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实效

2022-09-12

从2009年钱学森老人走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一时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大学在作为传播知识、提高技能的场所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文精神塑造的重任。只有在开阔思想空间、丰富精神世界、引导价值追求上有所突破, 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但目前参加各类教育的人员的心态各式各样:对学位的追求超过学问、个人设计多于牺牲奉献、寻求捷径长于脚踏实地、眼前功利重于长远目标……作为参加任职教育学员, 要想在高等教育基础上获得适应任职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解决任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必须强化“四种意识”的培养, 才能达到“炼金”而不是“镀金”的目的, 更不至于练出“废铁”。

1 要注重强化情商培养意识

成才究竟靠什么?在现实生活中, 农民在种地的过程中只要辛勤劳作, 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就能达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但人的一生, 可能见到的多是“种豆得瓜”或者是“种瓜得豆”的现实。最新的研究结论显示:人在社会上中的成就, 80%是由品格因素决定的, 只有20%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 也就是情商。

随着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对新型军事人才需求的拓宽和延伸, 军事教育正在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转变。适应这一重大战略转变, 情商培养在军事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们注重抓好智力素质的培养, 却忽视情商培养。但我们要看到理想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意志、情感品质等非智力素质, 对军事人才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参加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的学员都希望能学到为适应部队工作需要的技能。但学生在二十多年的求学过程中, 相对封闭的现实条件使学生与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环境接触较少, 缺少挫折困难的磨练。在现有培养体制中, 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道德人格三者孰轻孰重, 虽无从考量, 但没有情商的培养, 何来百折不挠的热情?何来深邃的境界、宽阔的视野和翱翔的心力?何来强军报国的情怀和力拔山兮的气势?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智力与非智力素质相互依存, 智力影响起点, 非智力决定发展。

要教育学员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单纯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 最终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许多高智商的学生恰恰缺乏存心养性、修德正行的磨练。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 要注重强化危机意识

渔夫打了沙丁鱼每次返回港口后都有大量的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亡, 出售价格较活的沙丁鱼大幅下跌。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返航后鱼仓内的沙丁鱼存活的很多, 检查后发现在沙丁中间有鲇鱼。在后续的运输中, 渔夫发现在沙丁鱼中放入鲇鱼可以大大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 这就是“鲇鱼效应”, 即通过引入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

这一效应也同样适用于人类, 一是因为人天生是懒惰的。人们之所以天生懒惰或者变得越来越懒惰, 一方面是所处环境给他们带来安逸的感觉, 另一方面人的懒惰也有一种自我强化机制, 每个人都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 贪图享受在所难免。二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柏拉图指出:“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 人类大约有90%~95%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 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发掘。”“潜能”通常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可能性。这一效应告诉我们, 危机是潜能的催化剂,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 那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 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压力是激发顽强生命力的引子, 如果长期生活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后果是很可怕的, 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娃”的道理。清军入关之初, 凭借旗人的身份, 每天即使一事不为, 也可过着领皇粮、不愁吃喝、提笼遛鸟、放鹰打围的舒服日子。不幸的是, 历经风雨岁月, 入关时骠悍的旗兵变成了鸦片战争中一触即溃的“八旗子弟”, 教训可谓深重。

军校学员从步入校门那一刻起, 就如同进入了“保险箱”, 从日常生活到未来工作都有了一定保障, 拿着工资参加任职培训。由于没有经过基层生活的磨练, 不懂得学习机会的难得, 不了解基层竞争的激烈, 不知道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机会。这要求培养学员牢固树立危机意识, 懂得抵制各种诱惑, 关键是要战胜自我。面对安逸舒适的环境始终保持居安思危、锐意进取的心态, 始终保持高昂学习热情, 面对成功不自赏、不满足、不骄纵, 面对失败不退缩、不萎靡、不气馁, 始终做到自重自爱、自警自醒、自强自励。

要战胜自我就要有远大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远大目标和崇高的理想, 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 把握人生的真谛, 挖掘人生价值的底蕴, 对社会有所贡献。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遨游在计算机领域, 取得了巨大成就, 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资产, 富可敌国。一般人看来, 他早该逍遥自在享受清福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 依然奋斗不止, 创新不止, 发展不止。在他看来, 创造财富是为了回报社会, 不断创新是在享受攀登科学高峰的愉悦。

要战胜自我就要正视自我。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实事求是的估价, 做到自知自明, 既不能夜郎自大, 目空一切, 又不可自怨自艾, 自卑自贬。不管是居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河之远, 你还是你, 不能因地位、环境的变化而对自己的认识起变化, 任何时候都要不为名利所困, 不为物欲所诱, 不为人情所扰, 老老实实干事, 堂堂正正做人。

要战胜自我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没有知识就没有本钱, 没有底气, 脑袋就会变成空壳, 人生就会变得空虚。任何成就都是需要艰苦的努力, 成功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 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换来的。没有知识的自信, 是孤芳自赏, 是刚愎自用。在当今社会里, 人才竞争异常激烈, 我们在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要下苦功夫、笨功夫学习。唐代人白居易在长安时, 居也不易, 划粥为食, 在极艰苦的环境里写下了诸多名言佳句, 至今被后人所传诵。只要有这种精神, 便会使自己政治上更加坚定, 思想上更加成熟, 业务上更加精湛, 不断创造自己的价值, 创造无悔的人生。

3 要注重强化使命意识

去年首次亮相国庆阅兵队伍的国防生方队, 57%拥有双学士学位, 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我军生长干部队伍的新生力量, 国防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从9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战略决策, 逐步走开了军队干部由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并举的路子。到2009年10月份, 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达成117所, 在校国防生4.8万, 已毕业国防生近4万人, 很好的解决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短缺问题。国防生作为我军生长干部的新生力量, 富有激情与活力, 具备潜力和后劲, 80%以上是重点大学毕业生, 95%以上都是部队紧缺急需的人才, 60%以上毕业生补充到重点战略方向、重点军兵种和基层作战部队, 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 缓解了部队人才紧缺的状况。从我们二炮来看, 目前我院毕业生和地方大学毕业生在二炮部队营以下干部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 0%和33%, 营一级主官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8%和23%, 过去我们那种独占鳌头、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009年二炮十大砺剑尖兵, 我院毕业生和地方毕业生平分秋色, 就是个例证。

面对如此严峻就业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冲击, 时下最流行“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一语,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人人面临的激烈的竞争, 更反映了一个单位、一个团体的生存法则, 即:只有良好的上升空间, 才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军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不仅担负着部队管理训练和战斗力生成的重任, 同时也关系着培养他的母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一个靠能力生存的社会里, 没有危机感, 不能在压力的激发下不断给自己“充电”、“加钙”、“补锌”, 那么就会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看不清未来的人, 必将被未来淹没”。把视线收回军营, 我们会发现, 军队正在进行的一些干部制度方面改革, 也明显有着给大家加压的成分。人无压力轻飘飘, 任何压力只要正确对待, 就能变成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作为拿着工资参加任职培训学员更要用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任职培训, 要以一流的标准完成培训。

4 要注重强化能力意识

面对快速、集约、高效的现代作战理念, 要求作战人员不仅具备指挥员技能, 也要了解和掌握炊事员、卫生员等相关业务的技能。因此任职教育应具备以下三个能力。

一是任职能力。指以岗位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任职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 是一种适应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的综合能力。在任职能力内涵中, 同时还要注重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专业技术能力素质的培养。

二是迁移能力。指获得知识和谋得继续发展的岗位适应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综合趋势, 特别是随着部队体制编成日趋小型化、复合化, 每个作战单位都将是多兵种、多岗位有机结合, 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岗位任职能力, 更要注重对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能力。培养学员不能只适合在某一狭窄职业领域内工作, 更不能因岗位内涵变化而失去自身工作能力。

三是创新能力。当前, 随着世界军事变革快速发展, 战争样式不断变化, 大量新技术和新武器不断投入战场, 以面向岗位为目标的任职教育, 包含着两个方面内涵:首先, 要满足部队当前任职需要;其次, 更要面向未来战争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不能仅局限于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培养, 一味强调部队缺什么就学什么, 部队装备什么就教什么, 还需从军事变革的需要出发, 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使之源于部队和高于部队。

要实现以上培训目标, 使“4+1>5”, 而不是“4+1<5或=0”应在三个层面上寻求突破:

第一要在观念上突破, 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建立完善配套的育人机制。首先, 要在培养理念上下功夫。“4+1”培养模式带来了院校的转型, 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不再是专业技术人才, 而是为任职教育培养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见多识广、作风优良的准干部, 而任职教育也不再是培养面向部队第一任职的“纯指挥”型人才, 而是“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两个教育在培养理念上既要发挥传统的教育优势, 同时也要跳出传统培养模式的拘囿, 以培养理念的转型带动培养任务的转型。其次, 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基础教育时间长, 培养内容丰富, 应该在培养的质量上下功夫, 任职教育时间短, 训练科目多, 训练难度大, 应该在训练的提升上下功夫。任职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合训阶段课程设置以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 选择性的对学过的科目进行强化, 普遍性的对新增科目进行拓展, 全局性的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 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训练, 更多的加强必要的拓展训练, 做到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率的统筹兼顾。

第二要从过程突破, 进一步整合“两个优势”, 健全联教联训机制。要着眼于教育对“4+1”干部成长的终身贡献, 协调基础教育、任职教育、部队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关系, 进一步使培养系统化、一体化。基础教育合训、专业技术分流、部队再教育是“4+1”干部培养的三个阶段, 要实现“4+1”培养模式的优化, 提升培养机制的功效, 必须要协调三者的关系, 让他们都参与到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健全联教联训机制。

第三要从体制突破, 结合“4+1”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4+1”干部比本科生干部多了个“1”, 比研究生干部少了一个“2”, “4+1”干部的任免, 不应该等同于4年本科干部, 也不应该等同于研究生干部, 他们的学历介于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 与本科生同等待遇必然限制他们的发展, 与研究生同等对待, 他们又有很多不同。所以, 为“4+1”干部量身定做一套完善的任免体制是他们在部队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 “4+1”干部往往都是特点鲜明, 长处比较突出, 短处也很明显, 部队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应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 合理安排岗位, 使“4+1”干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只有用人机制完善了, 人才的心才会沉下来, 工作的干劲才会有, “4+1”培训的效果才能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 提高参加任职培训教育学员的思想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担负任职教育任务人员的“四个意识”, 这是搞好任职教育的前提, 值得我们对此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参加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教育的实际, 对如何提高任职培训实效, 以满足部队现在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提出任职教育要想在高等教育基础上获得适应任职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强化“四种意识”的培养, 不断提高参加任职培训教育学员的思想认识, 才能达到任职培训“淬火”、“炼金”的目的。

关键词: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四种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J].转型中的探索, 2007, 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重庆民族地区乡镇干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热门文章

端正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