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话剧剧本

2022-08-20

第一篇:暗恋桃花源话剧剧本

《暗恋桃花源》话剧公演主持词

大型话剧《暗恋桃花源》公演流程

主持人:王立飞

杜云

一、时间:12月13日晚6:30

二、地点:音乐系小礼堂

三、公演流程:

1、演出前5分钟静场(6:25)

2、主持人致开场白

3、话剧公演

4、主持人致闭幕词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各位来宾 A:敬爱的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A: B: A:岁末年初,元旦将至,读者协会话剧组向全校师生献上了他们的贺岁大剧《暗恋桃花源》

B:《暗恋桃花源》是著名编导赖声川的作品,情节曲折离奇,内容丰富而富有深度,极具观赏性和文艺性。

A:本次话剧公演由院团委、图书馆主管,音乐系协办,读者协会话剧组承办,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石家庄学院

B: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 欢迎。

A:回首2009年,读者协会秉持着“让阅读的世界生动起来”的宗旨。开展活人图书推广项目,进而把阅读的范围从读书拓宽到读人。

B:筹建话剧组,将图书世界变为生动的现实世界,此次话剧的创作,导演组也是怀着学习的态度通过自己对赖声川作品的理解进行了再次创作,在此基础之上融入话剧组自己的特色。

A:本次话剧公演旨在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

B:同时,为读协话剧组成员提供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也为会员的个人发展和话剧组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A:现在我宣布石家庄学院读者协会话剧组《暗恋桃花源》公演活动正式开始 B:为保证演出效果,请观众们保持现场秩序并将手机调为振动或静音 A:在演出过程中请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现场安静

B:我们演出之后所有演职人员将会再次登场与大家见面,让大家一睹他们的风采,谢谢! A:一个剧场 B:两个剧团 A:《暗恋》 B:《桃花源》 (合):不期而遇。

A:三个爱情故事,两部好戏,戏中有戏; B:一今一古,一悲一喜,同台展现舞台奇观。 A:从混乱到和谐, B:从笑闹到沉思 ; A:前一秒是喜剧, B:后一秒是悲剧, A:五十年近代史, B:五千年文明史, A:话剧《暗恋桃花源》即将为您诉说、追问永恒的爱情,探寻诗意与失意的人生 ;体会泪与笑、悲与欢的情怀。

B:那么说到这里了,大家是不是已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暗恋桃花源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A:下面请欣赏读者协会话剧组作品《暗恋桃花源》

闭幕词:

(在《我的未来不是梦》歌声中) B:各位领导 A:各位嘉宾

B:话剧《暗恋桃花源》演出至此结束,有请演员及创作组人员闪亮登台,他们是: A:韩晶饰云之凡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9级学前教育专业 B:李宝柱饰江滨柳来自石家庄学院音乐系09级声乐专业 A:蒲鹏饰《暗恋》组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美术系09级美学专业

B:张晓芝饰《暗恋》组副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9级学前教育专业, A: 王磊饰江太太来自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 B:高艺饰护士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9级学前教育专业 A:董婉晴饰疯女人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8级学前教育专业 B:孙雷雷饰老陶来自石家庄学院经管系09级市场营销专业 A:刘天月饰春花来自石家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09级会计专业 B:孙伟饰袁老板来自石家庄学院经管系09级市场营销专业 A:边富凯饰顺子来自石家庄学院经管系09级市场营销专业 B:曹光伟饰小林来自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09级化本专业 A:焦亚光饰管理员来自石家庄学院体育系09级体育教育专业 B:金雁担任《暗恋》剧组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音乐系08级钢琴专业

A:仝佳维担任《桃花源》剧组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8级学前教育专业, B:严晓冬担任《暗恋桃花源》剧组总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08级化本专业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辛苦排练创作2个月的他们 A:此次公演活动至此就圆满结束了

B:我们的《暗恋桃花源》剧组将会根据演出效果在南北院适当安排数次演出! 感谢领导老师的到来和同学们的参与!

A:同时对所有参与《暗恋桃花源》话剧创作及演出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B:也对支持读者协会及读者协会话剧组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A:最后我们祝愿读协话剧组的明天会更好,期待他们为大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 品!

(合):谢谢大家!

第二篇: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赏析课中话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影响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这门课,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好修学分的心态去上课,但是上了一两节以后,我却深深地被这门课吸引了,以前,对于话剧,舞蹈,歌剧等表演我只知道看,也曾觉得其很美,但从不知美从何来,也不知道从这些表演上可以得到什么,因此,这些表演对我来说,只是精神上的一个消遣品,但是,上了这门课以后,我不再把它只当做一种表演,一种消遣,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学习。

上了近一学期的课,看了许多的作品,我最喜欢的还是表演工作坊的话剧表演,在赖声川的部分舞台作品中,多少都掺杂有较为明显的政治隐喻或是敏感话题。初看的时候总觉得是赖声川先生刻意想要借助这些“噱头”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形成探讨的热点。但是越深入分析他的作品之后,越发现那些所谓的“噱头”其实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一直都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我看了许多表演工作坊的作品,对我影响很深,课后,在同学的建议下,我看了表演工作坊的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这部经典之作对我的影响很深,从头到尾,我哭哭笑笑,宿舍的人还以为我犯神经了,现在我就讲一下我看完这部话剧后的感想吧。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

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偶遇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

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

名字在剧场中跑,然后在相互协商下大家又分开将彩排进行下去„..

赖声川先生所拿手的对于空间碎片的拼贴取舍和对情感真实以及虚

幻的巧妙串联能力,在这部话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一

台两戏”的调度运用,将这部作品编制成为一张无比复杂的大网,让观众

在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撕裂之中感受到岁月流逝和心灵变化所产生的强大戏

剧张力。而且《暗恋桃花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出悲剧故事和一出喜剧

故事揉捏在了一起,也是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时哭时笑,反复体会着

酸甜苦辣,这种奇妙的感受一直保持到了临尾声,老陶放声长叹自己已经

再也找不回桃花源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剧中剧《桃花源》才是真正的

大悲剧。那是比另外一组剧中剧《暗恋》更加透彻心肺的悲凉。江滨柳最

终盼到了云之凡,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老陶最终回了家,却再也

找不到原来的那个春花了。所有这一切就像老陶对于桃花源的记忆,没人

相信他真的到过那儿,但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存在过。我觉

得,《暗恋桃花》的高潮部分即剧中两出“剧中剧”的演员最后为了呕气在

同一个舞台上排练,激烈的争吵中互相串词儿,造成了奇妙的效果,这时

演员过分夸张的表演和手足无措的举动反而就是编剧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演员表演奇妙地被统一起来,好似此时此刻,他们在表演同一部戏,这也

迎合了该剧的主旨——寻梦,这个高潮段落也是最接近这一主题的时刻。

同样在给予演员很大发挥空间的前提下,言语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所

有角色的情绪波动和立场的转变。观众的思绪随着角色间表演的互相穿插

和转变而和舞台融为一体了,记得赖声川的另外一部戏《乱民全讲》里面

有一段说到:“„„其实舞台下的观众以为自己是来看戏,但其实他们自

己才是真正的观众;他们以为自己买了票进场看演员表演,其实他们自己

就是演员„„”这句话很颇有道理。我坐在舞台下面随着演员的表演而思

考,渐渐地,剧本上白纸黑字的台词冲突幻化成为了我内心中两个声音的

冲突。我好像站在了台上静静看着一切发生,好像我脑中所想变成了视觉

可见的表演似的。这也是赖声川戏剧的动人之处:能够在和观众心灵的互

动之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

有人说,生活节奏很紧张,工作压力很大,看话剧就是为了轻松娱乐,

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的生命能量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还有更重要的是

关照生命内涵,当人们走进剧场之后,应该不只是为了娱乐,这不是话剧

存在的唯一理由,如果不去追求精神层次的关注,人就不可能有真正文明

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不可能再进一步的提升。

其实,这学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审美的改变,我想不仅是我,许多的

同学也一定和我有相同的收获,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大学生的审美

期待是什么,许多大学生的回答是看故事情节,说明我们大学生的审美还

是不完善,我们不反对看故事情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一些价

值观念,比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伦理的重

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会感受到剧中人内心

世界的美好,自觉皈依传统的精神家园,建立起健康的理想人格,这种迁

移默化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话剧赏析还能培养我们的艺术素质,提

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并且,话剧涉及多方面的审美知识,在欣赏时,需

调动多方面的审美知识,欣赏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无形中积累着我们

的审美经验,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我真诚的期盼

话剧的艺术能在校园中热起来,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构建校园文化新时

尚。

第三篇:12级文化产业管理班《暗恋桃花源》话剧演出圆满完成

(本网讯 董佳佳 孙小敏)为提高我院同学专业水平,打出专业特色,6月20日晚七点,我院12级文化产业管理班《暗恋桃花源》话剧在沙子坳校区模拟法庭首演。我院副院长龙兴武、吴象枢老师、张旭老师、赵玲霞老师、吴晓美老师、陈南希老师以及我院各年级学生观看本场话剧。本话剧由冯小桐导演,冯晓彤主持,伍信斌、马良、程宗匠、文雅、张天健主演。 改编版《暗恋桃花源》讲述的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最后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马良饰演的柳兰成和程宗匠饰演的江之华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老陶(文雅饰演)之妻红杏(张天健饰演)与黄老板(伍信斌饰演)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源,等他到桃花源又遇到了颇似红杏和黄老板的两个白衣人。最后一幕更是用方言再次演绎“暗恋”与“桃花源”的情节,创意新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舞台上悲剧与喜剧的干扰,剧组与剧组的干扰,演员与演员的相互干扰,两出剧,不时地相互干扰、打断了对方的演出,却无意巧妙的凑成了一出完美交错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在诙谐、搞笑中引发我们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矛盾的深思。在演员演出的同时,观众们也在积极参与微博互动,场上气氛热烈。

演出结束龙兴武院长和吴象枢老师分别致辞,在对本次话剧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通过微博抽奖,送出电影票、精品眼镜等精美礼物。本次12级《暗恋桃花源》话剧表演是继11级文管班话剧表演后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这也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拳头品牌”,将文管打响打亮。

第四篇: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剧组对一个舞台的争夺——这是看完之后的恍然大悟;但内心深处的真正感慨是:《暗恋桃花源》其实是不简单,无论是其艺术形式的独特还是其思想意蕴的深邃,都堪称经典。可以说:《暗恋桃花源》是用沧丝冷线编就的华纹锦织。“华纹锦织”是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就像一匹有着精美的刺绣的华丽锦缎,光彩夺目,灿烂辉煌;“沧丝冷线”则是它深层的思想意蕴,是它带给人的思考和感悟,翻开华美的外表,是深掩其下的苍凉,那是世事沧桑带给人的几分冷冷的残忍,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一、华纹锦织

《暗恋桃花源》是一匹有着华丽纹饰的织锦,它的戏中戏的重叠,古与今的转换,悲与喜的交织,现实与梦境的糅合,悲情与搞笑的并臵,庄重与戏谑的共存……使得这部戏包含了极多的元素,丰富而复杂,形成了极大的张力,产生一种高潮迭起,精彩层出不穷的的艺术效果,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感受。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暗恋》到《桃花源》,从《桃花源》到《暗恋》,观众的感觉就好像坐着一叶小舟,在一条曲折幽深的小溪中漂流,岸边的景色自是美不胜收,但时常会“行到水穷处”,却绝无“坐看云起时”的悠闲,因为总能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一重又一重的扑面而来,给人许多意外的惊喜。

故事是从《暗恋》开始的,时局依旧动荡的上海街头,一对相爱的人——江滨柳与云之凡依依惜别。根据以往的经验,观众知道这一别便不知何年再见了,结局已是分明。谁知,正当台上演员将离愁别绪渲染到极致的时候,戏中导演的出现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观众意外,然后恍悟:哦,原来这不是在讲述《暗恋》的故事,而是如何拍《暗恋》的故事。自以为清楚了,另一重意外却接踵而至,《桃花源》剧组的人出现,然后《桃花源》上演,观众便一点点地忘掉曾经经过的风景,忘记《暗恋》的悲情与凄美,转而融入《桃花源》的搞笑与戏谑。此后两出戏便交替上演,《暗恋》的一别四十年的思念与《桃花源》中武陵人的误入;《暗恋》中两个人经历世事沧桑后的重逢与《桃花源》中武陵人的“尘心未尽思乡县”……观众便在两部戏中进进出出,体会着每一部分结束时的惆怅与新一部分开始时的新奇。

(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果《暗恋桃花源》只是两出戏的交替,那么,当观众熟悉后,审美疲劳也便随之产生,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感人至深的魅力与二十年常演不衰的盛绩。《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其高潮部分的华丽与壮观,当《暗恋》剧组与《桃花源》剧组对舞台的争夺达到顶峰时,美景便出现了,那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再争渡后,“惊起一滩鸥鹭”的美丽缤纷,粉荷碧叶,绿水轻舟,白色的水鸟飞翔在灿烂的阳光下……此时那匹锦缎方展现出它最绚烂的部分。

舞台只有一个,但双方的需要同要迫切,彼此只好妥协,于是便有了两出戏,一今一古,一悲一喜,一凝重一搞笑的迥异风格的同台并臵——更为难得的是,在彼此的排练中,双方的台词竟可以环环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那对回去还是不回去的为难与执着,反问与劝阻,等等,对于剧中人而言,是彼此的干扰,产生的却是一种汪洋恣肆,蔚为大观的繁丽。进而,在华丽的背后,观众也品到了一丝苍凉的意味,笑已笑出了眼泪,可心中却已有些不是滋味。

二、沧丝冷线

《暗恋桃花源》的悲喜其实都只停留在表层。《暗恋》的悲剧是造化弄人的世事沧桑,但最后的相见多少还让人感受到了几丝脉脉的温情;《桃花源》的喜剧是动作与言语的夸张,但最后武陵人的现实与桃花源的不可回归却带给了人残忍和冷酷。两部戏所贯穿的价值取向和最终传达出的意蕴,其实是一致的,而这,也最终成就了一部完整的《暗恋桃花源》。

(一)相见时那别亦难?别时容易见时难

《暗恋桃花源》中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分别,重逢,寻找,回归……《暗恋》中有,《桃花源》中有,整部《暗恋桃花源》便是由它们构成了。它已经不再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助,而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奈,最终感受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错失感,沧桑、荒凉,一切只是一场飘渺无痕的梦。

《暗恋》的故事只不过是众多的爱情悲剧之一,匆匆一别,便劳燕分飞,然后饱尝造化无常,天意弄人之苦,也许在历尽沧桑后终会再见,可一生中更多的时间却要在苦苦地追寻和痛苦的怀念中度过。可是,相见也只是《半生缘》中曼桢与世钧重逢后呢喃着“我们回不去”的苍凉;不见则是《云水谣》中碧云和秋水的终此一生的未了牵挂。重逢,一直都是一种奢望!四十年后,当皱纹满面,白发苍苍时,他们终于再见了,可是,相见不如怀念,想象中的激动和互诉衷肠的缠绵没有出现,一条四十年的旧围巾可以让彼此一时忘情,却自始至终都不能系住彼此。病入膏肓的江滨柳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梦,旋即便是梦境破灭的悲哀。还好,他的身边还有自己的妻子,那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和余生唯一的依靠。

相比之下,《桃花源》中的老陶便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出走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寻找,幸运却又不幸的进入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那里的纯净,自己也像是被净化了,可是尘缘未尽,梦里思念的依旧是背叛自己的妻子,只是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恩怨,甚至想给伤害过自己的人以幸福。但执意回归的结果却是被家人当作疯子,想再回归桃花源,却已是灵境难再闻,仙源无处寻。若是曾经的老陶,或许还能继续人间的生活,但经历了桃花源中的洗礼,如果不能回归梦中的天堂,天地之间便不再有他的立足之境。 还有《暗恋桃花源》中那个精神失常的女子对刘子骥的寻找,《暗恋》中的导演对那份逝去的感觉的苦苦寻觅,都是这些主题的一再重复。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寻找到,能够与自己的过去重逢,就是真的重逢了又能如何?

(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整个《暗恋桃花源》的两种对立风格的并臵,故事情节的交糅,语言上的隐喻、暗指,对经典故事的改写、颠覆,本身便透出了几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不经,完整看下来,真有满台荒唐言之感,但细细回味,心中也真的要撒出一把辛酸泪来了。

《暗恋桃花源》中两出主要戏剧的悲喜风格本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中间时,彼此已经对对方的悲或喜进行了否定,而到了演出最后,更是出现了彼此的交融,甚至真的对自身的既定风格进行了颠覆,因为《暗恋》中的人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臵,而《桃花源》中的人还继续在尘世中寻找,究竟哪个是喜?那个是悲?而两出戏中的现代与古装也是彼此渗透的,《暗恋》是一出现代剧,可是对于世间之情的执著却体现着一份古典情怀,更别说它所表现出的庄重、典雅;《桃花源》虽是古装剧,可是它对于《桃花源记》的改编与结构,以及所表现的无厘头的戏谑,无疑更具有现代气息,那么,究竟哪一个是现代,哪一个是古代?还有它们所体现的时空交错:《暗恋》,弹指四十年,上海、台北;《桃花源》,误入仙境,山中一日,世间一年。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梦醒后,一切成空。可是,人生不也便是如此吗?它所反映的真实,又让人唏嘘不已。

《暗恋桃花源》便是这样的一出戏,用无尽的苍凉编织成了眩人耳目的华美,悲情处会让人泪流满面,欢笑处亦可令人热泪盈眶;好像行到尽头,无处可走,却又可以柳暗花明,精彩纷呈;看似荒诞不经,一片混乱,却又最是真实动人,自然浑融。《暗恋桃花源》之所以有如此充满张力的魅力,也许真的是大家常说的那样,遥远而美丽的“桃花源”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而酸涩而甜蜜的“暗恋”则是人们永恒的情感!

第五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

(一)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团为了争抢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其中一个剧团排练剧目叫《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桃花源》,是一部喜剧,更紧急,说明天就要上演。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一会儿排练《暗恋》,一会儿排练《桃花源》,于是我们便看到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荒唐局面。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所以《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当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为他们之间这段旷世之恋深深惋惜,不禁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潸然泪下。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因为两个剧团争抢排练场地而相遇,并且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替上演。后来由于双方相互妥协,将舞台分成两半,两出剧目同时在舞台上排练,两个剧中的台词竟然能够吻合,引发了一系列爆笑的情景。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而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出现一个疯疯癫癫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子,也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刘子骥”何许人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最末一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只是出现在那个谁也不知道来路的疯女子口中。或者说只是一个虚无的念想,是任何人包括剧中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念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论是悲剧《暗恋》还是喜剧《桃花源》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那些才是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梦。江滨柳和云之凡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家庭,但他们心中却仍然无法割舍年轻时代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用尽一生去维护那个从不曾实现的梦。春花和袁老板希望能够永远厮守在一起,不用再偷偷摸摸。老陶却希望妻子能够回心转意,挽救自己的家庭。那个癫狂的女子希望能与刘子骥待在一起,哪怕是十分钟。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触摸的梦是多么令人沉醉,多么令人期待。然而,一旦梦变成了现实,或许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设想假如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并结婚了,即使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那又与他们眼下所拥有的幸福家庭能有何不同?江滨柳有一个对他千依百顺的妻子,云之凡也遇到了一个“人真的很好”的丈夫,而他们在一起也许也未必能够如眼前般幸福吧。春花和袁老板憧憬的“天涯海角”很快就被现实无情击碎,袁老板因为赌博败坏了家业,春花因整日洗尿布而抱怨,柴米油盐的生活很快将激情消磨殆尽,余下的是两人无休止的争吵。老陶有幸遇到了桃花源,但从此他也失去了桃花源,再也找不到回去桃花源的路了。

梦,当你憧憬它的时候,它就像喜剧;当它照进现实了,也许就变成了悲剧。人活着要为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或喜或悲,看起来很荒唐,就像这个舞台上时而上演悲剧时而上演喜剧一样荒唐。其实,这世界本没有喜剧也没有悲剧,喜剧抑或是悲剧多是人们心中的想像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芸芸众生,多数人都只是凡夫俗子,只能用世俗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如果真能像佛家那样六大皆空,那么在尘世中的生活或许就索然无味了。或许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都会对现实中这样那样的诱惑怦然心动,都会有这样那样异想天开的想像,但是正因为这些残缺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枯燥生活显得更精彩。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毫无忌惮,可以无法无天。残缺也可以体现美。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正因为断臂而成就举世美名;比萨斜塔因为倾斜不倒而闻名于世;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了才使得人们能够凭残垣断壁去想像它曾经的荣耀与恢宏。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导演或许是想透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但是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从另一种意义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暗恋桃花源影评

(二)

在深圳错过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在深圳大剧院的话剧演出。大陆的演员名单包括黄磊、袁泉、喻恩泰,何。谢娜。好评如潮,一票难求。

前几日,淘到话剧和电影版合并的碟,抱着学习和观瞻的目的开始看。渐渐被吸引。分两天,先是93年电影的版本,后是99年话剧版本,我觉得如果不是亲自去现场看话剧,电影版是比话剧版更合适的选择,虽然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电影版是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话剧版保留了金士杰、李立群换成了赵志强。我也不知道这个赵志强的身份,只觉得面熟。网上的故事是说,赵志强十年前看过这部戏,一直心向往之。有一天导演给他电话邀演角色,自然心中大喜,但不忘谨慎负责的说,演江滨柳会不会显得老了一些。自然尴尬,因为导演分给他角色的是打鱼的老陶而已。

也是我的分心,不肯紧锁双眉,目视前方,心怀激动,挥斥方遒。散漫的看完电影版竟然没有什么感动和感触,于是觉得大逆不道,暴殄天物。赶紧去网上看了评论,思考和学习了半天。

第二天继续看话剧版,看了开头的两场,后面匆匆快进代过,转回头倒是又复习了一遍电影版。实在是过瘾。同是舞台剧,场景相同,电影版实在好太多。

从演员上看,电影版是黄金组合。我第一次如此欣赏的看林青霞表演。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大陆去的女演员,嫁了ESPRIT的老板,管着GIODANO,是明星里幸福的,她很漂亮,看不出年纪。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分不清胡慧中林青霞张敏钟楚红和温碧霞。对我来说她的第一个角色是在《重庆森林》里,记得金城武一定得顺便记得林青霞,她带墨镜,有着很浓王家卫痕迹。

出场就是金士杰和林青霞的戏,金士杰儒雅,林青霞端庄。端的是才子佳人。江滨柳吟唱,云之凡坐在秋千上幻想。两个人有浪漫和闲定的气质,爱的有分寸让人心生羡慕。江滨柳说即使我们不在上海相遇,十年后我们会在汉口相遇,或者三

十、四十年后在海外相遇。云之凡说,那时我们不都老了。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

一晃多少年,他们果然都老了,遗忘了秋千上的梦,但依然气宇轩昂。收拾整齐的林青霞,满头白发的金士杰,最后很纠缠,但依然美丽。他的结发之妻,只是陪伴他,然后他报答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感情,我们只能在话剧和电影里幻想。

另一个故事同样精彩,李立群的出场就很张扬,拔瓶塞,跟饼对话,情绪非常到位,动作也好,一个多余的都没有,后来看话剧版,不是跳的不到位,就是显得笨拙木讷,饼扔远了,又拣回来,连个舞蹈动作,都像刚排好的集体舞。顾宝明一人分饰两角,导演和袁老板。他的样子乍看像年轻的午马,李立群则像年轻版的单田芳,皱纹一大把。

布景上,那个蓝色绸缎的河流以及牵拉的船头我很喜欢,还有进了桃花源在群山里绕弯路,靠布景前后左右的移动来造成人在走的视觉效果,比京剧的走台还要有舞台效果,这些在话剧版被省略了。另外一棵逃离的桃树电影版用的是块云的形状,用PT版单独立出来,话剧好像是一个石头样的东西,并有意的疏忽了。话剧还增加了补背景画桃树的环节,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必要。

话剧在灯明暗和布景转换时时间太久,而且导演没有突然喊停,这个效果就差很多,因为完全是一种解构,一定要戏里戏外的反差才能让观众游离。话剧每次都是导演站在台上站好了位置,才亮灯走场,感觉衔接的比较差。

但话剧也有好处,就是观众的互动性好,导演说到你前面不是黄浦江,你看到的是淡水河,台湾的观众就笑了,据说在北京演的时候,台词是前面不是黄浦江,你看到的是亮马河。我觉得这种方式好,不拘谨古板,及时跟观众交流,这是话剧的好处。而且用话剧演话剧故事,也的确需要额外的真实感。

故事和舞台方法已经太多的分析,我也不想弄懂这个故事,更不想非要牵强个什么道理出来,我不愿意去抽象,我想保留这些对白和画面在脑袋里,因为我喜欢这样明细清澈的表演,我想让他们多盘旋一会,说不定哪天想到了什么真会泪流满面。

暗恋桃花源影评

(三)

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的。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爱,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她留存的方式,爱的匮乏会让生命如缺氧般窒息,爱,又是一个深远的主题,从过去到现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还是无法穷尽,有的人想用一生去忘记;有的人要用一生去寻找,有人说,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有来得及发生的那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爱的表达……舞台上的红衣女就是一个隐喻,人往往在现实中无望地寻找着理想,人在迷失中还要寻找存在的意义。

今年为了纪念《暗恋桃花源》首演20周年,赖声川再次排演了这部作品,20年的《暗恋桃花源》凝结着多少人的青春和华年,在岁月的旷野里蔓延出一片记忆的桃花源。

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检设备的服务方案下一篇:安全会议领导讲话稿