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情感的显与隐

2023-04-12

第一篇:谈谈散文情感的显与隐

初三语文 谈谈散文

同学们好

今天在这节课里 老师要和同学们

共同来谈谈散文这种问体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 一般称作抒情散文 当然在五四时期

也曾有过美文 小品文之称 近年又有人称它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 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 能够让我们通过

一个十分精粹 亲切的形式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

就既要求我们能够细心地领会 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要认真分析作者

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那么我们首先就和同学们来说说

散文中的感悟 作者的主观感悟

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 从散文里我们看到

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 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 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 这种感悟也就是

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 也是感觉的结果 事实上感悟经常是

观察 思索 感觉的综合的思维活动 是作者感情激荡

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 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

思想感情 意味情趣的本源 有作者的深思妙悟 才有散文中深刻隽永的 情 理 意 味 因此散文的选材

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 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

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曾经学过的 朱自清先生的《春》

写到春天的山 水 草 花 风 雨 风筝 孩子等等

本来都是常见的事物

但是一旦融入作者的特殊感悟 一切便现出新的个性和光彩 变得令人神往起来

再有我们学过肖乾的《枣核》 在这篇作品中几颗枣核 更是平凡微小

但是由于作者感悟到其中蕴藏的 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就能敷衍成如此感人的文章 老舍的《小麻雀》也是如此 写的是一只小麻雀的 猫口余生的遭遇

却能够让我们从中读出 社会人生的况味

倘若作者没有那种深刻的感悟 又怎么能够从动物世界里 寻找出人生的暗示呢 所以说一篇散文 就是一杯作者

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 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 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

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 得到启迪

这种感悟的特点

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 也就是说

作者披襟剖心 真诚道白 让读者从文中见出

作者本人的经历 个性 趣味 爱好

志向 学识 修养等等 如我们曾经学过的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

地形 地势 积雪的山 清明的水 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 他传达给我们的

是一个外来者 客居者的 新鲜 独特 丰富的感受 或许这种感受是

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 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的 那么除此以外作者的感悟 还往往包含或暗示着 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作者的所思所想 所感所悟

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 因此作者的感悟 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

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 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 直接 广泛的沟通 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 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 描写作者一生中 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 表现一个普通日本教师 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 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 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

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

也能看出中国人作为弱国于民 备受异族人欺侮的 这样的悲惨现实

除了我们说了散文的感悟 也就是内容以外

我们接下来可以再和同学们 谈一谈散文的形式 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

社会风云的一角

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 抒写一缕情思 传达某种趣味 有人说散文姓散

散 就是散淡散漫 自由灵活 这种自由灵活

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 写法不拘一格 任意起止 大略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我们读过鲁迅 朱自清 冰心的散文 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 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 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 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 最佳的结构蓝图

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 能轻松自如地

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果我们细致推究 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

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 文无定法 有的比较讲究章法 精心布局 形式显得缜密 谨严

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 层次 比如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 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 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

控制思路 形式比较松散自由 但脉络 层次也清晰可辨 比如我们刚刚说到的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 错综变化

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 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 似乎无迹可求

如居里夫人的那一篇散文名作 《我的信念》 要以精短的篇幅

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而且写得坦诚 亲切 优美 隽永 既有一箭中的那样准确有力 又有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青峰 那样的含蓄有味

这便是散文对形式的要求 这一要求决定了 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那么接下来

老师简单地给同学们分析一下 散文形式创造的一系列特点 首先在叙述方式上 散文对事物的反映

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 以个人抒情为主

虽然也使用记叙 议论等叙述方式 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 常常将抒情 记叙 议论融为一炉 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读起来使人犹如 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

聆听其倾诉衷情 备感亲切

第二在艺术表现上

散文虽不像小说 诗歌 戏剧那样 有特定的要求

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 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 表现比喻为用奇兵 出奇制胜 以少胜多 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

出奇制胜 以少胜多的机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细处落笔 小中见大 读散文我们常常看到 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 总是那么细致入微

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色

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细部 寥寥几笔

便能写出十分丰富与复杂的内容 或个人情思 或人物风貌 或山水美景 或环境气氛 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

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抓住父亲背影 这一细节大做文章 对父亲过铁道

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 不厌其烦地写来

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电影特写镜头那样的慢动作 那么细致 那么清晰 无限的父爱

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 尽在其中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 后面的作者的感情 我的眼泪又来了

唉 我不知何时能再与他相见 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了出处 才落到了实处 又如我们学过的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 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

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藤萝景况 描写得细致生动 淋漓尽致

占据了大量篇幅 分外地引人注目 这些描写都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 是情思遐想得以飞扬飘动的缘由 是作者由小见大 悟出花和人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 第二个特点就是侧面暗示 短小的散文采用 侧面的 暗示的写法

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 其艺术效果更佳 这不仅能为我们 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 而且能更大限度地 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从而更进一步

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 如老舍的《小麻雀》 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 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 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 它被人毁坏了

可是还想依靠人 多么可怜

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 还没有捉住过大老鼠 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 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 它不预备反抗了 可是并非全无勇气

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 这些句子字里行间充满着 作者对于被毁坏和凌辱的 弱小者的同情 并寄寓着对弱小者 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 同时还蕴含着

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不过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 一定要根据作品的实际 认真地 仔细地思索体味

也切忌牵强附会地去挖掘作品的 言外之意 象外之味 以免造成误读

好 那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同学们 再见 (完)

向下滚动

第二篇:谈谈苏轼的诗词散文创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词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的散文创作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此时苏轼的父亲已经去世,妻子也去世了,背负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苏轼远离他乡在密州任职,与弟苏辙有六七年没有见面了。对久别亲人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恰逢异乡的中秋月圆之夜,苏轼满腹惆怅,感慨万千对月抒怀,写下了这首中秋的咏月词。

词的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之惑和思想矛盾。开篇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开篇直入,点明是饮酒赏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笔势回转,表面描写月色,实际上也暗合着不知道当时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问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是说作者想回到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害怕天上太寒冷,自己经受不住。实际上表明了“出世”与“入世”的困惑: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难以容身;归隐去吧,又与自己报国理想相违背。实在是进退两难啊!

词的下片由咏月转为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是写月光照人无眠,照应开头“欢饮达旦”。于是作者发出质问“何时长向别时圆?”而作者立即又回转心情,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是啊,哪会有十全十美的呢,只要我们兄弟彼此都能保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这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

这首词清婉雅丽,飘逸空灵。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词中虽然有“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脱离现实,格调是健康的,再加上词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这首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苏轼的另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是受到广泛的赞誉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写十年里,夫妻阴阳相隔,就算不特意思量,往日深情仍然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内心深处的愁苦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自己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与妻子相逢,妻子也会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的遭遇相互交融,既写出了死者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词的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为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的生活细节来写,凸现出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景,表现了昔日的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境遇的悲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分别十年的相思之痛。梦中醒来,作者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想象那儿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像出妻子在那凄凉冷清的地方思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亡妻后所写,与王弗之逝又是十年,十年来的宦海沉浮,遭贬奔走,外任多年,郁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词,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细节描写,是全词中最突出的亮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理解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局面,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豪放词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七月,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冈城外游览赤壁矶时写下了这首词。这是词人具有代表性的词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上片描写古战场,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时间、空间背景,长江滚滚东流,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渐渐被人淡忘,而现在作者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只是旧日的营垒,从凌乱的岩石直刺天空、汹涌的怒涛拍岸的场面中,可以想见当时战斗的激烈。随后赞美“江山如画”,这锦绣河山,曾造就许多英雄豪杰。

下片着重塑造了三国时吴国将领周瑜的形象。东汉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24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并一同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是在皖城胜利之时。而后十年,即公元208年,他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羽扇纶巾”形象地刻画了周瑜的仪态。这是三国时儒将常见的装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作战时的从容。苏轼如此用心塑造周瑜形象,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当时北宋国力软弱,与辽、西夏作战屡战屡败,不断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苏轼目睹国家危机加深,渴望有能像三国周瑜那样的英雄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尽管作者满怀豪情壮志,但是当时的政治现实不允许他施展才华。所以当时作者发现自己在壮年时就过早地生出白发,情绪不禁又消沉下去,自笑多情,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句以长江来衬托自己的心情,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首词气势磅礴,境界宏大,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与苦闷。清代词评家徐邹认为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苏轼在游赤壁矶写下这首词后,又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散文《赤壁赋》,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写泛舟大江的水光月色和饮酒赋诗的畅快心情。为主客对答铺设情境。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赤壁赋》正是通过赤壁之游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赞同,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并且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并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把理论的反复申述跟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奠定了这首词在宋代文坛的崇高地位。

苏轼一生忧患重重,所受苦难比任何一个文学家都要多,正是这种平凡的经历,使他写下了各种形式的、有创造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他的创作所触及到的社会生活比同时期的许多作家都要广阔。丰富的阅历,使苏轼更关心民间疾苦,更亲近大自然,山川景物,记游咏物,感旧怀古等都大量写进词里。他的自然景物寄托自己壮志未酬的郁闷,使得他的明月、大江诗词婉约得催人泪下,豪放得催人奋进,他创立了与传统的婉约词派相对的豪放词派,为词的的发展开辟了广泛的路径。他把词从娱乐消遣的工具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艺术形式,在词中抒发爱国主义热情。他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高度成就,从而确立他在北宋文坛的领袖地位,成为北宋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

时至今日,我们读苏轼的诗词,仍然能感到无限的哀怨和悲凉;读苏轼的词文,仿佛耳边响起波涛汹涌的江潮,眼前看到苏轼“挽弓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第三篇:情感散文:调整情绪培养生活情感

生活的节奏就象物理上的波,是一种很有规律的交响乐,如果你能用心去感悟她的乐章,你就会感受到她的内涵的美。但是,生活的节奏有时过度,人没有来得急享受她的意蕴,已经无情地跌于低估,却继续自己本不该有的追索。追索其实是人生的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失去劳动的热爱,那好象人失去水的补充。然而,现实中人却往往忽视这一点,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负担,甚至非常厌恶劳动。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有人说,人类灵魂最高的幸福,是他的宁静。我始终相信,一个有着深邃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懂得享受孤独和寂寞,那才是幸福的。

我们常常安慰别人说:“人生是没有圆满的。”你不能得到一切。你永远不会是最幸福的人。然而,谁说人生是没有圆满的呢?我们所拥有的,是另一种圆满.我们从遗憾中领略圆满。没有分离的思念,怎能领略相聚的幸福?没有经历过被出卖的痛苦,怎会领略忠诚的可贵?没有品尝过失败无奈的滋味,又怎会体会成功的喜悦?没有遭遇病魔的袭击,怎能体会健康对人的重要?在纷纷扰扰人世间,能够拥有,能够相聚,彼此忠诚,长相厮守,不正是一种圆满吗?圆满的人生,不是说你要拥有一切,而是你要学会珍惜和付出。

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与快乐,都会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有了它,人就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拼创,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是含着宁静的微笑,把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能够这样,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无论怎么样都是圆满的,月圆月缺,但是,你不会说月亮是不圆满的。

也许是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事情多了,我现在整个人都变化了很多,变得简单而快乐,变得宽容与乐观。我感觉只有平淡的生活中才有自我,才有快乐,才有幸福,也才能细心品味生活中的轻浅随意。

很多时候我们累否,是有人的情绪所决定,当然不能超过度。人的情绪很多时候是受人的认知影响。同样的事人站的角度不同,喜怒哀乐很不相同。我们庞大的社会,有很多群组成,社会对每个人是很公平,上帝在你诞生的时候,是没有意要背弃任何人的,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人自己,因为情绪情感的脆弱,自己打败了自己。所以,每个人应该调整自己心情情绪,拥抱生活的赐予,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热爱我们的生活,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为大自然服务!

第四篇:情感散文:宿命

我一生,向你问过一次路;你一生,对我挥过一次手。远远地,我为你唱过一首歌;静静地,你露出天边的笑容。轻轻翻开略旧的诗集,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么一首诗,细细品味,似是触动了心底的一根弦,再想要去探寻,却在那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时之间,不禁有些驻足惆怅。淡淡书墨香萦绕于周边,若有若无,一丝一缕,勾起了谁人的想念;悄然无息,唤醒了谁人的执着。花开有时,花落有时。无需留恋,该走的终须会走;无须苛求,该来的终须会来。镜中伊人,眉头微蹙,眼眸似潭,深的是永不见底的思愁,掩不住眼角的泪痕。怜之,却只能任那份沉重的心事在无人的夜里静静随岁月埋葬。

逝水流年的美丽相遇,抵死纠缠的片段回忆,如你的温柔爱恋,如你的璀璨星眸,意外跌落在我的梦里,只是,你既注定是过客,起初又何必招惹于我。让我此时生生承受这些相思苦恋却不得再见!难道说终是宿命难违么。

轻吟一曲梵音,祈求为这悲苦的命运送去一丝清静美好。溪边细流潺潺,凉风阵阵,水声里,可是否藏有你给我的安慰,因为我听见了你的心跳;风里,可是否又有属于你的气息,因为我感受到了你的温暖,忍不住自问,忍不住想念,忍不住,难过。望,一季花开花谢;听,一曲爱恨交错。一声叹息,咽下了多少你不知道的事,回首看着自己走过的路,未曾想过竟会是如此凄凉,这一刻,我明了,你我都没错,只是缘深却无份罢了。

今生相见,难舍,亦难忘。是否前世我欠了你太多,伤的你太深,所以在三生石畔边你许了我今生的痛。我痛了,痛彻心扉,未曾怨你一声,你可记得,今生你又许我来世相遇定不负卿,诺言,最不可信,不是吗,可悲,我竟是信了,还是信了,毫无保留,给了你我最真的情。最终的你,还是离我而去,远远地,看见你,还是那么特别,还是那么熟悉的笑容,如今,我再也没勇气抬手向你招手啦,结局既已知晓,倒不如把这情,安静掩上厚厚的尘埃,随它静默。

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你问我我最想要的是什么,这句话,我曾想用一生来向你诠释。但是时光带走的实在太多,包括你的心,你我的快乐,这些,如何再去寻呢。当全世界都已陷入静默,当泪水夹杂着雨水狠狠地敲打在身上,当我知道是你,我想,如有来生,我再也不要再遇上你,再也不要那悸动,再也不要那思恋。因为遇上你,便注定了这万劫不复的情缘。

我一生,向你问过一次路;你一生,对我挥过一次手。远远地,我为你唱过一首歌;静静地,你露出天边的笑容。有此一生,足矣!

第五篇:遇见情感散文

满以为这些年我们终于跑赢了时间,却再也追不回最初的种种遇见。那些不断在岁月里翻滚颠簸、看起来割舍不掉的耿耿于怀,也不过是寂寞十足的内心戏。为了你,我可以什么都不要,无论你以后混成怎样,是否给我荣耀, 我都愿意为你操劳,陪你到老

十二年来,有笑泪,有阴晴,相伴一场,人来人往,只是日常。

其实分别也没有这么可怕。65万个小时后,当我们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酒上两朵相邻的泡沫,就能变成同一盏路灯下两粒依偎的尘埃。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湮灭,而我们,也终究会在一起。

day687,如果没有天赋的话,其实好人比坏人好做,晚安。

为了给遗憾找个借口,我们从一开始就把一些人放在了等待怀念的位置。

和云朵相比,生活牢固多了。经久不变,近乎永恒。

我觉得我爱了你了,从此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对你无动于衷。

其实分别也没有这么可怕。65万个小时后,当我们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酒上两朵相邻的泡沫,就能变成同一盏路灯下两粒依偎的尘埃。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湮灭,而我们,也终究会在一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升业务能力心得体会下一篇:退伍军人安置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