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结局悲惨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美好结局悲惨范文

遗忘是最美好的结局

曾经很多朋友为了,该忘记的和不该忘记的,咨询我,对我来说我的感情就是一个让我头痛的难题。

每一份感情我们有花十分的经历去运营它,最后它可能经不起一点点的诱惑,一点点的委屈;它也可能长长久久,和和美美。我们都希望是后者那样的结局,但是事实往往不如人愿。 我们选择了各走个的路,各过各的桥。有的是自愿分手,有的人是因为寂寞了分手,有的人是因为背叛分手,总之分手的理由千奇百怪。曾经有个朋友给我说我男朋友因为我不是长发和我分手,我就当时就笑笑,我除了笑,还能怎么样,好直白的一个分手理由,换句话说想分手,不用那这么蹩脚的理由吧。我不知道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后路,有没有想过一起承担一切,面对一切,为对方付出一切。

现在大部分的分手并不是两个人都愿意的,总有一方还在做无谓的挣扎,直到最后爱情扼杀在伤心中,在没有忘记这一段感情的时候,有遇到了另一个他,我就想给所有这中情况的朋友说声,你们是幸运,因为你还可以爱,你并没有因为失去前一个,而失去了爱别人的权利。所以没有背叛,没有抛弃,你应该感谢那个让你受伤的人,因为是他,你才学会了坚强,你才学会了怎么握住自己的幸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篇日志,《一个出轨女人与佛的对话》,我一直很纠结自己,但是现在我想开了。

日志写着,一个女人喜欢上另外一个男人,但是她就离不开他现在的男人。佛就问她,眼前的三支蜡烛那个最亮。女人告诉佛,她不知道,她觉得一样亮,佛告诉她,大千世界,男人很多,你喜欢的人也很多,只要你用心看它,你就会发现最亮的一支。我觉得这就是爱,你的爱可能有很多,你可能是那种见一个爱一个的,也可能是爱一个忘不了的那种,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你究竟的爱是什么,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你我曾经深爱过的某人,无非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只是爱由心生,自以为他会是今生最爱,当你感觉你爱他,你用心去爱就觉的他/她最珍贵,当万物归原,生命仍然继续,他无非也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今生最爱,如果不懂得去珍惜,你身边这个爱你的/你爱的人,在某一天,也会成为你身边的过客。

所以珍惜你现在爱你的人,不要想着过去,我喜欢一句话,“过去就是过去,在回忆也是过去,不要拿对于现在一文不值得破事,来扰了心智”

过去的事情过去的爱情,就让它过去吧,那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只是漫漫苍弩中的一粒微尘。没有那些过去,也不会造就现在的你我。

也不要说背叛,这个世界没有背叛,你应该庆幸,因为你早点离开他,你就得到了下一个真正的幸福。

珍惜当前,永远胜于三心二意。

献给自己,也献给那些觉得有人背叛了你的人,因为我们都很傻,傻的为了别人的错误来让自己难过。

放下自己,遗忘是最美好的结局,最完美的爱情我觉得是当你们的爱情变成了亲情你们也就离不开彼此了。在这祝大家幸福,告诉大家我也很幸福

第二篇: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像童话般有美好的结局

没有想过要在谈恋爱了 突然觉得什么都得现实 金钱利益还有地位才是真正的爷

最终决定放弃一切重新开始 找个城市好好重新开始 新余这个地方心里似乎有种再也不想回来的感觉

北京 这个偌大的城市 似乎离我很遥远 却实实在在的马上要去了 和捷宝贝决定走的那一刻 已经做好了到哪以后无论多苦都要熬下去 或许在那边又要从最底层做起 又要好努力的往上爬

或许在那边的日子没有现在的好 但是我把它当成了一次考验

有个人说的话一直像根针一样刺在了心头 或许这是鼓励我离开的勇气把

或许这是把我从深渊拉起来的救命稻草

最后一个很长很长的电话我真的听进去了很多 那个电话让我找到了想要在勇敢一次的决定

最近好多电话信息打过来问可不可以不要离开

虽然面前的金钱利益太多太多 但是我的心似乎都没有动摇 那里不适合我 真的不适合

最近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 回头想想陪在我身边的也就只有那么几个 好闺蜜从未离开过我 即使我心情不好脾气暴躁的时候她们一直都在 偶尔一起发发神经 偶尔一起躺在床上谈谈心事 一起发疯一起沉沦一起坚强一起辉煌的时候从未忘记过 我知道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是谁陪我走过来的

我知道在我生病的时候是谁时时刻刻都催我吃药 我知道在我感情受到挫折的时候是谁一起鼓励我

我知道是谁一直在背后帮助我 而我却一直都记得她说的一句话 她说 周琪 无论你做什么 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当时感动了好久好久 当时就知道我这辈子都不能失去这个女人

所谓感情 一年下来 多少人都成了路人甲乙丙丁 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陪我到最后 从始至终还是一个人

感情没有太多想过多诉说 只希望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们无须庸人自扰 做个乐观向上的人很好很快乐 可爱的小女人早已经死在了当年的灯红酒绿的生活中 如今的我 你猜会是一个怎样的我呢 祝我好运吧-

分享快乐,转载请注明出处: wll,详细出处: wll 作者博客: wll wll wll

第三篇:[《意外的结局》读后感]意外的结局

此书作者罗森伯格出生于美国德克斯州达拉斯市,曾在南方卫理大学研究犯罪学。她曾先后任职于达拉斯市警察局,新墨西哥州警察总局,范柱拉郡法庭担任鉴定调查官。后来她在加利福尼亚州专事写作。

拉萝是美国加州高等法院一位三十八岁的女法官,她精明果断前程似锦。她曾有过短暂的婚姻,但由于双方志趣不和而破裂,而后一直过头着平静的独居生活。

有一天,她家中遭人洗却。第二天她的妹妹尤丽和后夫萨姆在家中双双被,嫌疑犯竟然是她妹妹尤丽与其前夫所生的儿乔希。这时拉萝发现自己被一名神秘的杀人犯尾随不放。这时拉萝成了惊弓之鸟,命在旦夕,于是她奋起自卫。经过几翻曲曲折折的调查研究,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杀死她妹妹尤利的真凶竞是她共事多年的好友艾琳,艾琳的丈夫约翰—一位令人尊敬的男医生,却是个男童癖患者尤丽和萨姆利用他的孩童儿乔希,向约翰勒索,艾琳发现后就利用帕金杀掉了尤利和萨姆,后来才发现竞是好友拉萝的妹妹。帕金知道后一定会向艾琳大举勒索,于是艾琳就用法官的自卫手枪杀了帕金。在这朴素迷离的、纷繁复杂的旋涡中,贯穿本书的还是希望,即使无法恢复尤丽的生命,最后拉萝、乔希还是得到了解脱,而且拉萝遇到了警察里克森,从此脱离了独局生活。

看完这样一本小说,真是使人真正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很多意外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社会上的人们总是要偏离生活正常的轨道。这就告诫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地接受事实,坚持奋斗,不懈勇往直前,与生活作斗争。看完一本书,你的收获可能不是很大,而更大的收获往往来自于看后的重新审视,这才是更大的享受。写读后感就可以驱使你重新审视书中内容,扩大思空间,只要认真去定了,收获必不会小,即使你定的读后感可能不是很好。因此我支持这样的做法。

第四篇:格局决定结局

——朗唯公司发展策略之我见

2009-4-20 ◇崔明洪

朗唯公司自2008年9月19日成立以来,已经半年有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以探索者的姿态摸着石头过河,直至2009年的3月份,公司才开始有点起色,这与经营3G产业的其它兄弟公司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也有许多亮点值得骄傲,但对于3G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竞争局势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快地调整心态,放大格局与时俱进,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没有纲领就没有方向,格局决定结局!

一、 朗唯现状

(一)制度不全、管理混乱

公司现在的管理模式可以说完全是依靠“经验主义”,依据就是汇海经验,再加上参照兄弟公司的经验和方法。包括公司的很多制度也是完完整整的照搬,以至于使很多的制度没法执行下去而造成管理的不顺畅。还有就是“家长制”的管理模式也是造成公司现状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是因为管理层的不团结、心不齐造成的,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没办法使公司做大做强。这样的局面如果还不尽快改变和调整,那我们只是永远跟着别人的屁股走,是完完整整的追随者而永远没办法成为同行的领跑者。朗唯也会处于不断的间鬲归零,虽然踌躇满志却总是徘徊不前,这些我们都是有过沉痛教训的!

(二)目标感不强、方向不明确

朗唯公司的目标一直都是以口号的形式出现,从去年九月公司成立到现在,我们的目标都一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下去,已经形成了目标的习惯性流产,这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目标感不强,以至于每个月在吼、每场会议在喊,但没有

1 想办法细化目标、强化目标。

方向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公司没有清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纲领,以至于很多想要发展平台的员工对平台没有信心!还有就是管理层的方向不明确,出现了懵懵懂懂上班糊里糊涂做事的心理,很多员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方向不明确,目标感不强。

(三)管理层素质偏低,执行力不强

公司比较年轻,公司员工也都偏年轻,对人生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受过多少挫折,经受不起打击和挫败,加上打工心态很重,所以工作起来也就仅凭一腔热血一股热情!包括管理层也是如此,文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基本功底不扎实,甚至还有混日子的心态,结合没有方向、目标感不强,执行力也就肯定没办法落实到位了。

二、解决方法和策略

(一)广招人才、用人唯贤

我们不是怕人走,而是平台建设不够快;我们不怕有人心术不正,而是怕人事管理不到位!

朗唯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人才,没有人才什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要广招人才,在人才的吸收方面,综合素质第一,能力第二,经验第三。以综合能力、为人处世和团队业绩进行考核,能者居上,进行优胜劣汰!

(二)完善制度、分工精细

制度方面紧缺人事管理制度、奖罚考核制度、以及各种制度的细节分工,特别是总监助理、经理、经理助理的职权和责任范畴很不清楚,以至于在操作中没办法默契配合,造成很多衔接的漏洞,制度中也缺少激励机制,使员工没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人公意识,永远是打工者心态。还有培训机制与人事关系的不合拍,也造成了培训制度没法有力执行,往往只能任务性地走过场。

从公司发展来看,现在就要有意识地成立公司领导核心,分工到人,责任到人!特别是职权的下放,做到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人尽

2 其才,才尽其用!

(三)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培训的执行力度是考核一个公司员工综合素质和考核一个团队凝聚力的标准。

朗唯团队相对偏年轻,没有经受多少社会的历练,思维没有定型,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消极思想很多,需要的就是通过培训来改观,打造符合公司要求的、积极向上意识形态。但培训机制必须和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到最大作用,也有利于现阶段形势的发展需求。

管理层提升的方向主要是胸怀和格局!要做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三、发展思路

(一)关于现状的发展

本周招进一位经理,第三商务部成立,并招收新员工补充三个商务部,完成每个商务部10+1到12+1的架构。

4月份完成公司总目标40万的营业额。

(二)关于公司分部的成立

5月份成立公司分部,形成两个战区,再用5-7三个月的时间成立三个部门,总共完成6个部门的组建,并建立起公司小型会议的操作流程。公司5月份完成总目标50万;6月份完成60万;7月份完成70万;8月份完成80万。

(三)关于成立分公司

8月份筹备开分公司,现暂定第一间分公司在佛山,9月19日佛山分公司正式开张,完成一周年开分公司的计划。同时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广州市朗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朗唯集团。

(四)关于公司长远发展

2010年再成立两个分公司,2011后年每个季度成立一个分公司,向全国快速拓展。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第五篇:乌鸦太郎中国结局

“乌鸦太郎”故事的中国式结局

—— 一次作文调查引发的思考

笔者以续写的形式进行了一次作文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农村高中全体学生。

写作要求:请根据下面故事的情节提示,设想“乌鸦太郎”今后的命运,为这则故事补写一个结尾,200字左右。

乌鸦太郎

一个农村孩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没人注意他,他也就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一边发呆一边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纹,或者偶尔爬过白色墙面的一只小虫。

本来,日子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如果不是新来了一位年轻的老师。新老师常常带着孩子们在野外上课,种花种草,并和他们私下里闲谈。不久,学校里开大会,学生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那个最不起眼的孩子也上台了,他给大家模仿乌鸦的叫声,清晨高飞的、黄昏离巢的、欢叫、悲啼。原来。乌鸦的叫法如此细腻丰富,各自不同。他发出的这些惟妙惟肖的叫声.让人想到这个孤单的孩子,是如何一天天一个人在旷野里奔跑,追着一群乌鸦,奋力地把自己的声音,融会到它们中间去。很多人听着流下了眼泪。

后来,《乌鸦太郎》是日本漫画书中的一则平淡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其实称不上严格意义的故事,因为它没有什么结局。后来,在人们给那个模仿乌鸦叫声的孩子取名“乌鸦太郎”后,他还是一个人来来去去,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消息。老师不是伯乐,他也不是千里马。图画书里没有明确画出的一场对话,是一个热心的教师和一个内向孩子的心灵邂逅。如果说这也是种缘分,那么,并不是所有的缘分,都能让生活有所改变。

然而,中国学生对这则异国故事结局“合情合理”的想像与自说自话的设计却与原故事中“乌鸦太郎”的未来人生走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断裂。沿着已有故事情节展开的各式各样的续写,在“后来”这一设定叉点分道扬镳,最终又殊途同归为耐人寻味的中国式结局,既显示了众声喧哗与集体失语的双重性,也呈现了一道颇为特别的中国式作文景观。 本文力图以对本次作文个案的描述、解析,获取对当前中学生写作现状、心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某种角度和入口。

综观学生们对“乌鸦太郎”后来命运的种种设想与安排,不难发现某些共性的话语态度与价值取向。

一是放大“乌鸦太郎” 模仿乌鸦叫声这一拟声才能的效用。

以下是被调查学生设计的几种富有代表性的“才能效用”案例:

例①:后来,同学们开始关注这个孤单的孩子,和他一起学乌鸦的叫声,一起看窗外的桃花,一起在有水汽的玻璃上画脚丫。从此,他不再一个人躲在墙角,也不再孤单寂寞。 例②:后来,那默默无闻的小男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老师也对他特别关注。他找到了自信。 例③:后来,“乌鸦太郎”因为那次表演找到了他人生的价值,他开始慢慢学会与人交往,逐渐融入到集体中去。他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

例④:后来,旷野里奔跑着的不再是一个孤单的身影,而是在一个年轻阳光的老师身后,叽叽喳喳地跟随着一群“乌鸦”,一路欢歌笑语。旷野的天际下,不再有孤单、寂寞和悲伤。

例⑤:后来,那个默默无闻的小男孩变得活泼开朗。课上,回答最积极的便是“乌鸦太郎”;课后,他与同学们玩耍,开心地去做每件事。经过努力,最终成为班上的三好学生。

例⑥:后来,这个最不起眼的孩子用乌鸦的声音感染更多的人。他的声音诠释了斑斓的生活、丰富的情感,同时他的声音也不再孤单。人们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

例⑦:后来,“乌鸦太郎”不再独来独往,他向同学们讲述他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奥秘,同学们都折服于他的见识,一下课,纷纷围在他的身边。

例⑧:后来,音乐老师让“乌鸦太郎”练习各种动物的叫声,老师让他代表学校去参加一次大型的文艺活动,他脱颖而出,被领导看中。领导让他练好口哨,推荐他参演春节联欢晚会。

例⑨:后来,“乌鸦太郎”不再独来独往,也停止了对乌鸦声音的模仿。终于在第二次表演时,让大家失望了,大家觉得他是个骄傲且不求上进的孩子。从此,他又成了孤独的人。

例⑩:后来,“乌鸦太郎”仍旧一个人独来独往,人们只是在他表演的那一刻感动过,事后都快将他忘记了。“乌鸦太郎”仍旧一个人看着世界发呆。

例①~例⑨中,尽管续写者对“乌鸦太郎”表演节目后的状况设想得不尽相同,但所有续写情节的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一次偶然的表演彻底改变了“乌鸦太郎”的现实遭际。例①~例④,以一个孤单且被人忽视的孩子的被关注、被羡慕、被认同,凸显了老师和集体怀抱的友善、温暖与感化效应的强大;例⑤~例⑨,则以“乌鸦太郎”脱胎换骨般的进步、一步登天或一败涂地的结局,强化了那场表演对“乌鸦太郎”后续命运决定性的影响力。

包括上述例①~例⑨在内的99.7%的续写故事表明,偶然表现出来的拟声才能似乎是“乌鸦太郎”价值的唯一体现,更是其命运转折的分水岭。对于一个原本暗淡无光的孩子而言,一种突然绽放出来的才能不仅立刻让他光彩夺目,还意味着从此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路绿灯,飞黄腾达(例⑧);反之,丧失才能则意味着重新退回过去的灰暗世界(例⑨)。这里,被绝大多数续写者竭力夸大的“才能效用”,其实是现实校园普遍存在的成绩至上、智能至上观念的翻版。当今,在升学竞争压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学生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一俊遮百丑已经演化为校园潜规则,成绩等于成功,才能就是万能,成绩、智能的高低决定学生个体在校园生态中的优劣地位。如此扭曲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们确信老师亲贤能远无能、重优生轻差生体现了一种正常的校园生态秩序。因此,续写者都善于根据原文描述,精准地考量“乌鸦太郎” 边缘化的地位和被漠视的合理性,然后顺理成章地设想了“乌鸦太郎”拟声才能被发现后种种优待——“关注”、“注意”、“羡慕”“折服”,堪称蔚为壮观。如此盛大其事,其实质是曲折表达了续写者自己在现实情境中饱受刺激折磨、爱之恨之的才能崇拜。天可怜见,那些放大的“乌鸦太郎”拨云见日般的幸福享受,掩藏了多少中国孩子破碎冷落的心,又寄寓着孩子们多少缠绵苦痛的希冀和热望啊。

众多学生对“才能效用” 的推崇还折射了一种值得警惕的价值扭曲倾向。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不乏错位的成功故事:获得金牌的某运动员尽管文化水平低,但被某名牌大学破格录取;不向外国人下跪的某民工因读书心切,也被大学录取„„众多励志故事也一直喋喋不休地渲染着浪漫主义的成功迷梦:一个坚持给妈妈洗脚的小伙子因品格的力量打动了外国老板,被破格聘用;一个求职无果的女孩子在转身离去前,用鞋跟敲平了老板办公桌上一颗松动的钉子,结果被聘用„„破格录取、破例聘用成了一种搁置正常录取程序与公平竞争规则的超常奖赏。这样的故事经常被复制和高调宣传的结果是,与必备资质、专业素养、录用条件风马牛不相及的才能、品格的效用放大了,规则、程序的刚性柔化了。这就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只要具备某种才能或良好品质,就能破例、破格,一切

人生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下面一则故事反而匪夷所思了。

美国奥巴马总统打算出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春季毕业典礼,这所百年名校却表示不授予总统荣誉学位。校方表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奥巴马的到来“欣喜若狂”,但除了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出过两本畅销书外,奥巴马“没做任何应得荣誉学位的事”,学校有不给在任政界人士颁发荣誉学位的规定,即使奥巴马莅临,校方立场也不会改变。

另一方面,从作文的整体面貌看,中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懂得把寻找意义、表现光明面作为写作的第一准则,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的应试作文标准。绕开生活苦难,回避社会难题,格调昂扬向上,习惯自我检讨,一味表现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几乎成了中小学生的写作共性。在如此的写作惯性下,生活收束为家庭、校园、自然景物的狭小场域,情感不越乎亲情、友情、师生情。沉重的社会问题与学习生活绝缘,烦恼、忧愁等一切问题都能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帮助下轻松化解。学生习惯想当然地把现实难题用感人的故事作喜剧化粉饰。结果,在社会价值倾斜、应试作文标准诱导的双重压迫下,学生逐渐对规则失去了敬畏,对艰难不幸的命运和困窘不堪的生存状态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对生活中那些难以复制的特例反而充满向往,向往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一步登天。

所以,沿着例①~例⑨的续写方向,98%的续写者认定,“乌鸦太郎”最终命运是成为口技表演家、配音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动物学家等等。至此,“才能效用”被演绎到极致。

二是美化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校园权力结构”。

福柯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在社会中要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控制。什么被允许,什么被禁止,都源于这个社会中的权威、规则、等级和学科系统,因此,一种文化必然产生出一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正是这种认识方式导致相应的话语被生产出来。如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关于话语的真伪、正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准则,这些准则正是权力的产物。因此,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

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孔不入,看似各不相同的有关校园生活的续写情节里也充满了各种权力符号。这里既有权力的表演,也有对权力的欣赏、崇拜与追逐。从例①~例④续写者的话语立场看,学生普遍将自己定位于温暖班集体中面目模糊的一员,自视为那个默默无闻的孩子的观察者、同情者与拯救者,以“集体”的视角,俯视着“乌鸦太郎” 的命运沉浮。显然,在当今校园教师中心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故事中的教师代表了校园权力的中心,集体代表了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权力网络,其中的个体与权力中心存在着亲疏远近的不同距离,而“乌鸦太郎”则明显处于权力网络的边缘与外围。续写者步调一致地融入“集体”的角色选择,是对自我身份的主动隐藏和对校园权力中心的有意靠拢。

“乌鸦太郎”沉默寡言,加之独来独往,“没有人注意他”。在绝大多数续写者看来,这种处境理所当然。“一无是处”的孩子自然是校园权力排斥、疏远的对象,因为他没有得到权力认同的条件和资本,他的边缘角色是物有所值,他的饱受冷落是咎由自取,所以,也就没有谁应对“乌鸦太郎”的孤单境遇负责。那位年轻的新老师给“乌鸦太郎”一展才华的机会,则彰显了权力中心的决策力和号召力。我们看到,一个原本似乎没有什么价值的孩子立即得到集体的百般呵护(例①~例⑧)。由续写者加盟的集体这种积极响应的姿态与先前无动于衷的表情转换如此快捷,不啻一场滑稽的权力变脸。漠视你心安理得,追捧你亦有道理。权力就这样翻云覆雨,掌控着“乌鸦太郎”的运命。续写者未必自觉的情节设计折射了校园权力结构的威仪与森严。

耐人寻味的是,“乌鸦太郎”“追着一群乌鸦,奋力地把自己的声音,融会到它们中间去”、“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的“孤单”,在原有故事中具有一种别样的美丽与忧伤,可续写①

者对生命中的美,缺少善意的发现眼光,例④甚至编织了师生共同在旷野奔跑、一路欢歌笑语的盛况。在他们的眼里,“孤单”彻底沦为“乌鸦太郎”有待矫治的性格过错和品质缺陷。从独来独往到融入集体,从沉默寡言到能说会道,从悲观自闭到乐观开朗,“乌鸦太郎”的前后转变,被设计成在集体威权感召下、顺应权力控制与摆布的痛改前非、积极投诚。“乌鸦太郎”只有告别孤单,改“邪”归正,变得大胆、阳光,才能得到权力的认同,获得温暖,享受幸福,才能成为符合权力标准的好孩子(例⑤~例⑧);反之,将再次被权力放逐,重蹈覆辙,“又成了孤独的人”(例⑨)。而例⑧中,高居“校园权力结构”之上的领导,成为决定“乌鸦太郎”未来命运的主宰,散发着“贵人相助”观念的陈腐气息,可视为校园权力的延伸与放大,再一次表明了校园内外权力结构对中国学生行为和心态的格式化塑造。

应该看到,续写者在设计教师、集体关心“乌鸦太郎”故事时,强调以温暖感化一颗冰冷的心,教化一个沉寂的灵魂,其动机是真诚而善意的,但续写者的角色定位和话语态度却泄露了冰冷的权力底牌。校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抵达了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日常行为”。99%的续写者(其中90%为农村孩子)根本就没有打算进入“乌鸦太郎”的世界,去体味这个“每天走很远的路”“ 一边发呆一边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纹,或者偶尔爬过白色墙面的一只小虫”的孩子的内心感受,去触摸他的艰难、孤独、忧伤与快乐。续写者们白天不懂夜的黑,有轻飘的感动与同情,却不懂得真正的慈悲,不思考儿童生活中的苦难因素,习惯廉价的感动与轻佻的救助。他们用关心弱小同学的方式来人为制造一个心理落差,自我培育一种可以关心他人的优越感,以此化解、转移自己在别处受到的屈辱。因此,其真诚的背后也不乏几分世故与逢迎。与直抵人心、痛彻肺腑的慈悲相比,感动实在浅薄而滥情。过多的感动,则未必不是对苦难刻意的无视与美化。而学会进入苦难,懂得慈悲,或许能让我们拥有一些反思与良知,拥有写作中普遍缺失的批判力和自省力。

三是向往传奇化、戏剧化人生,追慕成名成家的荣耀。

如上文所述,沿着“后来”被几乎所有续写者设计出的“乌鸦太郎”的幸福改变继续发展,“乌鸦太郎”的命运必然地乌鸡变凤凰,修成正果。因善于模仿乌鸦叫声,成为口技家、配音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因善于研究乌鸦,成动物学家、驯鸟师、飞行员;因善于奔跑,成为长跑运动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不足2%的学生认为“乌鸦太郎”没有拥有辉煌的未来(例⑩)。

在设计“乌鸦太郎”的未来时,续写者流露的其实是自我的人生憧憬,代表了个人对世界、社会,现在、将来的某种价值确认与期待。绝大多数续写者认为成功就是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习惯励志照亮人生,富于浪漫情怀,向往大喜大悲、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不懂得没有华彩乐章的生命,照样可以怀抱骄傲不流俗的寂寞,让别样的美景,在心中如花绽放。不认为平淡无奇是人生常态,不承认普通生活和平凡生命的价值,轻视甚至蔑视普通人波澜不惊的生存状态。

2006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最不满足于过普通的生活。我们在讨论时一致认为,这不仅和升学压力有关,和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们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大家对普通的职业都怀有感激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能站在学校讲台上的,不是教授、专家就是学者、官员,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

对威权的膜拜、对寻常的鄙视,已经造就了一大批以“长大要当科学家”为人生理想的②

豪迈少年。他们是社会名人的狂热粉丝,是权力意志的忠实随从,轻视甚至无视日常生活的意趣与价值,日渐形成崇拜权力的奴才心态。他们把理想放在天上,建构着不切实际的人生捷径,企图轻而易举实现梦想。诚如阿富汗著名作家乌尔法特尖锐的感慨:“真的,我们真

③的不认得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可是,我们对于那些达官贵人却认识得那么清楚。”让学

生自甘臣服于权力和名利并为之孜孜以求,是写作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依托一则本来平淡无奇的异国小故事,中国学生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我手写我心”的续写行为艺术。由于横亘着文化的鸿沟,也横亘着价值的分歧,中国学生的集体性误读与符合中国逻辑的“正写”,使故事的外国元素彻底丧失,中国特征格外显著。续写和原先的故事结局产生差异乃至背离并不奇怪,无非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纵观续写作文那众口一词的话语腔调,千人一面的言说方式、雷同的人生设计、趋同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中国学生已形成日趋顽固僵化的写作“集体无意识”!作文众声喧哗的繁荣背后是集体失语的荒芜,激情昂扬的面具下面是苍白失血的面容,道貌岸然的矫饰难掩奴化思想的裸奔。换言之,中国学生作文不缺少语言的驭用,不缺少情节的创意,不缺少道德的表态,不缺少巧言令色,不缺少豪言壮语,不缺少理想美梦,唯独缺少戛戛独造的个性、抗拒媚俗的品性、批判自省的追问和使写作成为写作的灵魂!

若干年前的摇滚歌手崔健的一段正在老去的歌词颇让人寻味:“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被遮蔽的眼睛只能看到恩赐的幸福,被束缚的思想只能摇尾乞怜。何时,我们才能拉掉蒙住孩子们双眼的那块布,让他们用纯真的眼神去打量没遮拦的天空,去追寻属于他们的幸福?让思想真正站立?

作文,魂兮归来!

注释:

①引自2009年4月12日《扬子晚报》。

②参见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③引自阿富汗作家乌尔法特的散文《为人效劳的人》(参见《世界散文精华·亚洲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④引自崔健摇滚歌曲《一块红布》。 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慢病宣传标语范文下一篇:面包板的使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