期间,美国商务部长说,只有2%的中国提交的购买产品被禁止,但对这2%的产品的总值占98%的产品价值的比重则避而不谈。我们应该提交更多的中国需要的美国产品采购单。中国进口增长,对全球贸易的恢复,对全球经济的恢复,能产生非常积极和有利的推动作用。

这些道理,我们需要不断对美国政府讲清楚,人民币汇率绝对不是国际贸易平衡和国际经济在平衡的关键所在。不能让正常的贸易数据成为再次博弈人民币升值的借口,也没有必要陪美国议员玩人民币要不要升值的游戏,不能让人民币汇率成为G20峰会和其他国际多边平台的话题。

最近部分出口加工企业在严峻的压力下加薪,很清楚地表明,在出口产品价格不能提升的前提下,简单提升人民币汇率,将使提升劳动力工资的空间完全丧失,进

而直接阻碍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第一次收入分配改革。这就是笔者一直在说的道理,在国内的要素价格机制的改革完成以后再来评估,人民币被高估都有可能。所以,要顺利完成我们的改革,绝对不能单边升值,推动企业家与美国进口商谈判,提升出口加工产品的价格,是最重要的。

2、全球若触发第三次大萧条谁之过?

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泡沫,经济大幅衰退,引发了全球危机。如果全球触发第三次大萧条,首当其冲最大的责任正在美国自己身上。美国理应尽全力恢复经济,带动其他经济体走出危机,补偿因引发危机而带给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不是批评其他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政策,更不能让其他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为美国制造的危机埋单。

克鲁格曼先生又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危言耸听,称世界经济可能触发第三次大萧条。而这主要是由决策失误引起的。他认为,世界各国政府现在均对通货膨胀表现出过度担忧,而事实上,真正的威胁来自通货紧缩;各国领袖都在宣称收紧开支的必要性,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支出不足。这一切在上周末让人深感失望的20国集团峰会上均得到了生动体现。他的结论是,各国如果过早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那么为这一政策埋单的只能是那数百万失业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要持续几年处于失业状态,甚至有些人永远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明明是美国人犯的错误,板子确偏偏打在其他人身上。克鲁格曼先生的观点实在非常偏颇。

首先,欧洲紧缩财政不是因为担心通胀。全世界都知道,短期内,欧洲暴发大规模主权债务风险,许多国家不可能再发新债还旧债,根本不可能再在市场上大规模融资。如果减税,财政收入本来就入不敷出,无疑雪上加霜,欧洲已经没有财政扩张的空间。

欧元区各国没有本币,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也不可能通过货币贬值来解决巨额债务危机。紧缩财政以改善国家资产负债表,是欧洲的无奈之举。

其次,欧元贬值对欧洲出口有利,对欧洲出口产业的就业也会有利,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偿财政紧缩带来的经济下滑。如果说以失业为指标来衡量欧洲是否会触发第三次大萧条,那欧洲在2008年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失业率已达到16年来的最高,早已进入萧条。而美国出现26年最高的失业率,几百万人已失业一年以上的现状,也早就触发了第三次大萧条。

事实上,克鲁格曼先生高调支持贸易保护主义,施压人民币升值,甚至不惜打一场全球贸易战,非常可能误导美国政府和其他各国政府重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决策错误,成为触发第三次大萧条的因素。

我们已经看见一些风险。美国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惩罚性规模已占3%左右。这对于才安排了4万亿刺激计划,并刚从全球经济危机中复苏,就业仍然有巨大压力,增长仍存在不稳定的因素,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美国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也是非常负面的。

事实证明,推动中国加大政策力度,保持过高的增长,施压人民币升值,打压中国的出口,迫使中国给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提供增长空间,都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25%,欧洲占24%,日本占7.51%左右,中国与日本差不多,2010年可能在7.5%到8%之间。要中国牺牲自身利益拉动全球经济,特别是为占世界经济60%以上的发达国家经济的恢复提供条件,结果完全可能“事未成身先死”。

更残酷的是,中国不可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恢复,但如果中国经济不稳定,那对世界经济的恢复绝对是雪上加霜。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等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都处在二次探底,甚至所谓第三次大萧条边缘的时候,如果中国经济在不断恶化的外部环境下再次大幅下滑,对全球脆弱的经济一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对谁都没有好处。

6月29日,中国股市大跌。而接下来全球股市大跌,有分析就认为与中国股市大跌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已说明了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打压中国经济,美国经济可能要承受损人不利己行为的恶果,包括触发全球经济进入第三次大萧条。

最不能接受的是,克鲁格曼先生把全球可能触发第三次大萧条的责任推到其他国家身上。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泡沫,经济大幅衰退,引发了全球危机。如果全球触发第三次大萧条,首当其冲最大的责任,正是美国自己。美国应尽全力恢复经济,带动其他经济体走出危机,补偿因引发危机而带给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不是批评其他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政策,更不能让其他的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为美国经济恢复创造条件,为美国制造的危机埋单。

若说存在触发全球第三次大萧条可能性,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因素,才是巨大的不可测风险的关键所在。美国复苏存在几大风险。第一,至今看不见如何解决创下26年来最高纪录失业率的出路。试图通过五年之内出口翻番创造就业的战略,还未开始就遭遇欧洲主权债务的当头一棒。第二,房地产市场恢复遥遥无期。4月相关政策一结束,房屋销售5月应声下降30%。第三,起死回生的银行至今未恢复给实体经济,包括企业和滚动性消费的贷款,使经济恢复可能产生恶性循环。第四,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带来全球贸易的再次大幅下滑。第五,国债余额占GDP的93%,2011年将超过100%,存在比欧洲更严重的主权债务风险。与欧洲不同的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制下,短期美国能印发钞票来缓解主权债务风险,长期来说,不排除通过通货膨胀来解决债务危机的可能性,那势必给全球带来将来通货膨胀的巨大担忧。

美国理应全力以赴地解决自身的问题,不能再千方百计转嫁自己的危机和风险。而全球果真触发第三次大萧条,克鲁格曼先生的推波助澜作用也难辞其咎。他指责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各国政府采取紧缩政策是巨大的决策失误,使大萧条持续达十年之久。但是他高叫的“贸易大战”,恰恰也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各国政府政策的巨大的失误之一,也是延续十年经济大萧条原因之一。这一点,不知克鲁格曼怎么解释?

3、金融资本不应该自由流动

仔细分析匹斯堡提案,包括美国最近参众两院通过的监管方案(虽然还没有最后综合,我们暂时以“美国方案”称之),我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并没有包括在匹斯堡峰会金融监管改革提议的框架中,美国方案更不可能从全球的角度来制定监管方案。

国内监管不能取代全球监管

匹斯堡提案和美国方案基本上是在建立一个各国内部监管体系的国际统一标准。这当然很重要。对

于发达金融市场来说,这是危机后的“亡羊补牢”式事后监管。对于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深入研究这些监管方案,可形成“事前”的防止危机形成的监管体系,站在危机治理的肩膀上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但是各国的严格监管体系不能取代金融资本(证券投资资本)的全球监管体系。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G20峰会最大的意义在于,建立危机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新游戏规则,最核心的部分是建立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商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以及外汇交易市场的统一监管准则,恢复正常的而不是投机当道的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防止受到金融泡沫危机的再次伤害。

金融资本的全球监管一直遭到最强势的金融资本国家美国和英国的反对。经过这场金融资本全球爆炸制造的虚拟泡沫危机以后,德国和法国反复提出全球监管的问题,美英仍然坚持认为监管是各国自己的事情。G20峰会形成的匹斯堡监管议案,以及美国基本成型的监管方案,基本没有涉及金融资本全球监管的问题。

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资本属性完全不同

美英的反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美英反对金融全球监管的基本理由,也是华盛顿共识倡导的所谓金融自由化,但是金融资本的自由化是否带来全球的多赢,并没有理论根据。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入商品市场,扭曲大宗商品价格,是违反经济学基本原则的。而实践中,金融资本屡屡成为危机的始作俑者。

直接投资资本的全球流动带来的共赢,是得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明的。但是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资本的属性完全不一样。金融资本是博奔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特别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当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入时,制造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当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出时,往往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实践证明,金融资本的大进大出多次制造了地区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上世纪80年代南美各国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以及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都烙上金融资本巨大破坏性的烙印。

美国部分主流经济学家希望从理论上支持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伯南克在其著名的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模型中假设,发达国家应该是资本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应该是资本输入国。中国和美国正好相反,两国的资本流向违反这个“假设”,所以中国应该开放金融市场,才能实现全球再平衡。伯南克混淆了金融资本和直接投资资本的概念。发展中国家需要流入的是直接投资资本,而不是开放金融市场,放任金融资本自由流进流出。推动金融资本在国家之间完全自由流动是在偷换直接投资资本的概念。

金融资本扭曲商品价格

2008上半年,金融危机使金融资本大规模转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完全脱离均衡价格而大幅上涨。最典型的是石油价格上涨到147美元。在美国航空公司的压力下,美国国会要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展开调查,是否存在操纵价格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价格大幅上涨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投机行为所致。

石油本属大宗商品,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商品的均衡价格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是当商品市场变成一个投机性为主的市场以后,投机资本既没有对石油的任何需求,也不需要石油供给,从根本上扭曲了商品市场供求定价的基本原则。其次,投机资本不受效用最大满足度的约束。无限膨胀的“赚钱效用”,使投机资本有强烈的动机在油价上涨时把价格推得更高,在油价下跌时把价格打得更低。2008年石油价格最高被预期涨至200美元,最低的时候被预期降至20美元。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从理论和实际上破坏了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如果不限制金融资本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大规模投机行为,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永无宁日。

最糟糕的是,高油价带动了生物制能的原料玉米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粮价的普遍上涨,以及所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全面推动全球的通胀。2008年上半年,当油价涨至147美元时,70个国家爆发两位数的通胀,一些国家甚至因为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爆发社会动乱。

在理论上没有得到像直接投资资本那样带来全球共赢的证明之前,在实践中高风险高危机的基本属性没有有效改变之前,金融资本完全没有约束的所谓“自由化”应该被排除在国际金融新规则之外。

换句话说,金融资本在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流进流出,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情况对金融资本的活动进行更审慎的管理,应正式纳入国际金融管理体系,而不应该受到非市场化干预的指责,更不应该把对金融资本的合理限制作为“非市场化国家”判断标准之一。金融资本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活动,要被限制在对冲和套利的规模,过度的投机行为要严格禁止。

G20峰会重建全球金融秩序,应从否定华盛顿共识的核心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开始。金融资本本不应该“自由流动”。金融资本的全球监管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新监管框架中最重要的诉求之一。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国内外出现一些商业网站收购案。这对商业网站的建设和运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应用产业集群经济理论对商业网站收购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在商业网站收购中选择目标商业网站的标准。此标准对顺利开展商业网站收购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网站收购 标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商业网站。由此带来国内外商业网站收购事例的出现。如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商——搜狐网站,它收购了华人最大的青年社區ChinaRen.com网站。百度收购全球最大的网址站hao123.com。百度出资5000万人民币,外加部分百度股权,双方交易价格属于中国内地涉及较大金额的网站收购案。国内著名民营传媒企业”欢乐传媒”已成功收购著名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这是国内民营传媒企业第一起收购新媒体案,收购涉及金额超过500万美元。搜索巨头Google公司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YouTube公司。类似的网站收购事例还很多。

一、商业网站购并的特点

收购的英文单词为“Acquisition”,意即获得或收获。从中文语义上说,可以将收购理解为购买或买入。如果将收购的中英文含义结合起来,可以将网站收购理解为,一个网站购买其他网站股权或资产的行为。

所谓商业网站购并,是指商业网站股权或资产收购和网站兼并。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商业网站之间的股权与资产收购,二是指商业网站兼并,兼并是指被兼并商业网站的企业法人资格的消失。

商业网站购并是一种投资,但与其他投资相比,这种投资具有特殊性质与功能。概括地说,商业网站购并具有三大基本特性:

首先,商业网站购并是一种产权交易。商业网站购并的对象是目标商业网站的股权或资产。而股权与资产收购的实质是产权交易。

其次,商业网站购并是一种经济资源再配置活动。商业网站购并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以及资源配置方式与状态的改变。

最后,商业网站购并是生产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二、产业集群经济机制下的商业网站购并

商业网站购并是产业集群的要求。群是理解创新过程和决定使创新处于最佳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产业集群经济是商业网站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资本创新的必然。它通过产业集群内相关商业网站的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般情况下,商业网站购并的产业集群程度可用产业集中度来度量。即CRn指数

CRn的计算公式:

其中::表示整个产业某一特定指标值;

:为从大到小排序,前n家商业网站某一特定指标和。

CRn指数的特点:

第一,对两个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比较时,其结果会随着n的取值不同而不同;

第二,CRn指标只反映了特定产业中n最大商业网站的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中n个商业网站以外的商业网站数量及其规模分布情况。

商业网站规模扩张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即投资建设与购并其他商业企业网站。与投资扩建相比,商业网站购并扩张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可以节省时间。因为购并扩张不存在投资建设周期;二是商业网站购并扩张不会导致行业供给规模扩大;三是可以节约成本。因为两个商业网站合二为一后,由于机构合并、共用营销网络、统一研发和广告宣传、以及实行大规模采购,所以会导致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研发成本与采购成本的节约。

三、选择购并目标商业网站的标准

商业网站的购并对商业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使得选择合适的目标商业网站进行购并就显得尤为关键。

进行商业网站购并投资而不进行其他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能够获得更高回报。商业网站购并能否获得更高投资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商业网站是否存在增值潜力或空间。目标商业网站增值潜力或空间的大小,决定商业网站购并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因此,搜寻或选择发展潜力或增值空间较大的目标商业网站,是商业网站购并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选择目标商业网站应当坚持四项标准:

第一,能否形成协同效应(增效作用),包括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

第二,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商业网站运行时可获得有形的收入和无形的价值。有形收入是指商业网站通过较高的点击率获得广告收入、用户在网上消耗时长的收入、网上商品与服务收入等。无形价值包括客户资料和商业网站知名度。网民在商业网站注册后,商业网站可获得到客户资料.由此可分析客户的需求,为客户进行定制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商业网站的知名度是通过点击率来体现,点击率的提高可为商业网站带来较高的人气和商业机会。

第三,商业网站市价是否被低估,对商业网站做价值评估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商业网站中的有形资产包括网站运行所使用的PC机、服务器以及工作间等。评估一般采用成本法与市场法。

商业网站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客户群价值、独特的资源(中国概念、本地化配送体系和网站技术等)和商业网站的商业模式、市场潜力、未来规模扩展性等。评估需要采用收益法来确定。

第四,购并后能否产生垄断效益或减少竞争损失。

参考文献:

[1]龙马工作室:典型商业网站建设实例精讲-(DREAMWEAVER版)(附光盘).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4月

[2]吴汉洪: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3]韦斯顿:动态财务管理案例:购并及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体系日臻完善,农业信息化程度处于全国前列,由东北农业大学创建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是“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的重要节点。“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借鉴了国际农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农业专家系统的先进经验,坚持高校科研成果和农业需求紧密结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用户以及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以“农业专家在线”网站的形式面向三农进行信息咨询服务,这对推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新农村建设

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实施了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传统农业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信息化战略,把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措施,组织重点推进。

目前,黑龙江省全面开通了涵盖省农委、东北农大、农科院、畜牧局、供销社8个省级局域网,13个市(地)、108个县(市、区)局域网和100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并采取微机、机顶盒、信息机等各种有效方式,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开通宽带接入,网络及信息服务覆盖面超过94%,实现了近千家农业部门的互联互通,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位。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黑龙江省正在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新模式。作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总体规划项目,由东北农业大学国际农业信息与产业研究所创建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自建立以来开展了大量服务于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农业信息化的快车道:“农业专家咨询系统”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借鉴了国际农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农业专家系统的先进经验,坚持高校科研成果和农业需求紧密结合,立足三农、服务用户以及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以“农业专家在线”网站的形式面向三农进行信息咨询服务,其发展目标是构建农业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科研单位、农业基层生产单位及农民信息交流的平台。

1.建立了个性化、综合性的“农业专家在线”网站服务平台,为农民、专业户、涉农企业、基层农业组织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利用东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及专家教授的资源优势,以该网站为主要平台与载体,通过在线与非在线的方式,将专家咨询、多媒体传送、语音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等系统结合起来,提供针对一个农户、一个问题的咨询服务。

2. 收集整理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积累编辑专家咨询的科技信息,构建了门类齐全的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同时编辑《农业信息简报》,为领导及专家提供服务。

3.开发电话语音咨询系统,扩大用户群,解决低端用户的咨询与信息落地问题。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生产水平较低,乡村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电话语音咨询系统,并与“168语音电话”、“小灵通短信”、“电话Q吧”合作,使广大用户利用手头的通讯工具尽可能多地得到农业专家的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4.联合研制或整合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信息化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将知识表示、自动知识获取、推理策略、优化模拟、作物产量预测等功能在“农业专家在线”网站上展示及有效利用。同时利用流媒体视频点播、多媒体科教光盘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5.与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合作,扩大服务范围,形成立体的、综合的服务三农的信息系统。如“农业专家在线”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开展“三电一机”(电视、电脑、电话、手机)活动,开办了农业“信息直通车”栏目,除了提供网上信息外,还请相关专家录制答疑节目片断,成为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功范例。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建立运行七年来,经过不断改造建设,形成了在线与非在线网上答疑咨询个性化服务的特色。网站日登陆量与日浏览次数逐年上升,截至2009年11月末,网站日登陆量1.1万人次,日访问量18.1万次,发布各类咨询信息7.7万多条,专家回答各类用户问题数千个;用户遍及省内、省外及国外的十余个国家或地区。该系统以其立体的、综合的咨询服务,已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框架内的一个运行最好、最受关注、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点,网站的建立与运行正在得到国内外网络用户的广泛关注和利用。

二、“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以其特殊的功能,在十余个学科领域内为三农服务,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信息交流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全面周到的节点。 但是“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应该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再下一些功夫,在“三电合一”等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1.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用户对信息化的切实需求,并在不断把握信息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除了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第一线、涉农企业及农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要加强理论探讨、业务交流,经常请专家指导和规划,提高“农业专家咨询系统”设计方案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使其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整合各方资源,扩大对外合作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属于高技术领域,资源投入十分庞大。如果不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是难以获得较快发展的。从“农业专家在线”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及发展来看,仅依靠东北农业大学自身的专家力量是不够的,应将省内甚至国内其他的农业科研技术部门的专家吸收到“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来,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工作。这样既可解决现有专家人数不足、学科门类不全的问题,又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还应该与其他各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合作,为他们提供信息源及科技支撑,通过他们的网络与渠道,将农业科技和信息咨询服务传送到农民手中;以现有的“三电一机”合作模式为范例,向其他地区推广,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尽快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加强远程教育,强化信息员培训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工作,除了要加快网络延伸、加快数据库系统开发,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扩大农网信息覆盖面,还要抓好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东北农业大学有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专家在线”有着丰富的农业专家资源,可以通过长期培养、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培养高质量人才。尤其是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最适合农村信息化和新型农民队伍的建设。

短期培训可以请农业专家到农村开展继续教育,通过本地培训培养“落地人才”。同时,也可以开展形势多样的科教兴农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技术示范等形式为农民解决具体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方面的难题。 远程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或热线电话进行在线教育、在线咨询等,可以弥补短期培训后的疑难问题解决。远程教育可以在学校与农村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使学校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三农和农村信息化。

在下一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黑龙江省将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农业专家咨询系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将在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解决当前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踏上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等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世洪.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丁海燕.农业信息化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3,(6).

[3] 刘清娟.农业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26).

[4] 王伟,等.加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8).

[5]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7,(1).

[6] 由薇波.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

[7] 盖凌云,陶飞.农业信息化研究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2).

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国内各类饭店、餐馆等餐饮部门为顾客所提供的菜单,其主要内容是菜点的名称、品种及其价格,一般并不涉及到菜点营养特点的内容。这使得顾客无法从中了解菜点的营养价值情况。多数顾客往往是凭菜点的感官性状(色、香、味、形、器等)以及价格来选择。这种选择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以及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通过合理膳食,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目的。因此对膳食(菜点)的营养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另外一方面,中国烹饪闻名于世,随着国内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中国烹饪的发展,也要求中国烹饪需要结合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学科的知识,赋予其新的内容。在服务业崇尚“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下,餐饮行业如果能在菜单内容中,增加每一份菜点有关营养特点的简要说明,这无疑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营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参加。各类饭店、餐馆等餐饮部门可以根据每天经营的菜点内容,在营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和指导下,计算出每份菜点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具体计算方法:根据每份菜点的主料、辅料和调味料的实际使用量,参照《食物成分表》,分别计算出每份菜点的主料、辅料和调味料所含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最后累计相加,即得出该份菜点总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但是一般的顾客还不能从中了解是否提供的菜点已符合自己的营养需要。因此需要对菜点有一个综合评价。为了使顾客了解菜点的营养价值和便于厨房工作人员科学合理地配菜,可以在上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菜点营养质量指数。

食品营养质量指数(Index of nutrition quality of foods,简称INQ)是评价食品(菜点)中某种营养素与热能含量对人体供给量的比例,这个相对关系分别称为该食品(菜点)的某种营养素密度和热能密度。计算公式如下:

INQ=某营养素密度/热能密度 

=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所产生的热能/热能供给量标准

表-1 成年男性轻体力劳动者各种营养素的RDA或WHO的电解质安全和适宜摄入量

式中某种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是参照中国营养学会1988年修订的每人每日膳食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推荐供给量(RDA)。国内尚未制定供给量标准者,则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值。假设一个成年男性,体重63 kg,轻体力劳动者为一个标准人,则其每日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RDA值或WHO的电解质安全和适宜摄入量见表-1。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得到每一份菜点的各种营养素的INQ值。根据INQ值的大小,评价每份菜点所含的各种营养素与标准人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若菜点中某种营养素的INQ>1,则表示该菜点中,这种营养素的供给量超过热能供给量,长期食用这种菜点,不会出现这种营养素的不足和热能过剩的危险;若菜点中某种营养素的INQ=1,表示该菜点中,这种营养素的供给量和热能供给量,对标准人的营养需要是均衡的,即这种菜点吃饱了(热能足够了),该营养素也正好达到了需要;若菜点中某种营养素的INQ<1,则表示该菜点中,这种营养素的供给量小于热能供给量,长期食用这种菜点,就可能会出现这种营养素的不足和热能过剩的危险。

由于每份菜点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的计算项目有20多项,为简便起见,根据我国居民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建议主要计算菜点的热能、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钠、铁、 VA、VB 2、膳食纤维和胆固醇的含量及INQ值。在菜单内容上可以直接反映出主要营养素含量。厨房工作人员也可以参考每份菜点主要营养素的INQ值进行合理配菜,选择某种营养素INQ值较大的菜点与INQ值较小的菜点相互搭配,就可充分保证这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餐饮行业也可以运用电脑点菜系统更快捷地计算出每份菜点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及INQ值;也可以对一桌菜点进行营养质量评价。若以10人预订一桌晚宴为例,就餐人员是4位老人,4位中年人,2位小孩。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表-2各种人的营养需要系数

首先把10人折算成标准人。折算方法如表-2。则10位就餐人相当于87位标准人。根据合理膳食营养要求:晚餐的热能供给应占全日总热能供给量的30%为宜,其它各种营养素的供给量也相应占全日总供给量的30%为宜。故87标准人一桌晚宴的总热能和各主要营养素的供给量分别是:热能6,786 kcal;蛋白质2088 g;脂肪1884 g;糖类10 kg;VA2,088μgRE;VB 2339 mg;钙2,088 mg;钠574 mg;铁332 mg;膳食纤维522 g;胆固醇 <780 mg。根据就餐者点菜的品种、数量及价格,结合菜点相应的感官性状要求和合理营养提倡的食物种类多样化、荤素搭配等原则,最终确定菜点所用烹饪原料的种类及数量,然后对烹饪原料进行营养成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87标准人的晚宴的供给量要求进行比较,误差超过±20%,则考虑用其它品种进行个别替换。这样就能使就餐者享受到营养全面而又丰富的美味佳肴。

当然菜点营养价值的评价,必须是建立在菜单中每份菜点所用的烹饪原料统一定量标准的规范化基础上。这就避免了菜点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各饭店、餐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菜点营养质量评价方法,既可单纯计算个菜点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不计算INQ值,也可二者均计算。国内外各种食物成分表上所提供的食物成分含量,多数是指新鲜生的原料中的成分。由于某些种类维生素在烹调加热过程中容易分解破坏,一些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容易流失。因此会造成理论计算与实际含量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对蔬菜类食品在配菜时,应适当增加用量。

总之,选择上述一种或两种方法,对菜点进行营养价值的评价,将有助于中国烹饪进一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也增加了餐饮行业一项实实在在的特色服务,提高了餐饮服务质量,以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建筑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建筑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