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冠军刘子歌爱读《道德经》引起的教学反思——浅谈语文课应该重视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读书习惯

2022-09-13

我国泳坛名将刘子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 两次打破200米蝶泳的世界记录并夺得冠军, 其骄人战绩享誉世界泳坛。同时, 让媒体关注, 世人惊异的是, 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 竟然没有给自己配备一台手提电脑, 也很少使用手机, 其业余时间接触最多的是书籍。

刘子歌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与大多数运动员一样很早就脱离了全日制中小学的文化学习而从事体育专业训练, 她甚至没有上过体校;与很多运动员不同的是, 她在教练的影响下, 养成了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的好习惯。她阅读兴趣广泛, 不仅学习英语, 还喜欢阅读人文、地理以及哲学方面的书籍, 包括在一般人眼中绝对不是什么普及读物的《论语》和《道德经》。就连看电视, 也偏好具有知识性、学术性的节目, 例如《百家讲坛》。

刘子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多次介绍了《道德经》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无为而无不为”, “上善若水”等名言。老子的话激励着她刻苦训练, 看淡成绩, 坦然面对竞争压力。她的成功, 证明了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勤奋科学的训练外, 长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帮助她成就了泳坛一代“蝶后”。

刘子歌的“读书现象”, 为广大运动员在处理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上, 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也给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工作, 尤其是体育运动学校的语文教师, 带来了教学反思与启示。

1 语文课必须重视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读书习惯

我国优秀运动队的在训运动员, 有相当一部分人很早就离开了全日制中小学的学习, 进入运动队从事专业训练, 尤其是我国在奥运会夺取金牌的主要项目如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员, 在进入专业队之前, 一般都未能在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读书少, 文化低, 教育上的先天不足, 是我国运动员的一种普遍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管理体制中, 一些省市通常把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运动员, 安排到本地的体校来继续学习。对运动队来说, 他们的第一身份是运动员, 以运动训练和比赛为主要任务;对体校而言, 学生则属于他们第二身份, 每周仅仅用三个半天的时间到体校学习文化。因此, 学校习惯上把这些受教对象称为“运动员学生”。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初中三年级和中专一年级的两个班中的60名“运动员学生”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1) 你每天训练完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是?

A上网聊天、玩游戏B看电视

C看书D其他娱乐活动

(2) 你爱看什么书?

A教材课本B文学哲学书籍

C武侠或言情小说D时尚杂志

(3) 你有多少藏书?

A 3-5本B十几本

C超过百本D没有

(4) 你认为看书对训练、学习和生活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B有一定的帮助

C帮助较少D没有帮助

(5) 你的教练要求你业余时间看书吗?

A从不要求B偶尔提示

C长期要求D要求并督促指导

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选择“每天训练完后最喜欢做的事情”:上网占58.3%, 读书占0.5%。

选择“你爱看什么书”:时尚杂志占80%, 文学哲学书籍占0.6%。

选择“你有多少藏书”:十几本占13.3%, 3~5本占86%。

选择“看书对训练、学习和生活有帮助”:占9 6.6%。

选择“教练对业余时间看书有要求”:占11.6%。

调查结果说明, 尽管赞成读书对训练、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人占较高的比例, 但是业余时间喜欢读书的人数太少, 阅读的书籍也多半属于娱乐消遣性质的杂志, 而教练对其读书的要求甚少。可见, 像刘子歌那种平时具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运动员, 在优秀运动队中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运动员平时不读书或少读书, 使他们从小缺少文化根基, 人文素质缺失, 形成了社会上对他们所谓的“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的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 有些运动员文化思想素养差, 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不高, 言行举止失当。至于少数运动员业余时间逛夜店、泡酒吧夜不归宿, 酒后驾车、酒后闹事, 赛场上打假球、集体斗殴等等恶劣行为, 难免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体育运动的一赛成名, 一金 (牌) 暴富的特殊性, 更容易影响运动员自身的健康成长乃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现象, 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该在继续办好各类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外, 还要利用多种平台大力开展读书活动, 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 而体校的语文课堂, 更应该是培养运动员读书习惯的最有利的教学阵地。

回顾体校内的义务教育部分 (主要为初中阶段) 的教学情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只能随着地方中小学的教学模式“依葫芦画瓢”。总体上说, 缺少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没有科学的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 甚至没有一套适合初中阶段的“运动员学生”使用的教材。因此, 教学既达不到也不可能达到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教学标准与质量, 也未能全面准确地体现“运动员学生”这种特殊对象的教学特点和需要。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学生”上了几年的语文课, 不仅未见其语文基础、语文能力乃至语文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甚至出现“见了书就头疼”的尴尬局面, 更谈不上具备业余时间广泛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无疑令教师感到极大困惑与失落。

刘子歌的“读书现象”, 应该引起体育战线的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语文课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个有利的平台, 把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读书习惯, 作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之一。

2 如何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读书习惯

2.1 从激发兴趣入手, 诱导学生下“书海”

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 一个人的阅读兴趣, 不是生而有之, 需要教师耐心加以引导和培养, 这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 体校特别要针对初中阶段11~15岁的“运动员学生”, 大力培养其读书的兴趣,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和要求, 让他们“以读为本, 读中积累”, “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

首先, 要在学校和班级营造浓厚的读书气氛。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读书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 学生的读书欲望更容易被激起。如学校可以利用办读书专栏, 班级办读书板报, 使学生一走进校园, 一坐到教室就能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由于“运动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各自班队训练和生活, 因此可按运动队别组成读书小组, 学校和班级定期开展各队的读书交流活动。针对运动员求胜心强的特点,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竞赛活动。也可以利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办学校读书节, 或者请知名作家走进校园演讲, 掀起全校读书热潮。

其次, 语文教师是诱导学生读书兴趣的关键角色。

教师首先应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在课堂上, 教师若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 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 学生将会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 从内心敬佩老师。“亲其师, 信其道”, 一定有学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的。

另外, 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是文质兼美, 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 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有助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来。

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文本, 适当地拓展延伸。如把课文《论语八则》的学习, 扩展到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的课外阅读中。对于教材中众多的名著节选的课文, 更有利于教师指导他们在业余时间阅读原著。有必要时,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读物, 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2.2 改变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然而, 长期以来, 体校的语文课堂教学, 基本上处于两类形式:“满堂灌”与“满堂问”。有的教师因为运动员的语文基础差, 仍然按照旧的教学理念, 采取“满堂灌”。有的教师虽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 但较多地表现于备课时设置许多的问题, 讲课时“满堂问”, 并简单地认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其实, 这两种教学模式, 就其本质与效果来说, 均未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此, 语文课既要摈弃只注重课文内容、思想意义、写作方法的繁复耗时的分析讲解, 也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追问”的状态。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与文本直接对话, 与作者心灵交汇, 产生共鸣。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去具体领会课文精髓, 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以读为本, 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 其具体表现在课堂上, 应当将朗读与意读相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 要多进行朗读训练, 让课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读出“情”, 读出“趣”, 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高年级学生, 要加强意读的培养, 即在无声的阅读中, 边读边体验、理解、感悟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实现情在读中自悟, 理在读中自明的阅读审美过程。

2.3 加强学生的默读训练, 提高阅读速度

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它比朗读速度更快, 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多指的默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5~6年级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笔者对所任教的中专一年级班学生做过这样的阅读速度测试。

测试人数:30人。

阅读文章:《包身工》 (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 。

文章字数:6000字左右。

测试结果与分析如下。

15分钟阅读完毕1人, 阅读速度400字%分钟;16~20分钟阅读完毕9人, 阅读速度300字左右%分钟;25~30分钟阅读完毕13人, 阅读速度200字左右%分钟;35分钟以上阅读完毕2人, 阅读速度171字左右%分钟;中途放弃, 未完成阅读5人 (3人自称瞌睡来了, 2人自称实在看不下去了) 。

以上数据显示, 全班只有一人接近初中生的阅读速度, 其他均在小学5—6年级或以下水平。不少语文教师常常埋怨道:上一节新课文, 学生事先不愿意预习, 课堂上让他们读一遍课文往往都需要20多分钟, 哪还有时间讲课?阅读速度之慢, 既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障碍, 也是严重影响“运动员学生”平时读书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 体校的语文教学势必要在课堂内进行默读训练的补缺, 尽快提高其阅读速度。训练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训练之始可采用“轻声带读法”, 即教师轻声读书, 学生目看课文, 嘴不出声。

第二步, 学生自行默读, 可采用“划读法”。即默读过程中不指读, 但允许划读。让目光跟随笔尖, 划得快, 跟得快。

第三步, 采取“整体认知法”, 扩大阅读时的视距范围, 一次就辨认一串串词组和句子, 速度自然会增快。

2.4 重点训练“文意的把握”, 逐步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文意的把握, 即对文章内容、主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这是对阅读者的基本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对3—4年级学生便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

以下是笔者对所任教的中专一年级班学生进行的一次阅读测试调查:

阅读试卷:自编试卷。

测试内容:选取叙述类、散文类、议论类的短文各一篇, 每篇短文后设计了三个有关内容和主旨理解的题目。

测试人数:30人。

测试时间:80分钟。

总分:100分。

测试结果与分析:72分1人, 占总人数0.33%;60~70分3人, 占总人数10%;50~59分5人, 占总人数16.6%;49分以下21人, 占总人数70%。

从上述测试结果看, 绝大多数人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短文的内容要点, 对短文的思想意义的理解能力更差,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迫在眉睫。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积累了有关“文意把握”的训练方法, 即通过培养“读、查、划、注”等最基础的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理解。

读:即强调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去阅读, 读思结合。

查:即对文章中不懂的词句, 要及时利用工具书查阅, 弄懂了再往下读。

划:即对各段落中的关键词, 重点句, 要边读边有意识地查找并划出来。

注:即对文章中的事件情节、人物性格、感情脉络、说明对象、事物特征、论题论点等重点内容, 要善于用几个字分别在段落旁边注明。

“读、查、划、注”的方法, 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住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有利于进而思考、分析、综合和归纳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 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

上述“激发读书兴趣, 重视阅读实践, 提高阅读速度, 突出‘文意把握’训练”等方法, 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 有理由相信运动员的读书习惯会逐渐形成。如果有一大批运动员都能利用训练和比赛的空余时间广泛地读书学习, 奥运冠军刘子歌爱读《道德经》的“读书现象”, 再也不会是体育界的新闻。

当然, 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读书习惯, 非一日之功, 也不是语文教师能够独立完成, 还需要学校和运动队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广大教练员在训练之余的督促和协助。

总之, 无论作为运动员, 还是作为学生, 无论是在训还是退役, 无论从运动员自身成长, 体育事业的发展, 还是社会的需要, 都应该让他们把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 让读书陪伴他们一生!

摘要:本文从奥运会游泳冠军刘子歌爱看《道德经》等哲学书籍而引发笔者的教学反思, 浅述了培养运动员读书习惯的重要性。同时,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针对体校语文课的教学现状, 探讨了在语文课中对“运动员学生”进行读书习惯培养的几种具体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运动员,读书,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02.

[2] 谭细龙.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 诸灵康, 黄怡.初中语文怎样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4] 中央电视台.专访张琳刘子歌[EB/OL].新浪网, 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GM(1,1)模型在呼市地铁监测中的应用下一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