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2022-09-11

“诸葛亮 (181-234), 字孔明 , 号卧龙 , 琅琊阳都 ( 现山东沂水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是教辅上对诸葛亮的简介,然而诸葛亮这兵荒马乱的一生,又何止这寥寥五十七字。

上初中时就学过《出师表》这篇课文,当时年纪尚小,阅历尚浅,学完了便过去了。今天再翻开曾经的书本,重新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竟因诸葛亮的肺腑之言而深深动容。

诸葛亮早年躬耕陇亩,避乱隐居,直到刘备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战不休。在这乱世之中,诸葛亮义无反顾地为汉室江山出谋划策,“许先帝以驱驰”。如果刘备没有逝世的那么早,或许诸葛亮便不会含恨而终,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未实现自己的抱负。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切的假设都统统不成立。历史就是这样,诸葛亮后半生辅佐的就是刘禅,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就算如此,他也并没有因而改变信念, 而是以一片赤诚之心无怨无悔地效忠汉室效忠刘禅,兑现自己曾许下的承诺。《出师表》字字心血,句句真情。《出师表》被誉为“天下第一表”,其言辞之恳切,使文天祥都 为之动容:“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的一点不为过。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处处都体现着他为刘禅着想,殷切希望他子承父业,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统一中华,可谓用心良苦。

他在表文中为刘禅分析形势,劝说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辞情恳切,催人泪下,忠诚之心,可见一斑。

他唯贤是举,亲贤远佞。他告诫后主: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的人,可以放心重用。赏罚分明,不偏不倚。他说:皇宫内和朝廷内都是一个整体,没有亲疏之别,奖罚功过,评定好坏不应有两样。

他感恩图报,赤胆忠心。他在出师表中说:我原本一介布衣,在动乱的年代里,不求做官扬名只求保全性命。是先帝不嫌我身份卑下,见识浅陋,三顾茅庐,向我询问天下之事。我很感激,便答应先帝为其奔走效劳。先帝在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唯恐不能好好完成任务,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我愿尽我平庸的才智,兴复汉室,以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作为一代名相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崇敬, 勉县武候墓有一幅对联如是说:“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刘禅是昏聩的,不足以成大事,刘备在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但诸葛亮却并未这样做,他是一个儒家君子,他潜心于道德人格的修养磨炼,不愿做背弃忠义之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

在诸葛亮的身上,比智谋更耀眼的是忠心。《出师表》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心。诸葛亮能成为一代名相,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他的忠义。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让后人深深铭记。为了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他竭忠尽志,至死不渝,实在可歌可泣。

瞬间与永恒,摇摆里,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赤诚之心。

他的灵魂只为不懈的追求而存在。

摘要:本文以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为感,进而对诸葛亮的一生追求和伟大的忠义思想和文化进行了分析阐述,如文中所述《出师表》情牵其文,感人肺腑。

关键词:《出师表》,诸葛亮,忠义思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论公路施工技术及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下一篇: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热门文章

出师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