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系建设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加强体系建设范文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建设诚信政府,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发展,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政府部门要带头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保障鼓励投资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重视并及时解决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加强会计财务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以良好的信用记录赢得银行的信赖和支持;支持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行加快非银行信息采集,拓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的应用水平。支持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等信用管理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资信评级机构来我市开展资信评级业务。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多元化、商业化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合规、有序开展业务。加强金融机构与各类商业性、市场化担保公司、资信评级机构的合作,有效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在信用居民(农户)、信用社区(村)、信用街道(乡、镇)、诚信企业中深入开展创建评比活动。进行城镇信用社区建设试点,金融部门对信用社区内的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应提供优惠服务。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农户、信用村镇的信贷需求给予优先满足,在贷款的利率、额度和期限等方面适当给予优惠。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范围。开展创建“守信用、讲诚信”企业活动,使企业的信用状况与贷款利率浮动、信贷授信、贷款抵押比例等相结合,逐步建立守信的激励机制。

第二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烟草在线专稿“十一五”时期,江西省吉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全行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有利形势下,凝心聚力,锐意攻坚,科学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但面对行业四大挑战(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国际竞争)的共同形势和吉安烟草“两小一低”(系统外销量小、规模小和发展水平低)的突出现状,如何破解难题,乘势而上,这是全体吉烟人必须解决问题的“焦点”。

基于对行业发展形势与趋势的科学把握,国家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卷烟上水平”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同时也为吉安烟草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性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与破解思路。从“卷烟上水平”、企业管理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三者关系而言,扎实的基础管理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保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又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源”和高效“推动剂”。

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管理创新上水平的“新平台”

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在会议上多次强调,要以扎实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为抓手,努力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而作为科学管理方法的典范,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既是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指南,更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新平台”。

1、体系建设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实现路径。从企业管理层面上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梳理工作流程,合理设置部门间的工作接口,并适时清理与工作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了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从具体工作岗位分析,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明确每位员工的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为企业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创新提供实现路径。

2、体系建设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流程支持。企业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各方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实现工作成果最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要有明确分工和流程支持。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流程的编制与执行,其实质就是对现有工作程序的梳理以及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的重新整合与运用,它通过流程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与落实,解决了企业管理过去存在的部门独立化、分工不合作以及工作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企业管理的“流水化”作业和流程在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

3、体系建设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效率保证。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作成果和取得工作成果耗费的时间。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提炼质量方针、设置质量目标、规范工作程序、清晰工作职责等活动,运用PDCA循环工作方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管理规范、分工合作、响应快速,以顾客为焦点的企业管理优良方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流程化管理,目标化考核、公平化分配的“五化”目标,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效率提升。

4、体系建设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目标方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开展始终围绕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这个中心展开,通过整合企业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管理目标和标准,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控制,最终形成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运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体系建设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管理规范。体系建设的真正落实离不开企业管理标准的有力支撑。质量管理体系把各类业务管理标准吸纳为质量体系文件,把管理标准转化为企业行为规范,全员统一贯彻实施,从而实现管理标准的效力递增,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证。

二、企业管理创新上水平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新难点”

吉安市局(公司)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正式启动以来,严格按照省局(公司)质量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确立了“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平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目标,在狠抓文件宣贯,加强内审员队伍建设,做好针对性培训等基础工作的同时,以提高体系文件知晓率、执行率和符合性为重点,积极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充分挖掘体系建设工作不足,做好体系持续改进,促进了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但随着体系文件在实际工作的检验运用,也显现出一些制约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的不利因素:

1、体系建设各自为阵,资源浪费。在质量体系推进过程中,尚未形成各部门共同开展,积极参与、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单位体系建设推进不平衡,工作效果参差不齐,个别贯标单位仍存在观望等待、被动应付等不良思想,内审员队伍功能未有效发挥,体系建设存在资源浪费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现象。

2、体系建设的“两张皮”现象。部分单位体系建设主要成果仍停留在体系文本建设成果上,对运用体系文件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工作落实及加强工作过程规范管理、痕迹化管理存在不到位现象,体系文件的运用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

3、体系建设信息化水平较低。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缺乏流程软件支持,信息化水平停留于办公信息系统和营销、专卖、烟叶专业软件系统。现有专业信息软件不同程度存在各自独立、资源无法共享的割裂现象,信息化有机整合水平不高,大部分工作流程节点无信息化软件支撑,流程化的过程没有系统性的平台支持。

三、企业管理创新上水平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新方向”

江西省局局长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管理薄弱一直以来是全省系统比较突出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水平,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全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构建一种科学、有序的精细化管理体制,也是完善内部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企业管理创新上水平”

的目标引导下,要求必须从吉安烟草管理现状出发,以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为抓手,克服当前体系建设制约因素,探索一条符合吉烟实际,具有吉烟特色的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1、转变观念,率先垂范,促进管理创新方法“上水平”。领导作用既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原则,更是企业管理创新有效开展的根本。可以说,体系建设的成败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领导是关键。因此,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领路者”和“规划师”,领导要使体系建设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实现管理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化的转型,首先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更新管理方式。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领导要推行“依岗位分工、按流程分责,照标准做事,靠制度管人”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倡导过程方法,在体系贯标过程中做表率,当“先进”,以自身质量管理观念的转变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由经验化方式向标准化、固化的质量管理方式转型。二是要带动全员工作方式的革新。改变过去标准不明,工作随意,痕迹化意识不强的工作习惯,推动员工由凭经验做事向严格照标准履责的转变。

2、专业分工,部门协调,促进管理创新全员参与“上水平”。质量标准要得以顺利实施,企业管理要有效开展,必须做到“以员工为本”,推动员工从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由“客体”向“主体”的角色转换。一要构建全员参与的机制。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明确职责,优化流程,建立以岗位为中心,以制度为支撑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部门化协调,整体化推进,为全员参与管理提供机制保证;二是要培育全员参与氛围。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要性的宣贯力度,积极宣传全员参与与体系建设、全员参与与企业管理上水平的密切关系,通过丰富体系建设载体,举办行之有效的宣贯活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管理支持、参与和发挥作用的认同感;三是要提供全员参与的知识基础。进一步加强贯标工作培训工作,以专业咨询公司和本部门共同开展,“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增强体系培训独立开展能力,确保体系文件培训内容和培训面实现双“100%”,为全员参与管理创新提供知识保障;四是丰富全员参与的平台。紧密结合当前吉安烟草“两项工作”试点和营销垂直管理改革工作,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经验固化与规范管理的功能,总结“两项工作”方法对体系建设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创新的透明度,多渠道、宽领域方便全员参与管理。

3、自上而下,资源节约,促进管理创新标准“上水平”。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企业管理创新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从当前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全省系统对同类业务的贯标存在“标准不一,各自为阵”的现象,企业管理创新要求加强体系标准统一管理。一是确立以省局(公司)为核心的管理主体。着力打造省局(公司)体系文件的管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省局(公司)的文本审查、统

一、推广与督察落实职能,使企业管理创新“有章可循”;二是做好现有文件的梳理规范。以工作事项为标准,开展全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信息化支撑”为要求,对现有体系涉及工作具体流程进行指导,从源头上加强同类工作的体系文件统一工作,解决全省系统存在的体系建设标准不

一、多元化差异管理不规划现象。三是强制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通过将全省流程的整合与统一,积极提升体系文件效力,在全省系统落实运用,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标准”依据。

4、关注节点,突出流程,促进管理信息化“上水平”。质量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效率的有效工具,是推进管理创新“上水平”的有效载体。个人认为,当前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体系文件流程软件开发。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分层、分类、分步推进体系流程软件建设。二是建立体系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业务整合和跨部门互联,促进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体系信息化人才保障机制。健全科学创新体系与人才机制,为以信息化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保障。四是夯实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企业质量管理电子化,将体系文件的执行通过信息化流程软件的方式加以固化,提高流程节点的信息化支撑能力,确保体系文件执行率明显提高。

5、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促进管理创新目标“上水平”。一是提升体系建设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服务”效能。着力从吉安烟草经营范围和体系建设基础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贯标单位,从“体系学习、体系执行、体系考核、文本改进”四方面强化体系建设工作落实,推动体系服务企业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创新;二是促进管理创新目标“螺旋”上升。以试点单位体系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上水平“的实效为证明,做好经验总结和流程固化,做好推广运用。要将质量管理目标与“岗位职责、工作质量”的紧密结合,建立以质量目标为主体的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目标向质量目标的导入,引领质量目标的不断更新与提升,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整体“上水平”。

6、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促进管理创新质量“上水平”。做好企业管理创新,就必须做好体系建设的“两个运用”:一是善于把体系建设“PDCA”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创新中。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过程管理检验各部门流程的符合性和实用性,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二是把体系评审活动运用到企业管理创新上。把体系建设内审、管理评审与企业管理日常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定期检查体系的运行情况,发现企业管理的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与整改,并对当前企业管理标准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行修订完善,使企业管理创新质量提升,取得实效。

7、多管齐下,有机融合,促进管理创新成效“上水平”。省局徐局长指出,实现管理创新,要注重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贯标的规范作用,对标的引领作用。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质量体系、预算管理、对标管理和基层创建等多种“抓手”的“多管齐下”和有机融合。一方面是“两项”内容的输入。预算、对标与基层创优等各项管理工作作为体系文本内容的输入,预算、对标和基层创建活动发现的问题作为体系建设“纠正与预防”内容的输入;另一方面是管理改进的输出。即贯标活动的开展为预算、对标与基层创建提供了管理改进方向,保障了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综合成效。

总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标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只有充分发挥体系建设重要作用,切实把企业管理建立在扎实的体系建设基础之上,才能为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上水平”提供保障,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10年来黑龙江省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实施周期已经结束,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妇儿工委的有力指导和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妇幼保健工作按照两纲要求,务实创新,发奋努力,圆满完成了两纲赋予的职能任务和确定的预期目标。妇幼保健工作既所以取得显著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省于落实两纲期间,着力加强全省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使全省妇幼保健体系基本成为职能明确、功能强化、组织协调、办事高效的专业工作网络。为了充分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我省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为更好地实施下一个十年纲要奠定基础,自2010年下半年始,我们组织相关人员采用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访视、座谈讨论等方式,按照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对策探讨等议题,对10年来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工作的体会和启示作一简要汇报。

一、10年来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

1、妇幼保健体系的机构建设快速发展

近10年来,是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市(地)、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目前全省共建有妇幼保健机构136家,实现了所有市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全覆盖。各级政府予以大量投入,对40个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重点建设,不少市、县妇幼保健机构都是新建和改建过的,包括省妇幼保健院在内的一批新建妇幼保健机构已经立项,即将开工兴建。除基本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外,许多妇幼保健机构都添置了大批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工作条件和患者就医环境。从初步评估看,许多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达到了国家制定的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的标准。

2、妇幼保健体系的网络结构日臻完善

和卫生监督执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样,妇幼保健战线也是省、市、县均有专业机构,可以独自构建专门工作网络、单独承担专一工作任务的体系。近10年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职级分工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妇幼保健的常态工作和重大项目任务。在卫生厅党组的领导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分工不分家,牢固确立了全省妇幼保健工作一盘棋思想,打破层级、地域的局限,自觉服从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局。同时,妇幼保健工作向下延伸到乡村社区,向外拓展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新网络格局。

3、妇幼保健体系的政策支持越加有力

妇幼保健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民众的公益事业,必须由政府来主导。近10年来,党和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妇幼保健工作,始终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一是把法规建设作为支柱,除贯彻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外,卫生厅先后制定下发了妇幼保健工作相关文件和技术规范100余件,建立了我省比较完善的妇幼保健工作法规体系。二是把财经投入作为支撑,10年间,全省妇女儿童卫生经费逐年增加,累计投入365亿元,全部用于机构建设、工作推进和“两癌筛查”、“降消”、“住院分娩补助”、“母婴阻断”等重大项目。三是把加强领导作为支持,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厅以及省妇儿工委职能部门领导对妇幼保健工作高度重视,从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等层面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帮助。

4、妇幼保健体系的队伍素质不断增强

全省妇幼保健机构按照省卫生厅要求,坚持把加强妇幼保健人员能力建设作为体系建设的基础。10年来,各妇幼保健机构逐步打破体制机制的局限,结合卫生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努力探索出加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一是积极慎重地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妇幼保健专业尖子,有力带动重点学科建设。二是立足现有人员搞好学历教育和职称晋升,努力改变专业人员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三是大力进行各种培训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尽力使广大妇幼保健人员成为有经验、懂理论、会工作的专业人才。1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妇幼保健队伍总体上是一个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服务优的战斗团队。

5、妇幼保健体系的运行方式更趋科学

妇幼保健工作是一个有机衔接、环环紧扣、密切协作、有序运转的系统工程。10年来,全省妇幼保健机构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创新思路,使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进行全面部署,省卫生厅在每年的全省卫生工作会和妇幼保健工作会上,都要对年度妇幼保健工作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都把工作任务分解,从领导开始,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到人。三是认真督导检查,省、市妇幼保健机构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或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蹲点,了解情况,帮扶困难,推进工作,整改问题。四是严格跟踪问效,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特别是省市两级,强化区域内的龙头和骨干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管,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6、妇幼保健体系的能级管理逐步规范

长期以来,各个妇幼保健机构的内部管理都在按事业单位领导体制条规有序进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本级管理也在按隶属关系规定正常开展,但妇功保健体系内各级机构的关系却有一个逐步适应、逐步规范的过程。近些年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上级妇功保健机构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担负业务指导的职能更加强化,这是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必须明确和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才使得职责不清、关系不顺、政出多门、自行其是等问题也逐步得以解决。当前,国家和省卫生厅在全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始推行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这是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既是促进和激励手段,也是监管和约束手段,将使妇幼保健体系管理逐步呈现出规范严谨的新局面。

7、妇幼保健体系的职能任务优质完成

10年来,全省妇幼保健体系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绝大多数工作指标。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1.7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1.2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34/‰,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2009年有139308名农村籍孕产妇得到了300元住院分娩补助,为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77.88万人次,为142406名农村孕妇免费补服半年叶酸;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出生缺陷筛查率达90%以上;以乡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95%,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85%;婚检率、妇女病筛查率、感染孕产妇及新生儿措施干预率等均明显提高;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新生儿及孕产妇死亡评审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10年来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妇幼保健体系理念尚未普遍认同

完整规范的体系建设决不是短时间内可完成的,根据一些单位的情况分析,既有历史沿革和行业特点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即使在当前形势下,少数人员对全省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仍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自身机构建设良好可独挡一面而不必参加体系,有的认为妇幼保健机构各自情况不同而不应建立体系,有的认为体系仅为业务指导作用有限而不须依靠体系,有的认为体系建设可能会限制机构建设影响利益而不愿进入体系。这些认识问题,既使体系建设的工作推进受到削弱,也使体系内机构之间人员的正当交往过程受阻。

2、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显得不够平衡

由于各妇幼保健机构原先建设基础、现有客观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地方经济发展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机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管理水平、工作质量都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在省内乃至全国都较为领先,而一些妇功机构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弥补。全省妇幼保健体系是由所有机构组合而成的,任何一个局部的薄弱都可能导致整体建设的弱化。这一方面要靠每一个机构充分利用内外部条件来大力促进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在加强体系建设同时,应注重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3、妇幼保健事业发展还应增加投入

虽然大多数妇幼保健机构都承担着临床医疗工作,有部分经济收入,这为机构的生存发展和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费保障,但相对于这些机构所承担的公共职能任务需要的巨额开支,则往往极难承受。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收入不高的机构,自身生存和日常运转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要完成公共服务任务特别是重大妇儿保健项目,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公共建设的投入正逐步向妇幼保健机构倾斜,特别是重大项目实施上,投入的力度更大,这无疑为妇幼保健机构注入了强大活力,促进机构建设,带动体系建设,反过来又推进公共职能的更好履行,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4、妇幼保健公共职能仍要继续强化

妇幼保健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之一,坚持妇幼保健工作方针,为妇女儿童提供普惠性、可及性、均等化的公共保健服务,是其根本职能。当前,少数妇幼保健人员仍把妇幼保健机构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公共职能意识淡薄,公益服务责任淡化。一些人员特别是少数机构领导还存在着“重临床医疗、轻公共职能”、“重经济收益、轻社会效益”、“重病人个体、轻保健群体”、“重临床养保健、轻政府为主导”的倾向。这些错误观念,使得一些人员把有限的精力、财力、物力过多地放在创收上,因而影响到一些妇儿公共保健任务的落实。

5、妇幼保健人才培养亟须加大力度

多年来,不少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其他卫生机构一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一方面,人才“进”的渠道不畅,受编制、权限、待遇等因素影响,很难顺利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人员“出”的路子难通,历史条件形成的现有人员职称学历偏低、结构比例失调、专业技术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而受经费和条件的制约,短期内对大批人员进行全面提高亦很难做到。因此,多数妇幼保健机构要正视现实,通过建设学习型妇幼保健机构,引导广大人员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多种方法和各种途径来进行培养学习提高素质。

6、妇幼保健全局工作有待更好协调

妇幼保健工作和其他卫生工作及社会工作有着交叉、整合、重迭、依赖的密切关系,单靠妇幼保健机构或体系的努力很难真正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当前,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之间、上下级妇功保健机构之间、妇幼保健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之间、妇幼保健机构和其他单位部门之间,尚不能从计划部署、措施落实、工作推进等方面完全协调配合,极可能影响到妇幼保健工作的时效和质量。通过落实“两纲”终期评估证明,凡是职能单位能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地区,妇幼保健以至其他工作就做得好,反之则会明显受到消极影响。

三、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1、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体系建设的先导是思想建设。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也是深化医改的内容之一,而每一次面临改革或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总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因此,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卫生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意义阐明,把道理说清,使广大妇幼保健人员牢固确立公共服务理念,强化职能意识,坚持公益性质,保持医务人员政治上的坚定性、道德上的纯洁性和技术上的利他性,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和社会丑陋现象的影响。要努力引导广大妇幼保健人员围绕落实“两纲”目标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甘做妇女儿童健康的忠诚卫士,在保障人民健康的不懈奋斗中去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2、要按谋发展的思路把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体系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建设。妇幼保健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构成妇幼保健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体系的组织基础。在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过程中,各妇幼保健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妇幼保健机构为何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等问题,利用一切优势,把握所有机遇,将机构做大、做优、做强,这是推进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环节。广大妇幼保健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清晰思路,从自身做起,从单位做起,为全省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3、要以顾大局的意识明确体系建设的职责定位

体系建设的关键是目标建设。各个妇幼保健机构都确立了建设发展的目标,由目标产生预期希望,由预期希望产生行为动力。卫生厅党组提出,当前妇幼保健机构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实现以医疗为重点向履行公共职能、以临床为中心向以保健为中心、以服务病人为中心向服务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为中心、以临床养保健为主向政府投入为主的“四个转变”;省、市妇幼保健院要成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区域妇女儿童健康教育与宣传、区域妇幼卫生业务管理、区域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四个中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省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的目标,确立了这个目标,就明确了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方向,也就为更好地落实下一个十年纲要指明了方向。

4、要把求真理的精神融入体系建设的措施落实

体系建设的保证是机制建设。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是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以科学精神为统领,求真务实,创新开拓,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思考、观察、处理相关问题,结合省情、市情、院情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机制来保证体系顺利建设和正规运行。一是建立决策机制,召开全省工作会和院长圆桌会,共同研究建设发展大计。二是建立协调机制,通过网络系统、专门科室、视听平台等,各级及时会商有关问题。三是建立交流机制,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全省各机构人员间的沟通交往。四是建立考评机制,按职级成立专门组织,负责全省各级机构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等工作。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各机构年度工作进行排序并张榜公布,将工作绩效和经费投入、参观学习、政策倾斜等结合起来。

5、要用创实绩的态度发挥体系建设的重要功效

体系建设的根本是质量建设。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让妇幼机构和妇幼体系建设的成果惠及每个妇女儿童。一要在拓展服务功能上下功夫,要根据妇女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努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二要在优化服务条件上下功夫,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关怀,使病人身心愉悦地就医。三要在改进服务措施上下功夫,简化流程,方便病人,努力为病人创造各种便利,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需求。四要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以高超精湛的技术为病人解除病痛,确保医疗保健工作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创造一流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水平。

(

第四篇: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

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10项重大举措,力争用时间,投入100亿元,解决好68个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问题。自以来,云南省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3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4万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左右。

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大雾、沙尘暴等7大类2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

生物灾害防治。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灾害事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物灾害跨区域、跨国界传播的风险增加。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3个国家山水相连,容易遭受外来生物入侵。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云南省一直坚持把做好生物灾害防治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是加大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实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县(市)。二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队伍。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系统,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云南分中心。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的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态势,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四是 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

预警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云南口岸入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名录。

范文网【】

三、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双重压力,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侧重技术管理向侧重社会管理、从侧重微观管理向侧重宏观管理转变,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

完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广泛推广“三小措施”,也就是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灾(险)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做好灾情监测预报。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合规系统范文下一篇:寂寞话题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