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浩崖墓画像石“荆轲刺秦王”艺术风格浅析

2022-11-29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鼎盛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人们认为死后会进入冥界和来世, 丧葬习俗为了满足死者进入冥界享受快乐, 推演到当时人们主要是在丧葬中祭祀, 追悼, 细怀, 祈福, 和安魂等作用。在汉代这种极其浓厚的厚葬风气, 统治着和儒家大力提倡的“孝悌”国家伦理制度及实行的“举孝廉”制度, 将“孝悌”作为选拔、任用官吏最重要的标准, 再加上各方士所鼓吹的升仙得道思想, 追求死后生活享受, 使得当时的厚葬已经到达“法令不能禁, 礼仪不能止”[1]的程度, 汉画像石就在汉代社会的厚葬狂潮中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极盛时期。

一、麻浩崖墓概况

麻浩崖墓位于四川省乐山城东南1.5公里的麻浩。前临麻浩河, 后依虎头山。分布范围西起大地湾, 北至大湾嘴, 宽约400米, 总数约330座[2]。时代大致属东汉中期。崖墓分布密集, 从西至东, 分为Ⅰ、Ⅱ、Ⅲ三个区[3]。

Ⅰ区位于墓群西部, 最重要的是第一号墓。该墓坐东向西, 是一座大型的双室制墓。门楣刻有圆柱、斗拱与秘戏图、舞女等。墓门由两根崖柱分为三个门洞, 右门洞两侧分别雕刻有“话别图”和“董永事父图”, 中门两侧分别刻“迎遏图”和凯风图。入墓室为前室, 左右壁和后壁上雕有房檐和瓦当, 且瓦当上纹样丰富, 多为卷云纹和四叶纹等, 是崖墓中最有艺术性的瓦当。右壁刻有“荆轲刺秦王”, 后壁雕有方士、六博、神兽与坐佛等图像。右壁雕门卒与“挽辇图”等。前室后壁右三个后室, 每个后室的布局都大致相同, 并放置大小不一的随葬品。这些墓室形制结构、装饰、葬具、随葬品的严格规定, 能体现麻浩崖墓的等级, 因为在汉代墓葬都存在等级制度。

麻浩崖墓一号墓中, 画像数量之多, 艺术水平之高, 如杨枝高在1940年发现该墓后并提言“访遍川西北汉崖墓, 此穴刻画第一精”的美言[4]。

二、荆轲刺秦王图像表现

麻浩崖墓享堂的壁上出现的“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人物故事是通过三幅画面来表现当时的场景, 从画像石从左至右开始, 第一幅画面刻一人跪伏在地, 头部前方放置一盒子, 盒里放有一球状的物体。根据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这幅画面应该主要表现的是秦舞阳乡秦王献樊於期的首级。第二幅画面一共刻有三个人物, 在该画面中心处刻有一柱子, 平均把画面分成两幅。柱子左边刻有两人, 右边的人被左边的人拦腰抱住, 并张手作前扑的动作, 整个人重心前倾, 而左边的人重心向后, 两人重叠成“X”形。同时柱子右边的人, 身体向前, 头向后, 作向前逃跑状, 双手高举且右手握住一条形物体。根据右边人物头戴高冠, 身份可能为秦王。柱子左边那位披头散发, 用尽全力想要挣脱阻力, 且左手作出刚向前方抛物的动作, 所以左边的两个人分别是荆轲和阻止他刺杀秦王的侍卫。横穿柱子中间的应是荆轲掷出的匕首, 下方缠绕柱子的应是秦王的断袖。第三幅共刻两人, 左边一人已坐躺在地, 举右手作后退状, 右边的人举右手, 手上方雕有一把剑。又因为左边的人戴头冠, 推测可能为秦王, 而右边的则为保护秦王的侍卫。

麻浩崖墓这幅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它更像是一幅具有时间前后的记事连环画。从第一幅到第二幅分别表现秦舞阳献樊於期头颅, 到荆轲刺秦王精彩的一刻, 再到秦王仓皇而逃, 侍卫前来保护。这三幅画面都是有时间先后的。但在这三幅画像中, 重点表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那一瞬间的刻画。这整个“荆轲刺秦王”画面有以下几个点:首先, 突出人物情节的场景;其次, 描绘人物总体结构把握适度, 栩栩如生的动态;最后, 比较注重人物造型的整体, 对局部主要以相对写意的手法表现, 突出动态人物, 动作较大, 稍有点夸张意味。

三、艺术特色

汉代画像的创作者们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对汉代的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都作了如实的描述, 从各方面形象的再现汉代社会[5]。麻浩崖墓中的“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创作情况也是同样。下面, 将对该画像石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作初步概括。

1. 造型特点

画像石的造型艺术是极度概括性的形象轮廓模式。“荆轲刺秦王”画像石从造像上来看, 整个画面舒朗、轻松、情节简单, 不抱于泥细微之处, 一系列向前冲的动态, 不仅是象征性的, 而且是以浮雕的形式记录逃跑的状态。并且在这幅画面中出现的变化:被扯掉的衣袖在柱子周围旋转;受到阻力的荆轲;卑躬屈膝的秦舞阳等等, 这些大幅度的动作, 特别是逃跑的动作都有所不同。表现了特定的时刻和那个时刻特定的人, 准确的动态和动作与真实的意味。从连续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2. 以线为主的特点

线条是构成绘画艺术的基本语言之一。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有长有短、有直有曲、有粗有细、有连续有断开等。主要有是对形体轮廓的表达。汉画像石中大部分过渡面和轮廓的转折处都多为曲线, 在视觉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运动感是为了更好的使整个形象团聚显得更有力量。“荆轲刺秦王”画像石主要采用的是“阴线刻”, 就是在石面上根据主体的大致轮廓将物象面以外的部分刻低, 以粗狂的线条可出故事中的人物, 表现其出强有力的动感。再根据不同的线构成出面积不一的块面来突出重点, 整个画面有记录荆轲刺秦王瞬间画面为主, 也有樊於期献头和侍卫全力保护秦王等次要的画面。并且主次结合, 虚实相生不至于混乱的画面效果。这种线刻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一种稚拙、天真, 也别有情趣, 充满了童趣意味。

综上所述, 麻浩崖墓中“荆轲刺秦王”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两点。其一, 以线入画, 强调动感, 多取其动态, 用稍微夸张的手法强调其动感, 这样使得画面显得更生动。其二, 动静结合、相互对比。主要对于物体外轮廓的整体刻画, 不太强调物象的局部, 形成一种雄浑古朴的艺术风格。

摘要:属东汉晚期麻浩崖墓, 是四川重要的一处汉代崖墓群, 其中以一号崖墓保持较好, 它有着丰富的画像石图像, 且艺术水平高。通过以墓中最为重要的“荆轲刺秦”画像石的图像描述, 来粗略分析该画像石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画像石,荆轲刺秦王,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唐长寿.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D].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2]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D].巴蜀书社,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设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点燃创新创业火种下一篇: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