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人口的减贫效应

2022-09-10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但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要实现共同富裕, 就必须要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当然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原因在于贫困人口过多, 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 因此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互联网优势, 通过多种金融手段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包容性,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包容性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提出的概念, 是解决贫困问题和实现包容性社会的重要机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目前农村主推的金融创新方式, 所谓包容性金融又称普惠金融, 指在公平、品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为能负担成本且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帮助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及贫困人口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包容性金融在国外实施虽有着非常棒的案例,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 但有针对性的亚牛还是非常少的。基于此, 本文我们以包容性金融发展为视角, 构建理论模板, 通过各省份农村包容性金融的发展指数情况分析, 实证考察包容性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减贫效应, 以期通过本次研究能帮助政府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来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十三五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这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我国贫困人口之所以越来越贫困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问题在于其融资困难问题, 他们无法获取脱贫所需要的“成本”和“渠道”, 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 要确保贫困人口脱贫, 就要给予他们脱贫所需的成本, 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 以此缓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的融资约束问题, 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 提高收入水平, 从而缩小贫富间的差距。发展包容性金融则是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 其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可负担成本帮助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使其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 从而打造全方位、有效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我国2006年引入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 自概念引入一来, 党和国家都嫉妒重视:2013我国将包容性金融的内容明确纳入是八届三中全会中, 明确提出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包容性金融;2016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 》, 对2016年到2020年的金融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措施, 随着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 我国包容性金融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从业人员、营业网点、涉及金额都在以直线的方式递增上升。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 学者克拉森和弗杰认为, 通过小额信贷等包容性金融服务能提供机会让贫困人员直接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啦则将提高其收入。而学者库里认为, 通过包容性金融能不能增加穷人购买能力, 提高贫困人员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 也能通过包容性金融进行自我激励, 增强其自信心。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 但大多都是基于农村正规金融视觉和非正规金融视觉展开, 如:学者许崇正和高希武通过分析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总的来说,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包容性金融已经有较多研究, 本文我们也将就此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包容性金融相关数据,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来验证我国不同区域及省份的包容性金融减贫效应。

二、包容性金融指数的构建与发展

(一) 模型构建

本文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对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 当然考虑到农村的贫困除了受金融因素外, 还会受其他非金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进行计量模型建模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增长情况、农村收入分配情况看、农村政府财政支农里度及农民受教育水平、通货膨胀等多方面。本文我们以DollarandKraay的贫困评估公司构建计量模型:

在公式中, 我们以i和t来代表省份和年份, 最后得到的结果pov为i省在t年的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 X则为其他变量, 最后得到的农村贫困水平我们借鉴了学者张兵和翁辰的做法, 用恩格尔系数作为代理变量进行衡量, 贫困度与恩格尔系数成正比, 恩格尔系数越高, 则越贫困。通过这个理论模型说明农村金融法会通过影响经济个体获得收入的能力, 并就此进一步影响到收入分配。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的包容性越强, 农村贫困人员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就越多, 自身能通过投资来获得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通过“钱生钱”的方式, 会通过流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反之亦然, 在同等收入的情况下, 收入分配差距越小, 贫困群体就越少, 这样包容性金融缓解农村人口的贫困效应就越好。

(二)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人均收入不同, 包容性金融对贫困减缓的效应不同。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时, 人均收入则低,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反而喜欢“存钱”把仅有的收入方在银行, 但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金融服务的升值, 这时候包容性金融反而是向农民吸纳资金, 而不是输出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减贫效应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这时候人们的意识也有了变化, 他们会想办法获取更多的金融服务, 这时候包容性金融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他们将资金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员, 农民获得农业贷款, 小微企业获得生产性贷款......这样一来包容性金融的“输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金融的减贫作用明确增强。由此可见, 包容性金融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奇怪的“U”型关系, 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能有效减缓农村贫困, 但长期的金融水平发展却会影响到农村脱贫工作效益。因此要加快包容性金融体系建设, 提高包容性金融水平, 就要加强人均收入水平, 只有人均收入水平随之提高, 二者才能产生良性循环, 使居民越来越“有”, 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然而研究其余影响因素我们发现, 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对降低贫困都有积极良好的效果, 研究发现经济发展越好越有利于包容性金融发挥作用, 有利于贫困减少;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系数也是一样, 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容易脱贫, 每当农村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 农村贫困度就会降低0.0024%, 这表示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农民减贫工作的开展。从财政支出来看, 政府支出若在农业方面的支出 (如:农业基础建设支出、农村救济支出) 能有效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能有效较低农村贫困水平, 但如果政府支出在私人部门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的支出上 (如:技术研发、科教文卫、基础建设等) 则不利于贫困的减少。除此之外, 其他通货膨胀、农村收入分配等与农村贫困水平虽呈现负相关, 但显著性不强, 可作为下次研究的重点。

三、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人口减贫效应分析带来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若要包容性金融充分发挥作用, 应从几方面出发

(一) 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首先要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地域不平衡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加强地区的支持, 一方面针对贫困地区, 加强金融支持。对于越是贫困地区, 越是要加强农村金融支持, 引导各种农村信贷资金服务到农村, 帮助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使更多的贫困人员能获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 在经济发达地区, 则要建立更多样化、多城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则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设立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 引导区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二) 结合实际, 合理配置资源

关注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每一个影响因素, 即每一个“点”, 管理者应综合农村金融和贫困减缓的实际情况,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目标, 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同时要更加重视农村经济的分配问题, 要真正使广大贫困群体受惠, 而不是将这些资源、金融服务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包容性金融的减贫。

(三) 加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加强政府财政的分配, 把更多的资金方在支农作用上, 不断完善涉农领域的政策支持, 加强涉农资金的投入, 加强对重点涉农业务的补贴和扶持, 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涉农信贷业务, 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 帮助农民提高个人收入水平, 使包容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作用, 更好的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更好的脱贫。

(四) 加强教育投入, 稳定物价

从结果分析我们发现, 居民受教育水平越高, 贫困指数则会下降, 因此, 要加强教育的投入, 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拓展他们的认识、扩展他们的思维, 帮助贫困居民更好的脱贫, 与此同时要稳定物价, 避免物价增长过快导致人民越加贫困。

四、结语

消除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通过对包容性金融对农村人口减贫的效应分析, 我们发现其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受教育水平、农村就业水平以及财政支农水平等息息相关, 要做好减贫工作, 则需要从这几方面出发, 增加他们资金来源, 减少他们的负担, 加强其金融安全意识, 大力发展经济, 推动经济转型, 通过发展包容性金融, 帮助贫困人们尽快脱贫, 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摘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一直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最为艰巨的任务。包容性金融 (普惠金融) 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解决了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以及贫困人口的金融可获得性, 其作为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实现全面脱贫的有效途径, 其在我国各个区域都有应用, 但从中部、东部、西部的应用情况来看, 却是有一定的区别, 中部地区发展水平低于东部、西部地区, 但几个区域都有着融资难的问题。本文我们将从不同区域的特点出发, 对包容性金融指数的构建和发展进行分析, 最后以构建模型的方式对包容性金融发展对人口的减贫效益进行分析, 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构建包容性金融发展体系。

关键词:包容性金融,金融发展,减贫效应,农村扶贫

参考文献

[1] 车树林, 顾江, 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人口的减贫效应[J].农村经济, 2017 (4) .

[2] 张兵, 翁辰.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空间溢出和门槛特征[J].农业技术经济, 2015 (9) .

[3] 邵汉华, 王凯月.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7 (6) .

[4] 金浩, 李瑞晶.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金融减贫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17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下一篇:浅析多媒体在《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