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2023-04-12

第一篇:谈谈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育创新

教师创新行为——创造新的教育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教师创新行为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新新事物的活动。它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一般行为,就在于它新颖性和独创性。它实现了一种由熟知到新知的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受原有方式的干扰,产生出超常的构想,具有变通性,表现为新观念。创新行为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且表现出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

第二篇:谈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新的世纪,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进行教育改革。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轻度智力障碍或中度智力障碍的中学生。因此,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不可能象同龄那样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在安排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文化课的同时,又先进行烹饪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与传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

现在有这样一些看法:创新精神并不是人人都有的,那只是少数人具有的能力;进行创新,那只是搞研究的人或科学家才能办到的。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只有少数人具有,后者是所有的人应该具有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指导学生自我实现,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的体现,也反映了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要求人们不仅善于学习和吸收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其中后三项就与实践能力有关。教师明确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内容,才能扩展思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环境

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做,极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极其严厉的人,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平易近人的人,大家都愿和他相处。 71

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包括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口气、气氛等。在学校,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见到老师,远远地避开了:或者见到老师理都不理,象陌路人一样。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不能“信师道”,而且教师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宽松的环境需要教师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西方的很多国家,有一个基本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与学生平等。这体现了把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宽松的环境,除了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还表现在课堂管理上,那些把学生的所有时间都给予统一安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是“一刀切”,它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自由与心灵自由。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独立自主地参与教育过程。我们应当这样评价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愿意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愿意努力学好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学好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头,学生是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应把时间与自由更多的还给学生,给学生自我实现的机会,只有给予学生以适度的自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犹如飞上高空的风筝,看得更高、更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如其面,各有不同”,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为有的学生大胆泼辣、敢想敢做、实践操作能力强,但比较浮躁;有的学生不爱言语、性格比较内向,做事认真仔细,但接受能力较差等等。学生的个性不同,接受外界事物的表现也不一样,甚至思维方式也不相同。教师要认真认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不能简单把学生分成好学生与差学生,而应该看到,他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教师在施教时,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优势,避其所短。如对那些活泼好动,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授权他们组织一些活动,教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往往使他们更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力。而对于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来带领,带动发挥他们的一般创造性。在别人的帮助和带领下,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尽力得以自我实现,这也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蕴涵着创造与成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了目标,有了动力,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来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

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为学生设立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树立目标,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实现目标,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创新与实践能力。我所教的班级是初中职业先修班,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基础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烹饪专业课,掌握一定的烹饪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将来的谋职立业打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如在教冷盘围边的课程时,根据原料的特点,让他们搞一些小制作。由于正确的引导,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了几个以至十几个小制作。2002届的乐飞同学能够独立制作并完成十多种花色各异的围边小制作。2003届的钟超同学,在校学习不到二年,暑假期间,就能在家里做几道家常菜。同学们每每谈起这些,都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教学时针对不同的菜肴特点,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比赛,对于那些敢于创新与实践的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总结表扬,有的被评为“实践能力标兵”,有的被评为“创造精神标兵”,极大地带动了全班同学创新与实践的积极性。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经市劳动局的考核取得了中式烹调师初级技能或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让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努力开拓创新,加强实践,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第三篇:结合实际谈谈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议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保基乡中心小学

张兴明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培养。

作为学校,就是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把这些要素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因而,学校活动的执行者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开展。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培养。

1、以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功能;以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自己,具备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敢于说“不”,敢于提出不同观点,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对待学习充满自信等。在当今知识、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一个学生的发展没有德育的方向作指导,学生发展得越好对个人、学校、国家、社会的危害越大。如果班主任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意识,仍然是传授知识、接授知识,终究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最终还是要被淘汰。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与偏爱。即使偏爱也要偏爱在那些更需要爱的特殊学生的身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教师建议,永远没有抽象的学生,关键是我们班主任如何去评价,发掘这些学生。

3、利用班团体活动这个载体,培养学生情感,砺炼学生的创新意志。班团活动没有具体的案例,完全由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存在自我价值取向较模糊,就可以设计“我是谁”“我的家”“我的愿望”等主题鲜明的班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对于意志毅力差的班级就可以设计一些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尝试,从不断地失败中总结和磨练,从而提高其意志品质。

二、科任教师课堂教学中培养。

1、科任教师要根据自已所担任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积累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还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仅仅积累知识、获得技能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是不够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就会不断更新,只有具有超前意识的学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科任教师需要转变育人观念。现在的教育不再继续以培养各类科学家、工程师、高管、世界冠军等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而学生更需要明白: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发展方向就不同。家里种植、养殖也好,出门打工、做生意也好,都有创造的机会。

综之,学校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很多,仁者见智,智者见智,也不是单靠抓一两个关健因素就可以实现,需要综合考量,更重要的还是实践。

第四篇:谈谈如何运用CI里的理念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功能是CI的四大主要功能之一。

CI的注入如何使企业实现管理创新?这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首先,CI的导入,使企业实现信息、资讯的统一传播,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传播,这是对原有分散、零散、陈旧、不规范、混乱现象的一种全面改进,由此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而带来焕然一新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视觉形象传播的功能上。

其次,CIS导入是对企业进行高层次、全局性、长时期的“形象管理”,这是对日常基础管理的一种管理层次的提升。CI为企业进行形象定位,并依据这一定位,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它。这一管理不再局限于内部,更主要转向外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形象。

第三,CIS将企业整体作为行销对象,将企业的理念、行为、视觉统合起来,纳入整个形象体系,实施以人为中心,更富于人性化的情感管理、形象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交融之中。这是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CI的形象塑造活动要求全员参加,调动全员主动参与,自觉按照公司形象管理规定塑造公司形象和个人形象,不再将员工当作被动管理对象,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提升。

第四,CI战略中的理念识别(MI)部分,以创新经营理念、全员价值观为使命,由此成为企业的灵魂,构建新型企业文化基石。这是对企业原有思想政治工作空白的一种全新的填补。这是革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企业文化的一种崭新形式与有力手段。

珠海保协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导入CI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提出全新的公司理念和制定行为规范,对全员实施以“创造,奉献,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仁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培训,进而使整个公司在企业形象管理中上一个台阶,员工精神面貌也由此而发上了很大变化。

在“亚太”为客户导入CIS的理念识别(MI)设计中,都会针对对客户在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新的管理理念或管理原则。以推动企业模式的调

整与创新。以中国铁道车辆总公司南方集团货车生产龙头企业株洲车辆厂为例。这是一家有着40几年历史,坐落在株洲市郊区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几代人相濡以沫和相对封闭的小社区的厂区环境,使得领导管理干部更多地奉行中庸之道,当好好先生,出现管理上的松弛。“亚太”为该厂导入CI进行理念系统(MI)设计中,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铁的纪律,爱的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形象管理、自我管理融为一体,这一理念是依据企业从铁路部体制改革网运分开,铁路车辆制造企业不再享有行业保护政策,企业转制走向市场竞争需要求生存、求发展,这样一种经营环境的变化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领导管理层一致认同,认为能够较好地解决一直以来工厂管理工作存在的双向矛盾问题,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们再来看一些“亚太”CI案例MI设计中的管理理念:

珠海保协公司管理理念:“以仁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管理理念:“管理以心为本”;

香港爱伊尔管理理念:“和亲一致,共创价值”;

苏州东方枫晟科技有限公司管理理念:“善待,激情,培育伟大的东方人团队精神”。

这些不同企业在理念系统(MI)设计全新管理理念的提出,均会对原有的基础管理发生影响,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化解,使企业内部关系更趋于协调、合作,体现了在管理创新中的种种尝试。

第五篇:谈谈如何创新教师合作形式

谈谈如何创新教师合作形式,使教师合作更有效?

合作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合作,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在合作中得以实现。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更需要大量的合作型教师。适时地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合作学习“因情而发”。

创造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的情境,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

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去亲近学生,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和隔阂心理,这样才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第二,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让合作学习更有效。

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1、与学生合作。要与学生合作好,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先做学生,后做先生”,虚心了解和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有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在早期阶段,教师的合作往往起着帮助、引导、指导学生的作用,但要适合学生特点和要求。再次,教师要敢于承担责任,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如果有什么不顺利、不恰当、甚至不成功,教师要敢于承担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决不能推过揽功。教师批评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时,往往指责道:“你怎么学的,这么笨!”实际上教师应勇于自责:“我怎么教的,这么笨!”这三点综合起来构成了一种适合教师新角色的“合作精神”。

2、与教师合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

的期望。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校教师尤其是同级学科教师,应多进行合作。可以针对某个教学目标任务,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不断地改进设计和选择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思课堂教学的所得与所失。城乡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现在的教育界中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我们可以通过把彼此的教学经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不恰当的或者错误的教学方式,把正确的、比较完善的加以对比,充分地利用每一次合作,激发教师思考、探究、创新,甚至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来寻求解决方案。

3、与家长合作。教育是一项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教师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使家长乐于到校,到校后感到受尊重和受欢迎的氛围。教师对待任何一个来校的家长,在承认家长之间的差异性的同时,除了基本的人格尊重外,还要有一种友好亲切礼貌的接待。在交谈之前,还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有关情况,充分了解学生,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并从孩子的积极方面入手,可先赞扬学生的才干,或对集体的贡献。并在交谈中,要注意选择比较委婉的谈话方式,使对方容易接受,有利于合作。 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合作; (1)信息沟通式。也就是通过家访、打电话、写便条、家庭联系本等形式,让家长与学校增进交流。 (2)参与活动式。通过发邀请信,积极组织家长定期参加“主题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留更多的时间

和空间给家长,请他们畅谈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也让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总之,在可能的条件下,可能的范围内,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合作?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合作呢?下面,结合本人数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明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讨论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在学生身上,即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讨论有什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开放性和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既不能超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又不局限于已有知识,应保持适当的难度,并且能引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替代”的现象,整个课堂看似很热闹,学生思维看似很活跃,却只是几个“明星学生”在撑场面,大部分学生还是扮演着“听众”的角色,他们的思维品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究其原因,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真正的重心下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都能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合作学习可谓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要让合作学习真正起到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还需要教师精心的组织以及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甚至有学生会产生严重的惰性,不愿动脑筋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6人为一组的方式把全班分配成若干个小组。强调合作小组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助。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里,那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就不必再害怕出错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学生们可以在此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申请下一篇:谈谈对台湾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